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传播中的符号

2020-06-08 09:43黄青青
锦绣·上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五感佛教文化佛教

黄青青

摘 要:符号是传播最为本质的工具,也是佛教传播中最重要的基本元素。佛教的发展壮大实际上依赖于佛教传播,对此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佛教;传播符号

一、研究背景

佛教是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由释迦牟尼在古印度创立的宗教。佛教的主要影响地在亚洲,传入亚洲不同地区的佛教分为不同的教派。大乘佛教,也称北传佛教,主要流行于中国、日本等东亚国家;小乘佛教,也称南传佛教,主要流行于斯里兰卡、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佛教在世界各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的传播机制有很大的研究和借鉴意义。对佛教文化的研究其实是对思想文化传播的研究,这一研究过程是多层次、多角度的,除了从历史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角度进行之外,还应考虑与其他学科交叉分析。

公元前5世纪左右,佛教诞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由释迦族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陀圆寂约百年之后,佛教内部一些人对于教义等方面的理解发生了变化,产生了分歧,从而形成了上座部和大众部两大部派。1在部派的逐漸分化中,约公元1世纪,基于更大理想的大乘佛教诞生了。

随着佛教的发展传播,运用意象和比喻传播佛教文化的形式出现。佛教文化在佛教建筑、佛像和佛经中,以更为理想的方式在时空中传播。在后面的几个世纪里,佛教及其艺术形象从犍陀罗传播到中亚,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向北、西、东面传播弘扬,逐渐影响整个亚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于佛教的研究,一方面,研究成果从传统的佛教史、佛教义理等领域延伸,另一方面又扩大到佛教心理学、伦理学、政治、经济、医学、艺术等新领域。而以美、英、法、德为代表的欧美国家则主要从佛教经典、佛教哲学和社会学以及佛教史出发,为佛教文化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其中,关于佛教传播学和佛教符号学方面的研究目前尚且较少。

二、佛教传播中的符号

人类从日常事物中提取概念,将其抽象为符号,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形式。在相同的认知体系之中,人们使用约定俗成的符号,浓缩并概括生活中的现象,表达出特定的含义。符号可以是文字、图像、声音等一切事物。符号是佛教传播中最重要的基本元素。在佛教艺术出现之前,佛教就存在着宗教性的物体崇拜,他们相信万物有灵,赋予自然界的动植物以人的情感和思想。

(一)佛教中的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混合元素符号

按照日常生活中人的沟通习惯来看,佛教中的符号元素可以划分为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混合元素符号此三类。

视听是人最基本的感觉,语言是人最基本的表达工具。佛教的语言符号可划分为口头语言元素和书面语言元素。文字是口头语言物化的依托,让口语被记录和保存下来。寺院为了传播佛教文化,也会进行经典创作,其书面语言符号渐趋系统化。

非语言符号是在语言之外的其他符号表现形式,包括自然和人工艺术元素。被赋予宗教内涵的自然界事物即非语言自然元素符号,如莲花、古树、灵石等。在佛教的非语言符号中,经过人工艺术创造出的符号元素更多见,如佛教建筑、雕塑、壁画、音乐等等。艺术是非语言传播的高级层次,绘画、建筑、雕像、音乐、舞蹈等都属于表象符号,而表象符号是一种非语言符号,用来表达语言符号所不能表达的情感意义。

佛教的混合型符号较为复杂,往往以多种元素组合的形态出现。混合型符号在各类宗教活动和宗教仪式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信众入寺参拜佛像需要上香、稽首,这是非语言元素的体现;僧侣念经,或是高僧传法讲经,这则属于语言符号元素。

(二)佛教符号的五感区分

佛教符号元素是人类思维和情感的产品,深深打上了人类思维的烙印。佛法唯识学中有“八识心王”的说法,“八识”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意识的根本,属于潜意识范围,指恒审思量)、阿赖耶(本性与妄心的结合体)。据此,能够得到另一种分类。

“五感”是基于人的基础感官实现的,即视、听、嗅、味、触五类感觉。佛教传播时,在五感的基础上进行意识的构建和加工,形成各类符号元素,向外传递思想价值。因此,人是五感的核心,符号的物质基础是五感。

视觉符号主要指图像符号。视觉符号多借助艺术手段和一定的文化载体传播,这里的载体主要是指佛教建筑(包含附着于建筑的神佛雕塑和故事壁画)和佛教礼仪用物。佛教建筑为僧侣和信徒提供场所,本身就足以代表佛教文化的事物集合在“场”内,供信众崇拜与寄托情感,发挥群集效应。

听觉符号,主要指僧人或佛教法器的声音,泛指运用音乐、声响、韵律等多种声音形式来传播信息的媒介符号。

嗅觉符号元素主要指的是佛香。几乎所有的佛教仪式中,焚香、上香都是一项必须的环节。从日常的念经、禅修、祈祷,到盛大的佛教活动,都以香礼为前奏,净化场地。

味觉元素主要体现在茹素上。释迦牟尼主张戒杀放生,这类训诫佛规主要出于慈悲和平的佛教教义,散见于佛教经典,尤其是大乘佛教各种经律论之中。后世佛教弟子践行教义,戒杀放生成为佛教独特的优良传统。

大师摩顶是佛教中典型的触觉符号。摩顶其实是给信众或者教徒授记,《地藏经》中佛陀也摸了地藏菩萨的头。据佛经中描述,诸佛摩顶是一种加持,开智慧的方式。

作为人类的基础感官,五感符号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组合出现的,让符号在媒介中集中体现,传播效用也进一步强化。各类元素的组合一般是在重要的宗教仪式或节日集中出现,这时会有僧人诵经讲法、燃香、斋食、参拜佛像等项目进行,此时人的全身感官被调动,能够沉浸其中。而在寺院这类空间环境中,有佛像、钟鼓声、讲经声等各类感觉符号元素,加之树木葱茂、静谧和谐的环境氛围。在这种氛围之下,僧人的介入,视听等各类感觉符号完美统一。

按照符号学的观点,符号作为传播媒介中的元素,在传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佛教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也正是符号的组合与使用,让佛教从印度的一个小城邦逐步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杜继文.佛教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4]吴予敏.传播与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李彬.传播符号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6]陈武康婧.基于艺术原理下的佛教图形符号的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5(13):88.

[7]“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J].文史博览,2008(6):35.

[8]石庆生.传播学原理[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五感佛教文化佛教
佛教艺术
“五感”在品牌营销中的应用性研究
贵定县城镇建设与阳宝山佛教文化的发展初探
试论五感在景观设计中的探究与应用
佛教与中华文化发展渊源
营销视角下的佛教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营销视角下的佛教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景观的语言
试论儒家孝道思想对佛教文化的影响
看中国·在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