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策略 提高自学能力

2020-06-05 12:41李凤萍
学周刊 2020年17期
关键词:教学优化自学能力小学数学

李凤萍

摘 要:对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培养对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对数学学习充满信心。伴随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与发展,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意识到传统模式下数学教学的弊端和问题,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优化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思路,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学能力;教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0)17-009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17.045

对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进行有效创新,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培养小学生数学自学能力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的运用

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是让小学生独立完成数学知识的探索,针对学习内容制订完整的学习计划表,管束自己的行为,对自身数学学习成果进行自主测评。其主要的学习表现是:在课前进行预习,遇到不懂的问题在课堂上认真倾听,课后主动拓展知识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数学自主学习能力。这样的学习模式要比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明显,使得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二)增强学生战胜数学学习难题的自信

自主学习模式属于现代学习方式的一种,跟传统的学习模式不同,能够让学生自信地认为“我能行”。众所周知,除了那些特殊的因素之外,其实每一个学生潜在的数学学习能力都相差不多,也都想通过自学提高数学成绩,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因为高年级段的小学生已经开始具备自学能力,所以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机会,能够让学生迎难而上,挑战一个又一个难题,获取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二、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探索

(一)以循序渐进为前提

小学阶段的学生,其自学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提升,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考虑到小学生年龄尚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反思和探索。首先,要让学生养成勤于反思、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不可敷衍了事。除此之外,还应该为学生讲授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找出学习当中的重要环节和步骤,了解自己解决问题时的过程和方法。教师在讲述知识时,无论教学内容是简单的公式还是复杂的性质等,都不能直接将知识点传递给学生,而应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学习当中积累学习方法和操作经验,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小数乘法时,教师应该从生活实际出发,从生活中寻找可供计算的问题,让学生更快地了解乘法公式,之后通过移动小数点,找出其中的变换规律,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将小数的乘法转化成整数的乘法。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在遇到问题时就会主动结合生活实际,不断探索,最终解决问题。

(二)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

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需要注重教师的启发指导作用。苏格拉底曾经提出,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引导和帮助,也就是帮助学生自主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换句话说,教师的功能并不是表现在知识的传播上,主要是在知识的引导上。苏格拉底提出了著名的“产婆术”,这是启发指导教学可以参考的方法。教师可以参照这种方法对学生进行启发,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因为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上提出的相关要求,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按照学生原有的认知发展水平,结合现在的知识经验,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启发教学,并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针对问题去探索,并能够相互交流与合作,通过这些方式掌握数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收获一些数学活动的技巧。在数学的知识体系当中,一个内容不一定只包含着一种思想,每一种思想都可能分布于不同的知识点当中,这也正体现了数学的逻辑性,也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关键。例如,学习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在复习的时候引导学生回想面积的含义,计算出不同圖形的面积,让学生思考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提高学生的问题转化思想。

(三)强化课堂合作学习

如前文所述,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推动力。但是一味强调学生思考也会让学生陷入僵局,所以教师在引导的时候可以把侧重点放在学生合作与交流方面。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交流的方式对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讨论,特别是一些分析思路较深的问题,学生之间思维的沟通更有利于解答问题。预习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基础,教师应制订合理的学习目标,布置学习任务,如此可以提高学生小组交流合作的效率。预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引导,利用小组的互相讨论,观察认识上的不同,对不同的部分进行深入讨论和研究,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生之间意见的交流可以让一些学生意识到自己见解的不同之处,并进行更加深刻的探讨。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在学生讨论和分析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合作,这样才能够让他们相互帮助和相互促进,提高数学教学成效。

(四)强调自我评价的作用

自我评价是与他人评价相对应的常见评价方式。小学生应当结合课程的学习目标要求,对学习内容的重点部分进行整理,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和自己学习当中的薄弱部分,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向教师反馈学习内容,根据自身的评价对学习目标进行反思,不断改善学习行为方式,强化学习。自我评价还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激励,便于学生意识到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当发现自主学习成效之后,能够从精神上得到鼓励,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感。教师还要让学生学会结合教学目标来评价自己的学习行为,掌握具体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数学教师通过交流查看学生的自我评价实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明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看还有哪些学生没有达到教学要求等,这样能够为下一步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的依据。

猜你喜欢
教学优化自学能力小学数学
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电子商务与物流课程的教学优化与项目教学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