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太行解放区村财政整理问题(1946—1949年)

2020-06-10 00:36
安徽史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档案馆整理财政

(山西大学 近代中国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06)

随着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和战争规模不断升级扩大,中共各解放区财粮需求与压力日趋增大。而八年全面抗战已极度削弱了根据地民众负担能力,加之频仍发生的各种灾荒,人民急需休养生息,以恢复生产建设。中共为化解这一矛盾,在强力推进生产节约运动之时,又进一步进行财政整顿,特别是村财政问题,以期在不再增加农民负担的原则下通过减轻其村负担,来提升其生产建设水平及对边区政府的负担能力。村财政在解放区财政经济体系中占据基础地位,值得学界关注。目前关于解放区村财政问题的研究多见之于一般的通论性著述,这些著述均肯定了整理村财政之于支援战争、减轻农民负担的意义,但其宏观描述有余、具体过程考察不足。(1)如项怀诚主编的《中国财政通史(革命根据地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九章专有一节介绍解放区乡村财政整顿,指出其不仅为中共取得战争胜利提供了财政资源,亦是新的国家政权干预农村经济的第一步;武力、郑有贵主编的《中国共产党“三农”思想政策史(1921—2013年)》(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3年版)在第四章简要概述了中共解放区整顿村财政情况,认为其对于整党、土改纠偏差及杜绝浪费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财政部编著的《中国农民负担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第三卷第三章在论述解放区农民负担时对村财政整理亦有提及,等等。至于笔者先前刊发《太行解放区村财政整理之考察(1946—1949年)》一文则仅就太行解放区村财政整理过程做了一定梳理,对村财政整理与战争发展、政府财政状况、基层政权建设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未进行深入研究。(2)参见岳谦厚、原汇蔷 :《太行解放区村财政整理之考察(1946—1949年)》,《军事历史研究》2018年第1期。这正是本文重新探讨的要旨。

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太行区及其上级党政机构曾数次提出整理村财政问题(3)如1941年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颁发《冀南太行太岳区村级经费摊款暂行办法》、《村财政交接办法》;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成立后先后颁发《关于地方粮款征收及开支暂行办法》(1942年3月8日)、《村级经费开支编制》(1943年4月25日)、《村财政委员会暂行组织办法与工作规划》(1943年4月)、《关于地方粮款问题的决定》(1944年10月10日)等。,但基本未能得到基层干部重视,“每次都只是做表面功夫,登记个表格,应付了上级就算完成了整财工作”。(4)⑥《平顺1947年财粮工作总结》(1948年1月),山西省平顺县档案馆藏,编号39-2-213-7。如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亦简称“冀太联办”)1941年规定村经费由县统筹统支,并禁止各村随便派征募捐,而某些村则转以“乐捐”、“自动”、“拥护”等名义变相征收粮款,在村中“乱抓乱花”、“随抓随花”,且村里各系统“各立门户,形成财政上的割据局面”,村财政呈混乱状态。(5)《太行三专整理财政工作初步总结》(1947年9月),山西省长治市档案馆藏,编号14-2-17。

1945年8月太行军区部队积极从日伪军手中收复被占地区,并由此与国民党军队摩擦不断,终致于9月至11月间在上党地区与平汉路演成大规模军事冲突。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达成停战协定,形成暂时的“和平”局面。许多干部群众受此影响,认为进入“和平期”已“一点困难亦没有了”,在村开支上“任意挥霍,铺张浪费”,“每次动员只嫌少,以多为荣”,觉得“多出点不要紧,和平啦,可以到大地方去赚钱”。(6)《昔阳东关整顿街财政经验》,(太行第二专员公署)《工作通讯》(1947年1月25日),河南省新乡市档案馆藏,编号D2-13。有的干部认为抗战胜利之后开支有所减轻,没必要进行限制。(7)《邢台市村财政材料》(1947年9月),河北省邢台市档案馆藏,编号17-1-145-8。因之,有的村不考虑群众负担而盲目动工,有的村开支一些不必要的项目或大肆铺张。如平顺县赤壁村仅修建学校即花小米100石。⑥左权县尖庙村为悬挂文教会上所得一面奖牌就新盖一座门楼,并安排唱戏花费1.9万余元,超过该村应负担县地方款3倍多;武军寺村扩军时除请新兵吃饭外,凡有人去招待室看望新兵就给烟吸,花费甚大。(8)《左权县(民国)35年度财粮工作总结》(1947年1月15日),山西省档案馆藏,A166-1-100-5。以下凡引该馆档案者仅标注档案号。再如邢台市各街道招待干部或过往军政人员茶水、烟酒等,请其在饭店吃饭,一个客人几个干部陪,甚至不收米票。(9)《1946年度村财政工作概况》,河北省邢台市档案馆藏,编号17-1-52-8。村财政除在开支上铺张浪费外,对公产这一村经费主要来源亦不重视,一些村虽有公产管理委员会却大多未能实施有效管理(县与边区亦然),民兵变卖公产中的土地、房屋,机关部队砍烧公树、租种公地不交租等现象多有发生;对于保管较多的桌椅板凳、衣物、铜铁等物品在变卖作为村经费时有的减价、有的未减价,甚至随便送人,规则不统一,引发群众不满。(10)《太行行署关于执行财政制度中的几个问题》(1946年3月7日),河南省新乡市档案馆藏,编号D4-30-1。

