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发展路径探析

2020-06-08 09:48杨文苑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1期
关键词:双一流师德青年教师

摘 要: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作为高校建设主体力量的教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随着高校教师的正往“现代化”“青年化”方向发展,许多青年教师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困境和挑战。文章结合我国现状,对高校青年教师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双一流”;青年教师;师能;师德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指明了“双一流”建设战略将推进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成为我国又一重大教育发展战略[1]。但高校教师中有一个庞大的群体——青年教师(据统计,截止到2016年底,我国普通高校中40岁(不含)以下青年教师比例为54.99%。[2]),成为推动高校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肩负着巨大压力,应该如何建立该群体在职业发展道路上的幸福感和归属感,使其能够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发挥真正的价值,建立并完善高校青年教师群體的发展路径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困境分析

(一)教学与科研能力尚缺

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并没有和其所学习的专业知识经历成正比,其正处于成长阶段,学术视野较为狭窄,创新表现不强,教学质量不高都成为青年教师群体面临的挑战。而接受过高学历的青年教师,因为不具备专业的教学知识与技巧,对自身的知识和教学技能缺乏自信,他们的教学形式依然以传统教学为主,主要关注课本里的知识,忽视与学生的课堂互动,用自我防御的方法确保自己的教学顺利程度[3],大部分青年教师并不能从教学中获得足够的自我效能感,自然也无法做到爱上教学和乐于教学。

其次,青年教师在科研方面也同样面临着困境。在现有的科研申报条件下,高校科研项目的申报和论文发表中呈现出一定的“马太效应”,职称高的教师拥有更多的机会,则职称较低的青年教师则受到较大的限制[4]。与此同时,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依然存在,青年教师认识到课堂教学的不易和困难,正如罗伯特·博伊斯指出:“青年教师往往觉得教学是最具有挑战性和最耗时的工作。”[5]的一样,他们往往会忽略教学的重要性,从而将精力转移到科研中。两者的失衡,往往导致高校教学质量的降低。

(二)师德师风有待提高

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青年教师应当做好为人师表的角色,将师德与师风建设作为青年教师自身发展的重点。近年来,部分青年教师在职业过程中,由于受到功利的影响,导致自我迷失,出现较为严重的职业倦怠感;自我期待过高,工作压力过大等情况,往往会造成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应付了事,对学生不负责,热情缺乏和主动性不高。这是青年教师在师德师风上出现了问题。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在关于“高校教师为何从事科研”的问题中,有近一半的青年教师选择“职业晋升”,20%左右的青年教师选择“增加收入”。[6]由于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青年教师的教育理念问题。根据笔者了解,大部分选择在高校任职的青年教师,也是因为有假期、工资还不错这两个原因吸引着他们,而非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此,更加容易产生“追名逐利”的现象,以及在教学中,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工作的情况。

(三)职业生涯中的多重压力

据麦可思研究院联合腾讯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高校教师中,约八成表示实际工作中承受的压力较大,付出与回报难成比例。其中,“个人财务状况”是造成高校教师压力大的首要来源,对于“如何认知自身社会地位”,5138位受访高校青年教师中,84.5%认为自己处于社会中层及中层以下,其中,36%认为自己属于“中下层”。此为高校青年在经济上和社会身份上面临的压力。除此之外,青年教师还面临着包括绩效制度改革带来的生存压力,科研项目的考核带来的晋升压力,教学质量的评价带来教学困境等问题,这些都会导致他们对于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不清楚。当前,大部分学校都有相关的行政坐班制规定,要求新进来的青年教师接手一至两年的行政工作,这往往会给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将工作本末倒置,甚至在最有热情的前几年磨掉信心,导致其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成果寥寥无几。这不仅会影响到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会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流动性,不利于整个学校和学科的发展。

此外,高校教师的考核与评价机制存在着漏洞,主要还是体现在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重短期,轻长远的方式上,这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无法真正地调动起工作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与此同时,青年教师还身肩多重压力,学历提升、访学进修,以及家庭的经济与教育抚养等,使得当前的青年教师群体开始出现了焦虑的现象,加班熬夜的情况普遍存在,据调查,某省参与调查的青年教师中超过一半需要经常熬夜,产生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7]

青年教师身份的“被标签化”

“被标签化”体现在对高校青年女教师的身份的认识中,高校青年女教师是女性群体中接受教育最高的一群人,目前我过高校中女教师的比例和男教师基本持对等的状态,不少的女教师认为自己的身份被妖魔化,受制于传统文化的影响,认为女性即使接受了更多的教育,拥有更高的教育素养,也抵消不了年龄增长带来的恐惧感和不安全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廉思带领的研究团队针对全国2708位40岁以下高校女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72.1%在恋爱方面“曾经因为高学历而苦恼过”。高校青年女教师实则面临着多重身份,也在对事物的理解上更加具有主动权,在肩负家庭责任的同时,也在社会上承担着巨大的角色压力。

