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新冠肺炎防疫科普的信息可视化设计与传播

2020-06-11 08:48化睿云
声屏世界 2020年5期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

化睿云

摘要:信息资讯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泛滥,使得高效传播极为重要,信息可视化设计是品质传播的趋势需求。以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的防疫与科普知识传播为例,想要达到疾病防疫的科学舆论先导,需借助信息可视化设计来助力科普知识的广泛传播。新冠肺炎防疫知识的信息可视化设计,要简明易懂、增强“以人为本”的交互性设计。同时,要提升趣味性,优化复杂的文字与数据信息,系统呈现逻辑关系。优质高效传播疫情防控知识,能满足公众心理需求,化解社会焦虑。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 防疫科普信息传播 可视化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藏民族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专业媒介实践教学探索”(项目编号:2019422)研究成果。

数据与信息是决策的驱动力,在资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人们的信息思维模式也得以扩展,节约时间、加速效率、快速并高效地获取有效信息成为一种被渴望的能力。据科学数据统计,信息资讯90%以上是通过视觉输入传递给大脑,图像引起大脑皮层中枢神经兴奋的速度是文字的6万倍;在新媒体网络平台,图形、图像的浏览率高出文字内容94%;人脑对图像的吸收率可以达到80%,而文字的吸收率只占20%。在新媒体环境下,将文字、数据等不易被理解的抽象内容,运用图形、图像等形象化的方式进行直观设计并传播,也是信息进行可视化设计的意义所在。可视化设计是对图形、图表、地图、文本、数据等元素进行信息分类,然后通过视觉逻辑进行设计加工的过程。无论动态形式还是静态形式,从传播的角度出发,可视化设计能够满足受众心理需求,具有易于吸收、易于共享传播、视觉吸引力强等特点,在大众科普与疾病防疫中传播效果较好。

可视化设计在防疫科普传播中的重要性

从武汉市卫建委于2019年12月31日第一次公开发布新冠肺炎疫情的情况通报,到今年2月11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瑞士日内瓦宣布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为“COVID-19”,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报道和信息爆棚,大众史无前例地渴望关注疫情信息,但伴随而来的是信息焦虑和信息过载、谣言传播等问题。信息焦虑一词是由美国信息构建师理查德索尔·沃尔曼( RichardSaul Wurman)在其著作《信息焦虑》( Information Anxiery)一书中提出的。沃尔曼认为,信息焦虑是数据和知识之间无法平衡的一个“黑洞”。正是这样的心理“黑洞”,使得信息饥渴与信息焦虑,急切地期冀找寻信息的有效获取方式。因此,对于公共危机事件,可视化设计可以对海量信息及时地梳理和逻辑建构,并将相关内容制作成迅速传播的信息模型,以满足公众心理需求、化解社会焦虑。在病毒防疫的语境之下,从信息需求切入,通过内容对比与视觉分析,可视化设计的意识大量应用在疫情防控和科普的传播过程中。以理性宣传为内容导向,侧重权威发声和感性宣传相结合,多种形式的信息设计和视觉表述,发挥了直观性、趣味性的优势,让防疫知识在短时间内被广泛传播。由此可见,可视化设计对缓解民众对疫情的恐慌、弥补防疫知识的缺失、促进心理健康等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为破除谣言助力,有效地驱动了疫情防控的内在动因。

可视化在防疫知识传播中的应用与表现

疫情发生后,国家广电总局高度重视,各大电视台除直播疫情动态外,还增加了普及疫情防控知识的专题特别节目,全国各大媒体及抖音、微博、微信、快手等平台迅速制作并发布多形式的防疫知识宣传内容,从科学普及防疫知识到疫情期间的心理疏导,涉及层面广泛、数量可观。央视首先形成新媒体矩阵传播,在新闻客户端、微博等相关平台推出《共同战“疫”》节目,15个小时不间断直播。微信端“看一看”,实时更新疫情动态,交互实时数据,在短时间内得到高效传播。为减轻大众对疫情信息的恐慌和焦虑,减少谣言传播和病毒防护误区,多家新媒体平台推出信息互动避谣板块,微信平台搜一搜推出的有关“肺炎辟谣”节目,可进行谣言查证信息互动,减少谣言传播现象。从传统新闻的过程性传播,到直接利用数据图表、动态图形、交互体验等可视化手段直击结果,保证了信息内容的公开透明。无论是国内新闻主流媒体还是自媒体,都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宣传中涌现出大量可视化作品,值得复盘与研究。

