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探知识教学如何实现育人目标

2020-06-09 12:33邵帅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邵帅

[摘要]知识教学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但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越来越走向育人目标的对立面。为在知识教学中实现育人目标,文章结合课例提出以下策略:抽象知识情境化、情境创设生活化以及生活问题价值化。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知识教学;育人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 2020)16-0051-02

一、问题的提出

知识教学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但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使得知识的功利化、非生活化等倾向越来越严重,不能从根本上实现学生的情感发展、道德提升和个性完善等育人目标,从而使知识教学走向育人的对立面,违背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目标。本文以道德与法治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公平正义的价值》为例,试谈在知识教学中实现育人目标的策略。

二、在知识教学中实现育人目标的策略

1.拓展情境:抽象知识情境化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主阵地,但本课程所具有的思想性、人文性等特征决定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与知识的抽象性。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知识教学的“碎片化”“浅表化”“单一化”处理,阻碍了知识价值的释放,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更不利于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与发展。同时,要使学生理解教材中的抽象知识,教师需要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枯燥的内容生动化。

情境教学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的重要途径。情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创设具体的情境,有助于建立学生与情境之间的关联,有助于使抽象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抽象知识,进而实现知识目标。如在《公平正义的价值》一课中,为突破“公平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保障,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基础”这一重难点知识,笔者用视频、图片与文字介绍了2018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冠军获得者雷海为的事迹:“他初中时性格内向,不擅长处理同学关系,经常被同学嘲笑,甚至被起不雅绰号。成绩优异的他因此退步巨大,最终只考取了一所普通中专院校的机电专业,这给了他沉重打击。中专毕业后,他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做过工地上的小工和马路上的推销员,甚至冬天住在阴冷潮湿逼仄的楼梯拐角处。在艰难困苦中,诗词给予了他一种精神寄托。为了节省开支,他经常在前往书店、送外卖、等客人的过程中背记古诗词……最终在《中国诗词大会》这个公平竞争的舞台上,他斩获冠军。”此段充满正能量的材料,除了让学生感受到主人公雷海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热爱诗词的非凡毅力外,更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正是《中国诗词大会》这个公平竞争的舞台使雷海为的人生命运发生了重大改变。这就为学生理解抽象理论知识“公平对个人的重要性”提供了具体的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激发学生思考与表达的渴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理解了“公平对个人的价值”的基础上,深刻地领悟到公平关乎每一个公民的切实利益,自己有权利也有义务追求公平,这对培养学生的公民精神和公共参与核心素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联系生活:情境创设生活化

道德与法治教学只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才能使知识学习与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协调起来。而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就在教材和生活实际之间搭建了桥梁,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学科知识、思想方法迁移到现实生活中来,同时发展能力、塑造品格、培育核心素养。如在《公平正义的价值》一课的教学中,为帮助学生理解领悟“正义的概念及其社会价值”,笔者设计了两个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情境。情境一(通过生活图片引导):以下政策或现象是否违背公平精神?请简述理由。图1:排队购票时设置优先窗口。图2:国家实行“城乡两免一补”政策的同时给予部分学生资助。图3:法律保障平等就业,国家却实行失业保险政策。问题:请你结合生活实际,简述正义行为能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通过情境一对现实生活的再现,促使学生对公平与正义的内涵及其关系展开了深入交流与讨论,不仅使学生理解了抽象概念“正义(行为)”是指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公共利益的行为,并通过对比的方法理解了公平与正义的区别,而且培养了学生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责任担当的精神,提高了学生辩证看待事物的能力。而在情境二的生活探究中,学生分享的事例直接来源于他们的生活经验,涉及道德与法治的方方面面,在理解领悟了“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这一重难点外,部分学生还进行了自我反省、自我告诫,实现了心灵的触动和道德修养的提升,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因此,情境创设生活化,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和精神世界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3.价值引领:生活问题价值化

如笔者在本课中引用了聂树斌案。(其被判处死刑并执行,20年后法院重审该案件,判决其无罪)问题:针对聂树斌案,有人认为,改判聂树斌无罪,不仅无法挽回其生命,而且破坏了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因此这场改判已经失去了正义的意义。你是否认同这个观点?请简述理由。对这一严肃的社会生活问题,许多学生表达了个人真实的看法。有学生说:“对于聂树斌来说,他花样的生命已经逝去,人死不能复生,这迟到的正义于他无任何意义;对于其家人来说,法律愚弄了他们,只能让他们更加悲痛;对于社会来说,法院先前的误判,影响了人们对法律的信任,破坏了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当法律不能维护正义,就会增加非法的报复行为,更加扰乱社会秩序。”也有学生持反对意见:“虽然聂树斌本人的生命无法挽回,但是还其以清白与公道,恢复其名誉,能给予其家人心理安慰。从类似案件来说,有利于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维护更多人的正义;从制度角度来看,有利于司法制度的完善與改革……”在笔者的进一步引导下,学生认识到聂树斌案的改判对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在于:疑罪从有到疑罪从无的司法制度的变革,即“制度正义”。为促进学生理解“制度正义”对每个人的重要性,笔者进一步设计了与学生紧密相关的生活话题:有人认为,正义的制度与成年人紧密相关,对于初中生来说无关紧要。你是否认同这个观点?请简述理由。对此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到“制度正义”的终极价值。

在探索“正义的价值”的过程中,学生深切体会到正义对社会以及个体的重要性,不但激发了学生的理性精神,培育了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与能力,最重要的是不断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

(责任编辑 袁妮)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
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情感教育
初中《道德与法治》“六步五环”高效教学模式初探
遵循身心特点 助推幼小衔接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理念及其实施探讨
浅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栏目设计的选择和使用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