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客留言

2020-06-08 10:52张作光乔国政张小华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包浆月刊杂文

张作光 乔国政 张小华

《杂文月刊》

让俺们没上当

张作光(山东泰安)

2019年12月18日下午,我和老友老韩、老宋、老赵在广场晒太阳散步,突然迎面来了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他笑着口甜地喊着:“大爷们,我看你们都走了好长时间了,也该坐在广场边的座位上歇歇了。”

我四人听小伙子说得有理,就几乎同时坐在了广场边的长条凳子上。只听小伙子笑着说:“大爷,我见您四人身体都挺好,不如报名去日照旅游一趟吧,来回两天,每人只交150元,如果带老伴去,夫妻两人只交200元,不但吃住行,我们公司全包,而且还能免费看海边的养生房。如果相中,我们公司可8折优惠。”

听了小伙子的话,我们都有点心动。当我们要报名时,只见老友老刘手里拿着一本杂志在不远处喊我,当我赶过去后,老刘指着《杂文月刊》(2019年12月下)49页上那篇《别被卖房套路“套牢”》给我们看。

看完这篇不足200字的杂文,我连说“好险”,就喊来老韩、老赵、老宋一块看,他们看了也连夸:“多亏《杂文月刊》让俺们没上当。”那个小伙子好像听明白了我们的话,灰溜溜地离开广场。

透过现象看本质

乔国政(河北石家庄)

读《杂文月刊》(文摘版2019年12月下)感悟到,至少有10多篇美文,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同一条人生哲理——“透过现象看本质”。

P1侯美玲的《包浆》,讲某一“外行”的古玩工作者,将顾客看重的古董家具上的“包浆”清洗干净,令顾客叫苦不迭,却让这些来自明朝的红木家具,去掉“包浆”后,反而展露出它特有的原色和纹理,清新脱俗、朴素沉静的尊贵价值。由物及人,是在教我们用“透过现象看本质”方式来看待世上的人和事。

P5丁慎毅的《不能有一片树叶?管理洁癖要不得》,讲的社会现象是,某地环卫管理者要求环卫工人,在上级领导来检查工作时“地上不能有一片树叶”;揭示其本质就是,管理者不能实事求是的认识树叶频落的深秋,面对寒风中的环卫工人缺少关爱的温度,是应付上级检查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可谓一针见血。

P6杨思琪《“凡赛必奖”小心瞄准的是家长的钱袋》,讲的社会现象是,以开发少儿潜力为名的各种少儿艺术大奖赛“人人有奖”;揭示的本质是,通过培训费、评审费和花钱买奖状来深挖家长的钱袋,污染少儿的灵魂。

P8周俊生的《不粘锅粘了锅,企业和网红不能急着甩锅》,讲的社会现象是,某网红给某企业做广告,表演不粘锅的操作时粘了锅,面对网友的指責,网红和企业互相推责;揭示的本质是,企业产品质量不过关和网红对产品不了解的情况下就推出虚假广告,实质都是对消费者的伤害。

P12蒋璟璟的《政府通告错20处,反思不能止于个案》,讲的社会现象是,某地政府部门一份“加强犬类管理的通告”竟出现错别字、语法等20处错误;揭示的本质是,当地政府公共职能部门对工作漫不经心,敷衍了事。不应止于追究个人行为,而应反思整个部门的工作状态。

P24游宇明的《声音上的素质教育》,讲的社会现象是,公共场所是大声喧哗,还是轻声细语;揭示的本质是个人素质水平的高低。

此外,诸如此类的美文还有多篇,不再一一赘述。总之,这一期的《杂文月刊》如果说成是学习“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一哲学命题的辅导教材,也不为过。读后的确令人受益匪浅。

“变味”成语

张小华(甘肃靖远)

读完《杂文月刊》第12期,已是年终岁尾了。回望匆匆而过的日子,真可谓“川流不息”啊。以现在的眼光看,“川流不息”这个成语在这里一定是用错了。然而,两千多年前,“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老夫子看到河水奔腾联想到时间流逝,感慨时光和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后人将《论语》中这一文本压缩成为四字成语“川流不息”。孔夫子肯定始料不及,若干年后从他的喟然长叹演化来的这个成语却变成了人来人往的意思。真巧,《杂文月刊》文摘版12月下刊登《“江郎才尽”是误解》《我想成为木鸡》两篇文章,不约而同论及“江郎才尽”“呆若木鸡”两个古今异义的成语。其实,如同“川流不息”一样,类似的“变味”成语还有很多。

例一,“衣冠禽兽”。明代民间话本《金莲记》中有“人人骂我做衣冠禽兽,个个识我是文物穿窬”之句;清时《镜花缘》中也有“既是不孝,所谓衣冠禽兽,要那才女又有何用”之诘问。至今,所有辞书众口一词,将“衣冠禽兽”解释为贬义:比喻品德败坏的人。追根溯源,“衣冠禽兽”一词最初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史载,明朝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品级不同,所绣的禽和兽也不同。官员服饰的严格规定,使人通过官服就能一眼看出该官员官居几品。可见,明朝早期“衣冠禽兽”曾是褒义词,传递过正能量。明朝中晚期,宦官专权,官场腐败,文官爱钱,武将怕死。“衣冠禽兽”的词性发生静悄悄的逆转:徒有人的外表,行为却如同禽兽一般。

例二,“闭门造车”。此词最早见于宋代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九:“闭门造车,出门合辙。”朱熹在《<四书〉或问》卷五解读说:“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意思是说就算是关起门来在家里制造的车子,拿出门去使用的时候,却能和车辙完全适合。这是因为古代的车,两轮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符合规格,就能合辙。不知从何时起,该词的词性发生颠覆性的改变,比喻办事只凭主观想象,不管客观实际。如蔡元培《在国语传习所的演说》:“既然经过什么正式的会议议决的,比较的容纳多数意见,总胜于私人闭门造车的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他们的任务在于把群众政治家的意见集中起来,加以提炼,再使之回到群众中去,为群众所接受,所实践,而不是闭门造车,自作聪明。”杨沫《青春之歌》:“‘得了,你别闭门造车来杜撰故事吧!道静笑着打断晓燕的话。”

在历史长河中,部分成语和词语的词性和含义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明辨之,慎思之,我们油然滋生另类的沧桑感。

猜你喜欢
包浆月刊杂文
画与理
画与理
画与理
文玩那些事儿——文玩包浆的三层意义:冰浆 晶浆 玉浆
文玩那些事儿——包浆太慢?因为你手太“勤”了
画与理
包浆男孩
包浆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杂文选刊》2013年1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