梳理疫情线索,构建多维科普结构。可视化应用在媒体传播中的主要因素能够替代受众快速完成对疫情相关信息的运化和解构,对信息内容进行梳理与整合,易于理解。如,北京大学可视化与可视分析实验室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可视分析系列作品:疫情信息图、晴雨表、社交媒体可视分析、疫情地图等,信息的直观性较强,在媒体传播过程中广受欢迎。作品通过对时间、空间等疫情节点的链接,来实现对疫情变化的信息梳理与科普。从疫情数据中剥离出信息节点,对其内容节点进行不同形式的连接,构建出逻辑框架,这种非线性网状化信息呈现的方式相比其他防疫科普的线性模式优势独特。受众不仅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不同地区疫情发展的情况,也能通过信息数据了解疫情防控的最新动态,坚定疫情防控的信心。

动态信息直观展示,丰富科普情境。新媒体环境下,在本次疫情的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可视化类型去单一化,通过传统的信息灌输、科普说教,创建信息传播的故事化情境,生动有趣地展开科普。如,回形针创作团队PaperClip推出的科普视频《关于新冠肺炎的一切》,以影像的形式展开信息分析与可视化表现,成功科普了新冠肺炎的感染、传播、临床表现机制以及致死概率。其内容中存在大量三维演示、动态数据展示以及诙谐有趣的语音解说,从视觉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增强受众主动参与传播的欲望。该科普视频应用多维语境,成功树立本次防疫科普的典范,在疫情防控期间对人们科学认知、正确面对新型冠状病毒,如何做好疫情防范等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抽象数据演示,增强科普精神。Ele实验室推出的《计算机仿真程序告诉你为什么现在还没到出门的时候》,在疫情防控期间,作者以程序仿真、数据信息可视化的形式,将抽象的数据概念进行直观化演示,短时间内提升人们对疫情防控的认知,在疫情防控科普中堪称优秀。對抽象信息进行视觉化的直观演绎,易于理解与接受,是后疫情时期防控科普的助力之作。此类作品内容与表现形式新颖,打破了传统视觉信息的叙事方式,兼顾多学科领域,在理性展示科普知识的同时,不乏趣味性,体现出了很强的寓教于乐的科普精神。

信息可视化设计在防疫科普中的不足与应对策略

明确可视化设计在传播中的受众需求。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对于全国疫情的感染态势、系数统计以及病例分析等多用到折线图、柱状图、点状态等图表形式。图表从新闻可视化、数据可视化的角度来说,具有高度概括性和总结性特征,将大多数抽象内容以视觉呈现的形式进行传播与科普,相比文字传播形式新颖、易懂。但对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受众需求的定位还有待提升,需要加强可视化设计的趣味性,从信息可视化设计的角度来满足受众的视觉愉悦性,提升传播动力。因此,在信息可视化设计流程中,设计团队需要对其目标用户、传播需求、媒体平台的使用环境等各类因素进行充分调查和研究,并将其转换为设计思维。如,数据可视化设计的目标受众应该是具备专业数据理解能力、对数据规律进行总结和研究的专业人员、领导决策层。而信息可视化设计的目标用户人群是普通大众,将复杂信息、抽象数据进行简易化表现,彰显趣味性,使其易于理解和传播。在此目标下,对不同的受众做分类,针对性设计显得非常重要。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信息传播与科普中,明确大众传播方向,把控整体设计风格,在趣味性的基础上,添加易于理解的图形符号、色彩设计符合防疫科普的心理需求。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平台,对不同类型的媒体平台进行研究,针对不同用户人群做到精准投放,满足可视化设计在传播中的受众需求,确保防疫信息达到最佳科普与传播效果。

