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尿浊用药规律分析

2020-06-05 00:46李修身池晓玲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3期
关键词:频数龙骨方剂

林 明,文 豪,李修身,池晓玲

(1.广州中医药大学 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3.广州中医药大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4.广东省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

尿浊是以小便混浊,白如泔浆,排尿时尿道无疼痛感为主证的疾患。现代医学的乳糜尿、磷酸盐尿及泌尿系统炎症、结核、肿瘤表现以小便混浊、白如泔浆为主要症状者,多属本病范畴[1]。中医古籍中关于尿浊的记载,上可追溯至秦汉,下可延伸至近代,历代医家均对尿浊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有所阐发,积累了大量的方剂、医案,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治疗尿浊的临床经验。彭怀仁[2]主编的《中医方剂大辞典》,是将历代中医药书籍文献中的方剂,进行整理并编纂而成的一部方剂学大型工具书,具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本研究旨在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记载的治疗尿浊的方剂进行收集、筛选、整理,并对其组方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总结文献中治疗尿浊的用药规律,进而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与规范化

选取《中医方剂大辞典》“主治病证索引”中的“浊证”“赤浊”“白浊”“赤白浊”的方剂,药物组成相同的方剂只录入其中1首。排除没有具体药物、药物指代不明以及外用的方剂,共收集整理得到有效方253首。录入包括方剂编号、方名、方源、剂型、主治及药物组成在内的方剂信息,构建尿浊方剂数据库。以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3]以及《中药大辞典》[4]中记载的中药正名为标准规范方剂中的药物名称,例如,朱砂、辰砂、制辰砂统一规范为朱砂。由于古今对于白芍、赤芍的划分标准不一,故将芍药、白芍、赤芍统一为芍药,另对于粥、米汤、酒、醋、白蜜等均不录入。

1.2 数据处理与分析

通过Excel 2016建立尿浊方剂数据库,并将其转化成可供统计的数据结果,其中,每个样本(行)表示一首方剂,每个变量(列)表示药物,方剂中含有该药物赋值“1”,不含有该药物赋值“0”,在此基础上,对所有药物进行频数分析。应用R语言stats程序包的hclust()函数对数据进行层次聚类分析,以及使用R语言的arules程序包,采用Apriori算法对不同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进行数据挖掘,并利用arulesViz包进行关联规则可视化。

2 结果

2.1 药物频数、频率分析

纳入分析的253首方剂中涉及中药272味,药物出现频数总计1 940次。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茯苓,共使用了100次,使用频率为39.53%。其次为龙骨,使用频数为59次,使用频率为23.32%。第3位为甘草,使用频数为48次,使用频率18.97%。第4位为牡蛎与人参,使用频数均为44次,使用频率为17.39%。第6位为黄柏,使用频数为40次,使用频率为15.81%。使用频数≥14次的高频药物共有44味,具体见表1。

序号药物频数(次)频率(%)序号药物频数(次)频率(%)1茯苓10039.5323桑螵蛸239.092龙骨5923.3224茯神228.703甘草4818.9725萆薢218.304牡蛎4417.3926巴戟天218.305人参4417.3927补骨脂218.306黄柏4015.8128地黄197.517远志3714.6229肉桂197.518菟丝子3614.2330韭子197.519益智仁3313.0431芍药197.5110熟地黄3313.0432猪苓187.1111山药3313.0433滑石187.1112白术3212.6534半夏176.7213当归3112.2535黄芩166.3214五味子3011.8636灯心草166.3215黄芪2911.4637莲子166.3216麦门冬2811.0738赤茯苓166.3217泽泻2710.6739山茱萸155.9318附子2710.6740杜仲155.9319石菖蒲2610.2841芡实155.9320车前子259.8842陈皮145.5321肉苁蓉249.4943牛膝145.5322鹿茸239.0944酸枣仁145.53

2.2 药类使用频数、频率分析

根据《中药学》[5]中的药物分类标准,对上述44味高频药物进行分类,具体药物类别、使用频数、频率分布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治疗尿浊的药物类别主要为补虚药、利水渗湿药、安神药、收涩药、清热药、温里药、平肝熄风药、开窍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累积频率为61.70%。

