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2019 年包头市中心城区居住空间布局发展研究

2020-06-05 08:48常雪娃孔敬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0年5期
关键词:包头市组团轴线

常雪娃,孔敬

(内蒙古科技大学建筑学院)

1 引言

城市空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居住空间,它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耦合关系,并对城市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为居住空间提供发展建设的基础,而居住空间的合理分布和理性建设也有利于良好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笔者以包头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以1949-2019 年为研究时段,分析居住空间扩展过程以及布局的发展,以期为包头市的科学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2 包头市城市发展概况

包头市地处祖国北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城市的发展建设源于“一五”时期工业建设的实施,自1955 年版城市总体规划开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形成了一市两城,干道连接,绿色隔离,组团式布局,北倚青山,南临黄河的疏朗开阔的北方城市风格[1]。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包头市城市空间与居住空间的扩展方向与 速度。

3 包头市中心城区居住用地拓展的阶段划分及特征

依据包头城市发展的社会制度变革、社会经济水平变化、历年包头市城市建设用地发展以及居住用地发展和中心城区住宅竣工面积等进行相关数据分析[2],选取1978 年和1996 年做为时间拐点,按其变动趋势与特征划分为3 个阶段:缓慢发展阶段(1949 年~1978 年);发展恢复阶段(1979 年~1995 年);快速拓展阶段(1996 年~2019 年)。

3.1 缓慢发展阶段特征(1949年~1978年)

这一阶段的城市建设随工业发展开始展开,以大规模工业建设和1955 年版城市总体规划为先导[3],根据工厂的选址,对生产、生活、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进行了科学布局,昆都仑区和青山生活组团紧紧依托临近包钢和一机二机的生产用地进行布置,暂不连成一片,形成工业区相离、生活区相向发展,城市外围工业、内部生活区的空间布局。道路连接新旧市区,形成了一横、两纵、三心、两城的居住空间结构,奠定了包头一市两城的城市 布局。

3.2 发展恢复阶段特征(1978 年~1996 年)

这一阶段的住宅大部分为单位建房,以钢铁大街-建设路-巴彦塔拉大街为主轴线不变,昆都仑区居住组团沿原有基础向钢铁大街北侧延伸,青山区居住组团沿钢铁大街向西侧发展,两个片区呈现集中连片发展的趋势。老城区在原基础上沿巴彦塔拉大街向西发展,逐步拉近了两片区的位置关系,依托交通主轴线,形成了昆青和东河两大居住 组团。

3.3 快速发展阶段特征(1996 年~2019 年)

这一阶段在空间分布上,新建居住小区在钢铁大街-建设路-巴彦塔拉大街贯通中心城区的主轴线发展基础上,拓展了青山路、校园南路-哈屯高勒路-巴彦塔拉大街两条横轴,向东与青山区相接,昆都仑区形成阿尔丁大街纵轴线,白云鄂博路次要纵轴线,沿纵轴线向南发展至包头站附近,向北发展至兵工路以北,交通干道对居住用地的扩展具有明显导引作用;且居住小区的建设跳出了原有基础,在建华路-万水泉大街纵轴线中部九原区位置形成新的生长点,在中心区范围内产生了由双核心向多核心居住空间结构变化的趋势。

图1 包头市中心城区居住空间结构图

4 包头市中心城区居住空间扩展的布局特征

影响居住空间布局倾向的因素包括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点、(公共)交通发展、政策导向和城市规划布局等。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包头市中心城区居住空间的扩展呈现以下3 种区位指向。

4.1 趋向交通干道布局

居住空间的分布和扩展与交通干道紧密相关,交通不但影响着人们的出行与时间成本,还能减少房地产开发商的开发成本[4]。通过各时期居住区域与交通道路的关系(见图2)可以看出:在建设初期,建设钢铁大街-建设路,与老城区的巴彦塔拉大街连通,形成城市交通横轴线,方便新区与老区的联系,且居住空间沿交通干道两侧组团式布局;二是在阿尔丁大街、建设路、建华路、白云鄂博路的发展和包头站的建设条件下,使昆都仑区南部以及九原区效益较低地区的用地价值得到提升,居住空间沿“三横五纵”交通网络呈带状布局。

