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 有思 有情

2020-06-09 12:31楼辉吴国良
关键词:历史人物历史课堂情感教育

楼辉 吴国良

摘    要:只有鲜活的人物才能使历史变得栩栩如生,才能使课堂变得丰盈充实,才能使教学变得灵动跳跃。因此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历史人物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渗透情感教育,最终实现历史教育“立德树人”的目的。

关键词:历史课堂;历史人物;情感教育

作为一名普通的高中历史教师,笔者常常问自己:历史,对于我们来说究竟是什么?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又意味着什么?是印制在教材上的那一行行文字吗?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那一张张试卷吗?还是最终拿到的那一个个红色的数字?“历史学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为主线,展现历史演进的基本过程以及人类在历史上创造的文明成果,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1]因此,学生通过历史课堂的学习收获的不应该仅仅是文本文字、几个数字,而是对于历史的真挚热爱、对于历史本身的高度认同、对于历史的独特解读,而这一切的获得都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把历史活化。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笔者认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大量运用“人物”是一个有效的举措。“历史学研究的对象是人文世界的历史,所以历史学家所追求的不应该仅仅是考订史实,而且还需解答史实背后的人文动机。故而它不能停留在物质史的表层上,还需深入到人文精神的深处。”[2]对于历史研究来说我们需要努力挖掘、解读历史背后人物的故事,对于高中历史教学来说何尝不是如此?只有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更多解读,才能把枯燥的历史变成有血有肉的历史,才能使冰冷的历史展现它的温度和温情。人物是历史的载体,而且是唯一的载体。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只有真正把人物解读出来,才能展现历史的本真,也才能真正实现历史教学所倡导的目标。

一、让历史人物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增强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就是要增强历史课堂的生动性,从而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历史本身具有强烈的故事性,有历史就有人物,有人物就会有故事。因此,围绕历史人物展开教学是增强历史课堂趣味性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人物故事细节展示,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被有效地激发出来,从而使历史教学事半功倍。

在必修二《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这一专题开首第一课就是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其中涉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内容。这方面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已经是耳熟能详了,那么教师如何才能上出新意?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参考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插入一个关于哥伦布的故事。

哥伦布远洋航行之前需要寻求王室的资金援助,他首先带着他的梦想和一大堆资料来到了葡萄牙王室。葡萄牙是一个航海技术和航海知识都非常丰富的国家,当然很大一部分原因应该归功于葡萄牙国王是一个非常热衷于航海的人。当葡萄牙王室看过哥伦布的资料后,凭借他们的专业水准认为,按照哥伦布的设想根本不可能到达东方,因此拒绝了哥伦布的请求。无奈之下哥伦布找到了西班牙王室,西班牙王室最后相信了哥伦布的那一番天花乱坠的说法,同意资助哥伦布的远洋航行。历史往往会垂青于这些無知和无畏的冒险者。哥伦布虽然没有能够如愿到达东方,但是历史给了他另外一个惊喜——美洲大陆。哥伦布因此而一举成名,西班牙也一马当先开始了向美洲的殖民扩张。

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既存在一定的必然性,但是也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偶然性。如果说15、16世纪的远洋航行和殖民扩张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但是历史为什么选择西班牙而不是葡萄牙,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偶然性的推动,而这些偶然性才构成了色彩斑斓的历史。如果抽离了所有的故事,历史还剩下什么?历史并不全是理性的,我们在分析历史过程的时候需要有理性的思维,但是历史本身应该是感性的,它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普通经历或传奇构成的,也只有呈现感性的历史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也才愿意扎入历史的浩瀚大洋中去畅游。“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真正激发出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其对历史课堂教学予以更多的关注,才更愿意跟着教师的脚步走进历史,促进知识和智慧的成长。

二、让历史人物促进课堂的思辨性

高中历史教育所涉及的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在于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笔者认为我们需要培养的是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学生。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教师应该解放思想。我们的教材和教参所提供的基本上是印证课文内容的史料,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开辟一定的途径,提供一些不一样的史料,甚至可以是与教材、与原有观点相冲突的史料,使学生学会比较、分析、综合,从而通过自己的辨别,养成批判性思维,最终形成对于历史独到的见解和全面的认识。

谈到中国近代思想史时必然会涉及林则徐,在课堂教学时笔者从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中选取了以下两则材料。

材料一   林则徐“认为英国的战斗力不过如此,英国人‘腿足缠束紧密,屈伸皆所不便”。林则徐认为“外国人必须有茶叶大黄,禁止茶叶大黄出口,就可以致外人的死命”。

材料二   “林则徐实在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他是百战百胜的,他所用的方法都是中国的古法……真的林则徐是慢慢觉悟了的……林虽有这种觉悟,他怕清议的指摘,不敢公开地提倡……真的林则徐,他不要别人知道……他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他让国家日益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

针对这两则材料笔者设计三个问题:(1)材料中的林则徐是如何看待西方人的?其观念是否正确?(2)作者认为林则徐为什么不敢提倡改革?(3)通过这两则材料你有何认识或感想?