针对村财政混乱状况,1946年1月26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决定将村财政整理作为是年一项重要工作,并从各方面对之作出规定。关于整理村财政目的 :一是开支上减少各种违反法令制度的浪费,“凡不在边区正式粮款规定以内之一切开支均属之”;二是清查村中“埋伏粮款”作为村经费来源;三是规定村财政制度在村中公布实行。关于整理实施过程,县区对村既要“监督检查”又要“帮助撑腰”;强调整理村财政不是反贪污,对过去贪污浪费现象除特别严重者外不必过分批评,主要应从思想上打通,特别应从领导和制度上多加检讨。(11)《关于若干经济财政问题的决定》(1946年1月26日),编号A52-3-22-8。3月14日,太行行署进一步对整理村财政作出指示 :进入和平建设期后,为保证地方建设和及时解决财政问题,村财政方针由统筹统支改为村筹村支;(12)新解放区因财政开支较乱、干部成分复杂,为不加重群众负担仍实行统筹。各村应彻底整理村公产(包括社庙、学田、公山、公林等),租种公地者一律交租,公产收益悉数用作村办小学经费;各村设立公产保管委员,强化公产管理,村里不得擅自以“动员、募捐、自动、自愿、拥护、帮助”等名目向群众派征。制度方面,指示强调要建立群众性村级财政审计制度,“让群众有机会参与财政”,实现财政公开。(13)《太行行署关于整理财政工作的指示信》(1946年3月14日),河南省新乡市档案馆藏,编号D4-30-2。

与全面抗战时期相比,1946年初太行区提出的整理村财政方针发生了两点变化 :一是村财政由统筹统支改为村筹村支,二是村小学由公办改为村办且经费由整理出的村公产解决。有些村对此进行了较好贯彻,如壶关县有些村将公产投资于合作社,由合作社负责学校经费;黎城县任庄、苏家峧等村则以生产解决学校经费,这样既减轻了群众直接负担又保证了必要供给开支。不过,取得成绩的村庄仅属少数。(14)《关于财粮工作中几个重要问题的决议》(1946年6月太行第二专署财政科长会议通过),山西省壶关县档案馆藏,编号2-1-93-23;《太行三专整理财政工作初步总结》(1947年9月),山西省长治市档案馆藏,编号14-2-17。由于这一时期解放区工作重心在于开展土地改革和大生产运动,干部对整理村财政认识不到位,缺少相应指导和监督。有些村虽进行了整理,但干部群众对整理目的出现理解偏差,认为就是整理村公产以解决村办小学经费困难,故各村除整理公产外仍采取“募捐、派征、移用义仓、挪用果实……剥削劳力”等不合理,甚至违反法令的方式筹措村经费。如潞城县165个行政村共整理出村经费基金粮5548.33石,每村平均33.63石,其中90%为挪用斗争果实。(15)《太行三专整理财政工作初步总结》(1947年9月),山西省长治市档案馆藏,编号14-2-17。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规定在运动中所获果实“必须公平合理地分配给贫苦的烈士遗族、抗日战士、抗日干部及其家属和无地及少地的农民”。(16)《中国的土地改革》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编 :《中国土地改革史料选编》,国防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49页。潞城县各村落实这一政策,果实退还群众,但“学校开支便无着落”。(17)《太行三专整理财政工作初步总结》(1947年9月),山西省长治市档案馆藏,编号14-2-17。壶关县有的村采取“公产公种公收的办法,大家出力经营公地,收入归村开支”。(18)《关于财粮工作中几个重要问题的决议》(1946年6月太行第二专署财政科长会议通过),山西省壶关县档案馆藏,编号2-1-93-23。这样虽减轻群众财粮负担,但增加了劳力负担,整理村财政的目的未达成。有些村还没来得及开展整理运动,“和平期”便已结束。如和顺县在1946年财政工作计划中打算从5月开始先每区调查一个典型村,实际了解群众村负担种类与数目,根据情况做出总结,报备专署,然后由县确定整理办法,训练村干部。(19)《和顺县政府35年度全年财政工作计划》(1946年),编号A164-1-65-17。然“五四指示”下发后全县集中进行土地改革而无暇顾及村财政工作,及至国共内战全面爆发之后整理工作则不了了之。需要指出的是,一些村整理村财政主要在经费来源上取得成绩,至于规范村开支、建立村财政审计和检查制度等方面则基本未开展。

1946年上半年太行行署下达整理村财政的命令,要求村款村筹,一方面只是下达行政命令,没有打通干群思想,各级干部未能重视这一工作,最后成为“政府的裸体跳舞”;(20)《辉县财政清理情况备报》(1947年7月5日),河南省新乡市档案馆藏,编号D5-40-1。另一方面未指明村筹具体方式,各村在筹措村经费时无从下手,只能为解决当下村开支“乱抓一气”,挪用斗争果实作为公产使用,无公产可抓时只能向群众募捐,“花一次向民众起一次”,“抓抓花花”、“花花抓抓”,盲目开支,没有相应的村财政制度约束。(21)《襄垣县1946年财粮工作总结》(1946年),编号A182-1-39-1;《壶关县政府十五天整顿财政检查意见》(1947年),编号A190-1-19-1。总之,这一时期一些村虽进行了村财政整理工作,但村财政仍处于乱筹乱支的混乱状态。

