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如何把握疫情后的全球化趋势?

2020-06-09 12:12王高
小康 2020年16期
关键词:撤资全球化企业

过去这几个月,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整个世界,它不仅仅改变了经济发展的状况,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目前,国内已经控制住病毒的蔓延,然而有很多国家和地区还处在停摆状态。在疫情蔓延的背景下,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从中国撤资”,紧随其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也“号召日资企业撤资回日本”。这样的国际经济背景也使我们很多中国企业家感到困惑,美国、日本从中国撤资到底是不是可行?这又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美日企业会从中国撤出吗?

美日从中国撤资有没有可能?有一部分战略物资产业,比如口罩、呼吸机等,可能要重新回到他们本国,重新创造制造能力,以备不时之需,但是从中国撤资不太可能,本国重建产能和保留在华投资是可以平行进行的。

我们应该明确,资本是趋利的,我们可以用“钻石双轮”模型来解释企业全球化的底层逻辑,对于任何企业,不管什么性质,最终经营所努力实现的结果就是两个轮子:一是产品,二是客户。因为有了产品才有交换的资格,只有有了客户并发生了交换才能有收入进来,收入减去成本等于利润。全球化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布局,是从产业价值链出发,根据生产要素需要、企业运营需要来进行的全球布局。企业全球化的目标有两个,一是要把产品的成本尽可能降低,获得更高利润率;二是要更大的市场,可以有更大客户规模从而实现更多的销售,最终实现更多的盈利。全球化是资本本能驱动结果,因为每一分钱投入都希望尽可能多地带来回报。

王高中歐国际工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副教务长、宝钢市场营销学教席教授、首席营销官(CMO)课程学术主任、中欧全球CEO课程联席学术主任

美国、日本从中国彻底撤资,我的判断是基本不可能,为什么呢?首先,这是一种单纯的政治口号,历来美国两党在竞选纲领中都会提出制造业回流美国的口号,这不是特朗普发明,以前奥巴马政府也谈过。

其次,对其公民的影响也不是单方面的。美国媒体上经常有一种论调:生产工厂都在中国,因此剥夺了美国人的就业机会,所以美国人的日子过得不好。但是如果这些工厂都搬回美国,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就业问题,但是美国人的生活真的会变得更好吗?美国人日常所需商品多数都在新兴市场制造,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成本相对比较低,零售价格自然也可以比较低,所以美国人才可以在如今的收入水平下享受高品质的生活。一旦大部分商品变成美国制造,其价格只会越来越高。

再次,撤资势必降低企业的竞争力。很多人谈撤资往往局限在“制造端”,中国是世界工厂,但不能忽略的是“市场端”,中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如果工厂撤出,产品还要卖到中国,企业就要把产品从美国出口到中国,这里又会涉及关税的问题。关税加上美国制造高成本,产品市场竞争力一定会变弱,企业能接受么?因此美日企业撤出世界最大的市场所面临的结局是“输”远远大于“赢”,从中国撤资有悖于资本本性。

中国推动新一轮全球化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使我们国家拥有了完备的工业体系,这为中国加入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一阶段,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作为生产基地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第二阶段,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中国百姓的收入水平得到快速的增长,进而带来了巨大的消费能力,中国成为世界上拥有巨大购买力的消费市场。随着中国生产技术能力的不断提高,第三阶段中国企业开始走向海外市场。

但是研究中国企业全球化,我们不能简单用西方国家主流的全球化教科书来理解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行为。西方跨国企业向中国市场经营有两个方面,产品出口占小部分,占比最大的是绿地投资(指跨国公司等投资主体在东道国境内设置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所有权归外国投资者所有的企业,这类投资会直接导致东道国生产能力、产出和就业的增长)。而现阶段,中国跨国企业(全球化)大头是产品出口,境外绿地投资的比例很小。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中美贸易顺差和逆差会这么大,如果把整个海外市场绿地经营和出口的总和作为国际贸易总和的话,中国到美国的国际贸易规模显然比美国到中国的国际贸易规模小得多。

因此,在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国家是最大的受益者,中国当然也是受益者。疫情并不会完全终止全球化,各国势必会强化自己的“主权经济体”,进而可能回到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状态:以传统的投资与贸易的形式,呈现一种“有限的全球化”。

“有限的全球化”是建立在主权经济之上的全球化。它有两个趋向性,一是欧美国家会把一部分关乎国家安全、人民生命的产业迁回自己的国家;另一个就是各国产业会在世界范围内分散布置。建立在主权经济之上的全球化符合各个国家的利益,也符合中国的利益。

中国企业如何应对?

从短期来看,“有限的全球化”的确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一定冲击。特别是近年来,外贸占中国GDP的比重都在30%以上,外资、外商在中国经济中也占有重要位置。随着疫情影响逐步显现,不少国内企业将面临复工后欧美国家订单减少乃至消失、无法恢复正常生产的情况;另一方面,疫情结束后,随着美国、日本等国家企业的迁出,也将给中国带来比较大的产业调整成本。

但从长期看,这并不会对中国产生根本的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就算现在美国和日本要撤回一部分产业,更多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企业撤回一部分产业链条,一部分产业链的脱钩并不是没有好处。在一些关键领域,西方的技术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例如汽车和移动通信行业,虽然国产率已经很高,但是最核心的技术还是掌握在外国企业的手里。如果在这些方面西方退出一点,一方面会倒逼中国企业努力追赶,另一方面也为中国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回溯历史,珠三角在2007—2008年左右就经历了“腾笼换鸟”的阶段。在那个阶段,我们也遭遇了一个产业链升级的阵痛过程。如今已经10年过去了,一些附加值低的东西可以进一步放弃,加速我们产业链重组、价值链升级。

那么企业应如何应对这种变化呢?首先市场端,要守住我们自己的国内市场,并借“一带一路”政策的东风,努力拓展海外市场。我们一直以出口为主,绿地投资为辅。对于我们来说,去西方市场做绿地经营比较难,出口仍然需要坚持,但其他新兴市场要适度提升绿地经营比例,如在当地建厂、经营、服务。

其次产品端,中国企业要努力提高创新能力,好好打造自己的研发能力。近年来,我们有很多商业模式的创新,但是在产品端能力没有得到长足发展,这是影响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在成熟行业,因为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往往处于领先水平,我们需要努力追赶。在新兴行业,我们有弯道超车的机会,我们的企业应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快速取得国际市场领先地位,比如,今天中国很多移动互联网产品已经领跑世界。

对于政府层面也提出两点建议。第一,我们国家用最短的时间遏制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但长时间的停摆还是会影响消费者的信心,影响企业家的判断。因此我们要通过政策尽快拉动国内消费,让在中国市场经营的企业对中国有信心,而且充满希望。第二,要灵活运用关税政策,如果极端情况发生,美日企业撤资,它们的产品在中国将变得供不应求,那么关税将变成中美贸易谈判的最大砝码。

(本文由记者刘源隆采访整理)

猜你喜欢
撤资全球化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下一代洲际弹道导弹在众议院的尝试撤资中保留下来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