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生产格局演变及空间集聚效应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2020-06-15 10:55黄修杰姚飞马力储霞玲
茶叶科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茶园广东省茶叶

黄修杰,姚飞*,马力,储霞玲

茶叶生产格局演变及空间集聚效应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黄修杰1,2,姚飞1,2*,马力1,2,储霞玲1,2

1.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640;2. 农业农村部华南都市农业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40

明确茶叶生产格局的演变特征和集聚效应,对广东省茶叶产业规划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引入空间重心模型,运用GIS技术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广东省茶叶生产格局的演变过程、演变特征,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茶叶生产的空间集聚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1992—2017年广东省茶叶种植面积和茶叶产量稳步提升,2008年以后增速较为明显;(2)茶叶生产空间差异明显。粤北和粤东地区茶叶种植总面积占到广东全省的85%以上,茶叶产量占到83%以上,粤西和珠三角缩减较为明显;(3)广东省茶叶生产重心具有整体向东偏北迁移的趋势。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重心的东移反映出广东省茶叶生产已呈现逐渐向粤东和粤北地区集聚的态势;(4)广东省茶叶生产空间极化和空间溢出作用显著,已经形成了以饶平、潮安、大埔、丰顺、五华、兴宁、英德、东源等县区的茶叶生产集聚区,构成了广东省茶叶生产的“热点区”,并对周边县市产生带动和刺激效应;(5)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是茶园规模扩张的基础,政府的政策激励和支持是茶叶产业形成的重要驱动力,巨大的市场消费力是茶叶产业迅速发展的直接因素,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是茶园面积扩张的重要原因。广东省茶叶生产空间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应根据地区自然资源、地理条件、种植传统等因素,推进茶叶生产区域集群化发展,提升广东茶叶的市场竞争力。

茶叶生产;格局演变;空间集聚;重心迁移;广东省

茶树是我国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分布较广泛的经济作物之一。茶产业是我国传统的特色农业产业,也是主产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出口创汇产业。广东省位于我国大陆最南端,以亚热带和热带气候为主,是我国光、水、热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广东省产茶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由于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广东省一直是我国南方主要产茶区之一,2017年茶叶种植面积达5.84万hm2,其中采摘面积4.67万hm2,产量9.3万t。但随着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和茶叶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茶叶高消费浪潮趋缓,茶叶生产过剩的风险进一步加大[1],对茶叶产业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势在必行。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农作物生产布局的研究日益增多,研究视角主要集中于农业产业的格局演变、特征和驱动因素上。黄修杰等[2]从农产品区域布局视角研究了广东省农产品布局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农业的集聚度与区域农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正相关;梁书民[3]运用区位熵研究了我国农业种植结构及演化的空间特征,认为大的种植业分布格局由自然因素决定,但是社会经济因素是其不断变化的重要因素;李二玲等[4]从地理集聚的角度研究了我国种植业空间集聚过程以及演进趋势,发现农业地理集聚经历由自然集聚向社会集聚的转变过程,技术、制度的创新,社会化服务水平的提高,是种植业地理集聚产生的重要因素,社会因素将引起我国农业产业的空间重构;邓文等[5]以湖南省122个县域为研究单位,选择8个湖南优势农产品品种进行县域布局的优化研究,为湖南省域农产品结构优化提供政策支撑;夏龙等[6]从农产品的地理属性和集体产权意识的角度,探究了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对农民收入的溢出效应。同时,其他学者从单一农产品产业出发,如苹果[7]、大豆[8]、葡萄[9]、玉米[10]、马铃薯[11]等,研究农业产业空间布局的变迁、演化特征,探究生产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

对于茶产业,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视角、不同层面,运用不同的方法对茶叶的生产格局演变进行了测度和分析。在国家尺度上,肖智等[12]运用GIS技术和重心理论分析了2009—2014年中国茶叶的区域分布特征及其重心移动轨迹;在区域地带尺度上,肖智等[13]研究了长江经济带茶区近30年茶叶生产空间的演变格局,并探析其驱动力,为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在省域尺度上,林正雨等[1]以重心模型、ESDA方法,分析了四川省茶叶生产重心演变轨迹和空间格局以及种植重心演化、地理空间集聚特征;在更小尺度上,税伟等[14]以福建省安溪县为例,运用相关性分析、OLS和GWR模型分析了茶叶种植专业化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出茶叶种植专业化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在县域尺度上自然因素对茶叶种植专业化的影响更大,同时与平均海拔、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业从业人口呈现正相关。也有学者对茶叶种植适宜性进行评价,认为自然资源禀赋对茶叶种植具有重要的影响,是影响茶叶品质的关键因素;从茶叶种植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成本角度,分析了茶叶种植的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所付出的成本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解决方案[15]。