1946年6月国共内战全面爆发,7月26日晋冀鲁豫军区决定在豫北地区和同蒲、正太各线发起进攻,太行二军分区部队分别向正太线寿阳、榆次等地出击。(22)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编 :《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一——大事记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5、229页。太行区从“和平建设期”再次进入战争状态,“战争物质需要日益加大,艰难困苦有加无减。一方面需要支援前线,保证军需,另一方面又须照顾人民负担,培养坚持长期斗争的民力。”(23)《太行行署关于清理财政与整顿财政制度的决定》(1946年8月20日),编号A52-3-21-7。同时部分地区遭受风灾、水灾等灾害,人民收入有所减少。(24)《太行第四专署后半年财粮工作》(1946年9月22日),河南省新乡市档案馆藏,编号D4-67-20。边区财政陷入既要增加收入又不能增加人民负担的困境。为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彻底清理财政,严整财政制度,尤其大力整理村财政。(25)《太行行署关于清理财政与整顿财政制度的决定》(1946年8月20日),编号A52-3-21-7。同年10月,太行行署对全区村社会负担数(即各种动员、拥护、募捐等)进行初步统计 :太行区总人口为5262000人,其中新区人口3157200人占60%,平均每人社会负担数为0.1729石谷子,共545879.88石;老区人口2104800人占40%,平均每人社会负担数为0.1297石谷子,共272992.56石;全区社会负担总数为818872.44石,而1946年边粮总负担量为1402800石,社会负担占边粮58.4%。有些村平均每人一年出社会负担七八斗谷子,比边区负担要重。(26)《太行行署关于清理财政与整顿财政的几个问题》(1946年10月30日),编号A52-3-22-10。除财粮负担外,村里差务负担亦很重。据四专区某村调查,村里使用劳力如支差、开会等占总差务负担的66.9%,占劳力时间的27%左右。(27)《太行第四专署后半年财粮工作》(1946年9月22日),河南省新乡市档案馆藏,编号D4-67-20。再加上村公所、学校经费等项,村负担就愈发繁重(28)这里村负担,既指村级财粮负担又包括村级差务负担,本文所谓村负担如不作特殊说明则均指村级财粮负担。,而此不仅影响战争所需人力物力财力供应,且已成为部分地区人民对中共疏远、冷淡甚至武装对抗的因素之一。(29)《1946年11月财经会议上对整理村财政的决议》,(晋冀鲁豫边区财政处)《关于村财政工作的研究》,编号D1-118。如整理好村财政则平均能够减轻解放区群众整个负担的37%左右,不仅可将减轻的一部分适当增加到边区负担上,保证军需战勤供给;亦可有效消除人民怨恨,获得人民更多支持。因此,整理村财政是平衡战争供给与人民负担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此形势下,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于1946年9—10月间召开全区财经会议,指出要解决大量养兵、保证部队一定生活水平、照顾人民负担能力三方面的矛盾,则须继续坚持贯彻“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方针。在此决议下,各地区开展大生产运动,同时大力整顿财政、紧缩开支,特别是整顿村财政制度。(30)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总编委会编 :《太行革命根据地史料丛书之一——大事记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5、229页。11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财经会议上再次重申整理村财政的决定,总结了除战争外造成村负担繁重与不合理的主要原因 :一是领导上不关心人民疾苦,一味向群众索取。政府征购征用民力物力不能十足偿付价格及给予最低供给,不赔偿战争和战勤中的损失;党政军人员强迫索要柴粮草料等,由村里摊派解决。二是村干部贪污浪费,有些地区村干部包办村中事务,随意花用村财产及政府偿付财粮;有些村干部追求开会、唱戏、会餐、买枪等工作,“在表面上搞得轰轰烈烈”,大肆铺张,随意在村中摊派。三是部分地区未实行土地改革,群众没有真正翻身,觉悟未提高,逃避参军和战勤负担及雇佣他人现象普遍,花费增多。此外,村财政开支缺乏制度保障,没有监督机制。(31)《1946年11月财经会议上对整理村财政的决议》,(晋冀鲁豫边区财政处)《关于村财政工作的研究》,编号D1-118。

村财政混乱主要表现为开支科目繁多,且铺张浪费现象严重。以和顺县会里村为例,1946年募捐动员与村公所、学校开支共计折杂粮659石,村级开支为公粮负担一倍多,还浪费了600余斤油(群众运动中获得的斗争果实)。(32)《和顺县整顿村县财政总结》(1947年6月25日),编号A164-1-65-6。村里开支数目大,但村干部嫌整理麻烦,忽略村公产,不过问不动用村里的“死财产”、“旧社物”,向群众摊派解决。在村经费开支与征收上,政府明文规定不准按分数向群众派款派粮,各村表面上执行命令,实则只换了名词即改称“募捐”、“动员”来解决各项开支,还称是民众自愿。这些开支虽未计算在政府负担内,但仍属群众负担。这样不仅没有节省开支,村干部反抓住这些名词胡乱起收且浪费严重,给群众带来额外负担。(33)《潞城县1947年第一次行政委员会议对本年县地方粮款及村经费的讨论总结》(1947年3月13日),山西省潞城市档案馆藏,编号A1-2-665。群众反映“派款出公粮不要紧,就是动员吃不消”。(34)《和顺县整顿村县财政总结》(1947年6月25日),编号A164-1-65-6。村干部经过算账之后亦表示若再不整顿村财政,“三年后老百姓就要穷死了”。(35)《昔阳东关整顿街财政经验》,(太行第二专员公署)《工作通讯》(1947年1月25日),河南省新乡市档案馆藏,编号D2-13。

各县在上级号召下大部分于1947年初纷纷展开整理村财政运动。至1947年7月,平顺、黎城、长治、襄垣、林县、涉县、和顺、潞城、榆社、赞皇、武安等县均有若干村实现自给,有些村还制定了村财政开支制度,村里经常费用不超过规定数目,无法避免的临时开支如优待军属、文化娱乐等须经全体干部讨论决定并由上级批准才可执行。(36)《陵川整理财政并开展县村财政建设的初步总结》(1947年),山西省陵川县档案馆藏,编号A1-1-71-3。各村在整理后做到“节省开支、停止浪费”,减轻了大半社会负担,甚至做到不向群众派征一文。(37)《整顿地方财政成绩显著》,(太行第二专员公署)《工作通讯》(1947年7月18日),编号A66-3-9-2。同时,襄垣、林县、涉县、和顺、黎城等5县地方财政实现自给。(38)《太行行署关于整理财政的补充指示信》(1947年5月15日),河南省新乡市档案馆藏,编号D4-147-2;《太行区财政报告及财政困难概况》(1947年7月),编号A52-3-26-9。有些县甚至地方财政自给有余可抵交部分边区负担,如和顺县由地方款抵交部分统一累进税并减轻群众负担28.9%,襄垣由地方粮内支援边区小米25万斤。(39)《整顿地方财政成绩显著》,(太行第二专员公署)《工作通讯》(1947年7月18日),编号A66-3-9-2。加上各机关部队自身开展大生产及节约运动,有效缓解了这一时期的财政困难。不过,这一时期主要是老区部分村进行了整理,如太行二专区实现村款自给的村庄皆地处腹地,占腹地总村数2/3左右。(40)《太行第二专员公署关于整理财政工作的指示信》(1947年5月12日),编号A66-3-14-1。新区及边沿区此时尚未形成规模性村财政整理运动,这些地区大多没有开展土改运动,因为村干部成分复杂而难以保证政策的贯彻。