2.3 聚类分析结果

采用R语言的stats程序包的hclust()函数对上述44味高频药物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变量间距离采用适用于二分类变量资料的jaccard距离,聚类方法为离差平方和法,生成聚类树状图,见图1。结合中医临床意义,聚类结果聚为8类较为合理,能较好地体现尿浊的辨证用药特点,见表3。具体解析如下:C1药物组成与六君子汤类似,功效为“健脾燥湿”,主要用于治疗由脾虚气陷所致尿浊;C2药物组成与萆薢分清饮类似,功效为“温肾利湿”,主要用于治疗由下焦虚寒所致尿浊;C3药物组成与二苓清利饮类似,功效为“清热利湿”,主要用于治疗由湿热内蕴所致尿浊;C4药物组成与金锁固精丸类似,功效为“固肾涩精”,主要用于治疗由肾气不固所致尿浊;C5药物组成与金锁子丸类似,功效“补肾壮阳”,主要用于治疗由肾阳虚所致尿浊;C6药物组成与六味地黄丸类似,功效为“滋肾补阴”,主要用于治疗由肾阴虚所致尿浊;C7药物组成与大补心丹类似,功效为“宁心安神”,主要用于治疗尿浊病人因夜尿繁多所致的失眠兼证;C8药物组成与圣愈汤类似,功效为“益气补血”,主要用于治疗尿浊漏精过度所致的气血亏虚兼证。

表2 每类药物的使用频数和频率分布

图1 尿浊方剂高频药物聚类树状图

类别药物C1猪苓、半夏、白术、陈皮C2益智仁、石菖蒲、萆薢C3车前子、黄芩、黄柏、甘草、滑石、赤茯苓、麦门冬、灯心草C4桑螵蛸、龙骨、牡蛎C5杜仲、巴戟天、补骨脂、附子、肉苁蓉、鹿茸、牛膝、菟丝子、韭子C6泽泻、山茱萸、茯苓、山药、莲子、芡实C7茯神、人参、远志、地黄、酸枣仁C8当归、芍药、五味子、黄芪、熟地黄、肉桂

2.4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关联规则的强度由支持度、置信度和提升度来度量,其中支持度是指事务中同时包含X和Y的百分比;置信度是指包含X的事务中同时包含Y的百分比;提升度是用于判断规则X=>Y中的X和Y是否独立,当提升度>1时表示X与Y相互独立,提升度越大关联性越强[6]。应用R语言的arules程序包,采用Apriori算法,设置参数:支持度≥4%,置信度≥60%,提升度>3,共得出14条关联规则,具体见表4。由表4可知:桑螵蛸=>龙骨支持度最高,其支持度为8.13%;茯苓,桑螵蛸=>龙骨置信度最高,其置信度为100%;附子,肉苁蓉=>鹿茸提升度最高,其提升度为9.80。利用arulesViz包对关联规则进行可视化,见图2,图中的源头表示先导,箭头表示关系指向的方向,中间的圆圈尺寸表示此规则置信度的大小;圆圈颜色的深度表示提升度的大小。

图2 尿浊方剂数据关联规则可视化

表4 尿浊方剂数据关联规则分析

3 讨论

3.1 药物使用频数分析

通过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尿浊的253首方剂所涉及的44味高频药物的用药规律分析可见,使用频率居前6位的药物分别为:茯苓、龙骨、甘草、牡蛎、人参、黄柏。其中茯苓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使用频率达39.53%,远高于其他药物,其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功效为利水渗湿、健脾、宁心。而古代医家多认为湿邪是导致尿浊的重要因素,《医学正传·便浊遗精》[7]曰:“夫便浊之证,因脾胃之湿热下流,渗入膀胱,故使便溲或白或赤而浑浊不清也。”故尿浊的治疗多通过利水渗湿来泄浊,给湿邪以出路,让湿邪从小便而去,作为利水渗湿药的代表药物茯苓用量最大便不足为奇。方剂中所涉及的药物类别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安神药、收涩药、清热药为主,特别是补虚药和利水渗湿药,这两类药物的使用频率高达38.77%,上述结果体现了古代医家对尿浊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治则的认识。尿浊多由湿热下注、脾肾亏虚等所造成[8],尿浊有虚实之分,初病多为实证,以湿热为主,治宜清利湿热;久病多为虚证,病久则脾气下陷、肝肾亏虚,治宜健运脾气、补益肝肾、固肾涩精[9]。由253首治疗尿浊的方剂中的用药规律可见,恰恰以清利湿热、补益脾肾为主,切合尿浊的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