根据地理学第一定律,地理空间上的任何事物或现象之间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并且空间相关性会呈现出随距离递增而衰减的特征[16]。由于空间邻近区域在地理环境、种植传统、政策条件、市场环境等方面相似,因此在某一产业发展过程中容易受到相邻地区的影响,通过空间溢出、产业交流、市场合作等途径实现产业溢出,在空间邻近作用下使得相似产业在空间上呈现集聚态势。区域产业的发展不仅是区域内部各生产要素作用的结果,区域的空间溢出是空间相互作用的重要表现形式,空间溢出作用能够促使产业的规模化集聚、专业化分工,从而进一步吸引更多的生产资源、信息和生产性服务行业的集聚,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区域产业集群化发展。

广东省是茶叶生产、消费和贸易大省,对其茶叶生产格局演化进行研究,能够为优化区域茶叶生产力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可为广东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数据支撑。鉴于此,本文以1992—2017年广东省茶叶生产数据为基础,采用空间重心模型和ESDA方法,对广东省茶叶生产格局分布特征与空间演变轨迹进行分析,以期为优化和调整广东省农业产业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1 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数据来源和处理

数据来源于《广东省农村统计年鉴》(1993—2018)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8),选取其中广东省历年的茶园种植面积、茶叶产量和各县域历年种植面积和产量来测度广东省茶叶生产格局的演变过程。

基础地理数据主要是广东省县级行政区划图,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www.resdc.cn)。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省县域行政区划经过多次调整,为保持研究结果的一致性,本研究以2017年广东省行政区划为基础,对以往年份的数据进行归并,研究对象共计123个县(市、区)。

1.2 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空间重心统计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以ArcGIS和GeoDA软件为工具,以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指标测度广东省1992—2017年茶叶生产格局的变化情况。

1.2.1 空间重心统计模型

李二玲等[4]借鉴力学原理,将力学重心模型引入区域种植业的重心测算和演变轨迹中,得到了较多学者的采纳和应用[1,12-13,17]。本文也采用此模型来测度广东省茶叶种植重心和空间年际移动距离,了解广东省茶叶生产重心的演变过程,从全省宏观角度掌握广东茶叶种植的区域差异。此模型的计算公式为:

·················(2)

2.2.2 空间自相关

广东省分粤东西北和珠江三角洲4个区域,各区域在地形地貌、交通区位以及科技、种植品种的传统上具有一定的差异,茶叶生产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不均衡性。空间自相关分析是地理学空间分析的基本方法之一[18],包括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19]。本文根据县域位置及其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运用Global Moran’s测度广东省茶叶种植空间自相关性。Moran’s值计算公式如下: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是衡量地理现象或者地理单位的属性值在空间上是否具有集聚性特征的地理学方法[18]。同时使用Open GeoDA热点分析工具计算茶叶生产高值区或者低值区在空间上聚类的局部区域[20]。

2 广东省茶叶生产时空动态分析

2.1 广东省茶叶生产概况

1992—2017年,广东省茶叶种植面积增长迅速,从1992年的4.3万hm2到2017年的5.8万hm2,增长了约0.35倍。从图1可以看出,1992年以来,广东省茶叶生产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3个阶段:1992—1996年的快速增长阶段,茶叶种植面积增加了6 700 hm2;1996—2008年的波动式负增长阶段,茶叶种植面积减少了1.29万hm2;2008—2017年的快速增长阶段,茶叶种植面积增加了约2.2万hm2。

1992—2017年,广东省茶叶产量增长迅速,由1992年的3万t增长至2017年的9.3万t,增长了2.1倍。茶叶产量变化经历了3个阶段:1992—1995年的快速增长期,年均增速为5.6%;1996—2004年的波动增长期,呈现波动式下降后上升的特点,年均增速为1.4%;2005—2017年的稳定发展期,年均增速为6.3%。

