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治理理论视域下大学生参与高校安全治理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2020-06-03 17:20刘之琳
青年时代 2020年9期
关键词:协同治理大学生

刘之琳

摘 要:大学生作为高校教育活动中影响最大的主体之一,在高校安全治理中享有必要的话语权。发挥大学生参与高校安全治理的积极作用,有利于高校的健康有序、和谐稳定发展。本文基于对哈尔滨市部分高校的调查,以大学生为主体,以期梳理开放式高校安全治理存在的普遍问题及成因,并对高校安全治理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协同治理;大学生;安全治理

一、引言

现阶段,高校校园安全问题频发,高校自身安全治理缺乏有效应对,与其他安全治理主体之间沟通信息不通畅,管理资源不共享。而协同治理理论的核心就是各治理主体基于信任建构多中心协同治理关系。在此视域下,安全治理的概念包括两个部分,就“安全”而言,是指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安全问题多样化;就“治理”而言,则强调更多的实体平等且共同努力来解决安全问题,政府可以在这种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但是具体的实施过程是由每个主体协商负责完成。大学生作为高校校园安全治理的直接关联者,鼓励其全方位参与高校安全,不仅是现代高校制度建设、降低管理成本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增长其才干、培养民主法制意识的有效途径。

二、大学生参与高校安全治理的问题

(一)学生公共安全意识薄弱,缺乏公共责任

基于对哈尔滨市部分高校校园安全治理现状的调查,多数大学生具有较高的人身安全意识,对自身的生命及财产安全能够给予足够程度的重视。然而,学生群体对校园治安常识的熟知程度则存在很大的欠缺,仅有22.75%的学生完全了解本校教学楼宿舍楼的灭火器和逃生通道位置,且仍有30.04%的学生不会去主动了解和学习有关安全方面的知识。部分大学生公共安全意识匮乏,即使参与和校园安全治理相关的活动、组织,也不能真正发现身边的安全问题,对危及公共安全的行为熟视无睹。而不少事故的导火索都源于被人所忽视或刻意视而不见的人为原因。

(二)学生参与程度不够,缺乏多元参与意识

据了解,哈尔滨市部分高校虽然通过建立校园十大提案大赛、校园安全卫士等活动引导、鼓励学生参与校园安全事务,但往往只关注于某一方面具体的事务与管理,学生群体参与范围不够广泛,参与体系不够完善。另外,学生群体自身能力有限,获取信息有限,对一些工作任务和要求的理解有偏差,因此学生群体参与能力有待加强。在学校层面,目前高校对实践育人、协同育人的重视程度、研究探索不够,学校多元教育意识有待提高,对学生群体的意见和看法缺乏及时反馈,对学生群体的安全教育手段单一,过度注重于形式,这也对学生参与高校安全治理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学生参与安全治理积极性不高,缺乏制度保障

当前,学生参与高校安全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高,制度保障较为缺乏。高校鼓励学生参与安全治理缺乏可操作性的激励制度,这影响了学生参与的深度和广度。即使有一些高校制定了学生及学生组织参与校园安全治理的制度,但往往层次较低,而且缺乏信息收集系统、决策咨询机制及信息反馈机制,对于学生怎样参与安全治理,参与的程度如何并没有清晰明确的规定,难以保证大学生群体有效率、有质量地参与校园安全治理方面的事务。此外,高校安全治理多方沟通互动机制不健全,与其他安全治理主体之间沟通信息不通畅,管理资源不共享。部分高校安全工作的对外宣传开展顺利,但针对校内学生的宣传教育以及沟通互动机制却不够健全。

三、大学生参与高校安全治理的原因分析

(一)思想观念层面

在学校层面,受传统思想和管理理念的束缚,一方面管理者民主管理的理念有待深化,另一方面学生权益意识薄弱。学生被视为被管理者、被教育的对象,高校安全管理者需要做的则是如何管理好学生,如何了解好学生的一举一动,如何让学生的安全状况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很少会考虑如何让学生参与其中,即缺乏安全治理意识。此外,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范围常常集中在与其自身相关的生活学习等小事方面,而对学校层面的工作如课程设置,各种科研、互动、教学等方面,则只是在老师指导下做一些日常工作或者是有建议方面的权利,而后续工作的具体安排以及事后反馈环节都缺乏了学生的参与。