根据地时期,平顺是太行区公认的穷县。(41)《太行第三专员公署整理财政工作初步总结》(1947年9月3日),山西省长治市档案馆藏,编号14-2-17。但该县1947年上半年整理村财政“成绩卓著,且首创使整理村财政成为群众运动之经验”,太行行署为此通令表扬并给全体干部记集体大功一次。(42)《平顺整顿财政成绩大》,《新华日报》(太行版)1947年8月7日,第2版。由于平顺县所具有的代表性,笔者以之为例对这一阶段太行区村财政整理工作进行具体考察。

在太行行署提出整顿村财政、减轻人民负担、全力支援前线号召下,平顺县于1946年12月组织了村财政委员会,确定村财政整理方针如下 :整理公产,组织群众生产,投资解决村开支;一切村开支经区县批准,定期检查村财政,组织群众监督,按期向群众公布。(43)《平顺县1946年财政工作总结》,山西省平顺县档案馆藏,编号39-2-146-1。起初,整理工作虽经区长及各系统干部会议布置,但因干部思想上尚未重视这项工作,有的认为“已布置多次也没有整理出个名堂来,现在又提出整理村财政,和过去一样也不会有结果”,最终只有少数区村开始整理且成绩很小。(44)《平顺1947年财粮工作总结》(1948年1月),山西省平顺县档案馆藏,编号39-2-213-7;《太行三专署表扬平顺张井北社两村整理村财政》(1947年5月16日),编号A67-3-13-8。1947年5月,县政府再次召开会议,要求领导干部亲自动手,并决定先在一区张井、五区北社两村展开。张井村整理出大洋426250元、公地7亩4分、小米11123斤、玉米1665斤、谷子711斤、桌椅板凳13件,北社村整理出大洋78万余元,两村将整理出的公产公物变价之后又投入生产,仅赚红利已足够村经费开支甚至还有余。(45)《太行三专署表扬平顺张井北社两村整理村财政》(1947年5月16日),编号A67-3-13-8。县里印发通报介绍两村整理过程,表扬其成绩,要求各区之间积极交流、互相学习,各区由此加大宣传动员力度,推动形成群众性整理运动。(46)《平顺县政府介绍二三四七区整顿村财政的经验》(1947年5月29日),山西省平顺县档案馆藏,编号39-2-182-5;《平顺1947年整顿村财政工作总结》(1947年6月19日),山西省平顺县档案馆藏,编号39-2-182-6;《平顺县整顿财政经验》(1947年7月14日),山西省平顺县档案馆藏,编号39-2-167。

整理村财政的第一步须让干部群众从思想上了解其重要性,“如果在思想上解决不了问题,只是简单的行政命令方式根本行不通,也就不会整理出个名堂来。”(47)《太行三专署表扬平顺张井北社两村整理村财政》(1947年5月16日),编号A67-3-13-8。各区先召开村长会议,研究整理村财政方法,并针对先前整理中村长等干部“互相依靠”、“互相推诿”、“光依靠财政主任”的思想,明确提出“整理村财政就是村长、财政主任的应负责任”;同时区上按各村不同情形订出立功标准,树立目标,激发村干部整理热情,鼓励立功。(48)《平顺县政府介绍二三四七区整顿村财政的经验》(1947年5月29日),山西省平顺县档案馆藏,编号39-2-182-5。村干部回村后召开干部会议、群众大会再讨论,有的村为不耽误下种,干部分散到互助组内与群众边生产边讨论;有的村在民校与群众讨论算账,对比整顿与否的结果。(49)《平顺1947年整顿村财政工作总结》(1947年6月19日),山西省平顺县档案馆藏,编号39-2-182-6。如村财政实现自给则群众每人每年至少平均减轻8斤小米村经费负担,若能自给有余还可减少公粮公款派征数,通过算账让干部群众认识到整顿村财政是为自己减轻负担。(50)《清出积存物资变成活钱》,《人民日报》1947年5月9日,第2版。干部群众虽明了整理村财政的必要性,但仍顾虑公产整理出来会被上级调用或全县平分而致村里吃亏,故一些公产较多的村庄迟迟不愿动手。后经上级召开会议反复向群众保证整理出的公产无论多少县区绝不调用、一律归村,群众才初步开始整理。为提高各村积极性,各区定期召开总结会议,选出整理村财政模范村给予奖励,对整理较差者进行不指名批评。(51)《平顺县政府介绍二三四七区整顿村财政的经验》(1947年5月29日),山西省平顺县档案馆藏,编号39-2-182-5。各区还将整理村财政与时事教育相结合,向群众讲明整理村财政在于打垮蒋介石,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群众尤其是翻身农民“保卫果实”情绪,使之积极参与整理工作。(52)《平顺1947年整顿村财政工作总结》(1947年6月19日),山西省平顺县档案馆藏,编号39-2-182-6。