在学生原来的印象中,林则徐是民族英雄,是虎门销烟的功臣,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是积极倡导改革的先知者。可是这样的林则徐是真实的林则徐吗?是全部的林则徐吗?蒋廷黻先生的两则材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林则徐,一个与原有印象甚至完全违背的林则徐。材料带给学生的冲击是可想而知的,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林则徐。原来林则徐也有其无知的一面,也会认为断了西方人的大黄和茶叶就能断其生路;原来林则徐也有怯弱的一面,也会因为自己的名誉而不愿公开提倡改革。历史本来就是多面的,历史从来不是也永远不会是一个单一的面。可是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往往会给学生一个历史的定论和结论,而遗忘了历史人物从来不是如戏台上的人物一样可以直接用黑与白、对与错、好与坏、是与非来区分的。

对于林则徐的材料解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与教材、与学生本来印象所不一样的林则徐,可是我们很难说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林则徐,事实上林则徐是一个综合体。我们看到的刚正不阿是林则徐,我们了解的怯弱是林则徐;我们看到的积极了解西方的是林则徐,我们看到的不敢公开提倡改革的同样是林则徐。历史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它更有可能是一个多项选择题。这就需要我们的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吸收各种信息,多角度地思考問题,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最终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结论。

历史教学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占有,更重要的是让知识闪烁出智慧的光芒,融入了智慧的历史思维具有永恒的生命力。柯林武德认为“历史……是一种活着的过去,是历史思维活动的本身使之活着的过去;从一种思想方式到另一种的历史变化并不是前一种的死亡,而是它的存活被结合到一种新的、包括它自己的观念的发展和批评也在内的脉络之中”[3]。历史思维是历史学的重要特征,是我们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学科需要落实的核心素养之一。而人物,在培养历史思辨性上有着独特的作用。每一个历史人物都是一个多元化的综合体,通过人物的不同侧面的展现,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通过学生思维的碰撞和冲突,既能成就历史人物学习的完整性,同时也能有效提高课堂的思维含量,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让历史人物提升课堂的情感性

历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通过历史课堂教学最终实现对于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浓厚的爱国主义之情。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需要苍白的灌输,情怀的渗透教育需要具体的历史史实作为依托和平台。没有具体的史实,没有具体的人物,这样的情怀教育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物细节的阐述包括历史人物的衣着、一言一行、一个故事等等,都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在教学《罗马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的西斯廷教堂中米开朗琪罗创作的《创世纪》时,结合傅雷的《世界美术名著二十讲》的内容,笔者首先呈现了《创世纪》的几幅典型性图片,同时结合《圣经》故事对《创世纪》进行简单的介绍,然后笔者出示了下面一段材料。

我的胡子向着天,

我的头颅弯向着肩,

胸部像头枭,

画笔上滴下的颜色,

在我脸上形成富丽的图案。

腰缩向腹部的地位,

臀部变成秤星,压平我全身的重量。

我再也看不清楚了,走路也徒然摸索几步。

我的皮肉,在前身拉长了,在后背缩短了,仿佛是一张叙利亚的弓。

——米开朗琪罗

米开朗琪罗在三十岁的时候野心勃勃地从翡冷翠来到罗马,得到过罗马教皇的青睐,也遭受过冷遇,甚至一度逃离罗马,当他接受这项并不是非常称心的工作——给西斯廷教堂创作天顶壁画时,作为画家的他可以说是倾尽全力去实现他的理想和抱负,去尽力展现他的天才。历经两年多的创作终于完工,这时的他由于长期地工作,连书信都没有办法阅读,而要习惯性地仰着头,视力受到了严重的损伤。这是他在完成《创世纪》后对自己的描述,这是一个长期投身于工作而带来的后果。课堂上笔者让学生全体朗读,让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在完成一件作品时所付出的努力和代价,从而使学生真正形成对伟大历史人物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历史课堂是学生能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历史的重要途径,当然其关键点是我们给学生呈现的是什么样的历史。创设一定的历史情境,使学生关注历史人物,走进历史人物,了解并理解历史人物的所思所想、所经历和承受的,这样才能在历史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使学生找到对于历史情感上的共通点。好的教育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对于历史、对于国家、对于民族的感情从来不会是忽然之间产生的,它们都应该有一定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对于本民族、本国家历史的了解,只有真正解读了历史,才有可能建立起丰厚的对民族和国家的感情。因此,历史教育的情感教育应该是建立在对于人物、对于历史的高度的认同感之上的,只有这样我们的情感渗透教育才能取得成效。

“历史消失的是时间,永不消失的是后人对千秋功业的缅怀。在这种缅怀中,有运筹帷幄的大智大勇,辚轹百代的玉想琼思,解颐醒世的妙喻珠联。”[4]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把握了历史人物的大智大勇,把握了历史人物的玉想琼思,把握了历史人物的妙喻珠联,也就把握了历史本真。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每一位历史教师都是追梦人。把最本真的历史呈现给学生,使每一位学生有所思、有所想、有所得,促进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这是我们的梦想。虽然在这条道路上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永远在前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

[2]何兆武.对历史学的反思——读朱本源《历史理论与方法论发凡》[J].史学理论研究,2006(4):19.

[3]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增补版)[M].何兆武,张文杰,陈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26.

[4]李惠军.在“志於道,游於艺”的意境中品史入理[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8(11):16.

猜你喜欢
历史人物历史课堂情感教育
从“重新评价”历史人物看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初中历史情感教学探析
初中历史人物教学对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构建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思考与再认识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人物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