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莞藉高校毕业生在莞的社会融入情况调查研究

2020-06-03 17:20徐媛媛
青年时代 2020年9期
关键词:社会融入人力资本

徐媛媛

摘 要:东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点城市之一,近年来对人才引进和留用也空前迫切,吸引高校毕业生留在东莞就业是东莞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与农民群体相比,高学历青年流动群体拥有较高的人力资本,但是,非莞藉高校毕业生在融入东莞本土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都会遭遇一系列问题,如就业困难、文化排挤、情感归属弱等。本文将非莞藉高校毕业生作为调查研究对象,探索有助于该群体更快更好融入东莞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社会融入方式,为东莞的高质量发展输送新的能量。

关键词:非莞藉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本;社会融入

随着世界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兴起,各地都抓住了高质量的劳动力和市场资源。东莞作为大湾区重点建设城市,渴望“腾笼换鸟”在城市发展规划中推动经济结构转型。而东莞市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依靠大量人才,这离不开外地人才资源的鼎力支持,因此,如何成功吸引和留住外地人才资源将会对东莞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吸引非莞藉高校毕业生留莞就业是东莞市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莞市是否能应时代要求能抓住机遇成功转型升级,与该群体的融入和良好发展密不可分。

笔者认为,非莞藉高校毕业生选择来莞发展的动机与农民工群体差异明显,他们通常是“知识就业”[1],为寻找发展机会而非仅为实现就业或增加收入而留莞。同时,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留莞时间不久的大学毕业生,他们的年龄因素、留莞时间因素也使其社会融入的具体表现区别于其他群体。同时,他们的户籍地和所在家庭经济地位因人而异,且他们具备“人才”的基础学历条件,因此,对这类群体的社会融入的研究应考虑到个人职业发展因素及在莞社会支持网络对其文化和地域认同的影响[2]。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非莞藉高校毕业生

高校毕业生的户籍所在地是指本科、大专院校毕业生在高中毕业、大学录取之前的户籍所在地。在这个基础上,所谓的非莞藉高校毕业生是指考生在高考时户籍所在地并不是东莞而是在其他城市,通过报考东莞市内高校被录取志愿后,到本土就读的学生。

(二)社会融入

“社会融入”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目前尚无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不同学者或研究机构给出了不同的概念涵义。在界定社会融入的概念之前,首先要区分“融入”和“融合”的内涵。“融合”一方面是指两种或是多种事物融为一体,有机联系,相互渗透,而后可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另一方面指的是个体或群体由于自身生存环境或发展需求不同,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心理活动。随着个体的发展,个体在社会中将不同程度的接触具有特点的个体,从而与他人的心理活动或心理观念产生碰撞。一定程度的熟悉和了解后,能在感情关系上达到认可和理解的程度,形成实现融合的状态。而“融入”是单向的,暗示着可能存在不平等的主从关系。融入是融合的前提,融合是融入的发展。因此,在外来人口进入新城市,“融入”的主体是外来人口。

本文倾向于将“社会融入”定义为社会整合是一个持续过程,使每个人,特别是外来群体,能够以公平和全面的方式参与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以促进社会包容,最终实现社会团结。

二、非莞藉高校毕业生在莞的社会融入情况分析

(一)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是深度访谈法。访谈调查以两种形式进行,第一种是针对非莞藉高校毕业生进行面对面的个案访谈,深入了解其真实状况;第二种是组织非莞藉高校毕业生参加的座谈会,在讨论中了解非莞藉高校毕业生在莞生活和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经验。

(二)社会融入情况分析

1.经济融入方面

国外学者将经济层面的社会融入称之为生存适应。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高校毕业生只有解决了吃饭、住宿等维持生存的最基本生活需要,才能有资本和勇气在这个城市开展新一阶段的人生实现自身的价值。

首先,劳动就业和经济收入是经济融入的重要部分,根据访谈对象的访谈结果发现,绝大部分会留在东莞就业的访谈对象认为自己的事业有发展前景、工作待遇较好、收入水平也较高、工作相对稳定。可看出经济动机是非莞藉高校毕业生留在东莞的重要原因。而有些对现状不太满意,希望能到大城市找到更好的发展平台。还有一些认为虽然在待遇方面未能达到他们期望的水平,但他们在工作中找到了成就感和意义促使他们愿意继续留在东莞的发展,并且认为日后的待遇会随着东莞的发展不断提高。

其次,综合多人访谈的结果还发现,非莞藉高校毕业生教育培训机会缺乏,就业不稳定。许多高校毕业生对自己的发展方向不明确,为了能在竞争激烈的环境生存,他们只是暂时选择一份较为安稳的工作。高校毕业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同时,也会注意自我升值,利用周末的空余时间去接受公司提供的培训和职业考试。

2.文化生活融入方面

在社会整合理论中,许多学者强调文化整合在社会整合中的重要作用。受国际移民研究和“同化论”的影响,国内学者也非常重视城市文化对新成员的同化。他们认为,文化融合是社会融合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阶段,也是社会融合的最重要指标。访谈对象小L在访谈当中说到:“虽然我已经在东莞生活了四年,但我还是不太了解这个城市的文化,就像当地著名的景点和文化历史博物馆几乎从来没有去过。”大学的四年时间都是在学校这个半封闭的环境下生活,对东莞本地居民风俗习惯、语言习惯等难以融入,很多闲暇生活都徘徊在原有的熟人圈和文化圈中。其中不少毕业生反映,作为外地人很难听懂东莞本地白话,语言不通对他们融入东莞本地文化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3.身份心理融入方面

