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深化师范类高校艺术教育

2020-06-12 11:48韩志远
知识文库 2020年10期
关键词:师范类人文素养

韩志远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对于师范类高校的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化师范类高校艺术教育创新性发展是目前我们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从师范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人文素养阶段性学习模式以及新时代下“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模式三个部分进行主要论述,运用文艺学美学相关方法论为理论支撑,探索深化师范类高校艺术教育的内在本质和具体方法。

新时代背景下,在师范类高校以培养具有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教师的基础上,我国提出要不断加强师范类高校人文素养和政治素养的丰富提高,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技能和文化素养的同步发展。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师范类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切实发挥师范类高校办学特点。而艺术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与师范类高校的培养目标及国家对人才发展的需要是相契合的。那么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化师范类高校艺术教育发展,切实发挥艺术教育在师范类高校的重要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1 师范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再制定——“三元素”互联式

随着我国师范类高等教育进入了新时代,国家对于师范类高校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和新要求,我们有必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师范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再制定,并强调师范类高校内各元素结构之间的互联式分析研究,将师范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分为三个元素: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

首先根据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对师范类高校提出一系列的新思想,树立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办学定位。以改革创新为发展动力,以内涵建设为主要路径,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任务,遵循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办学治校。结合学校实际发展状况,进行中长期师范类高校教育事业规划,进一步彰显“师范性、区域性、综合性”的办学特点。其次在明确办学定位的基础上根据师范类高校师生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制定艺术教育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以长期规划绘蓝图,中期规划定关键,短期规划抓落实的思想方法确保学校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成。最后根据师范类高校艺术教育培养目标要求,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因材施教的选择艺术教育相关课程教材、教学模式、考核机制等具体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注重人文素养课程的安排,积极倡导人文素养课程在多学科中融合发展。同时定期收集学生与教师对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反馈建议,报上级教研部门进行集中讨论研究,从而确保培养方案的适用性,不断更新人才培养方式方法及培养理念。

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三元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无限循环的关系。其中任何一种元素的变化和发展都会对其他二者带来影响,三者之间只有相互协作、相互联系,链条式复合性发展才能够真正达到师范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

2 探索人文素養阶段性学习模式——“本我—自我—超我”

在师范类高校艺术教育建设中,教师充当着极为重要的关键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自身是否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及政治觉悟的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研究法是对人格结构的意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他把人类的人格结构划分“本我—自我—超我”三个意识层次来进行分析,同时结合心理结构的三个意识层次,即无意识、前意识、显意识进行研究。弗洛依德精神分析法同样可以运用到教师人文素养培养过程中,把教师人文素养培养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认知主义、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

弗洛伊德强调要以教育心理学为基础,认知主义阶段即为弗洛伊德所说的“原欲”就隐藏在“本我”中,此阶段是师生对人文素养学习的初级阶段,主要对人文素养课进行初次接触和了解,探索教师在人文素养和思想政治方面的种种无意识动机下的语言、肢体和情感表现的“症候”,正是这些“症候”就是教师无意识逃避人文素养意识检查的手段和形式。我们通过因果回溯的原则对教师忽视于人文素养和思想政治学习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从结果到原因、从结局到开端,寻找教师对人文素养课及思想政治素养不感兴趣的原始动力和动机。

行为主义阶段是在刺激反应下进行的学习,即为弗洛伊德所说的由“自我”加以调节,处于意识与无意识之间。此阶段是师生在对上一阶段人文素养课的了解和熟知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性、体系性的深度学习,并通过“自我”在精神意识层面突破表层与里层、能指与所指、意识与无意识的象征中介,破译其象征意义,进行有意识的整理和调节,在刺激反应的作用下逐渐改善教师意识层面“本我”的“原欲作用,形成初步的人文素养课程的系统性理论框架。

建构主义则是基于师生学习掌握人文素养系统体系以后,进行更高阶段的学习和扩充,对已经学习到的人文素养及思想政治知识进行深度及广度的思考,建立广阔的视野和批判眼光,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人文素养与思想政治体系的构建。此阶段则达到了弗洛伊德提出的“超我”阶段,即进入了“显意识”的状态。

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研究法的阶段性学习,不仅使教师提高对人文素养和思想政治觉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效果,同时也可以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拓展自身文化视野,进而为提升师范类高校艺术教育内涵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3 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发展“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化带来教育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2012年MOOC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在我国兴起。MOOCs平台教学模式突破时空限制,以新媒体技术为支撑,集合优秀的教师资源,采用灵活而全程性的学习和评价方式进行开放性、综合性、共享性教学。

师范类高校音乐专业“MOOC+传统”混合式教学模式就是在全国“互联网+”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应运而生。该教学模式在选择上注重慕课教学与传统教学两者之间的协同性和互补性,在把握两者各自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建构“MOOC+传统”混合式教学模式。该模式是在音乐专业慕课教学原有的功能分类基础上,运用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对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行结构框架再设计。以认知主义课程为基础,行为主义课程为核心,建构主义课程为升华,结合先进技术团队提供新媒体技术支持,由音乐专业专家人士进行慕课课程团队指导和建设,打造具有师范类高校音乐专业特点慕课平台。另一方面,扩大校企间合作交流,争取与学校教研中心进行交流合作。对师范类高校音乐教师进行系统性的慕课教学培训,共享慕课教学平台,不断提高师范类音乐教师的知识构建和音乐综合素养培养。

通过对“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的建构与运用,不仅可以推进师范类高校师生人文素养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同时进一步加速教育现代化进程,更好的助推师范类高校艺术教育发展。

4 讴歌新时代师范类高校艺术教育主旋律

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空中楼阁,不是脱离社会和时代的“象牙塔”,必须要和中华民族发展、当前国情和改革发展的实际相结合,发挥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关键作用,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精神家园的道路。当代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中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内容,师范类高校艺术教育必须把爱国主义作为工作的主旋律,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五观”,不断提高师生文化素养和政治觉悟的水平,不断增强新时代师范类高校师生文化自信的骨气和底气。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师范类人文素养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生作品选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师范类专业将实行三级监测认证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关于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探析
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