整理公产时有些村只管土地房屋而不重零星物品,有些庙公产在全面抗战时期已损失,亦无田产房屋,即认为无公产可整理,这种“没有甚”的思想普遍存在。(53)《太行三专署表扬平顺张井北社两村整理村财政》(1947年5月16日),编号A67-3-13-8;《平顺1947年整顿村财政工作总结》(1947年6月19日),山西省平顺县档案馆藏,编号39-2-182-6。对此,县里强调各村整理村公产可参照北社、张井村,尤须注意整理桌椅板凳、门扇、砖瓦、旧社物等零散物品。有些村存在迷信思想,不让动村里庙宇、祠堂,村干部引导群众结合自身经历认识到祠堂、庙宇是“封建势力统治和剥削群众血汗的工具”,“每逢年节,祠堂、庙宇消耗即是照例向各户征收。除一切开支外,还有结余,将余额再以高利放给群众”;同时结合查减运动及果实分配说明只有彻底消除封建恶习、整理好公产、减轻负担,才是真正的“福气”。有些村妇救会、武委会、学校等各系统存在本位思想,恐开支不能任意自便,不愿将各自公产合并到村里统筹统支。村里针对这一情况召开干部会议,经过详细计算,使各部门明了“单独生产不如集体获利多,既多费人又少赚”,打破了各自为政的状况。(54)《平顺县整顿财政经验》(1947年7月14日),山西省平顺县档案馆藏,编号39-2-167。有些村干部、群众不愿卖旧戏行头而想留着“闹娱乐”,村里组织讨论认为,今后唱戏用不着这些东西,不如卖了变成活钱,“整出来就能减轻咱们负担”,更何况“戏箱也无人管,越放越轻,如能变成生产,将来还能买新的”。(55)《清出积存物资变成活钱》,《人民日报》1947年5月9日,第2版;《平顺1947年整顿村财政工作总结》(1947年6月19日),山西省平顺县档案馆藏,编号39-2-182-6。具体做法上,首先干部、积极分子自报以影响群众,为鼓励群众自报互报,规定按报出财物的10%给予奖励,并在黑板上通报表扬;另一种办法则是访问从前当过闾长、社首的老人,寻找分散隐藏的公产社物。(56)《清出积存物资变成活钱》,《人民日报》1947年5月9日,第2版;《平顺县政府介绍二三四七区整顿村财政的经验》(1947年5月29日),山西省平顺县档案馆藏,编号39-2-182-5。

经过以上整顿之后,群众选出保管委员会,民主讨论决定保管或变卖公产,随之将变卖的钱款投入生产,如搞运输及开手工业、副业作坊或入股合作社等,做到长期生产自给自足。如张井村买两头骡子运输,开磨房;秦光村开染坊;臭水峧种党参;王曲村买一头牲口、一辆大车搞运输并贩些零星日用品等,以各种方式赚得红利解决村开支。在生产组织管理方面,每个村由群众推选专人负责,县里规定经营生产者可免差,本人土地由村互助组代耕,挣钱后可抽红利,一般三七或二八开不等。(57)《清出积存物资变成活钱》,《人民日报》1947年5月9日,第2版;《平顺县政府介绍二三四七区整顿村财政的经验》(1947年5月29日),山西省平顺县档案馆藏,编号39-2-182-5;《平顺县整顿财政经验》(1947年7月14日),山西省平顺县档案馆藏,编号39-2-167。

表1 平顺县各区整理村财政一般情况(1947年6月8日)

表2 平顺县各区公产变价公物统计表(1947年6月8日)

表3 平顺县各区公产未变价公物统计表(1947年6月8日)

资料来源 :《平顺1947年整顿村财政工作总结》(1947年6月19日),山西省平顺县档案馆藏,编号39-2-182-6。

各村在整顿公产、发展生产时还分别成立经济委员会与财政委员会,各由3—5人组成,经委会由村长、政治主任、武委会主任、两个群众代表(由群众推选)组成,其任务是研究开支概算、指导业务方向;财委会中以财政主任为主任,其任务是保管物资、执行制度、直接领导生产。在开支制度方面,由经委会做预算报区,经常费由区批准开支,报县备案;临时费报区初审,区报县批准开支,不经上级批准不得乱支;各村每3个月结账一次,并由财委会负责随时向群众汇报,经委会监督盖章。(58)《平顺县整顿财政经验》(1947年7月14日),山西省平顺县档案馆藏,编号39-2-167。

由上表可知,至1947年6月止,平顺全县178个行政村中96个村做到财政生产自给有余,65个村自给自足,即有90.45%的村做到生产自给,群众负担大大减轻。如张井村王文峧说 :“一年出上两季粮(指边粮)好比自在王。”(59)《太行三专署表扬平顺张井北社两村整理村财政》(1947年5月16日),编号A67-3-13-8。全县整理出公产合计款19708847.5元,整理出小米209850.6斤,按每斤米折款60元计算,共计款3229988.3元(另有5个村公产及未变价公产未计在内),占全县全年边款军鞋负担60%以上。整理出的公产既保证了村经费自给,亦打下了群众生产度荒的物质基础。(60)《平顺整顿村财政》,《人民日报》1947年8月12日,第2版。

此次整理村财政取得一定成绩,但干部中仍存“保留一部分东西作为机动”的思想,有意通过“假卖”办法“打埋伏粮”。由此说明整理村财政不是“一次性工作”,需反复检查,上级除对埋伏粮“坚决查彻底查”外,对各村公产变价问题、生产经营方式和款项用途等进行检查,对不妥之处予以纠正。(61)《平顺1947年整顿村财政工作总结》(1947年6月19日),山西省平顺县档案馆藏,编号39-2-182-6。

