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发嗜酸粒细胞增多的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并文献复习

2020-06-15 09:58梁春婵卫凤桂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嗜酸母细胞淋巴

梁春婵,卫凤桂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广东 广州 510120)

1 病历摘要

患儿男,13岁,因“乏力1年,睾丸肿大9个月,间断发热5个月” 于2018年10月8日入院。外院辅助检查:2018年5月30日血常规示:白细胞68.61×109/L,嗜酸粒细胞44.6×109/L,血红蛋白125 g/LL,血小板438×109/L。2018年7月18日骨髓细胞学(图1)检查示: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系占64.5%,红系占20.5%;粒系增生活跃,分类中中性杆状核粒细胞比值偏低,各阶段比值与形态大致正常,嗜酸性粒细胞占28.0%,形态大致正常。红系增生活跃,分类各阶段比值与形态大致正常,红细胞形态大致正常。淋巴与单核细胞比值及形态大致正常。全片共见巨核细胞421个,分类25个,其中原始巨核细胞3个,颗粒巨核细胞9个,成熟巨核细胞10个,产板巨核细胞2个,裸核巨核细胞1个,血小板易见,可见聚集。2018年10月7日血常规示:白细胞224×109/L,嗜酸粒细胞188×109/L,血红蛋白127 g/LL,血小板51×109/L。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精神欠佳,神志清,颜面部皮肤及结膜充血,背部皮肤有散在陈旧性点状皮疹,腰部有数个红色点状皮疹,压之不褪色,左手背、前臂可见网状瘀斑,瘀斑间皮肤苍白,指端发绀,左手背、前臂皮温低,未触及左侧桡动脉搏动。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体查未见异常;肝肋下3 cm可触及,稍硬,无触痛,脾肋下2 cm处可触及,稍硬,无触痛,双侧睾丸肿胀,局部温度不高。右侧睾丸大小约5 cm × 3.5 cm,质软,无压痛。左侧睾丸大小约6.5 cm × 4 cm,质硬,无压痛。辅助检查示:总IgE正常,常见过敏原(牛奶、蛋清、虾等)、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谱十一项、cANCA、pANCA、曲霉菌抗原及隐球菌抗原等检测均为阴性。胸部CT检查示两肺弥漫多发病变(图2),结合临床,考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肺部浸润。心脏彩超示左室及二尖瓣后瓣占位病变,结合临床,考虑Loffler心内膜炎改变。上肢动脉彩超示:左侧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内未见血流显示,考虑血栓形成可能。头颅MR检查(图3)示:脑白质多发变性(脱髓鞘、多发缺血灶),考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颅内改变。皮肤活组织检查(图4)示:皮下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管内见嗜酸性粒细胞,管腔内见嗜酸性粒细胞,管腔周围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少量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有小灶坏死,未见肉芽肿病灶。免疫组化结果:SMA(血管壁+),特殊染色结果:GMS(-),革兰氏(-),抗酸(-),弹力纤维(部分血管壁+),组织改变符合皮肤嗜酸性粒细胞相关性疾病。睾丸活检(图5)示:肿瘤组织呈巢片状分布,部分区呈单行排列,瘤细胞大小较一致,胞浆少,核深染,有异型性,结合HE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CD20(+)、CD79a(+)、PAX5(+)、CD19(+)、TDT(+)、CD43(+)、CD10(+)、Vim(+)、Oct4(+)、CK(-)、SALL4(-)、CD(-)、CD5(-)、Desmin(-)、MyoD1(-)、Myogenin(-)、CD117(-)、Ki67约90%(+)、MPO(-)、CD30(-),病变为非奇金淋巴瘤,B细胞性,符合淋巴母细胞淋巴瘤。骨髓活检(图6)示:灶性分布的小圆细胞,瘤细胞胞浆少,有异型性,符合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累及骨髓。通过病史、体查以及辅助检查结果,诊断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IV期)明确,但家属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

图1 骨髓中可见增多的嗜酸性粒细胞 图2 两肺弥漫多发病变

图3 脑白质多发变性 图4 皮肤组织病理检查

图5 睾丸穿刺物病理检查 图6 骨髓病理检查

2 小结

高嗜酸粒细胞增多症(hypereosinophilia,HE)是指外周血2次检查(间隔时间>1个月)嗜酸粒细胞绝对计数>1.5×109/L和(或)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嗜酸粒细胞比例≥20%和(或)病理证实组织嗜酸粒细胞广泛浸润和(或)发现嗜酸粒细胞颗粒蛋白显著沉积(在有或没有较明显的组织嗜酸粒细胞浸润情况下)。HE可分为遗传性(家族性)、继发性(反应性)、原发性(克隆性)和意义未定(特发性)四大类[1]。结合病史、体查及辅助检查结果,可知该例患儿无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的家族聚集证据,无过敏、结缔组织、血管炎、真菌等继发原因依据,从而排除家族性、继发性这两大类,该患儿睾丸和骨髓组织病理活组织检查提示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考虑为原发性(克隆性)HE(HEn)。

HEn是指嗜酸粒细胞起源于血液肿瘤克隆,常伴PDGFRA、PDGFRB、FGFR1重排或PCM1-JAK2、ETV6-JAK2或BCR-JAK2融合基因[2-5]。嗜酸性粒细胞从骨髓中多能干细胞和造血祖细胞通过IL-5、IL-3和GM-CSF等细胞因子作用下不断补充生成[6]。其中IL-5最具特异性,它负责选择性扩增及从骨髓中释放嗜酸性粒细胞。IL-5和IL-3、GM-CSF都有共同的β链作为信号传导链,然而IL-5还有一条特殊的α链(IL-5Rα)转导信号。在IL-5诱导的信号转导中,包括Janus激酶信号转导、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通路、Ras-Raf-1 -MAP激酶通路,和促进细胞生长的PI3K-PKB通路[7]。虽然嗜酸粒细胞增多偶尔与霍奇金淋巴瘤相关,但在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中仅占5%[8],而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也非常罕见,发病率低于1%[9]。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于继发性HE,全身性糖皮质激素治疗是最有效和最迅速减少嗜酸粒细胞的方法,而原发性HE伴发多种骨髓肿瘤会对皮质类固醇耐药,可考虑采用TKI(如伊马替尼等),长期无病生存可能只有通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才能实现[5,10]。

猜你喜欢
嗜酸母细胞淋巴
成人幕上髓母细胞瘤1例误诊分析
MRI平扫在肾脏嗜酸细胞瘤与嫌色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综合护理淋巴消肿疗法在降低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顶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同侧乳腺嗜酸细胞癌伴导管原位癌1例并文献复习
外周血嗜酸细胞增多与慢阻肺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及住院转归的相关性
髓外硬膜内软骨母细胞瘤1例
注意,有种“胖”不能靠运动去减
预防小儿母细胞瘤,10个细节别忽视
豚鼠、大鼠和小鼠内淋巴囊组织学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