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息心率对老年人群心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的影响

2020-06-04 13:49王丹陈朔华刘颖辉李璐吴寿岭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0年5期
关键词:开滦数组静息

王丹,陈朔华,刘颖辉,李璐,吴寿岭*

(唐山市开滦总医院:1神经内科,2心血管内科,3荆各庄矿医院,唐山 063000)

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1-4]表明,高静息心率(resting heart rate,RHR)是一般人群、高危人群心脑血管事件(cardio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s,CVD)及全因死亡的重要预测因子,欧洲高血压指南[2]已经将心率管理纳入了高血压治疗指南。我国的专家共识也建议将RHR≥80次/min作为高血压患者心率干预切点[3]。但有些研究[4,5]结果提示年龄对RHR与全因死亡和CVD影响有修饰作用。观察对象为北京市居民的一项研究[6]显示,RHR升高是老年受试者全因死亡和CVD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在年龄<60岁人群中二者并无相关性,这提示RHR风险分层要考虑年龄的差异。本研究依据开滦研究资料(注册号:ChiCTR TNC-11001489)分析了开滦研究老年人群RHR水平对CVD事件及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观察对象来源于开滦研究人群。开滦总医院等11家医院于2006年至2007年对开滦在职及离退休职工开始第一次健康体检,我们选择参加年龄≥60岁的健康体检者为观察对象。入选标准:(1)首次参加了2006年度至2007年度健康体检且年龄≥60岁;(2)首次体检时RHR数据完整且心电图诊断为窦性心率;(3)同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心电图证实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包含房颤、房扑、房早、室早、房室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以及起搏心率等);(2)既往有心肌梗死、脑梗死、脑出血病史;(3)服用β受体阻滞剂。

1.2 随访

全因死亡的定义为随访期间由于任何原因引起的死亡。高血压病病史、糖尿病病史、心肌梗死病史、脑卒中病史定义为既往有二级甲等及以上医院诊断的依据。

以观察对象2006年度首次查体时间为随访起点,以死亡发生时间为随访终点,未发生死亡者的末次随访时间为2017年12月31日。以CVD事件、全因死亡为事件终点。随访期间每半年由经培训合格的医务人员到11家医院记录研究对象的终点事件。另外自2010年始每一年由开滦医保中心收录一次观察对象在上述11家医院以外就诊的信息,并收集发生终点事件者的就诊信息,所有信息均由住院医师根据住院病历确认。通过单位社保部门获取在家中或单位死亡者信息。

1.3 RHR的测量

查体当日上午7∶00~10∶00之间,观察对象在安静状态下休息5 min,然后使用日本光电公司ECG-9130P心电图机记录观察对象平卧位12导联心电图,选择Ⅱ导联连续描记5个QRS波群,测量R-R间期,以平均R-R间期计算RHR。

1.4 资料收集

通过调查问卷获得观察对象的年龄、性别、是否服用降压药、降糖药和降脂药等信息资料。身高、体质量、血压的测量及生化指标的测定见已发表的文献[7]。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观察对象一般情况

共有101 510例职工参加了2006年度至2007年度开滦职工健康查体,其中年龄≥60岁者23 847人,排除基线数据中RHR缺失者2 188人,排除心电图证实心律失常者658人,排除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脑卒中史、脑出血病史者632人,排除服用β受体阻滞剂者1 445人,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的为18 924例。其中男性16 519人,女性2 405人,年龄(67.20±6.17)岁。随着RHR的增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收缩压、舒张压、糖尿病患病率、高血压患病率增加,而吸烟、饮酒降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1)。

2.2 不同RHR组的全因死亡发生率

以完成2006年至2007年健康体检时点为随访起点,随访(11.18±0.26)年。随访期间共发生CVD事件2 319例,4组分别为536、479、686、618例;全因死亡事件4 818例,4组分别为1 086、940、1 330、1 462例。应用Kaplan-Meier 法计算终点事件发生率,第1、2、3、4分位组CVD事件累计发病率分别为11.32%(11.66/千人年)、12.38%(12.90/千人年)、12.53%(13.15/千人年),12.76%(13.89/千人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图1);全因死亡累积死亡率分别为22.93%(22.54/千人年)、24.30%(24.06/千人年)、24.28%(24.10/千人年)、30.19%(31.06/千人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图2)。