这一阶段太行区村财政整理过程既是财政整顿又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财政动员,专署甚至行署均认为“胜利的完成了这一整理工作”。(62)《太行三专署表扬平顺张井北社两村整理村财政》(1947年5月16日),编号A67-3-13-8。以平顺为例,领导上认为一个村只要三五天集中进行这一工作就会整理彻底,而一个县只要上下齐心在一个月左右便可宣告结束。(63)《太行三专署表扬平顺张井北社两村整理村财政》(1947年5月16日),编号A67-3-13-8;《平顺整顿村财政经验》,《人民日报》1947年6月22日,第2版。各专署《整财通报》亦主要是介绍各村如何整理公产,对于生产方向及开支制度方面仅略有提及。虽各种报告指出有些村实现生产自给,但这一结论只是根据各村进行生产后一两个月的收益预估全年收益数,或以“一斤米赚一斤米、一元钱赚一元钱”预估红利,或与当时村开支预算之数比较之后所得结论。(64)《林县平顺整理村财政》,《人民日报》1947年6月16日,第2版。村财政是否实现生产自给、实际开支情形与预估数是否一致、制度执行效果如何都需长时间检验。

由于战争的全面升级及其变化发展,至1947年7月太行区除保障自身军事需求外,还要支援南下军队,解放区财政有近45万石小米亏空(即平均每人需负担亏空小米2.25斗,合谷子3.75斗),财政情势已十分严重。为解决困难,太行区大量发行粮票向人民追支粮食,已预支当年1/2秋粮收入;而且这一时期又遭受风、水、旱灾等天灾,如平顺县1947年收成仅为1946年之半,预征已达上限,即使减粮降低生活水平亦无法解决这么大的亏空。(65)《平顺1947年财粮工作总结》(1948年1月),山西省平顺县档案馆藏,编号39-2-213-7。同时根据调查,太行区平均国民收入为8石谷子,开支为7.906石(包括生活消耗、投资、负担各项),人民只能勉强度生,负担能力已达极限,无法承受边区财政亏空。如不尽快弥补亏空,将会影响前线军需供给,“每天人枪炮均在吃东西,不吃饭就不能打胜仗”。也就是说,太行区原来的预支节流手段已难以有效发挥作用,若想解决危机只能再从整理基层财政尤其村财政入手,在整理不彻底的地区进行复整,在未进行地区尤其新区展开整理。如新区村财政做到自给,每人可提高边区负担5升小米,新区人口大约300万可解决15万石的亏空,清理边区财政及各县地方财政节省后大约获得10万石小米,这一计划如顺利实行将可在两年内消减45万石小米亏空。(66)《太行区财政报告及财政困难概况》(1947年7月),编号A52-3-26-9。全区能否实现村财政自给是这一计划落实的关键。7月27日,中共太行区党委发出通知,指出为支援前线、度过灾荒并打下财政长期建设的基础,整理财政已成为迫切任务。整理财政尤其村财政,“从长期看是关系于群众生产生活中的一种建设事业的开始;从目前看,一方面可以扶植群众生产,增加度荒力量;一方面可以减轻人民负担,节省不合理的开支,增加支援前线的力量。”(67)《中共太行区党委关于整理财政进行生产渡荒增强支援前线的决定》(1947年7月27日),华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编辑组编 :《华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2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第1248页。为此,太行区在1947年下半年开展了大规模的村财政整理运动。

经过前几次整理村财政运动,许多村或多或少进行了整理。根据整理程度,这一时期全区村庄大致可分三种类型 :

第一类整理运动基本结束,虽大部达到自给甚至自给有余,但存在“若干小尾巴”,投资生产时“投机取巧,运用特权,剥削群众劳力”,或村财政经营“过分分散,各自为政”。(68)《太行三专整理财政工作初步总结》(1947年9月),山西省长治市档案馆藏,编号14-2-17。如武安有些村成立干部、民兵、抗属、养老等各种合作社进行生产,长治各村有各系统之作坊,这样浪费人力又分散资金,个别地方反成为村干部会餐场所。(69)《太行行署关于整理财政的补充指示信》(1947年5月15日),河南省新乡市档案馆藏,编号D4-147-2。同时,有些村子未建立群众监督体制,无法对村干部形成约束,难以有效抑制贪污浪费现象。如涉县某村村民说 :“今年村上卖了柏树搞生产,到底搞的赔挣都不知道。”(70)涉县县政府 :《县府通报》(1947年),河北省涉县档案馆藏资料。和顺合山村在1947年9月虽达到村财政生产自给,但群众没当家、账目不公布,未形成村开支监督机制。(71)《1947年和顺合山整财经验》,编号A66-3-14-14。这类村将整理重点放在调整生产方向及建立严格的制度上,贯彻预算制度,各种费用经县审核批准(每年总批一次)后始得开支;(72)《大力进行整理财政工作》(1947年11月10日),编号A66-3-14-12。临时的必须开支经区批准并报县审核执行,村财政生产账目至少半年公布一次。(73)《平顺1947年财粮工作总结》(1948年1月),山西省平顺县档案馆藏,编号39-2-213-7。“‘摇钱树’虽已栽下,但只有执行好制度、搞好‘理财’才能得‘万年利’。”(74)《黎城整财初步总结》(1947年),编号A189-1-21-6。

第二类村子虽已开展运动,但因发动不力,干部与群众思想上尚有若干顾虑,或“情绪发生疲劳,看大不看小”,有待深入复整。复整时,其关键在于进一步打通干部群众思想。为打消干群顾虑,各村明确提出为村干部、群众“两头做主”。在初整阶段大会式思想动员之后,复整阶段着重“个别发动”,即通过个人“串通”发动干部群众,结合土改运动“动员干部洗脸擦黑,放下包袱来影响群众”;“进一步发动贫雇,组成贫雇领导整财的贫雇集团”,继续组织自报互报检查,结合“评功表模”方式,彻底整理村财政。(75)《黎城整财初步总结》(1947年),编号A189-1-21-6。在秋收之前未完成整理的村庄则结合秋收秋耕继续复整。如平顺县9月结合秋收秋耕开展了复整运动,二区12个复整村共整出东西变价小米30667斤、现款156728元及若干杂物,三区复整出价值649200元的东西。(76)《平顺1947年财粮工作总结》(1948年1月),山西省平顺县档案馆藏,编号39-2-213-7。