1992—2017年,广东省茶叶单产增速也较快,由1992年的877 kg·hm-2增加至2017年的1 989 kg·hm-2,增长了约1.27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 123 kg·hm-2。从图1、图2可以看出,茶叶单产的变化趋势和速度(茶叶产量/采摘面积)与茶叶种植面积、茶叶采摘面积的增长速度并不十分耦合,这说明在茶叶种植面积和采摘面积增速不高的情况下,茶叶产量的快速增加,主要是因为茶叶品种改良、种植技术更新等因素。

2.2 广东省茶叶生产时空格局变化

茶园种植面积直接反映了茶叶生产规模,茶叶种植面积的空间变化反映了茶叶生产格局的空间迁移。为进一步探明广东省茶叶生产的时空演变格局,根据广东省1992—2017年茶叶种植面积、茶叶产量变化情况,选取1992、1999、2008、2017年4个年份的茶园种植面积和茶叶产量,分析广东省茶叶生产空间格局在时间上的演变趋势。

根据广东省经济发展程度,将广东省行政区分为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4个地区[21],共21个地级市。其中,粤东地区包括汕头、汕尾、潮州、揭阳4市;粤西地区包括湛江、茂名和阳江3市;粤北山区包括韶关、河源、梅州、清远和云浮5市;珠三角地区包括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江门、肇庆、惠州等9市。

图1 1992—2017年广东省茶叶种植面积、采摘面积与茶叶产量的变化

图2 1992—2017年广东省茶叶产量、单产变化趋势

第一,从全省大区域尺度上看,四大区域茶叶生产格局变化较小,仍以粤北、粤东为主,珠三角和粤西占比呈逐年缩小的态势,粤东地区单产增速明显。

从图3和表1可以看出,1992、1999、2008、2017年粤北地区茶园种植面积占全省的比例最高,分别是53.55%、59.79%、57.18%、57.64%。粤西和粤东地区变化较小,粤西地区的占比一直不到8%,粤东地区一直保持在25%左右,变化不大。珠三角地区茶叶种植面积占比不高,并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分别为15.49%、11.03%、8.27%、7.05%。总体来看,粤东、粤北是茶叶主产区,占据了广东省茶叶种植面积的70%左右,珠三角和粤西地区种植面积不断缩小。

从表1可以看出,茶叶产量总体上与种植面积变化相耦合,粤东地区茶叶产量增速最为明显,2017年粤东地区29.73%的种植面积茶叶产量占比达到了40.96%,说明粤东地区茶叶单产在全省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粤西和珠三角地区茶叶产量呈不断缩减的态势;粤北地区仍保持着茶叶主产区的优势,但其茶叶单产有逐年降低趋势。

第二,从县域尺度上看,1992—2017年间广东省茶叶种植面积总体格局变化较小,呈现地理集聚的特征;茶叶产量与种植面积基本耦合。从图4可以看出,茶叶种植以茶树适宜种植区的粤北、粤东山区为主,茶叶种植大县(市、区)包括英德市、潮安区、饶平县、大埔县、丰顺县、揭西县、东源县、五华县、兴宁市,种植面积在2 000 hm2以上。其中,五华县、兴宁市种植面积扩张尤为明显,自1992年以来,五华县茶叶种植面积扩张了3.7倍,兴宁市扩张了5.2倍,跻身广东省茶叶种植大县行列。粤西和珠三角地区茶叶种植面积缩减较为明显,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广州市、佛山市、江门的鹤山市、新会区、肇庆的广宁县、四会市、珠海市、阳江市,茶叶种植面积呈现出锐减的现象。但是粤西地区的廉江市“异军突起”,茶叶种植面积从192 hm2增至1 440 hm2。2002年以来,在政府部门的推动下,廉江市引进外来品种,对已有茶树品种进行更新升级,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台式乌龙茶生产基地。茶叶产量方面,粤东、粤北山区县(市、区)增长最为明显。粤西的廉江市、电白区,粤东的湘桥区、饶平县、揭西县、榕城区、海丰县、陆河县,粤北的兴宁市、连南瑶族自治县、连山壮族自治县、连州市增产最为明显。其中,湘桥区2017年茶叶产量是1992年的34倍,陆河县为33倍,海丰县为32倍,廉江市为25倍,榕城区为16倍,揭西县为13.5倍,饶平县为11.6倍,兴宁市为15倍,连南瑶族自治县为25倍,连山壮族自治县为10倍。

