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阅读教学目标设计的最优化

2020-06-09 12:19陈媛媛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烈日课标老舍

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教学目标是贯穿教学过程的主线,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并紧紧围绕既定的目标开展教学活动,才能实现预期的目的。

教学目标设计的最优化就是以最优化的思想来设计各学段、各教材、各单元,甚至每一节阅读课的目标。所谓最优化的思想就是以“语文教学内容、语文课程目标以及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依据,既让教学目标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实现重点难点明确突出,又让其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范围内。

分析李镇西老师讲授的《在烈日和暴风雨下》,我们可以看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解决“老舍为什么要把祥子放在烈日和暴雨下写”,使学生理解何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即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同时,通过体会祥子的悲惨遭遇来感受老舍本人的人道主义情怀。

以下,笔者将从三个角度论述李镇西老师是如何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做到最优化的。

一、教学目标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本篇课文节选自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新《课标》对于该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李老师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主要培养了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品味语言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揣摩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受语言环境制约。语言环境,包括时代背景、作者经历、全文中心、段落大意、标点符号、前言后语等。二是品评语言的表达效果,语言的表达效果,就是作者运用某种语言形式对表现中心的作用,诸如修辞手法、句式变换、语言风格等。为什么用这种修辞,句式为什么这样运用,为什么用口语或书面语,要让学生揣摩思考。三是分析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有叙述、说明、描写、抒情、议论等,表现手法有铺陈、对比、象征、烘托等。要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某种表达方式或表现手法对文本中心及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而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李老师着重于“品评语言的表达效果”这一方面。比如,上课伊始,他提问同学:读了这篇文章后的初步感觉是什么。同学们就文章的“写景”“比喻”“拟人”“动词使用”“情感”等方面谈了自己的体会,做到了新《课标》要求的“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此外,课堂的大量时间都用在解决“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这一问题上,李老师紧紧抓住“烈日”“暴雨”“柳叶”这三种意象的作用,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意象本身被赋予的主观情感,做到了新《课标》要求的“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最后,李老师从“祥子的命运”引申到“老舍的命运”,进而领会倾注在老舍笔端的对底层劳动者的深切同情和人道主义情怀,做到了新《课标》要求的“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从这三个维度上说,李镇西老师所设置的教学目标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二、教學目标重难点突出,符合“最近发展区”

李镇西老师把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定在“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把教学难点定为“体会旧社会穷苦人民的悲苦命运,感悟作者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李老师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又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分析这篇课文的结构可以发现,文章明显分为前后两部分,中间有个过渡段,贯穿文章的线索是祥子的活动和感受。作者的笔墨也着重放在描写天气的恶劣和祥子在这种天气下拉车的感受两个方面,我们把这两个方面简要概括为“景”与“情”。李老师之所以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上就是为了把“景”与“情”二者相联系,这种设计有利于学生理解以烈日和暴雨反映祥子苦难生活的写法,学习到寓主观情感于客观意象的写作技巧,因此,从微观角度而言,这一设计符合合理、优化的标准。

其次,本篇课文节选自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这部小说反映的是当时整个北京下层民众生活的苦难。而《在烈日和暴雨下》只截取了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如何拼命拉车这一生活侧面, 因此,教师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要注意联系整部小说的创作背景,联系老舍的生活经历,使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体会旧社会人力车夫生活的艰难和为富不仁者的冷酷,进而认识到旧社会穷苦人民的悲苦命运不只是自然造成的,更主要是社会造成的。因此,李老师在教学中,把祥子的命运引申到老舍身上。所以,从宏观角度来说,把教学难点设计为“体会旧社会穷苦人民的悲苦命运,感悟作者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是符合最优化原则的。

最后,从学生的接受角度而言,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学重难点的导向作用,采用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内涵,使学生沿着正确的轨道获得最充分的发展。这不仅使学生对这篇文章中的“树叶”“暴雨”“烈日”等意象所寄托的苦难情绪有了深入理解,还让学生把这种写作技巧迁移、应用到写作中,既实现了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有一定的拓展和延伸,又处于学生能够掌握的“最近发展区”之内,实现了教与学的优化和双赢。

三、教学目标设计符合三大原则

李老师对于教学目标的最优化设计,遵循了以下三种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定立足于新《课标》对7—9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从整部《骆驼祥子》的创作主旨和背景出发,使学生对于老舍及课文的理解与领悟不再停留于浅层上。比如,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特点,不仅可以强化对特定文章的理解,而且可以将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其他作品的欣赏当中。李老师还联系学生以前所学习的老舍的另外两篇课文—《济南的冬天》《小麻雀》,使学生对老舍的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进而从宏观上加深学生对课文主旨和情感的理解。

2.动态性原则

教学目标的动态性往往涉及课堂的生成性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可能变更教学目标。李老师对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在综合考虑单元的教学目标要素、课文本身的内容要素、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要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素等的基础上完成的。“感悟作者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这一目标,是基于学生以前对老舍两篇课文的学习,又联系《骆驼祥子》的创作实际,并处理学生在课堂上质疑李老师的一句“口误”—“老舍的命运只能是一片风雨中哆嗦的‘树叶”而生成的。

3.教育性原则

教学目标的设定要重视语文教学的三大价值,即知识价值、能力价值、思想价值。其中,思想价值的实现要求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准确体现情感价值,要力求准确并富有启发性。李老师设计的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既包括对旧社会底层劳动者受自然和社会折磨的悲惨遭遇的同情和怜悯,又包括对以老舍为代表的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人道主义情怀的赞美和歌颂,这种情感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3] 杨增祥《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设计》,《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9卷第3期。

(陈媛媛,女,汉族,江苏徐州人,大学本科,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猜你喜欢
烈日课标老舍
北平的秋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烈日下的坚守
烈日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老舍的求婚
疯狂编辑部之烈日消暑法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烈日下的浪漫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