二、高校青年教师群体问题对策分析

(一)建立青年教师培养模式,整合教学与科研能力

针对我国青年教师整体教学能力不佳,科研能力薄弱,研究意愿不强烈等问题,我们可适当借鉴美国的教师培训制度,做到面广线长,有广度深度。通过建立多重的培训制度,实现青年教师在教学能力社会化的建设。

1.集体模式。高校可将社会工作与心理学的专业方法引入到教师培训中,使用工作坊、体验式学习、生态课堂、翻转课堂、习明纳、小组学习等形式,将青年教师召集起来,教授他们关于教学大纲与目标的设立,课堂教学技巧的传授,也可以将青年教师面临的问题加入其中,让工作坊成员参与讨论,共同解决问题。这不仅能够关注到青年教师的能力,也可以促进教师群体之间的人际关系的完善。此外,也可以创建同盟制模式学习,促进青年教师内部的互相学习,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既可以是同行的,也可以不同专业的,开展跨学科,跨专业视角的探讨。[8]

2.个体模式。青年教师可以向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进行请教,结合教学观摩的形式,记录下自身存在的不足和他人值得借鉴的方法。高校应当建立导师制的培养模式,新进入的青年教师能够在前两年内,有相应的导师领导,导师也肩负着责任,包括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科研能力的提升,知识更新、教育实习等相关方面的介绍。

(二)完善青年教师评价机制,打造青年教师共同体

2017年10月末,教育部和人社部印发《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指出了高校职称评审条件参差不齐,评审标准千差万别,同时也出现了高校自行将职称评审指标简单量化等情况,因此,构建合理的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职称评审制度尤为重要。

1.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督导评价的三维评价机制。单纯地使用一方面的评价都会显得过于单一,学生评价较为主观,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教学内容和方式,并不能很好反映出教师的能力。因此应该结合同行与督导方面的看法,才能真正促进青年教师对于工作的热情和公平体验。

2.教学评价与其他方面评价相结合。高校应该创新教师的评价方式,不仅在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教学是教师的一个重要方面,但除此之外,比如: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科研成果、指导学生活动成果等,也需要有个合理的评价机制,多加考虑教师的自身发展,让青年教师能够做到英雄有用武之地,将制度考评和活动考评,定期考评和不定期考评相结合,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青年教师对工作的荣誉感和满足感,将其自我效能感的充分激发出来。

因此,将教学评价纳入进职称评审中,让真正热爱教学的教师能够在教育中发光发热,这也是高校培养优质大学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重要力量。

(三)搭建青年教师发展平台,营造优良的发展环境

1.明晰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规划。高校应当在明确青年教师的能力与兴趣爱好之后,为其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培训计划。教师有责任培养优秀的学生,而高校有责任培养优质的教师。因此,高校应该了解青年教师的需求,充分考虑他们的经济、生活等压力,努力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其产生对学校,对学生的爱与归属感。[9]

2.注重师德师风的建设。教师的工作在与培养全面的人才,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学生,因此高校必须重要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和培养,让教师树立积极地正确的教育理念,明确自身的教育地位和影响力。在学生面前,树立优质的教师形象。为此,高校可以制定“师德师风培训计划”,通过教授学习与讨论学习、案例分析的方法,让青年教师摆正教书育人的心态。

(四)关注青年教师身份认同,分解多重角色压力

处理好多重身份和角色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提升教育教学的积极性。高校应该关注到青年教师面临的身份问题,调整他们在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之间存在的差异。学校在适当的条件下,应该设立相应的转岗机制,让青年教师可以有机会去到更适合的岗位。设立相关部门,关注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家庭环境、情感生活等问题,有针对性地提供介入对策,让其在这以竞争机制内资源为主要目标的环境下,依然可以感受到“人性关怀”。

参考文献

[1] 韩华,王理,马宁.“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09).

[2] 王凡,蔡阅.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教师发展路径探析[J].教师发展,2018(13).

[3] 刘睿,杨春梅.美国高校新任教师发展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02).

[4] 王晶.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面临的困境及消解[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2018(09).

[5] Junior Faculty Teaching Fellows [EB/OL].http://cft.vanderbilt.edu/program/jftf/,2013-1-10.

[6] 邢艷丽,赵珂.高校青年教师科研系统构建[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5(09).

[7] 代志明.高校青年教师过劳问题及其治理策略研究——以郑州市高校为例[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16(01).

[8] 熊华军,刘兴华.美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机制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5(01).

[9] 赵宇宏.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及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08).

基金项目:嘉应学院育苗工程科研项目“社会工作视角下看焦虑症候群:当代青年群体的心理困境与发展”(2019SKM02)研究成果;嘉应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校社会工作实务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JYJG20170304)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文苑(1991- ),女,广东梅州人,嘉应学院助教,社会工作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工作实务。

猜你喜欢
双一流师德青年教师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抗震救灾中的师德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