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民生发展70年:成就、理念及对世界的贡献

2020-06-17 22:28唐任伍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20年24期
关键词:中国经验中国道路

【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发展价值理念,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在民生发展的目标、理念、路径、方式、方法等方面,为世界民生发展、减贫事业做出了中国的贡献,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特别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民生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经验。

【关键词】民生发展  中国经验  中国道路  中国贡献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0.24.012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滴水穿石、聚沙成塔的韧性,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成为7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1]中国的民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人民群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实惠,获得感、满足感和安全感大大增强,民生发展成为新中国70年最亮丽的成就之一。

新中国70年民生发展的辉煌成就

1949年10月1日,随着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庄严宣告,近代以后100多年灾难深重的中国终于迎来了浴火重生的曙光,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终于结束了,曾经当牛做马、衣不蔽体、食不裹腹、历经苦难的亿万中国人,从此成了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满怀豪情踏上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民生改善的康庄大道。

70年前,拥有5000年文明、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偌大中国,在世界发展舞台上几乎是一个毫无存在感的国家。经过战争摧残的中国,满目萧条,百废待兴,人均钢铁产量只够为每人打一把镰刀,人均铁路长度不足5厘米,不及一根香烟长;人均公路长度不到20厘米,比不上普通人一只脚长。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只有区区100多亿美元,重工业几乎为零,轻工业只是少数纺织业。毛泽东主席曾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2]面对这样的惨状,上海的资本家质疑说,共产党军事上100分,政治上80分,经济上0分;有美国学者甚至预言中共的胜利将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

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废墟上开始社会主义建设的,短短70年,中国人民以不舍昼夜的奋斗,成就了波澜壮阔的东方传奇,中华民族赓续千年梦想、走向民族复兴,于“漏舟之中”走向站起来,于“濒临崩溃边缘”走向富起来,于“滚石上山”中走向强起来,一个占全球近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国,用短短的70年,走完西方很多国家需要几百年才能走完的路,并从世界边缘重新走向世界中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3]

作为“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4]的民生,是透视新中国70年发展的第一扇窗户,特别是民生领域的一个个世界“第一”,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成为见证新中国70年兴旺发达的最雄辩证明。

70年来,我国民生基础不断加强,从1952年到2018年,按照不变价格计算,我国GDP从679.1亿元跃升至90.03万亿元,实际增长174倍,国家的财政收入大幅增强,为民生改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跃居世界货物贸易总额第一、外汇储备余额第一、高铁里程第一、银行业规模第一;今天的中国,每天能创造GDP2460多亿元、进出口货物126亿美元、收发快递1.4亿件、生产汽车7.6万辆;今天的中国,已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今天的中国,已经跻身全球创新指数20强,城镇化率接近60%,有超过1亿个市场主体,处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处处生长美好的梦想。中华大地激荡着生机勃勃的复兴气象。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坦承,“在经济领域,中国是一个巨大的成功故事”。

吃穿住行是民生之基。1949年,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薄弱,基本上是“靠天吃饭”,粮食总产量只有11318万吨,根本无法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大部分人生活在缺衣少食、忍饥挨饿的状态之中,恩格尔系数达到百分之七八十;人均居住面积不到5平方米,很多人居无定所,颠沛流离;交通十分落后,出行基本上靠两条腿。经过70年的发展,2018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达到65789万吨,不但把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解决了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而且恩格尔系数降到30%以下,进入了吃讲究营养健康、穿讲究漂亮时尚的阶段,谷物、肉类、花生、茶叶、水果等总产量持续位居世界第一。居住條件大幅改善,从草屋、瓦房到筒子楼、单元房,从福利房到商品房再到如今的高层、独栋别墅,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1949年的8.3平方米提高到2018年的3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7.3平方米,进入了“住”讲究宽敞舒适阶段。交通出行更是翻天覆地,老百姓经历了从“骑着毛驴上北京”到“坐上火车去拉萨”,再到3万公里高铁基本覆盖80%大城市、“复兴号”实现时速350公里“陆地飞行”、国产大飞机C919一飞冲天的历史跨越。到2018年末,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3.1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达到2.9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量的60%以上,“四纵四横”为主骨架的高铁网基本形成;公路里程485万公里,比1949年增长59倍,其中高速公路14.3万公里;内河航道里程12.7万公里,比1949年增长72.7%;定期航班航线里程838万公里,比1950年末增长734倍。天堑变通途,村村通公路,县县通高速公路,50万人口以上的地级市都能通高铁,人们出行变得十分便捷,夕发朝至或朝发夕至已经成为常态。

