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任务型“产出导向”教学路径

2020-06-09 09:50张群星
科教导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跨文化导向交际

张群星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北京 100192)

0 引言

跨文化交际能力业已成为全球人才培养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之一,也是践行大学英语人文性教育以及为国家培养跨文化沟通人才的的重要途径,意义重大。但事实上,我国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问题显著,我国外语教育在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方面任重道远。如高永晨[1]及彭仁忠、吴卫平[2]的两项实证研究结果反映了我国大学生跨文化交流意识较强,态度开放积极,愿意了解不同文化,但跨文化知识(特别是外国文化知识)、跨文化认知能力、思辨能力和交流技能比较薄弱。

把外语教学领域影响较广的任务型教学法和具有我国特色的产出导向法相结合的任务型产出导向法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实用教学路径,有助于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各项跨文化交际任务,在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同时,扩展跨文化知识、提升跨文化交际技能、培养跨文化思辨能力。

1 理论依据

任务型教学法(TBLT)源自交际法,是二语或外语课堂上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学习者参与任务培养其使用真实语言的体验式教学手段。该理论的宗旨是顺利完成任务,即“用语言思考和做事”。自20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TBLT受到了外语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应用,大量实证研究证实了任务型语言教学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的语言使用能力。

产出导向法(POA)是文秋芳教授及其团队提出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教学法,旨在解决我国外语教育“产出”能力不足、“学用分离”“费时低效”“哑巴英语”等问题。POA更突出教师“在每个阶段都要发挥主导作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designer)、组织者(organizer)、引领者(leader)和指挥者(director)”。具体而言,教师需要对教学输入材料、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性地加工,并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积极引导学生,最终帮助学生“以用促学”“以学助用”“学以致用”和“学有所成”。[3]

POA和TBLT都基于输入输出假设,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相比而言,任务型教学法更加强调学习者“说” 的语言交际输出,产出导向法突出“说、写、译产出技能”“以输出为导向的综合技能”,同时也更注重教师基于自身专业素养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输入输出指导,从而达到高效高质量语言产出的目的。两种教学法相结合更加有助于“语言+能力”产出,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任务型“产出导向”教学路径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旨在既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又提升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两者并重,驱动“语言+能力”的产出,其中“语言产出”是基础,“能力产出”通过不断的“语言产出”而得以提升。基于我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实际问题,以及我国教育领域对外语人才的素质要求,本研究将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目标具体细化为:促进学生运用英语认识自我和中国文化;促进学生运用英语了解跨文化知识,包括跨文化理论知识和不同文化的知识;促进学生运用英语分享观点,通过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提升交际能力;促进学生运用英语思考案例,学习不同文化的沟通方式和思维习惯;促进学生运用英语分析跨文化事件,提升跨文化敏感度和思辨能力。

任务型“产出导向”教学路径(如图1)以文秋芳教授的POA“教学流程”为基础,是指以任务为纽带的“语言+能力产出”教学路径,“任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媒介,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工具,教师通过一系列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英语语言交际,促成其英语“说、写、译”语言综合产出技能以及跨文化技能和思辨能力的提升,并通过任务实现学习效果评价。[4]

图1 任务型“产出导向”教学路径

3 “产出导向”任务设计

“任务”是指教师精心设计的以“语言和能力产出”为导向的一系列具体的、相互关联、由表及里的“交际”活动。任务完成的方式包括学生个人及学习小组两种,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分别设置个人任务和小组任务,所有任务均用英语完成,最终“产出”不同类型的个人和小组任务作品,如音频类、视频类、图画类、表演类、书面文字类等等。

3.1 任务设计原则

材料的真实性和丰富性。跨文化交际任务的设计需要依托真实的、鲜活的、多样的素材,材料可源自书本材料、生活实物、国内外跨文化热点事件、新闻、网络媒体评论、跨文化综艺节目等。教师通过选用不同类型的真实素材,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观察,驱动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思辨。

任务的层次性。任务设计应由简至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跨文化交际任务可先从可视的文化现象开始,学生观察现象,描述现象,留意不同,再通过比较或对比,探讨文化现象所蕴涵的问题,继而带着问题寻找原因,最后进行总结和反思。

任务的启发性和思辨性。跨文化交际任务不仅要有趣味性,能引起学生兴趣,更要有启发性,能激发他们思考,提出观点,发表见解,引导他们从多层面进行思辨,减少偏见,更客观更全面地看待跨文化问题。

任务的混合性,线下+线上相结合。网络化信息化的教育大背景为跨文化交际教学提供了大量资源,如各大慕课平台FutureLearn、Couresra、edX、udacity、中国大学 MOOC 网等。由于跨文化交际课程重交流、重实践的特点,网络平台不可或缺。因此,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需要把课堂与网络有效结合起来,为学生筛选交流平台,布置交流任务,帮助学生真正通过语言交际实现语言和能力的产出。

3.2 任务设计类型

丰富多样的任务有助于保持学生的新鲜感,提高教学效果。任务组成具体包括个人任务+小组任务,线下任务+线上任务两大类,任务产出呈现形式包括口语任务和书面任务两种,任务类型和产品形式可以任意组合,不断变化。教师可根据所选教材、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设计,帮助学生最大化地实现语言和能力产出。

针对跨文化知识的“产出导向”任务。知识类任务的选择面极广,建议教师设置主题类任务,如中西方节日、名胜古迹、国家首都、传统美食等,或通过问卷访谈提前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跨文化知识领域,再有针对性地设计任务。任务的开展需要持续性和延续性,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系统了解各类文化知识。同时教师可建议学生选取大家涉猎较少的国家或文化,而非熟知的欧美文化。

针对跨文化技能的“产出导向”任务设计。技能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任务设计可以依托跨文化经典电影、文字案例、或国内外热点事件,依据具体材料,设计关于跨文化交际风格、跨文化思维模式、跨文化语言特点等方面的任务。也可以就细小话题设计采访任务,鼓励学生针对问题采访外国友人,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针对跨文化思辨能力的“产出导向”任务设计。结合国内外热点事件,设置诸如偏见歧视、刻板印象、交际风格、思维模式、价值观、信仰等的跨文化问题,帮助学生认识自身文化,了解文化差异,形成科学合理的文化观和跨文化态度。在设计思辨类任务时,教师应开放包容,关注不同视角,切勿以偏概全,形成思维定势。

4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建议

笔者以英语语言产出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产出为导向,完成了一个学期的“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任务型“产出导向”教学实践,学生课堂课外学习积极性较高,任务参与度和完成率较好,取得了较为满意的学习效果。为了更好地实现跨文化“语言和能力产出”,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还可以在以下方面加以完善。

第一,中教+外教的教师结构设置。建议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采用中教+外教的授课设置,中外教师的跨文化教学能给学生提供更直接的跨文化感受,更能驱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中国学生+留学生的学生结构设置。目前绝大部分高校都有留学生,如果能让中国学生和留学生在课堂上一起参与跨文化交际学习,协作完成跨文化任务,无疑能较好地帮助学生提升跨文化知识和交际技能。

第三,利用虚拟交流平台,展开跨国教学合作。虚拟交流平台是开展真实的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渠道。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提升和能力的培养仅仅依托有限的课堂教学显然无法实现,需要辅之以课外实践交流活动。

第四,调整课程评价标准。鉴于跨文化课程的特点,以考试为导向的评价标准需让位于以学习过程为主的形成性评价标准,由学生各项任务产出的质量而定。

猜你喜欢
跨文化导向交际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情景交际
“偏向”不是好导向
交际羊
基于需求导向的航天青年成长建议与实践
两块磁的交际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犬只导向炮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