图3 1992—2017年广东省茶园面积与茶叶产量空间格局

表1 1992—2017年各区域茶叶产量和种植面积占比

第三,茶叶生产重心移动轨迹。基于1992年以来广东省茶叶生产种植面积和茶叶产量基础数据,利用式(1)、(2)计算广东省产业生产的重心及其移动距离,并通过ArcGIS10.2软件制图得到广东省茶园种植面积和茶叶产量重心移动路径(图5)。

1992—2017年间,茶园面积重心落在广东省地理区域的东偏北侧,位于东经114.251°~114.880°、北纬23.683°~23.827°之间。1992年茶园面积重心在惠州市龙门县龙门街道,至2017年重心迁移至河源市东源县义合镇,重心向东北偏移了77.03 km。重心纬向变化较小,表现为向北迁移;经向变化较为明显,表现为一直持续东移。茶园面积重心东西向移动距离大于南北向距离,说明广东省东西方向上的茶园种植面积变化较大。1992—1999年之间,重心移动距离最大,为48.32 km(表2)。说明在此时间段内广东省北部和东部县(市、区)的茶叶种植面积发展迅速,增长幅度要高于西部县域。

1992—2017年间,广东省茶叶产量重心在茶园面积重心的西偏南位置,总体位于东经113.897°~114.824°、北纬23.453°~23.674°。从其重心移动轨迹来看,茶叶产量重心移动的空间轨迹基本与茶园面积重心一致,二者重心都是由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二者重心经纬向变化的趋势大致相同,表现为经向变化幅度大于纬向变化幅度。1992年广东省茶叶产量重心位于广州市增城区正果镇,至2017年东移至河源市紫金县柏埔镇,向东北移动了107.99 km(表2)。从重心移动距离来看,1992—1999年和2008—2017年变化最为明显,向东偏北移动距离都在50 km以上,1999—2008年重心几乎没有变化,这与茶园面积重心变化不太一致。结合相关数据分析,东移距离的大小,直观反映了东部县域茶叶产量增长幅度。

两者对比可以发现,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重心移动协同性较好,总体呈现向东偏北方向迁移。1992—1999年间,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两者重心迁移距离和路径较一致;1999—2008年间,茶叶产量重心变化很小,而茶园面积重心继续向东迁移;2008—2017年茶园面积重心在方向和距离上稳定向东迁移,茶叶产量重心则变化剧烈,说明此阶段东北部县域茶叶产量增幅显著,增长速度要高于茶园面积的扩张速度。

2.3 茶叶生产的空间集聚效应及冷热点分析

2.3.1 空间集聚效应及演变

利用GeoDA空间分析软件,选取Queen Contiguty邻近原则建立空间权重,分别计算广东省1992、1999、2008、2017年茶叶种植面积的全局Moran′s值和局部显著性LISA图。

图5 1992—2017年广东省茶园面积与茶叶产量重心转移路径

表2 1992—2017年广东省茶园面积与茶叶产量重心转移距离

从全局来看,1992、1999、2008、2017年广东省123个县(市、区)的茶叶种植面积全局Moran′s值均为正值,且逐年增大,分别为0.177、0.375、0.393、0.430。说明广东省茶叶种植的空间分布具有较明显的地域差异性,空间集聚现象越来越明显,集聚程度越来越高。

从空间局部自相关分析来看(图6),广东省茶叶种植在县域层面上地理空间集聚分化的趋势越来越显著。具体而言,其表现特征为:(1)县域层面的茶叶生产高值区空间溢出作用明显。从“高-高集聚区”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东部梅州、潮汕地区的“高-高集聚区”范围不断扩大且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大埔县、饶平县、潮安区境内的“凤凰山”为中心的茶叶种植高值区,茶叶种植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带动了周边县域茶叶种植的快速发展。同时“低-高集聚区”减少,说明由于高值区的空间溢出,带动了高值区周边的低值区发展,但是还未形成新的“高-高集聚区”,如以英德市为中心的茶叶种植区仍在不断扩展之中。(2)空间极化现象突出。粤东、粤北地区茶叶种植面积整体较大,珠三角和粤西整体较少。1992年粤北地区的英德市、粤东地区的潮安区、饶平县均为茶叶种植大县,并带动周边县域发展;随着茶叶空间溢出效应的带动,与潮安区、饶平县接壤的大埔县、揭西县、丰顺县、兴宁市、五华县等周边县域茶叶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形成了集中连片的茶叶种植区。以广州、佛山、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茶叶种植面积缩减明显,形成了“低-低集聚区”,这与珠三角地区以工业产业为主的现实相符合。

