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场景微创新”让城市“善感知、有温度、会呼吸”
——新冠肺炎疫情下对智慧城市未来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2020-06-05 08:29林同棪重庆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温智鹏汪洋祝龙
中国勘察设计 2020年5期
关键词:智慧疫情建设

■林同棪(重庆)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温智鹏 汪洋 祝龙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是一次阶段性的“大考”。从疫情期间城市治理及政府部门精准施策的效果来看,前期智慧城市的建设为此次打赢疫情攻坚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依然暴露出智慧城市在数据采集应用能力、资源整合共享能力、公众数字化应用能力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和问题。疫情过后,对未来智慧城市的建设如何在新基建建设的浪潮下用好算力、算法和数据为基层场景服务,打造“善感知,有温度和会呼吸”的智慧城市,是未来决策和民生关注的重点之一。

自2012年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覆盖了政务、交通、产业、科技、教育、医疗、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众多领域,这些投入和积累,在打破疫情信息封锁、促进国家决策形成、改进督促地方作风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也为非常时期的资源调配、医疗救护和生活保障提供了有力支撑。

对比现阶段各地战“疫”过程中交出的数字化答卷,我们发现,在未来“智慧城市”建设中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不论是数据采集应用能力、资源整合共享能力、公众数字化应用能力等基础支撑,还是运用已有技术针对突发问题的预判机制、解决机制和运营服务力量等方面,都亟待有关各方寻找差距、补齐短板,特别是在目前封闭的、“烟囱林立”的数据系统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整体决策和整体资源调度的过程中,已经不适应越来越开放的社会信息体系,政府在城市治理以及突发应急管控体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整体决策和资源调度的及时性、精准性和针对性等,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数据“聚而不通、通而不用”的问题必须妥善解决。

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明确要求要加快5G 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弥补智慧城市未来治理“算力、算法、数据”的“新短板”,而未来新基建全方面建设对智慧城市场景更“智慧”的促进,也将带来新的浪潮和期待,政务服务的一网通办、城市运行的一网统管、经济发展的一网通调、城市生活的一码通行等方面都将全新升级,真正实现惠民生、优政务、兴产业。而疫情期间的数据摸排把企业、个人等数据进行了收集,实现这些数据和原有政府数据的相互融合,也将成为未来智慧算法建设的宝贵财富。

疫情给现实生活按下了“暂停键”,但是数字生活却按下了“加速键”,在重大疫情面前,“智慧城市”的作用不能仅停留在蓝图和账本里,也不停留在响亮的口号里。治理现代化和精细化,既要体现在城市医疗、交通、物资等重要资源的科学调配等“大事情”上,也要体现在能否解决“口罩预约”这样的“小事情”上。如何让“智慧城市”建设成果“下沉”、推动新技术新应用与治理现代化的融合,是这场疫情“技术大考”留下的思考题。

对于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我们的建议与思考如下:

第一,在“新基建”的新窗口下,应加强智慧社区单元的建设,应积极在社区和城市层面加大物联网和大数据采集的“新基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弥补数据采集的渠道短板,并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目标下的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加快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域的数据统一和共享协同,打通国家、省、城市、街道、社区五级社会管理信息平台,并辅以形成基于社区服务的治理体系,形成“城市大脑+社区细胞”的现代化精准管理体系;积极推行智慧车行、无感出入、在线缴费、智能催收、云监控、在线采购等社区微创新服务,构建基于新一代信息科技的智慧社区,摆脱“人海战术”的传统管理模式,支持发展社区居家“虚拟养老院”,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第二,充分利用疫情期间个人线上工作和线上生活的信息化习惯,加快个体数字化进程;充分借助区块链技术对电子身份、数字签名、数字货币、数字支付和交易等方面进行全面升级,进一步完善个体的数字信息库、个体信用共享库等基础数据库,并积极考虑未来规模数据所带来的资源储备和应用方向及数据安全问题。

第三,针对疫情期间多主体、多重复的数据统计端给老百姓和一线工作人员所带来的低效劳动问题,应积极考虑如何打破各部门、各专业间的数据孤岛,构建统一的大数据共享池和一体化协同体系,并充分借助区块链技术解决数据分享、确权、授权问题;要加快政府对社会开放大数据的进程,打破由政府单方投入和垄断运营的智慧城市平台模式,探讨政企智慧城市应用市场化合作新模式,充分借助一线的需求和智力资源,加大数据和智慧服务的研发深度和广度,为政府治理提供更加精准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场景解决方案。例如,疫情期间,卫生、民航、交通、政务等多维数据的一体化响应和共享存在较大问题,甚至部分疫情的扩散是由于信息搜集不及时带来的决策滞后所致。因此,打破数据孤岛、真正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是智慧城市未来建设的核心要素。

第四,加强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的建设与集成,构建“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的数智体系。疫情期间对人员轨迹、疑似接触人群、人员迁徙动态等的甄别,对整个疫情的精准防控提供了具体的支撑。时间、空间、对象等数据的多维集成,为未来智慧城市的治理提供技术转型的新思路,随着未来数字孪生的城市底层的不断完善,城市治理应快速转变思路,基于数字孪生构建时空大数据平台,整合地理信息、交通、政务、安防、卫生、城市建设等数据,为城市治理实现一张图管控服务。加快对增量项目和存量社区的数字孪生数据构建进程,快速实现物理城市的线上“复制”,为构建时空平台提供基础支撑。