(二)治理制度层面

政府作为我国高校制度设计的主体,在很大程度上掌控着高校自身的举办权、办学权、管理权。近年来,虽然高校的自主权有所扩大,但对高校管、办、评分离的政策尚未真正落地。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高校安全管理制度缺乏创新,只能按照固有的机制履责办事,学生更是难以参与到制度设计工作中,影响到大学生利益和需求的关注程度,也影响到高校制度运行的有效性。

(三)法律层面

目前,虽然有相关管理措施支持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但是对如何保障学生的权力法律上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对大学生参与高校安全事务与管理方面的管理措施一般只是原则性地鼓励、倡导,而学生要怎样采取有效方式维权,如何了解安全知识,如何反馈安全隐患,如何参与高校安全治理机构并且怎样运作等并没有明确而具体的规定。这会导致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不强,对实践的指导和约束力不够。

四、大学生参与高校治理的對策建议

(一)厘清政府与高校角色定位,推动政策制度落地

首先,政府应主动调整自身角色定位,掌握原则性、方向性政策,允许各高校结合本校学生特点自由制定并执行相关安全治理参与机制。实际上,经过多年经验积累,各高校针对安全治理不同方面都设置了一些学生活动与组织,以了解学生诉求,扩大校园治理层面。其次,需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政府还要对大学生的重要安全利益进行微观管理和控制,把握改革的稳定方向,掌握微观与宏观间的平衡点,加强对学生参与安全治理问题的监督,根据调查、调查、听证报告或者其他形式及时跟踪反馈信息,对大学和大学相关政策的实施进行监督,以有针对性的政策进行调整,促进学生参与高校安全治理,实施安全事务,切实确保学生的参与权、知情权等权利。

(二)履行自主管理职能,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

校园安全责任制的推行与完善是做好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这就要求各高校注重知情层、表达层、决策层的参与,鼓励和激发学生参与高校安全治理的意识与能力,继续加强各项安全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建立健全涉及校园管理、宿舍管理、学生管理、大型活动管理、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应急处理等一系列全面、系统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负责制度,进而形成高校安全工作的长效机制。同时,应注重学生群体对高校安全管理所享有的知情权、监督权、建议权,如哈尔滨市部分高校已经设置了书记校长信箱等方式渠道以保障学生的知情权与参与权;在意见表达上,学生群体可通过校园提案大赛、校园安全卫士等活动发声以确保其参与安全治理事务的充分表达,通过设立学生对校园安全治理方面的评议制度等方式促进学校安全管理质量的提高。在学生自治方面,应突出发挥学生群体自我管理的主体意识,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的形式扩大校园安全治理覆盖面,如设立寝室自我管理委员会、校园安全事务助理、校园安全监管员等。此外,还需重视与各安全治理主体的沟通互动,建立校园安全隐患沟通机制,提高大学生校园安全管理参与度,加强校园周边协同治理。

(三)完善学生参与机制,创新高校安全治理机制

首先,应健全学生组织参与高校安全治理的学生制度,学生组织代表最广大学生的意志,是学生行使民主管理权利、参与学校各项安全治理事务的重要途径,通过学生会、学生议事会、学生社团等渠道可广泛收集学生个人对学校各项事务的建议或意见;其次,应建立保障大学生参与校园安全治理的多元路径,从决策、执行、监督整个流程防止学生参与高校安全事务与治理“流于形式”。可通过构建安全治理网络系统平台,建立面向全体学生开放的校园安全治理的网络信息系统平台。这一平台的作用在于完成高校安全治理信息收集、意见整理、决策反馈、日常监管等相关任务,让学生及时了解学校安全事务与管理的进展及实施情况。也可利用新媒体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通过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新媒体,鼓励和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反馈安全隐患,解答学生对校园安全稳定提出的问题与疑虑,并及时整改。

五、结语

高校安全治理是基于协同治理理论基础上的应用与实践,大学生群体作为高校安全服务的直接受益者与安全事务的特殊参与者,在高校安全治理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享有必要的话语权。虽然目前各高校已经具备实行学生参与式治理的现实基础,但依然面临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从治理视角来看,须从角色定位、职能界定以及机制设计着手,而未来高校安全治理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高校安全事務治理能力能否能跟上时代步伐,能否与大学生群体实现良好对接。

参考文献:

[1]黄思棉,张燕华.国内协同治理理论文献综述[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9):3-6.

[2]毛学东,徐智勇,陈裕鹏.大学生参与高校安全事务与管理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安全,2015(S1):41-48.

猜你喜欢
协同治理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协同治理视域下政社合作机制研究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