图2 各时期居住区域与交通道路的关系

4.2 趋向商业为主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公共服务设施为居民提供便利的生活条件,是城市基础建设的重要保证。通过对中小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购物以及公园绿地的核密度绘制,从分析结果来看(见图3),居住空间出现两个KDE(核密度)高密度组团区域,呈现出“双中心”形态分布特征。

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与居住空间分布形态的差异性与相关性特征并存,整体上均呈现出核心区集聚的分布特征,可见单位制住宅具备完善的生活服务系统,也是人气集中的居住片区。中小学高密度值位于昆都仑区的钢铁大街与白云鄂博路交汇处以及青山区的文化路两侧,整体呈现“中心+点状”的空间格局,而东河区中小学的密度分布远不及居住密度分布,这与老城区老龄化趋势严重的社会情况有关;公园广场优先在九原区形成高密度值,为后期此区域发展居住提供了先机;医院与购物在两个居住点的中间形成高密度值,但范围较小,说明医院与购物在后期居住空间的发展中,配置均不到位。

利用KDE 栅格值将居住区与各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SPSS 相关性分析,相关性最大的为商业,在密度图中,商业所占范围不是最大的,但是其影响辐射范围相对其他因素较大,商业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辐射影响着周围的居住片区。居住区建设整体表现为趋向以商业为主的公共设施布局区域。

图3 包头市中心城区居住空间各项公共服务设施核密度图

4.3 趋向依托自然景观布局

包头市中心城区住宅建设已开始趋向于对环境品质的追求和生活品质的提升,同时,昆都仑河、小白河、赛罕塔拉城中草原、大青山风景区以及南海湿地景观等优美的自然景观资源以及趋向成熟的房地产市场为包头开发高档住宅奠定了基础。包头市大部分新建小区都选址于这些自然景观资源约1km 范围内,充分利用核心景观资源,提升居住 品质。

5 结语

在三个发展阶段中,包头市中心城区居住空间的布局形态体现出不同的特征,最终形成了一市、两片区、多中心、三横五纵、多组团的城市居住空间结构体系。总体呈现出以总体规划为引导的空间布局特征外[4],还与不同时期的居住偏向以及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等相互关联。

①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包头市中心城区的城市建设以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为先导,以工业用地选址为开端,居住空间自此开始得到发展;以早期确立的钢铁大街-建设路-巴彦塔拉大街交通主轴线不变,发展成为“三横五纵”轴线体系;以交通干道依托,在主次轴线两侧发展居住,在主轴线中部,即现状昆青居住组团和东河居住组团中间,有形成新的居住组团的趋势。中心城区整体形成一市两片区、多中心、多组团的居住空间结构体系。

②各类服务设施空间与居住空间的相关性依次为“购物>金融服务>公交站点>工作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小学>医院>中学>公园广场>体育场所”,公共服务设施与居住小区“核心—外围”数量关系变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各公共服务设施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与居住空间在形态、格局、数量分布上的明显差异表明它们之间的协调性仍存在不足。1949年~1978年建设的单位制住宅区拥有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是中心城区内的最佳居住片区。

③依托自然景观布局的区位选择开始出现,在九原区工作单位集中点及公园广场集中点,未来可能会形成包头市中心城区的另一个居住组团,但较为缺乏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供给与需求失衡的矛盾值得警惕。

猜你喜欢
包头市组团轴线
顾主任会见“草原英雄小姐妹”
内蒙古包头市第一实验小学六(3)中队
利用轴线交错修整砂轮凸度曲线的方法探讨
“快递阿姨”组团送快递
喜欢组团捕猎的恐爪龙
学科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构建与实施探索
复杂建筑群项目的建筑轴线相关性分析
空铁联运+城市轴线,广州北“珠江新城”崛起!
大咖妙语论道!于轴线之上开启广州城央最宜居的大未来!
社会力量如何“组团”——蓝田推行“六融六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