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蛇灸配合针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2020-06-18 11:11白毛女马志伟闫晓鹏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29期
关键词:艾绒施灸风湿性关节炎

白毛女,马志伟*,杨 伟,闫晓鹏

(1.子长县中医医院,陕西 延安 717300;2.西安思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类风湿性关节炎以慢性对称性的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全身性疾病。病因尚不明,但一般认为是感染后引起的身体免疫反应,导致以滑膜炎为基础的关节病变[1]。此病归属中医“痹病”范畴[2],中医明确提出此病病因病机特点:肝肾不足,筋骨失健,为本病的内因;汗出入水,寒湿外袭,是本病的外因;水寒遏阳,痹阻血脉,气血凝涩,不得流通关节是痹病疼痛机理。此病致残率极高,临床上西药治疗取得一定疗效,但价格昂贵,副作用大,不能长期服用。《灵枢.官能》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我自2013年来收治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长蛇灸配合针刺;对照组单纯针刺,观察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0例患者均来自子长县中医医院针灸科住院部,均属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其中男35例,女85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65岁,其中25~40岁患者32例,占总数的26.67%,病程最短者6个月,最长达35年。治疗组60例,男19例,女41例,年龄31~65岁,病程10月~35年;对照组60例,男16例,女34例,病程6个月~3年。

1.2 诊断标准[3]

两组病人均符合《内科学》中关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长蛇灸配合针刺:①备用材料:鲜姜3 kg,清艾绒0.5~0.8 kg,龙骨灸型号30 cm×70 cm,95%酒精,打火机,5 0 m l注射器,碘伏,2 8 m m 1.5~2寸毫针,棉签;②操作步骤:针刺操作:(1)选取穴位:第一组:阿是穴、上肢取肩髃、曲池、外关、合谷;下肢取风市、血海、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第二组:风池、风门、大椎、身柱、脾腧、肾俞、腰阳关、委中。以上穴位交替使用,可随症加减,均采用平补平泻法。(2)长蛇灸[4]操作:患者俯卧位,充分暴露背部,准确选取施灸部位;将备好的3 kg鲜姜粉碎,滤去姜汁,均匀铺于龙骨灸,形成规则的,厚度一致的长形姜带,姜带宽约22厘米,长约62厘米,厚3~5厘米,将备好的清艾绒均匀置于姜带上,后将龙骨灸置于患者背部后正中,用50毫升注射器抽取95%酒精均匀喷于艾绒,用打火机从头、中、尾点燃施灸,重复施灸3壮,12~15天1疗程,灸完后医者将龙骨灸移去,嘱患者平躺片刻后离去。

1.3.2 对照组

采用单纯针刺,取穴同治疗组,每日1次,12~15天1疗程。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标准[5]

《参考中药新药治疗痹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治愈:关节疼痛消失,外观如常,无压痛及屈伸障碍,无晨僵,复查:RT及ESR均正常,半年内无复发;显效:无关节疼痛和肿大,但关节屈伸轻度受限,ESR,RT正常;好转:关节疼痛减轻,轻度的肿胀及压痛,屈伸受限,晨僵尚存;未愈:治疗前后无变化。

2.2 治疗结果

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对比

3 典型病例

白爱香,女,45岁,农民,于2016年08月26日初诊,患者20年前无诱因出现双膝关节及手指关节疼痛,晨僵及活动受限,多次就诊于外院,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长期口服西药雷公藤片等控制病情,1年前因受凉后手指关节、膝关节、肩关节等多处关节疼痛加重,晨僵明显,生活不能自理,全身疼痛、怕冷、恶寒,身体笨重,睡眠差,饮食二便如常,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查体:双肩关节、腕关节、指关节、膝关节多处压痛,膝关节肿大、畸形,呈鹤膝腿,手腕及手指关节畸形、风湿结节形成。西医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诊断:痹病(寒湿痹阻)。按针刺加长蛇灸治疗15天,全身症状明显好转,晨僵明显改善,生活可自理。

4 总 结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痹症”范畴,由肝肾不足,寒湿内侵所致,故选穴以温补阳气、散寒通络、活血化瘀为主要作用的穴位。研究过程中,治疗组用长蛇灸配合针刺,主穴主要选取督脉上的腧穴:大椎、身柱、命门、腰阳关,以温阳散寒、通络止痛;选择风池、风门、血海、膈腧,取其“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血会膈腧,配三阴交具有活血散瘀,通络止痛的作用;取足三里、肾俞、脾俞可培补先后天之本,达到治病求本。局部治疗可改善患部血供,促进渗出液的吸收,减少关节磨损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结果显示,长蛇灸配合针刺和单纯针刺治疗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长蛇灸配合针刺效果更为显著。

总之长蛇灸配合针刺治疗“痹病”可减轻西药的毒副作用、缓解患者疼痛、改善生活质量,减少致残率等,在“痹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长蛇灸更能发挥其独特优势:接触面大,火力足,作用持久,舒适无痛苦;长蛇灸又称督灸,以督脉作为主要施灸部位,督脉为阳气之总司,对十二经脉具有统率、联络和调和气血盛衰的作用[6],可明显改善患者局部血液循环,消肿止痛,具有简、便、廉、效的优势,是“痹病”患者不可缺少的治疗方法之一。

猜你喜欢
艾绒施灸风湿性关节炎
旋转的钢铁厂
艾灸疗法原材料艾绒的燃烧热值测定研究
中暑
艾灸疗法原材料艾叶和艾绒的鉴别*
艾灸后那些奇怪的反应
蒙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260例
类风湿性关节炎蒙医证型与AKA相关性研究
壮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藏医外敷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艾灸的烟气对人有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