第三类是先前没有进行整理的村庄,这类村庄主要集中于边沿区,普遍存在“经常对敌斗争,无法进行清理”思想。为此,县区领导进行思想发动,让群众明确整理财政的重要性及其与自身利益的关系,同时参照其他村的经验,如太谷县3个村整理后达到自给而打破“边地不能整理”的思想障碍,结合各村自身条件按部就班开展村财政整理,其整理过程与老区上半年整理步骤基本一致。(77)《太行第二专员公署关于整理财政工作的指示信》(1947年5月12日),编号A66-3-14-1。

1947年下半年开始的村财政整理运动,其整理方针及步骤与上半年相比未曾改变,惟进一步深化而已,即已开展整理的村庄进行深入复整和理财建设、未进行整理的村庄则参照其他村庄经验陆续展开整理。不过,随着土改运动的进行,各村整理村财政时尤注重“走阶级群众路线”,使贫雇农大胆充当整理财政的“火车头”,规定“贫户使用公共东西无力归还者通过群众大会同意可减免”;整理村公产时不同阶级采取不同方式,“对贫户主要采取自报表扬,对中农主要是互报检查,对地主富农主要是检举斗争。”(78)《陵川县政府整理财政初步总结》(1947年),编号A192-1-9-1。变卖公产时先让抗属、“荣军”、新翻身户入场买衣服、粮食、农具等必需品且价格低于市价,中农后入场购置桌椅箱柜等次要品,地主则无权购买。这样结合填补运动,解决了翻身户的部分困难。(79)《壶关县整理财政工作初步总结》(1947年10月15日),山西省壶关县档案馆藏,编号2-1-125-15。同时,在整理过程中通过审查与改造财粮干部,清除了地主富农成分的村干部,整饬了干部队伍,从这一角度来说,整理村财政进一步巩固了土改后形成的农村基层权力结构。

除与土地改革相结合外,1947年太行区村财政整理还与时事教育、查封建反迷信、生产节约运动等相结合,用时事教育启发整理财政思想自觉,又以整理成绩支援前线军需供给;利用生产时间进行酝酿,既不耽误生产又对干部群众起到财政动员作用,且通过算负担推动了生产;整理公产时干部将所拿公产自报出来并向群众检讨后,群众表示“干部有诚心,咱也有诚意”,改善了干群关系;深入整理阶段,在群众阶级思想自觉基础上大力查检封建思想,群众反映“这下可把封建老根挖掉啦”。(80)《黎城整财初步总结》(1947年),编号A189-1-21-6。有的村还清除了残留的国民党组织。如壶关县某村有人阻挠干部群众自报公产,经追查发现存在还乡会等组织,并查找到42元会费,归入村财政。(81)《壶关县整理财政工作初步总结》(1947年10月15日),山西省壶关县档案馆藏,编号2-1-125-15。

太行根据地建立之初,中共地方组织即已强调建立村财政制度的重要性,指出“村财政是最基础的,关系人民切身利害,过去未弄好,今后应与民主村选运动配合,逐渐建立村财政制度。”(82)《1940年漳北区财政总结》(1941年2月15日),晋冀鲁豫边区财政经济史编辑组等编 :《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1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第657页。1941年冀太联办颁发《冀南太行太岳区村级经费摊款暂行办法》,规定“村级经费编造预算经专署、专办核准之后”,以县为单位“按各地实际情形依据合理负担摊款办法累进原则摊收之”;“各村不得再向民户随便借款,违者以贪污论”。(83)《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颁发村级经费摊款办法的通令》(1941年3月30日),晋冀鲁豫边区财政经济史编辑组等编 :《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1辑,第1461页。但这一问题始终未能有效解决,除战争因素外,主要原因是 :首先,从村干部方面来说,对村财政工作不重视。一般干部觉得整理村财政是财政系统的工作与己无关,“做好无功,不做没过”。(84)《壶关大井村整财中的思想发动》,(太行三专)《整财通报》(1947年9月26日),编号A67-3-25-1。财粮干部认为其只负责征收边地负担,至于村里有多少家当、开支什么则不属于自己工作范畴,对村财政“根本理也没理”。(85)《和顺县整顿村县财政总结》(1947年6月25日),编号A164-1-65-6。一些村干部则认为整理村财政是反贪污,内心抗拒。其次,从运动本身来说,村财政整理多以短时间突击为主,整理多停留于命令层面,未形成群众性运动,且如遇生产或其他运动往往就得中断,只是“结合与捎带搞”。(86)《壶关县整理财政工作初步总结》(1947年10月15日),山西省壶关县档案馆藏,编号2-1-125-15。

抗战胜利之后,太行解放区进行了三次相对集中的村财政整理工作,侧重点有所不同。1946年初提出整理是因为行署认为已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财政工作方针应由服从抗战需要转为服从生产建设需要。村财政混乱加重了群众负担,不能推动生产建设,因此整理村财政是1946年财政工作计划中的重要部分。(87)《太行三专整理财政工作初步总结》(1947年9月),山西省长治市档案馆藏,编号14-2-17。1946年下半年由于国共内战全面爆发,为了支援前线并平衡战争供给与人民负担能力,太行区再次强调整理村财政。1947年下半年太行区提出整理村财政虽仍有支援前线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为解决边区财政因持续战争造成的巨大亏空及度过大范围旱灾的需要。