教育是民生之魂。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教育水平低下,人口文化素质差,全国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不到2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有0.26%。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唱着《扫盲歌》加入了扫盲大军。经过70年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总体发展水平跃入世界中上水平行列,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2%,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201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8.1%,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终身教育体系初步建立,民族科技文化素质大幅提高,成为世界上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初步实现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并正在向学有优教、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方向迈进。

就业是民生之本。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从包分配到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从“铁饭碗”到自主就业、主动创业,人们的就业渠道和方式日益多元化,就业总量从1949年的1.8亿人增加到2018年的7.8亿人,增加了3.3倍,其中城镇就业达到4.3亿人,比1949年增加了27.3倍,基本上实现了高就业率,做到了劳有所得、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均GDP从1949年的119元提高到2018年的6.46萬元,实际增长70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49年的49.7元增长到2018年的28228.05元,名义增长566.6倍;按照2010年农村贫困标准,绝对贫困人口从1978年末的7.7亿人减少到2018年末的1660万人,7.5亿人实现脱贫,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的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为世界减贫事业的贡献率超过70%。

医疗是民生之根。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被外国人蔑称为“东亚病夫”,医疗卫生水平低,且大部分医院集中在城市,广大农村缺医少药,婴儿死亡率高达200‰,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经过70年发展,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医疗科技水平大幅提高,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健全,疾病防控能力明显增强,初步建立起了覆盖全国人民的医疗卫生保健网,2018年婴儿死亡率下降到6‰,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7岁,居民健康总体水平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墙。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基本上没有社会保障,老百姓是病了靠拖,养儿防老,失业游荡。经过70年的发展,社会保障从无到有,从只覆盖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口的养老制度到全民养老保险,截至2018年底,我国基本养老人数达到9.43亿人,建立起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群最多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为已经进入老龄化时代、60岁以上老龄人口超过2.5亿的中国的社会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是一面反映国家民生的镜子。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的残疾人地位极低,基本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妇女、儿童的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在就业、入学等各个方面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2018年,中国8500万残疾人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全国共有904.4万残疾人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托养设施、托养机构等不断发展。党和政府大力提升妇女地位,制定了一系列法律,从政治、文化教育、劳动、财产、人身和婚姻家庭等方面保障妇女权益,实行了男女同工同酬,女童净入学率已经达到99.9%,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甚至高于男性。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女生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已达52.5%,比1978年提高28.4个百分点,比1949年提高32.7个百分点,女研究生占研究生总数的比例已达48.4%,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机构中女干部占有相当的比例。

70年发展,70年奇迹。中国的民生从基本保障到显著改善,公共服务繁荣进步,环境质量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满足感、安全感逐渐增强,幸福感大幅提升;中国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的新阶段,正阔步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

新中国70年民生发展的价值理念:“以人民为中心”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在发展民生中,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们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5]党的历代领导人,始终将“人民利益”作为发展民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告诫全党同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6]早在1934年,他就说过,“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7]

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共产党人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8]做工作时必须考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9]

江泽民同志提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更好地为最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服务”。[10]“对群众提出和反映的问题,必须满腔热情地加以处理,切实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绝不能漠然置之,更不能粗暴地对待群众,激化矛盾。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不能挂在嘴上,不能搞‘虚功,而是要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事,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开展工作,把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切实落实到各项工作中,落实到广大人民群众身上。”[11]