图6 1992—2017年广东省茶叶生产LISA图

2.3.2 冷热点分析

运用ArcGIS冷热点分析工具,对广东省县域茶叶生产进一步分析,发现广东省茶叶生产冷点区总体分布区域变化不大,主要集中在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区域,高值热点区分布范围有所变化。如图7所示,1992年,广东省县域茶叶生产高值主要集中在英德市和佛冈县,次热点区位于潮安区、饶平县、揭西县、丰顺县等地区。1999年,高值热点区转移至饶平县、大埔县、梅县地区,英德市演变为次热点地区,同时以饶平县、大埔县、梅县为中心的次热点区范围逐渐扩大,空间溢出效应明显。2008年,茶叶生产热点区域完全转移至广东省的东北部地区,形成了以饶平县、大埔县、梅县、东源县为核心热点和次热点区域,英德市丧失热点区。2017年,热点区进一步集聚,五华县、丰顺县、大埔县、潮安区、饶平县、梅江区、湘桥区等形成了高度集中的广东省茶叶种植热点区;同时经过恢复和调整,英德市重新成为次热点地区。

图7 1992—2017年广东省茶叶生产冷热点分布图

3 茶叶产业生产时空变化驱动力分析

茶树的种植受气温、降水、地形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茶叶产业的形成发展受市场需求、政策、种植技术、人文传统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3.1 优越的自然禀赋是茶叶产业发展的基础

茶叶品质深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广东省位于岭南地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丰沛,热量充足,具有种植茶树的先天优势。广东省濒临南海,又多山区,不易受低温冻害和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的影响,形成了适宜茶树种植的微域气候环境。同时粤北多山区,排水便利,日温差大,加之降水丰沛,空气湿度大,复杂的地理环境和水热条件,使得广东省茶叶区域特色鲜明,粤东地区以单丛茶为主的特色乌龙茶,主要分布在潮州市、梅州市、揭阳市、汕尾市;粤北地区以“英红九号”为主的特色红茶,主要分布在清远市、韶关市;粤西地区的大叶种绿茶、红茶和特色乌龙茶(台湾种为主),主要分布在湛江市、云浮等市;客家绿茶产区主要分布在梅州市、河源市、韶关等市。多山地丘陵形成了多云雾的独特气候条件,造就了广东红茶、绿茶、乌龙茶、白茶、黑茶、黄茶六大茶类齐全。

3.2 政策因素是茶产业规模扩大的重要驱动力

政策是国家对社会经济发展干预的重要手段之一,合适的产业政策是引导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农业农村部在2009年发布《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明确粤东乌龙茶区成为国家“东南沿海优质乌龙茶重点区域”之一,包括潮安、饶平、大埔、揭西等县区;之后潮州市人民政府发布《潮州市大力推进潮州单丛茶产业化建设实施办法》,2012年、2015年又接连出台《广东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潮州单丛茶现代化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2012-2014年,2015-2017年)》,2016年又出台《促进潮州单丛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8—2019年,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创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中,潮安、饶平、大埔、揭西、五华、英德等县区均获批建设茶叶产业园。政府的激励政策,有力促进了广东省茶叶产业规模的扩大。而且,随着广东省对农业产业化的不断重视,政府在财政、工业用地、区域品牌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支持,推动茶叶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完善,进而推动茶叶标准化、规模化的发展,进一步加快茶叶产业化发展进程。

3.3 市场需求是茶产业扩大的直接原因

广东省为全国茶叶消费大省,据2017年广东省茶叶行业协会统计,广东省年茶叶消费量达25万t,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全省茶叶出口量6 774 t,同比增长7.6%,巨大的消费能力和不断增长的出口刺激了茶叶规模的扩大。广东省尤其是珠三角地区,建设了一批茶叶专业市场,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茶叶市场网络,巨大的消费量使广州成为全国重要的茶叶销售集散地,其中芳村南方茶叶市场成为全国最大的茶叶专业市场之一。同时,广东民间具有“藏茶”的习惯,仅东莞一地民间藏茶量逾50万t,被誉为“藏茶之都”。巨大的市场消费力,直接刺激了广东省茶叶产业的扩大。