第五,充分鼓励无人配送、工业自动化及智慧物流、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等行业全面发展。形成高效率、短运距的物资供应配置体系,物流的送递可以采用“人工智能化机器作业+人工辅助”的方式精准投递,实现人、物资最为优化的配置,强化配置效率和物资到达速度,以更快、更准、更有效的方式实现社会治理。例如,以机器人运送外卖和快递的方式,在疫情“无接触”的要求下,对百姓的生活和社会运营的影响将降至最小。以智能特种车辆、服务机器人为主要形式,打造一批广泛分布于小区、园区、街道、重点机构等各类城市空间的、可实现“平时服务、战时保障”的机动化疫情救援保障储备力量。例如,可作特殊的“AI 无人移动菜场车”,保障社区生鲜食品供给。

第六,鼓励新型的多模态和生物识别技术融入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疫情期间,“戴口罩”让人脸识别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受阻,“非接触”让指纹、指静脉识别技术遭遇瓶颈,当口罩成为屏障、当接触引发风险,单一识别技术瓶颈凸显。此时,就需要采取多模态和多生物识别技术融合解决方案,如通过人的步体态、手脉等特征进行身份识别和认证,发挥各种技术在精度、安全性、便利性等方面的优势,从而提高系统整体可靠性和适用场景,在未来将成为一种必然发展趋势。

第七,重构城市建设运维以及基础资源保障的智能化管控体系。疫情期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制造全部暂定,对经济的增长带来了严重影响,应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领域数字化建设和交付、运维,以及工业物联网、无人工厂等建设进程,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管理和工厂制造的无纸化、线上化和智能化。同时,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等新技术,将原有的集中式的线下服务升级为弹性化和智能化的新业态。例如,火神山医院建设5000万人云建工的工程管理模式,为未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线上化提供了新思路。

第八,鼓励旅游景区构建线上的数字孪生景区乐园,借助电商、社交、游戏类等集成技术,打造智慧文旅的新体验渠道,为足不出户或外地的游客提供“零距离”的旅游端口,拓展旅游数字经济的新窗口。

第九,加强构建多维一体的智慧交通体系,开发多场景下的交通资源自动调度算法,确保城市在不同状态下的交通运行策略达到最优,为城市资源调度和城市安全把好“最后一道门”。目前,城市街道上某一时段大量公交车空驶,无疑将造成交通资源的巨大浪费。通过手机信令、调查数据等,可快速了解市民出行需求变化:一方面,可及时发布公交线路和客流密度信息,引导分散出行、避免密集接触导致感染;另一方面,可调整公交线路,根据实际客流开设临时线路,根据实际需求分布,减少换乘和等候造成的风险。此外,通过对各种车辆实时位置状态的掌握,可以针对医疗急救、应急物资等车辆予以路权保障,甚至根据时空状态实时调控车辆资源,提高利用效率。

第十,在智慧医疗领域,一方面,加快研发和引进更多AI 技术,鼓励在线就医和家庭私人智能医生体系构建,结合区块链技术在保证数据的前提下共享医疗系统个人健康数据,帮助广大群众及时获得健康评估和专业指导,线上辅助自查指导就诊,且构建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公共卫生识别和预警体系,及时发现,快速响应;另一方面,加快线下智慧医院建设,提升医院智慧运维能力,提升患者医院就诊效率,提高医院单位时间接诊效率。例如,可在社区配置高度集成化的智能医诊站,配备常规检测设备和微型药房,实现分级诊疗和筛查,减少医院的人群聚集;同时,医诊站可以通过5G 远程与专家进行会诊,实现医疗资源分级调配,从而将交叉感染和人们因恐慌求医而产生的盲目流动及因此引发更多交叉感染的概率降至最低。

第十一,在智慧政务方面,强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信息公开、反馈和投诉的透明机制,充分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区块链对舆情和信息发布的渠道、流向、反馈做到全流程监控,解决信息披露不及时以及对一线管理监督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强化对媒体发布端,特别是论坛、短视频、直播等渠道的人工智能智能检测模式,“云监管”在线化的“黑化信息”发布终端,保障网络信息的“风清气正”和政务管理的高效透明。同时,面向全规模、全所有制、全生命周期企业进一步完善“一网通办”总门户功能,扩大移动端受惠面,不断拓展各类服务场景,健全政务应用集群。最后,基于共享的政务数据平台重构“政务治理流程”,应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端到端数据的无缝和无损传递,为政府部门领导在政策、资源和管理等方面的精准施策提供支撑。

第十二,在智慧教育领域,充分鼓励中国的学校运用5G 网络、云计算、面部识别技术和直播手段,通过互联网建立线上教育平台,打造全新教育模式,减少交通成本,探索建立高校教育网络学习学分认定与学分转换、在线教育课程认证,甚至可以进一步实现城乡地区教育平等化发展。

第十三,在智慧金融领域,加快开发基于全场景多融合的社区解决方案应用,实现与在线支付等互联网支付系统的整合,实现社区内大数据管理和用品购买及配送的融合联动。通过先进的金融科技手段及大数据的精准识别匹配,进一步推进普惠金融,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支持。

第十四,在智慧生活方面,鼓励生鲜电商替代传统零售,建立完善的、可溯源的物品标识系统,培养消费者在线购物的常态习惯,同时推行区块链技术在电商溯源中的应用,加快行政监管部门对食品安全的区块链平台监管体系构建,让消费者对在线物品买得放心、安心。

第十五,在智慧公安方面,基于疫情期间人员普查的数据库,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重构城市治安管理“人、地、物、事、网”等要素的管理新模型,实现“天天有防范,事事有预警,人人有保障”。同时,鼓励人工智能机器人在“无人值守”“无人巡逻”“无人宣传”等场景的应用,构建城市治安防控的线上线下的双驱动。

猜你喜欢
智慧疫情建设
战疫情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