2.3 RHR对CVD事件及全因死亡的影响

以随访期间是否发生CVD事件及全因死亡为因变量,以RHR为自变量,最低四分位数组作为对照组进行Cox回归分析。校正了年龄、性别、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高血压病后多因素分析显示,与RHR最低四分位数组相比,最高四分位组发生CVD事件及全因死亡的HR值分别为1.06(95%CI0.93~1.20)、1.07(95%CI0.95~1.20)、1.07(95%CI0.94~1.21);1.14(95%CI1.04~1.25)、1.12(95%CI1.03~1.22)、1.37(95%CI1.26~1.49),详见表2。

表1 不同静息心率组基线资料

SBP: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BMI: body mass index; TG: triglycerides; LDL-C: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TC: total cholesterol; FBG: fasting blood glucose; RHR: resting heart rate; DM: diabetes mellitus. 1 mmHg=0.133 kPa.

图1 不同静息心率水平组心脑血管事件累积发病率 图2 不同静息心率水平组全因死亡发生率

表2 静息心率对心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影响

Model 1: single factor analysis; Model 2: age, sex adjustment; Model 3: other risk factors including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body mass index, smoking, and alcohol drinking, diabetes mellitus, hypertension. CVD: cardio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s.

3 讨 论

本研究在对开滦老年人群平均随访11.18年后发现,高RHR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RHR水平增加,全因死亡风险增加,在校正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吸烟等传统危险因素后,与RHR最低四分位数组相比,第2、第3、第4四分位数组全因死亡风险值分别为1.14、1.12、1.37。RHR与CVD事件无明显相关性。

心血管健康队列研究[8]在对5 691例老年人群(≥65岁)随访6.9年后发现,与最低四分位数组(平均心率<53次/min)相比,最高四分位数组(平均心率81次/min)全因死亡风险为2.21。来自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北京市的老年人研究数据显示[9],与最低四分位数组相比,最高四分位数组发生CVD、全因死亡风险比分别为1.34和1.61。我们的研究与上述研究结果不尽相同,考虑可能原因:观察对象不同,我们的观察人群为开滦煤矿职工,且以男性为主;另外,我们的研究中排除了心肌梗死和脑梗死患者,同时排除了心律失常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等可能影响RHR的因素,避免了风险值的高估或低估,且我们的研究样本量比较大,结果可能更为可靠。

RHR对CVD事件及全因死亡影响的机制目前并不清楚。一方面高RHR可以增加血流动力学应力,并缩短舒张期,增加机械拉伸应力和血流产生的剪切应力升高了血压和心脏做功,从而增加耗氧量,最终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缺血的发生[9];另一方面,高静息心率是交感神经过度活跃的标志,增加了心室颤动引起的猝死风险,而且在缺血事件发生时,高心率的状况更容易诱发严重的心律失常[10];同时,交感神经过度活跃可能诱发胰岛素抵抗,导致肥胖、尿酸、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等非CVD的发生[11,12]。有研究认为,老年人较高的RHR与其功能状态或未来功能衰退的风险相关,而与CVD无关[13]。本研究发现老年人群中RHR与CVD事件无相关性,但与全因死亡相关,在某种意义上似乎支持上述观点。提示我们对老年人心率的干预应该侧重于心功能的保护。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只对一次心率结果进行了分析,且入选的研究对象为企业职工,男性多于女性。我们希望继续进行老年人群RHR的干预性研究,以检验RHR风险分层干预后的效果,为老年人的疾病预防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

猜你喜欢
开滦数组静息
开滦股份37亿元中期票据注册成功
JAVA稀疏矩阵算法
中秋
CCTA联合静息心肌灌注对PCI术后的评估价值
不准时睡觉堪比熬夜
从民国36年开滦矿务总局一封信看公文管理
JAVA玩转数学之二维数组排序
老年人声音诱发闪光错觉的大脑静息态低频振幅*
一份珍贵档案透视的日本帝国主义狼子野心
更高效用好 Excel的数组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