全面抗战与国共内战时期,太行区村财政整理工作断断续续一直进行,但惟1947年进行的村财政整理工作取得较大成绩,村中花费大致可按原则解决、乱摊乱派现象得到控制,且大部分地区实现村财政自给。(88)《五专署彭城关于县财政会议中的几个问题给刘主任武秘书长谭杨处长的汇报信》(1948年4月7日),编号A52-3-195。如和顺县整理村财政之后仅生产自给村村级负担等节省款6240960元、小米48787斤;(89)《和顺县整顿村县财政总结》(1947年6月25日),编号A164-1-65-6。涉县一、二、四3个区减少群众负担米46239斤、款27万元;(90)《太行第五专署财粮科整理财政通报》(1947年7月1日),编号A69-2-1-11。左权县四区每人平均减轻负担380

元;(91)《左权县四区整理财政的经验的通报》(1947年8月23日),编号A166-1-100-8。昔阳县四区1946年村级开支平均每人负担927元,1947年平均每人负担641元,减轻286元,占1946年每人平均数的30.8%。(92)《昔阳县联合办公室整财通报》(1947年12月15日),编号A66-3-14-14。与此前相比,这一时期整理工作取得成绩的原因在于 :(1)明确了新的财政观点——“死财政变活经济,以财政养财政”,走生产自给道路;(2)打通干部群众思想,明确了整理村财政的重要性,在财政工作上走群众路线,整理财政时采用“发动群众,大家找,大家整,大家经营”的方法;(3)开源(生产)与节流(节约)并重,“整”(整理公产)与“理”(建立制度管理村财政)同时进行;(4)整理村财政与土地改革、生产节约等工作相结合,互相推动。(93)《太行三专整理财政工作初步总结》(1947年9月),山西省长治市档案馆藏,编号14-2-17。

整理村财政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因存在单纯完成自给任务倾向而发生很多偏差。如乱抓果实,甚至把好房子、庙宇拆了变卖,直接损害了群众利益。而且不少村子对整出的物资与东西没有进行很好管理。(94)《太行五专关于财政整顿的几个决定》(1948年4月4日),编号A69-2-1-14。有些村则在纠偏退果实时把村公产分给贫雇农,致使村开支没有来源。(95)《左权县政府关于村级财政制度的决定之命令》(1948年6月7日),编号A166-1-104-5。在生产方式上有些村开设几处同样的作坊,互相矛盾又不挣钱;(96)《平顺1947年财粮工作总结》(1948年1月),山西省平顺县档案馆藏,编号39-2-213-7。不少村及县财政单独经营商业生产,因经营不善造成赔本,个别地方甚至扰乱了市场。1948年1月,太行行署提出立即停止各县村财政单独经营商业生产,否则予以处分。(97)《太行行署关于立即停止县村财政军独经营商业的命令》(1948年1月23日),编号A52-3-23-1。加上有些村村财政原来都用小米入股,1948年米价日降,股金赔本,生产陷于停顿。有些村财政出现亏空,需由地方粮款内开支解决或向人民补征。(98)《1948年度各县地方粮款概况研究》,编号A52-3-8-1。

关于制度建设,由于战争期间整理村财政重点在整理公产、发展生产、支援战争等方面,对此有所忽略。虽有些村庄做到“群众都能大家当家管事,建立了民主的管理制度,真正作到财政公开,群众管理审核监督”(99)《整顿地方财政成绩显著》,(太行第二专员公署)《工作通讯》(1947年7月18日),编号A66-3-9-2。,群众亦反映“过去花多花少,谁知道?现在经过整理,不但不乱募捐了,就是花啥款咱也能清楚”(100)《榆社县整顿财政工作总结》(1947年10月26日),山西省榆社县档案馆藏,编号1-1-49-6。,但因各县整理财政基本上是一场集中性突击性运动,区村干部无法照顾全面,难免顾此失彼。如平顺县张井、北社两村三五天即完成这一工作;(101)《太行三专署表扬平顺张井北社两村整理村财政》(1947年5月16日),编号A67-3-13-8;《平顺整顿村财政经验》,《人民日报》1947年6月22日,第2版。辉县二区村财政整理从布置到结束共15天时间,到村整理只有10天时间。(102)《辉县第二区整理财政总结》(1947年),河南省新乡市档案馆藏,编号D5-40-4。1948年太行行署指出,本区财政虽经反复整理,但有些地方混乱现象仍严重,大大加重人民负担,影响战争供应,腐蚀干部,破坏制度。财政混乱的主因在于不严格执行财政制度,村里“不记账不报告”、领导上“不检查不纠正”,以及村上开支不经上级批准就“擅自做主,任意处理,形成财政上无政府状态”,并“造成严重的贪污和浪费”。(103)《太行行署关于财政制度的决定》(1948年3月2日),编号A52-3-21-12。

概言之,太行区村财政整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当时即被誉为“整理村财政较有成绩的地区”。(104)《华北财政经济会议综合报告》(1947年5月),华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编辑组编 :《华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1辑,第285页。1947年大规模整理之后部分村庄实现自给,在不增加人民负担的前提下解决了前线财粮补给问题,且与土地改革、查封建反迷信、大生产、厉行节约等工作相结合,彼此推动,改造了村干部,密切了干群关系,巩固了中共基层政权。不过,战争状态之下,“财政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保障长期战争的军需供给”而对村财政制度建设不足。(105)《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关于财经工作决定》(1946年10月10日),华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编辑组编 :《华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第1辑,第175页。太行区村财政整理工作断断续续贯穿于其发展全程,干部群众在其间展示的多重心态及村财政管理监督制度在很多地区难以有效建立,反映出中共乡村财政建设的复杂性。

猜你喜欢
档案馆整理财政
太原市档案馆牵手百年胡氏荣茶共寻文化脉络
陕西省财政53亿余元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
云南省档案馆馆藏《东巴经》
高一零碎知识整理
when与while档案馆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国家财政责任的优化
读懂现代财政
被遗忘的真实
整理“房间”
科隆档案馆突然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