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低水平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会追求更高层次需求的满足。非莞藉高校毕业生在生活得到保障之后,会激发他们更高层次的需要,且身份心理的融入是社会融入的较高层次,因此当高校毕业生在心理上有归属感、安全感,并愿意把自己当成东莞市民一份子的时候,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融入。小Y在访谈中表示:“我的老家在潮汕揭阳,毕业后认识了本地的女朋友,读大学的这几年也慢慢喜欢上东莞这边的风俗习惯尤其莞式小吃和早茶文化,现在在东城某律所从事实习律师,工作稳定,打算在本土居住生活,希望符合条件后将户口迁入东莞,享受更多本地人的福利例如购房、孩子读书。”

不少非莞藉且家住偏远地区的高校毕业生留在东莞发展,并主动融入东莞的意愿较强,甚至是希望可以入户东莞成为新市民。但是由于东莞积分入户政策的变更,新政策、新条件的实行,让很多想入户东莞的高校毕业生望而却步,因此难以享受东莞的诸多社会福利,与本地居民的福利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上述提到的现象难免会造成身份融入感不强,即使在东莞工作2~3年,毕业生也不认为自己是属于东莞这个城市的,甚至仍然会受到东莞本地人的歧视等。

4.社会交往融入方面

社会交往层面的融入是社会融入的重要工具和必要桥梁。社交无时无刻都在发生,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都是无法避免的。只有高质量的社交才能促进非莞藉高校毕业生在东莞的融入和发展。根据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进阶,人类的各个时期都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需求。作为高校毕业生,他们初到陌生的社会环境中工作和学习,同时面对着众多机遇和挑战,有着强烈的社交需求。访谈对象小Z表示:“身为外地的,我更愿意和自己的熟人一起生活工作,相比新地方认识的朋友,老乡会有更多的话题和亲切感,也更愿意和他们有更深一层的交往。”从他们的访谈内容可得知,在娱乐休闲时间,他们更愿意待在家里或者单位宿舍中不愿意出去,跟本地人的接触只停留在了工作层面,下班之后就各顾各的,很少有生活和兴趣其他方面的交流和交集,更谈上不上参与当地街道或社区的工会活动等。

三、建议与对策

(一)个人层面

首先,明确“社会人”的身份,适应社会需求。勇敢面对挫折,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不为过去的成绩所迷惑,也不为自己的学历或某方面技能而沾沾自喜。其次,认清目标并找到提升个人能力的机会。准确定位,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明确未来发展的目标。了解更多有关社区的社会资源,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来丰富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此外,克服“体验生活”思想,培养责任感。进入东莞后,非莞藉高校毕业生应制定长远计划,创造条件扎根于东莞,不以体验生活为目地,提升主人翁意识,积极融入东莞社区,将个人与该地区的发展联系起来,培养政治意识和责任感。

(二)社区层面

在社区大力推行参与式管理。社区要通过开展文体、环保等活动,吸纳非莞藉高校毕业生参与社区管理,提高其与当地居民的社会交往,建构起没有身份区别、地位和权利平等的“新市民制度”,增强社区凝聚力和非莞藉高校毕业生的认同感、归属感。联合居委会、本地居民、社会组织、企业等多个主体共同治理社区,共同参与社区项目建设,在社区内形成具有包容性、多元化的氛围。通过社区的宣传栏、广播、网络、论坛等教育活动,内化东莞本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缩减其与当地居民的社会距离,促进非莞藉高校毕业生在社会交往层面的融入。

(三)政府层面

首先,发挥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政府应在市内建立一个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保障机制,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可靠的就业机会,推出更多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优惠政策,同时提供就业咨询渠道和拓宽申述渠道。其次,建立培训平台,加强非莞藉高校毕业生的技能和素质培养。政府应建立惠民培训机制,加大培训投入,与第三方(培训机构,学校,社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注重培训效果的检查,确保证书的含金量。政府还应重视大学毕业生职业指导,就业信息咨询,心理咨询,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完善。此外,還要改善社会福利,保障非莞藉高校毕业生的各项基本权益。

四、结语

本文从经济、文化生活、身份心理和社会交往层面对非莞藉高校毕业生群体在莞的社会融入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指出在经济层面和身份心理层面,非莞藉高校毕业生凭借本身具有的文化资本和智力资本,有积极主动融入的尝试,但也遇到了一些阻碍和困难;在文化生活层面和社会交往层面,非莞藉高校毕业生则处于被动局面,更愿意停留在原有舒适的圈内,融入性不高。因此,非莞藉高校毕业生在莞的整体社会融入情况不佳,需要从个人、社区、政府各个层面做出适当的调整和变革,形成良好的共处局面,为东莞市更高层次发展铺垫人才基石。

参考文献:

[1]王杨,徐正,赵海珠.地域融入与文化认同——在京流动大学毕业生社会认同的影响因素模型[J].青年探索,2016(4):44-51.

[2]郭星华,邢朝国.高学历青年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市为例[J].中州学刊,2009(6):103-108.

[3]张传慧.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3.

[4]雷开春.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认同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08.

[5]丛玉飞.青年白领移民社会信心及影响因素[J].当代青年研究,2013(5):57-62.

猜你喜欢
社会融入人力资本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融入问题研究
天津自贸区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分析与思考
浅谈国有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与改革研究
微信对残疾青年社会融入作用的可行性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