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020-06-09 12:19陈道云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课文教材文章

陈道云

摘 要:写作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发挥教材的范例作用,在技巧上鼓励学生大胆地借鉴,在素材上分类积累文本的亮点,在训练上有效合理地进行拓展,高效利用教材,把写作指导真正落到实处,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全面提高其语文素质。

关键词:语文教材 写作教学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这样描述:“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最让师生苦恼的,我想就是材料的选择与收集了。尽管在网络上我们随时都可以查阅相关的资料,可是要整合一份最适合自己的典型材料,得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手头资料有限的情况下,如果合理利用语文教材作为补充材料,就显得很重要。

于漪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训练学生的主要依据是教材,洞悉各类课文的个性,充分发挥它们的例子作用,可有效训练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这句话充分肯定了教材在指导学生写作中的重要作用。的确,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的是教材,选入教材的那些文章,大部分是文质兼美的名家经典之作,在许多方面都值得借鉴。

一、在内容上,发挥教材的范例作用

一篇文章中,内容应是最基础的,我们要求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内容充实、详略得当、细节要突出……尽管费了很大的心思,可效果似乎还不够明显。究其原因,很大的程度上是由于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时缺乏具体可感的例文。其实教材中的很多文章选材都很经典,内容也很充实,又是学生熟悉的课文,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发挥其范例作用,在每个阶段的作文训练中,根据需要选择一些有代表性和应用价值的文章,结合相应的训练点,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

特别是对一些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模仿是一种常见而又有效的办法。当然,模仿并不是在内容上简单机械地复制,而是要求学生走进文本,在深入分析文本的基础上揣摩文章的写作方向。对记叙性的文章,我们要揣摩作者如何选材、如何叙事、如何对人物进行刻画、如何处理详略、如何安排细节等;对说明性的文章,我们要揣摩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恰当运用说明方法来把事物说明清楚;对说理性的文章,我们要揣摩作者如何把握论证思路、结合典型的数据、恰当运用论证方法把道理说清楚。

例如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我结合《背影》中望父买橘这一精彩的片段,先结合动作描写对文本进行分析,然后让学生明白详写这段内容是因为它能更好地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突出文章的中心。借此告诉学生要选择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内容来详写,那些与中心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可略写或不写。除外,我还通过对《阿长与山海经》《我的叔叔于勒》等文的分析,让学生学会详写时应该把细节写好,即把事件过程写具体,把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写清楚。有了这些典型的例文,学生学习写作不但“亲切”而且轻松,针对性又强,方向也就明确了。

二、在技巧上,鼓励学生大胆地借鉴

对学生的写作指导不能只局限在内容上,还应该要求他们在技巧有所突破。多数学生在平时写作中注重的恰恰是内容精彩与否,而忽略了对谋篇布局、整体构架的思考。另一方面,由于材料的缺乏,平时教师在这方面的指导显得零散而随意,不够深入具体,想到哪里讲哪里,所以难以把指导真正落到实处,效果往往不够理想。

我们之所提倡用好教材,因为教材选入的文章不但题材丰富,而且写法也典型、多样,有很多方面都是可圈可点,值得我们借鉴的。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学生要能举一反三,掌握写作技能。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也要用好教材,举一反三,把指导的方向从内容转向技巧,学生的整体写作能力定会有更全面的提高。

就初中阶段而言,借鉴教材中的写作技巧可立足于文章的谋篇布局、开头结尾的技巧、线索的选择等比较常见、学生学起来又比较容易的点;在分析文章的基础上,采用列构思提纲、片段训练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例如《春》中对春花的描写十分精彩,我在指导学生写景时,先与学生探讨这个语段的写景特点,得出结论:要想景物描写出彩,就必须避免单一,写出层次感,在把握好写景顺序的基础上,可以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配合感官描写,恰当运用修辞手法,多角度地挖掘,把景物写得生动具体。又如教《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我引导学生在写作时可以采用“一事一理”的写法,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以小见大,来阐明一个道理。课后再结合相关的题目进行针对性训练,以达到巩固的目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大多学生在这一方面都有所突破。

三、在素材上,分类积累文本的亮点

闽北山区的学生,受条件的限制,写作素材十分匮乏,再加上现在的学生生活体验比较单一,对生活以及社会现象又缺乏敏锐的洞察力、深入的思考,所以所写的文字总显得苍白无力,不是内容空洞就是主题肤浅。既然这样,不如从现成的材料入手,鼓励学生在课外关注生活的同时,在课内引导他们好好利用教材这一“资源库”,从中积累各种有用的素材,为自己的写作服务。

教师可以先与学生一起把学过的课文按人物传记、写景散文、哲理美文等进行分类,而后要求每人建立一个课文素材资料库,按类建档。对于一些写景状物的散文和美文,可要求学生摘抄文中的妙语佳句、好词好段;对于一些人物传记或文言文,可引导学生归纳收集典型的人物事迹、名人名言等;对于一些科普类的文章,可以引导学生积累相关的科学资料、俗语谚语;对于一些哲理性较强的文章,可以鼓励学生针对文中所阐述的道理,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进行进一步思考,并用随笔的形式及时记录下来,以备不时之需。当然,我们还可以拓宽积累的范围,鼓励学生把课堂上老师介绍的有价值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相关信息等列入积累的素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要鼓励学生时刻关注课文,坚持不断地积累,并及时把积累的东西消化,运用于写作,假以时日,学生的写作水平定会提高。

四、在训练上,有效合理地进行拓展

平时,我们还可以结合一些文章的写作特点,在分析课文时向写作方面适当地拓展、延伸。选入教材的每一篇文章在写法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其中有些文章会给读者一定的留白,激发读者的想象,有的文章则在思想上给读者以启发……如果我们能合理利用这些文章,在写作方面进行相关的拓展训练,相信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会得到很好的训练。比如,有些课外有以悬念式的结尾,留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对故事结局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用文字表达出来;有些文章将人物的神态描绘得十分传神,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透过描写去揣摩人物的心理感受;还可以鼓励学生对寓言故事或叙事性较强的诗歌进行改写,与文中的人物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等,以此改变传统而单一的作文训练方式,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

例如教《风筝》一文时,针对“我发现弟弟躲在房间里做风筝后,全然不顾一切,把弟弟‘苦心孤诣做的风筝统统毁掉”这一情节,我引导学生以“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为开头,续写此时弟弟的感受、情绪或动作。因为学生的年龄跟文中的小兄弟差不多,面对这一情景感受较深,所以寫出的内容十分精彩感人。再如教《皇帝的新装》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续写。这些都大大拓宽了学生的写作空间,活跃了学生的写作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还可以进行同题作文训练,具体做法如下:教师先指定教材中文章的题目,要求学生进行同题异构,写出文章,然后把写好的作文与课文进行比较,从中发现自己的优缺点。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

[2] 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3]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

[4]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3期。

猜你喜欢
课文教材文章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