3.2 层次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通过物以类聚的基本原则,将杂乱无序的数据资料按照相似性大小分门别类,可以从大量数据资料中发现其中的规律,常用于分析医案中蕴含的组方配伍及常见证型等信息[10]。本研究聚类结果显示,将古文献中治疗尿浊的方剂中的高频药物聚为8类后,功效可以分别归纳为:健脾燥湿、温肾利湿、清热利湿、固肾涩精、补肾壮阳、滋肾补阴、宁心安神、益气补血,这8类药物组合几乎涵盖了治疗尿浊主证以及兼证的治法。由这8种治法中可以看出,在尿浊的临床辨证中十分强调脾肾两个脏腑的重要性。尿浊所漏之“浊物”属中医理论中的精微物质,早期尿浊多因脾虚运化无力,升清作用减弱,导致精微物质无法正常输布脏腑,进而积蓄过多从小便漏泄出去,发为尿浊。所以尿浊早期应该注重健脾,脾喜燥恶湿,通过健脾燥湿,恢复脾的运化升清功能,脾健则水湿自消,常用药物为:猪苓、半夏、白术、陈皮。尿浊后期多累及肾,肾固涩肾精无力,导致大量精微物质漏泄。所以尿浊后期应该注重肾的调补,肾精不固时应固肾涩精,常用药物为:桑螵蛸、龙骨、牡蛎;肾阳不足时应补肾壮阳,常用药物为:杜仲、巴戟天、补骨脂、附子、肉苁蓉、鹿茸、牛膝、菟丝子、韭子;肾阴亏虚时应滋肾补阴,常用药物为:泽泻、山茱萸、茯苓、山药、莲子、芡实。

3.3 关联规则分析

关联规则分析治疗尿浊方剂的用药配伍规律结果显示,桑螵蛸=>龙骨支持度最高,说明桑螵蛸与龙骨同时出现的频率最多,是最常用的药物配伍组合。桑螵蛸味甘、咸,性平,功效为固精缩尿、补肾助阳;龙骨味甘、涩,性平,功效为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此二药均有固肾涩精之功,为桑螵蛸散的组成部分,《本草衍义》[11]曰:“邻家有一男子,小便日数十次,如稠米泔,色亦白,心神恍惚,瘦瘁,食减,以女劳得之。令服此桑螵蛸散,未终一剂而愈。”其他治疗尿浊的常用药对及药组主要是补虚药、收涩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安神药类药物的不同组合,如补虚药与补虚药配伍(鹿茸=>肉苁蓉);补虚药与温里药配伍(鹿茸=>附子);利水渗湿药与收涩药配伍(茯苓,桑螵蛸=>龙骨);利水渗湿药、温里药与补虚药配伍(茯苓,肉桂=>熟地黄);安神药与补虚药配伍(酸枣仁=>人参)。上述结果体现了治疗尿浊的温肾利湿、补肾助阳、固涩肾精、安神益气等常用治法。

综上所述,治疗尿浊方剂的数据挖掘结果与尿浊的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基本相符。中医治疗尿浊应辨别虚实,初期多为实证,治以清利湿热为主,久病多虚,耗气伤精,累及脾胃,出现神疲乏力、面色不华,甚至及肾,出现小便余沥或频数,宜培元固本、填补肾精,但是要注意清补兼顾,做到清中寓补,补中寓通,清利而不伤阴、补益而不滞涩。

猜你喜欢
频数龙骨方剂
中医医案方剂多维相似度算法设计与探索
架龙骨
《金匮要略》黄芪类方剂探析
一种建筑钢结构龙骨连接结构
柴胡汤类方剂用于肝恶性肿瘤治疗进展
论方剂的配伍环境
中考频数分布直方图题型展示
学习制作频数分布直方图三部曲
频数和频率
盗汗病治疗药物性味归经频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