3.4 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促进了茶园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茶树无性系繁殖技术是当前茶树种植较为普遍和成熟的技术,利用此技术种植的茶树能够快速繁殖,同时又能够保持母本优良的性状。此技术的广泛采用,降低了茶树规模化种植的技术门槛,加速了广东省茶园规模的扩张。2008年后,平均每年新种或改种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近3 000 hm2。同时广东省加快推广茶树标准化种植技术,至2018年创建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园26个,发展无公害茶叶产地认证企业49家,涉及茶园3 300 hm2、茶叶产量约7 000 t;发展绿色食品(茶叶)认证企业30家,监测茶园面积2 200 hm2,批准产量3 275 t;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类)称号的茶叶产品95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4个。新技术、新良种、新管理模式的推广在推动茶园规模化发展的同时,不断提升茶叶质量和单产水平,2017年广东茶叶单产达到1 989 kg·hm-2,仅次于福建省的2 041.5 kg·hm-2,大大促进了茶园生态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4 结论

本文以1992—2017年广东省茶叶生产数据为基础,从生产格局演变和空间集聚效应两方面,运用空间重心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东省茶叶生产格局的变化情况,得出以下结论:

(1)广东省茶叶总体发展较快,但是区域差异明显。粤东和粤北已成为广东省茶叶主产区,粤西和珠三角占比逐渐缩减。现已形成了梅州市的大埔、丰顺、五华、兴宁、梅县区;潮州市的潮安区、饶平县,揭阳市的揭西县,河源市的东源县,清远市的英德市、清新县,韶关的乐昌、仁化县等县市区的茶叶主产区。粤西各县市茶叶规模发展较为缓慢,只有廉江市“异军突起”,成为粤西地区的茶叶种植大县;珠三角地区茶叶生产缩减较为明显。从茶园种植面积来看,粤北地区为主要产区;从茶叶产量来看,粤东地区发展最快,具有超越粤北地区的趋势。

(2)广东省茶叶生产重心整体向东偏北迁移。茶园种植面积和茶叶产量的重心迁移方向较一致,但迁移的速度和距离有所不同。1999—2008年茶园面积重心向东偏南的方向迁移,但是总体向东迁移方向已成定局,粤东和粤北尤其是梅州、潮州县市已成为广东茶叶生产的主产区,这与广东省粤东、粤北地区山地众多、种植传统悠久、茶文化浓厚有着直接的关系。从重心移动路径图上看,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移动距离的大小能够较为直观地反映出重心迁移方向地区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增长速度的大小。

(3)广东省县域茶叶产量空间溢出和空间极化现象明显。根据“高-高集聚”的特征,可以看出围绕高值区形成了梅州、潮州和英德市的茶叶发展高值集聚区,并形成了区域茶叶发展“热点区”。同时,形成了以广、佛、深为中心的珠三角区域的“低-低集聚区”“冷点区”。

(4)从广东省茶叶生产时空变化特征的驱动力来看,地理环境等自然因素是茶园面积规模扩张的基础;政府的政策激励和支持是茶叶产业形成的重要驱动力;巨大的市场消费力是茶叶产业迅速发展的直接刺激因素;无性系良种等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是茶园面积扩张的重要原因。

广东省位于南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临近海洋,降水量丰沛,湿度大,日照少,丘陵山区遍布,茶叶产量高,具有种植茶叶的天然优势。但是盲目扩大茶叶种植面积,不仅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破坏,而且影响农民种植的积极性,造成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损失。通过分析当前广东省茶叶种植格局的分布和变化表明,应采用政策引导和实施区域布局,加快广东省茶叶发展的空间集聚,推进广东省产业集群式发展,形成区域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

[1] 林正雨, 何鹏, 李晓, 等. 1990—2015年四川省茶叶生产空间演变格局及特征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31): 76-84. Lin Z Y, He P, Li X, et al. Spatial structure evolution of tea production in Sichuan Province, 1990 to 2015 [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18, 34(31): 76-84.