设计简明易懂,抓住受众的注意力。在对防疫科普内容设计之前,首先需要对受众视觉以及注意力作简要分析,决定如何在第一时间抓住受众注意力和传递防疫科普信息的重点。但纵观本次疫情期间投放的众多可视化作品,都缺乏对视觉规律的应用研究与信息设计之间的匹配。如,人们在阅读和浏览中喜欢的视觉元素包括明度、纯度较高,运动变化、差异性大等,对于极具特点的视觉元素有很强的“脑补”能力。在对防疫知识的科普中,疫情的发展与防控知识的普及是设计与媒体传播的最终目的,简明易懂是基本要求,因此,对信息的设计必须删繁就简,减少复杂图形元素的应用,以免影响重要文字与数据内容的传达。同时,色彩不能过于复杂,以避免加重视觉负担,一定要遵循达、信、雅的设计原则,即传达核心、信息精准、雅致而不冗余,让受众的视线第一时间聚焦在其重点内容之上,提升受众对防疫科普的专注力。

增强“以人为本”的交互性设计。在新媒体传播途径下,信息传达和用户体验是相辅相成的,设计师需要在对用户的需求与阅读习惯有明确认知的情况下完成设计,确保信息的高效准确传播。自从疫情暴发以来,国家广电总局极其重视各大电视台的防疫科普工作,除开通直播疫情的节目外,各地方卫视也增加了有关当地疫情的专题报道,利用各媒体的多项资源,针对疫情状况向受众准确及时地传递疫情信息和防疫知识。但相比新媒体,传统媒介的可视化传播是一种单向的大众化的传播模式,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视觉信息,而不能发挥主观能動性,选择自己易于接受和较为关注的相关疫情信息,难以产生信息共鸣,加重了信息焦虑症状。在新媒体条件下,加强信息可视化设计中的交互设计,使受众由被动获取转变为可选择性用户体验。用户以自身的需求为切入点,如在疫情期间其他疾病的治疗与就医、周边医疗机构信息、心理疏导等内容,获取针对性有效信息,达到人性化的用户体验。因此,利用新媒体的有利条件,在信息可视化设计中应用“以人为本”的交互性设计,加强用户在信息接受过程中的主观体验与意愿选择,变被动为主动,能促进疫情科普中的人文关怀。

以新冠肺炎疫情的信息科普为例,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信息传播中,适于建构快速传播的视觉模型,应用信息可视化设计,化解信息焦虑,满足公众需求。所有的视觉设计都是为传达信息内容而服务,视觉优先的信息可视化设计就是更好地实现内容为王的传播手段,以更高品质的信息设计提升内容的有效传播,大力提高信息的可视化设计水准,梳理优化制作流程,尊重用户的视觉体验,确保信息在传播中的精准与高效。(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新华网:《世卫组织将新冠肺炎命名为“COVID-19”》,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20-02/12/c_1125561389.htm,2020/02/12。

2.胡小妹:《信息可视化设计与公共行为研究》,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

3.《回形针:关于新冠肺炎的一切》,https://v.qq.com/x/cover/mzc00200pj7r8zs/y3059qtik2o.html,2020/02/02。

4.《计算机仿真程序告诉你为什么现在还没到出门的时候》,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86478875/?redirectFrom=h5,2020/02/03。

猜你喜欢
新冠肺炎疫情
日本科技社团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主要措施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国外经验、启示及借鉴
基于新冠肺炎疫情下对公证服务的思考
超越决策系统失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中的价值坚守和科学精神
建立和完善重大突发事件常规治理与非常规治理相结合的机制
精准在线教学+居家学习模式:疫情时期学生学习质量提升的途径
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公共危机应对能力
首都都市圈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探析
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科学研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公共治理机制:信息、决策与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