“哈萨克族传统服饰”开展生产性保护的实践与思考

2020-06-03 17:20李万芬
青年时代 2020年9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万芬

摘 要:政府鼓励传承人带徒授艺,扩大生产规模,开展生产性保护,使越来越多的牧民从事该项技艺的学习和生产,大大提高了本民族的文化自觉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意识。

关键词:哈萨克族传统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是指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秉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一种保护方式。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将文化产业的发展放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对其生产性的保护得到社会越来越多关注。2010年以来,沙湾县注重“哈萨克族传统服饰”手工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取得了较好的保护效果。

一、沙湾县“哈萨克族传统服饰”开展生产性保护的实践情况

新疆沙湾县属于新疆塔城地区,有汉、哈萨克、回、維吾尔等24个民族,其中汉族占70%,哈萨克族占30%,哈萨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在牧区经常开展民族文化活动。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沙湾县哈萨克族风情园——美丽的鹿角湾成为哈萨克族人民互相交流文化的场所,哈萨克族原生态的音乐、舞蹈也越来越受到各族旅游者的钟爱,歌者、舞者所穿着的具有民族独特风情的美丽服饰也引起了游客的由衷赞叹。这些服饰的制作者——沙湾县哈萨克族传统服饰传承人托里肯古丽以其精湛的技艺和不断创新的勇气为疆内疆外的哈萨克族群众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美丽的传奇。她制作的哈萨克族服饰不仅受到国内哈萨克族群众的欢迎,还远销到了哈萨克斯坦。

新疆哈萨克族服饰种类繁多,独具特色,色泽艳丽、引人注目,选料考究,剪裁合理、着色、缝制、刺绣以及饰品的精细加工凝聚着哈萨克族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情趣。随着贯穿欧亚大陆东西南北的丝绸之路贸易的兴起和繁荣,哈萨克服饰也与其他手工业工艺一道得到了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又合理引进了中亚其他相邻民族的服饰款式,从而进一步推进了哈萨克族传统服饰的发展。

哈萨克族服装的制作过程包括裁剪、服饰刺绣、服饰制作等工艺,由于都是纯手工制作,所以一个人完成一件精美的哈萨克族服饰需要六到七天的时间。2010年,沙湾县哈萨克族传统服饰入选地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哈萨克族传统服饰传承人托里肯古丽在沙湾县妇女手工艺品大赛中,荣获民族服装作品创作一等奖,2013年,她受邀参加中国-亚奥博览会现场表演刺绣技术,2014年,受邀参加新疆第三届妇女巧手展示大赛。不断学习和勇于创新使哈萨克族服饰传承人托里肯古丽获得了个人的成功。

随着山区牧区的减少,山区富余劳动力的增多,因为语言的障碍和家庭的原因,哈萨克族妇女无法外出打工,许多哈萨克族家庭正面临着贫困的威胁。本地许多哈萨克族妇女精于哈萨克族服装的刺绣和制作却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技艺,面对哈萨克族山区经济条件差,劳动力过剩的状况,沙湾县非遗保护办公室把生产性保护作为非遗手工技艺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措施,鼓励哈萨克族传统服饰传承人托里肯古丽扩大“哈萨克族传统服饰”制作生产规模。在县内外的各种文化交流中为传承人提供机会宣传展示作品,为传承人的经营发展出谋划策,对传承人开展的培训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持,并在群众文化活动和重大节日进行展示展览,大力宣传手工作品的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鼓励传承人在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技艺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宣传哈萨克族传统服饰,扩大手工作坊规模开展生产性保护。

2011年,哈萨克族传统服饰传承人托里肯古丽成立了哈萨克族刺绣合作社;2013年,在沙湾县博尔通古牧场成立了哈拉干德牧拉格尔民族服装专业合作社;2015年,托里肯古丽扩大生产规模,在沙湾县开办了牧拉格尔服装加工有限责任公司和培训学校,教授哈萨克族服饰制作技艺,培养哈萨克族服饰传承人,哈萨克族服饰制作地点就设在哈萨克族牧民聚居区,这为山区广大拥有哈萨克族传统服饰制作技艺的妇女提供了展示技艺的舞台和脱贫致富的机会,业务繁忙时上百名山区妇女参与制作,托里肯古丽又在乌市设立了专门的销售点。沙湾县的哈萨克族服饰受到了越来越多疆内外哈萨克族群众的欢迎,其产品远销到新疆各地和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族服饰开展生产性保护,制作地点就设在哈萨克族牧民聚居区,这为山区广大拥有哈萨克族传统服饰制作技艺的妇女提供了展示技艺的舞台和脱贫致富的机会,在传承哈萨克族服饰技艺的同时使传承人获得生存技艺,获得经济效益,从而改善落后山区哈萨克族群众的生活状况,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政府鼓励传承人带徒授艺,扩大生产规模,开展生产性保护,使越来越多的牧民从事该项技艺的学习和生产,在传承哈萨克族服饰技艺的同时使传承人获得生存技艺,获得经济效益,从而改善了落后山区哈萨克族群众的生活状况。大大提高了本民族的文化自觉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意识。

二、沙湾县“哈萨克族传统服饰”制作技艺实施生产性保护,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景与思考

“哈萨克族传统服饰”制作技艺实施生产性保护,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具有生产运作简单,投入资本小,占有流动资金少,参与人数众多的特点。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游牧生产生活受到巨大冲击的今天,山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难度大,增收途径少,哈萨克族传统手工技艺的生产性保护会重振手工,而哈萨克族服饰制作技艺可以为待业的哈萨克族青年和广大哈萨克族妇女提供就业机会,实现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为沙湾县广大哈萨克族妇女提供了一条快速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哈萨克族传统服饰开展生产性保护具有维护和扩展民众生计来源的重大民生社会学意义,而哈萨克族服饰的制作安民于本土,又有效遏制了影响社会稳定的大幅度人口流动,“哈萨克族传统服饰”实施生产性保护发展文化产业同时,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只有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中,只有劳动成果被人欣赏和消费时,才能真正激发劳动者的热情。非遗传承人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增添了积极进行非遗项目传承的信心。而经济效益的取得也使许多年轻人自觉参与到非遗手工技艺的学习中来,哈萨克族服饰制作地点在哈萨克族聚居区,无需复杂的工具设备和生产组织,农闲时哈萨克族妇女都是哈萨克族服饰制作的传习对象。传承人在收获物质财富的同时,不断创新使非物质文化手工技艺焕发新的生机,而传承人也在这个过程中享受身心的愉悦。哈萨克族传统服饰在不扭曲其自然演变趋势的前提下,将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手工技艺,以及与传统手工技艺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导入当代社会及产业体系,使之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中得到积极地保护。

三、结语

塔城地区沙湾县风景秀美,人文荟萃,是多民族聚居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对哈萨克族传统服饰开展生产性保护,使传承人在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提高了地位和收入,而逐步建设集研究、培训、生产、展示、销售为一体的哈萨克族服饰经营模式对增加广大青年的就业、弘扬哈萨克族优秀传统文化,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促进沙湾县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田紫琦.初探哈萨克族生计方式与传统服饰间的密切关系[J].城市地理,2016(2):252-253.

[2]李辛龙.新疆哈萨克族传统服饰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传承与应用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5.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