[2] 黄修杰, 钟钰. 农产品区域布局与农业经济增长研究——基于广东省主要农产品空间布局变化的实证检验[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 38(7): 101-107. Huang X J, Zhong Y.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industry agglomeration and 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change of main agricultural industry in Guangdong Province [J].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17, 38(7): 101-107.

[3] 梁书民. 中国农业种植结构及演化的空间分布和原因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06, 27(2): 29-34. Liang S M. Space distribution and reason analysis of the changes in agriculture planting structure of China [J].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06, 27(2): 29-34.

[4] 李二玲, 庞安超, 朱纪广. 中国农业地理集聚格局演化及其机制[J]. 地理研究, 2012, 31(5): 885-898. Li E L, Pang A C, Zhu J G.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path and mechanism of China’s agricultural agglomeration and geographic pattern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2, 31(5): 885-898.

[5] 邓文, 刘英, 祝琪雅, 等. 湖南优势农产品生产县域布局优化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11): 113-118. Deng W, Liu Y, Zhu Q Y, et al. Layout optimization of superi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production in Hunan [J].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16, 37(11): 113-118.

[6] 夏龙, 姜德娟, 隋文香. 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空间分布与增收效应[J]. 产经评论, 2015(1): 78-91. Xia L, Jiang D J, Sui W X.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and farmer income growth [J]. Industrial Economic Review, 2015(1): 78-91.

[7] 王彩峰, 史建民. 山东省苹果种植面积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 38(12): 170-177. Wang C F, Shi J M. Study of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pple planting area in Shandong Province [J].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17, 38(12): 170-177.

[8] 韩振兴, 刘宗志, 常向阳. 山西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集中度和竞争力分析——以运城苹果、朔州羊肉、晋城大豆为例[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 39(11): 94-104. Han Z X, Liu Z Z, Chang X Y. Analysis on the concentr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of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clusters in Shanxi Province—Take Yuncheng apple, Shuozhou mutton, Jincheng soybean as an example [J].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18, 39(11): 94-104.

[9] 穆维松, 李程程, 高阳, 等. 我国葡萄生产空间布局特征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2): 168-176. Mu W S, Li C C, Gao Y.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features of grape production in China [J].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16, 37(2): 168-176.

[10] 杨宗辉, 蔡鸿毅, 陈珏颖, 等. 我国玉米生产空间布局变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 39(12): 169-176. Yang Z H, Cai H Y, Chen J Y, et al. Analysis on the change of maize production spatial layout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J].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18, 39(12): 169-176.

[11] 杨亚东, 胡韵菲, 栗欣如, 等. 中国马铃薯种植空间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 2017(8): 39-47. Yang Y D, Hu Y F, Li X R, et al.Analysis of spatial pattern evolution and driving factors of potato planting in China [J]. 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 2017(8): 39-47.

[12] 肖智, 黄贤金, 孟浩, 等. 2009-2014年中国茶叶生产空间演变格局及变化特征[J]. 地理研究, 2017, 36(1): 109-120. Xiao Z, Huang X J, Meng H, et al. Spatial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tea production in China from 2009 to 2014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7, 36(1): 109-120.

[13] 肖智, 黄贤金. 长江经济带茶叶生产空间格局演变[J]. 经济地理, 2017, 37(5): 110-115. Xiao Z, Huang X J.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ea produc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J]. Economic Geography, 2017, 37(5): 110-115.

[14] 税伟, 杜勇, 陈毅萍, 等.基于地理加权回归的茶叶种植专业化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以福建省安溪县为例[J]. 应用生态学报, 2017, 28(4): 1298-1308. Shui W, Du Y, Chen Y P. Spatial patterns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specialization in tea cultivation based on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model: A case study of Anxi County of Fujian Province, China [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17, 28(4): 1298-1308.

[15] Shiliang Su, Chen Wan, Jing Li, et al. Economic benefit and ecological cost of enlarging tea cultivation in subtropical China: Characterizing the trade-off for policy implications [J]. Land Use Policy, 2017, 66: 183-195.