胡锦涛同志提出,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時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尤其要关心那些生产和生活遇到困难的群众,深入到贫困地区、困难企业中去,深入到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城市贫困居民等困难群众中去,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要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实实在在地为群众谋利益,带领群众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12]要“积极解决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收费、收入分配、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库区移民、企业改制、安全生产、环境污染和社会治安等方面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努力避免因为决策失误和工作不当引起群众不满,注重从源头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13]“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加快构建覆盖全体居民的终身教育体系、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住房保障体系,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在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我们一定要坚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15]“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16]“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17]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18]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再次强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9]“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20]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5000余字的全会公报中,“人民”一词出现的频率高达52次,仅次于77次的“制度”一词。

7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上了一条共同富裕的道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13大“显著优势”之一。[2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民生保障制度,增进人民福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使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新中国70年中国民生发展的经验

民生为治国之本、执政之基,中国共产党从创立开始,就始终重视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将民生作为赢得民心、夺取革命胜利的武器;革命胜利成为执政党后,将发展民生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改革开放以后,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始终成为改革的目标和核心。70年民生发展历程,为未来中国民生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一是发展民生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和改革的目标,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增进人民的福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22]发展不是为发展而发展,改革也不是为改革而改革。发展和改革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动力,是社会和谐体制机制的构建和完善过程,改善民生,维护好、实现好和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有效的体制机制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民生的保障和改善,人民福祉的增进和提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本质特征体现。新中国各个阶段出台和推进的各项政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重,注重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通过提高效率来促进发展,同时注重从解决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努力兼顾好各方面的利益,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公平。通过妥善处理好改革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达到以制度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改善人民生活的目标。

二是发展民生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改善和发展民生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始终根据中国的国情,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生发展之路。在计划经济物质短缺时代,中国按照一要建设、二要吃饭的方针,保障人民民生的基本需求。为了更好地改善人民民生,中国共产党又果断地实行改革开放,充分发挥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等要素的积极性,焕发出各类要素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力,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中国由站起来进入了富起来。在民生发展上既没有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福利模式,开空头支票,把人的胃口吊得很高,搞超前民生;更没有重经济发展轻民生改善,搞滞后民生;而是民生发展与经济发展同步,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做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在发展中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老百姓有了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获得感、满足感、安全感、幸福感大幅提高。同时,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继续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鼓励人民群众通过辛勤劳动创造幸福生活。

三是民生发展必须回应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新中国成立70年来,民生发展还存在许多不足,还存在很多短板与薄弱环节,特别是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老百姓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因此,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已经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总体上实现小康的基础上,回应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对物质文化生活要求更高的现实;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的期待,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民生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民生需求。

四是民生发展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循序渐进。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个系统工程,方向不对,路径失范,就会影响社会稳定,因此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才能有效避免盲目性,以收事半功倍之效。新中国70年的民生发展之路,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总体思路。政府的重心是保住基本,不大包大揽,不许超过实际的过多过高的承诺,多做雪中送炭的重点民生工作,少做锦上添花的事情。具体的实施采取先行先试、先易后难、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的方法,立足于把解决老百姓最直接最关心的实际问题与攻克共性难题有机结合起来,在对试点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成功经验和做法再行推广。每件民生实事都要一抓到底,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这种由点而面、先易后难、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的民生改善推进方式,既控制了风险,又通过有效的推广机制使成功经验能够迅速普及,成为我国70年渐进式民生发展的重要经验。正是因为采取了正确的路径,处理好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关系,中国有效避免了世界上很多国家出现的“民生缺失陷阱”“高福利陷阱”和“中等收入陷阱”,保障了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五是发展民生首先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新中国成立70年来,社会生产力得到飞速发展,社会财富迅速增长,人民生活得到逐步改善。无论是先富起来的群体,还是生活小康的群众,还有那些暂时处于贫困之中的群众,他们都有了新的关切:一是个人财产能否得到保障,二是人格尊严能否得到保护,三是贫富分化能否缩小,贫困人口能否脱贫。这些都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古今中外的事实证明,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保护不到位,就会导致财产和精英人才的流失。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加强法制建设,制定了物权法,用法律的形式保护居民的合法财产,同时保障资本从收益低的地方流向收益高的地方,使人们对未来有满意的预期;另一方面推行精准扶贫,以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建成广覆盖、普惠型的社会保障体系,回应不同人群的关心,夯实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基石。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明确提出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对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的保护是新中国民生保障和改善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