[16] 周敏, 刘志华, 孙叶飞, 等.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空间集聚效应与驱动机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空间计量分析[J]. 工业技术经济, 2018(9): 59-67. Zhou M, Liu Z H, Sun Y F, et al.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effect and driving mechanism of new urbanization in China--Based on the spatial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provincial panel data [J]. Journal of Industrial Technological Economics, 2018(9): 59-67.

[17] 林正雨, 何鹏, 李晓, 等. 四川省农业地理集聚格局及演化机制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 38(1): 207-215. Lin Z Y, He P, Li X, et al. The pattern and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l geographical agglomeration in Sichuan Province [J].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gional Planning, 2017, 38(1): 207-215.

[18] 陈彦光. 基于Moran统计量的空间自相关理论发展和方法改进[J]. 地理研究, 2009, 28(6): 1449-1463. Chen Y G. Reconstructing the mathematical process of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based on Moran's statistics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9, 28(6): 1449-1463.

[19] 武鹏, 李同昇, 李卫民. 县域农村贫困化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以陕西山阳县为例[J]. 地理研究, 2018, 37(3): 593-606. Wu P, Li T S, Li W M.Spatial differenti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analysis of rural poverty at county scale: A case study of Shanyang County in Shaanxi Province, China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8, 37(3): 593-606.

[20] 万鲁河, 王绍巍, 陈晓红. 基于GeoDA的哈大齐工业走廊GDP空间关联性[J]. 地理研究, 2011, 30(6): 977-984. Wan L H, Wang S W, Chen X H. GeoDA-based spatial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GDP in Hadaqi industrial corridor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1, 30(6): 977-984.

[21] 许树辉. 产业转移下的广东省制造业空间集聚与区际分工演变——基于2005—2014年统计数据[J]. 热带地理, 2017, 37(3): 347-355. Xu S H. Evolution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r driven in Guangdong Province under the industrial transfe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tatistical data during 2005-2014 [J]. Tropical Geography, 2017, 37(3): 347-355.

Study on Pattern Evolution and Spatial Agglomeration of Tea Production: A Case Study of Guangdong Province

HUANG Xiujie1,2, YAO Fei1,2*, MA Li1,2, CHU Xialing1,2

1.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Rural Development, Guang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Guangzhou 510640,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Urban Agriculture in South China,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Guangzhou 510640, China

Analyzing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gglomeration effect of tea production patter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planning and layout of tea industry in Guangdong Province. In this study, the spatial gravity center model was introduced. The pattern evolution process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effect of tea produc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were analyzed by using GIS technology and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alysis method.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planting area and yield of tea in Guangdong Province increased steadily from 1992 to 2017, and the growth rate was more obvious after 2008. (2) There were significant spatial differences in tea production in Guangdong. The northern and eastern Guangdong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85% of the planting area, and more than 83% of yield in Guangdong. The reduction in western Guangdong 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 was obvious. (3)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tea produc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tended to move eastward and northward. The eastward shift of gravity center of tea planting area and yield reflected that the tea production has been gradually concentrated in east and north of Guangdong. (4) The spatial polarization and spillover of tea produc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were significant. The tea production agglomeration areas in Raoping, Chaoan, Dapu, Fengshun, Wuhua, Xingning, Yingde and Dongyuan were formed, which constituted the ‘hot spots’ of tea produc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they had stimulating effects on surrounding counties and cities. (5)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other natural factors were the basis for the expansion of area, the incentive and support of government policy wa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for the formation of tea industry, the huge market consumption power was the direct factor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the applic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new cultivars and technologies were the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expansion of tea planting are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patial agglomeration effect of tea produc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needs to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Next,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clustering development of tea production according to regional natural resources,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nd planting traditions, so as to enhance the market competitiveness of tea in Guangdong Province.

tea production, spatial evolution, spatialagglomeration, shifting of gravity center, Guangdong Province

TS272;F742

A

1000-369X(2020)03-415-15

2019-06-18

2019-09-23

广东省级乡村振兴战略专项(粤财农[2018]125号)、广东省级农业发展与农村工作专项(粤农计〔2017〕27号)、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7A040403062)

黄修杰,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产业集群与农业技术经济研究。*通信作者:yaofei199105@foxmail.com

投稿平台:http://cykk.cbpt.cnki.net

猜你喜欢
茶园广东省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茶园飘香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周宁生态茶园
红六军团威震茶园渡
茶园观色
香喷喷的茶叶
便携式茶叶
广东省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