新中国70年民生发展对世界的贡献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占人类1/5的中国人的民生得到了保障和改善,其對世界的意义,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无法比拟的。新中国70年,不仅改变了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建立起了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为中国人民的民生保障和改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为世界民生发展提供了新鲜经验,作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中国民生发展维护了世界和平。贫困是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大凡那些战乱频仍的国家和地区,其导火索多是民生问题。西方国家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实施的各种各样的颜色革命,最后成功的也多是因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民生凋敝,老百姓怨声载道。新中国成立70年来,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对内求发展、求和谐,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对外求合作、求和平,奉行自己好也希望别人好的发展战略。中国在自身民生发展改善了以后,通过合作发展的方式,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实现美美与共,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其次,中国民生发展为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民生保障和改善提供了经验。世界上还有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道路上艰难探索着,尤其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因为民生得不到很好改善而内乱不断,同时也为外部势力干涉提供了机会。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短短70年时间就较好地解决了民生问题,其中的经验包括: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民生发展价值观,通过改善民生来获得人民的拥护;二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发展理念,为民生保障和改善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三是坚持“改革、发展、稳定与民生改善同步”,通过改革焕发改革红利,让老百姓在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实惠,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既不搞超出经济发展水平的空头承诺和“超前民生”,也注意克服两极分化,缩小贫富差距,有效避免了民生发展的各种“陷阱”,保障了社会的稳定;四是坚持先行先试、先易后难、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的路径,立足于解决老百姓最直接最关心的实际问题,推出的每件民生实事都要一抓到底,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由点而面、先易后难、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民生保障和改善的这些经验可以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

再次,中国的民生发展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了贡献。贫困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消除贫困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事业。新中国7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将消除贫困作为国家治理的一个主题,矢志不渝地推进扶贫工作,使8亿人摆脱了绝对贫困,到2020年实现整体脱贫、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联合国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显示,无论是按照中国政府制定的标准还是参考国际贫困标准,中国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加速了全球的减贫进程,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正如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若泽·格拉齐亚诺·达席尔瓦2013年3日发表题为《中国成功减贫给世界的启示》的署名文章中所说,中国的努力是使全球贫困和饥饿人口减少的最大因素。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中国是为全球减贫作出最大贡献的国家。

最后,中国的民生发展为世界民生保障和改善走出了一条新路。中国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之路,既没有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没有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在发展模式上没有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文化的“模板”、简单延续历史文化的“母版”,也没有简单套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践的“再版”、复制国外发达国家福利制度“翻版”,[23]而是根据中国的国情和文化,将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独立自主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生发展的“现代版”“和谐版”“创新版”之路,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民生保障和改善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民生思想发展史”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8ZDA012;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唐堂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释

[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9年11月6日。

[2]毛泽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29页。

[3]《奋斗创造人间奇迹——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作》,《人民日报》,2019年9月29日。

[4]《孙中山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839页。

[5]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697~698页。

[6]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4~1095页。

[7]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6~139页。

[8]《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18页。

[9]《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68页。

[10]江泽民:《江泽民思想年编(一九八九~二〇〇八)》,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581~582页。

[11]江泽民:《“三讲”教育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新探索》,《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65~366页。

[12]胡锦涛:《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84页。

[13]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689页。

[14]胡锦涛:《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0年9月7日。

[15]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求是》,2013年第1期。

[16]习近平:《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4页。

[17]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70页。

[18]習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4页。

[1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20]习近平:《二O一九年新年贺词》,《人民日报》,2019年1月1日。

[2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9年11月6日。

[22]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70页。

[23]唐任伍:《中国改革开放的文化意蕴》,《人民论坛》,2018年12月上。

责 编/郑韶武

猜你喜欢
中国经验中国道路
劳动收入占比与居民消费率:机理与中国经验
劳动收入占比与居民消费率:机理与中国经验
当前公共文化建设资金投入的社会化途径研究
中国道路视域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
领导干部要着力培育战略思维、辩证思维与创新思维
中国道路自信的内在逻辑
G20领导人纷纷表示学习“中国经验”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解读中国道路的普遍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