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选集》日译的忠实性原则

2020-06-19 03:02朱雯瑛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译法译文句型

朱雯瑛

(天津外国语大学 中央文献翻译研究基地;天津外国语大学 滨海外事学院)

一、引言

《毛泽东选集》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体现,从诞生伊始,便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继而掀起翻译、学习、研究的热潮。以人民出版社版《毛泽东选集》为底本的日译全译本共有四个,分别为1952-1953 年由日本三一书房出版的译本(通称旧译版)、1955-1956 年在其基础上进行修订的三一书房新书版、1962-1966 年由新日本出版社出版的译本以及1968 年由中国外文出版社出版的译本。其中,新日本出版社版与外文出版社版是中日两国译者共同在北京合作翻译的结晶,前者是雏形,后者是其修订。后者在修订中“对1962 年规定的‘忠实性’原则进行重新认识”,“修改难懂少见、生硬的用词和逻辑含糊的表达方式,较好地解决了原文正确的政治内容和译文尽可能完善的表达形式之间的关系”(黄幸,2014:247),由此生成高质量的译本,成为中译日翻译史上的高峰之作。然而,1962 年的忠实性原则如何?其在译本中是如何体现的?本文将结合史实,通过译本对比进行分析,以探求其特征以及对译文的影响。

二、《毛泽东选集》的忠实性原则

新日本出版社版《毛泽东选集》的翻译始于《毛泽东选集》(以下简称为《毛选》)第四卷的翻译。1960 年9 月,《毛选》第四卷中文版出版发行后,根据中央外事小组与中央联络部联名提交的《关于翻译和出版〈毛泽东选集〉外文版的报告》的精神,在对外文委的指导下,《毛选》日文组以外文出版社人员为主,借调相关部门翻译人员组成翻译小组展开翻译活动。鉴于日本毛泽东选集刊行会翻译委员会在翻译出版三一书房两版《毛选》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邀请翻译委员浅川谦次和日本共产党中央委员、新日本出版社经理安斋库治等赴北京参与第四卷定稿工作。于是,中日两国译者展开大规模的合作翻译,奠定了之后政治文献日译模式的基础。1961 年11 月28 日,中国国际书店与新日本出版社在北京签署《毛选》翻译出版协议,由此,这次翻译活动的成果以日本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毛泽东选集翻译委员会为名,于1962 年5 月由新日本出版社在东京出版发行。前三卷的翻译工作随之展开,浅川谦次等再次应邀赴北京参与合作翻译,在中日两国译者的共同努力下,1965 年9 月至12 月《毛泽东选集》日文版一至三卷在日本出版发行(浅川謙次,1977:145-147;戴延年、陈日浓,1999:188;周东元、亓文公,1999:180-182)。

浅川谦次是日本中国研究所的理事,参与了三一书房两版《毛选》的翻译,曾独译或合译《农村调查与农民运动》、《毛泽东战后著作集》等,是当时日本翻译毛泽东著作的中心人物。在新日本出版社版《毛选》第四卷翻译时为定稿组成员,前三卷翻译时为改稿组成员、最终的定稿者。针对三一书房两版翻译中过于考虑读者,采取“释译”而导致“译文比较啰嗦、冗长”的问题,浅川谦次提出了忠实于原文的“翻译四原则”,即不加不减;句逗点与原文一致;一词一译;颠倒原则,即倒置法。以“逐字翻译”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实现形式上的忠实”①(黄幸,2014:245;川越敏孝,2015:425-427)。

“不加不减”规定了原文中每一个字都必须译出,且不能任意添加原文中没有的内容,即在翻译过程中不能存在增译与减译。“句逗点与原文一致”更为严格,除断句外,要求标点符号亦须与原文保持一致,不能有所变动。“一词一译”要求一个词对应一种译法,不得有任意改译,排除了一词多译的现象。“颠倒原则”要求特定句型必须颠倒翻译以适应日文“宾动”结构重点在句子后部的特点。前三个原则的不增不减不变不改,要求对原文内容及形式的高度忠实,严格地限定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灵活性,以此避免原文向译文转换中的信息走失或走样。第四个原则对特定句型翻译的严格要求,同样避免翻译中译法多样性的出现,束缚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对此,译者间颇有微词,继而引发围绕“倒置法”等展开的争论,但由于中联部的领导张香山和赵安博认为,应遵从浅川谦次的主张,从而这一原则得以坚持贯彻。这种形式上最大限度的忠实与尤金·奈达(Eugene A. Nida)所说的形式对等(formal correspondence)完全一致。奈达(1982:14-22)认为,形式对等翻译包括词语一致(即逐字一致,verbal consistency or word to word concordance)、语序一致、词组与句子一致、句子长短一致、词类一致等。忠实性原则从词语、标点上要求译文与原文的一致,语序上要求与原则的一致,是完全的“形式对等”原则。在该追求高度忠实性的翻译原则的指导下生成的新日本出版社版《毛选》“译文质量,尤其是‘忠实性’明显提高”,同时因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忠实,结果部分译文生硬,不能很好地表达原作的意思(黄幸,2014:245;川越敏孝,2015:425-427)。

因此,在1967 年对《毛选》全四卷的各外文版的翻译及修订工作中,日文组对新日本出版社版《毛选》翻译活动中“忠实性”四原则进行重新认识与评估,并确立了“在正确解释原作内容的基础上,解决好译文的正确性(正确的政治内容)和易懂性(尽可能完善的日文表达形式)之间的矛盾”的改译方针,着重“修改难懂少见、生硬的用词和逻辑含糊的表达方式”(黄幸,2014:247;川越敏孝,1968,转引自卿学民,2006:383)。此次翻译活动产生的译本由外文出版社出版,是在中国国内翻译并出版的唯一的全译本,亦是中译日作品中的高峰之作。

以下以中文第一卷为中心,对比新日本出版社版《毛选》(为论述之便,以下表格与译例中标记为新日版)与外文出版社版《毛选》(同前标记为外文版)来探讨译者争论的矛盾焦点——倒置法与一词一译。必要之处添加三一书房新书版(同前标记为新书版)进行说明。

三、倒置法

倒置法是指由于中文是动宾结构,而日文是宾动结构,重点在句子后面,因此出现“以便……”、“只有……才能……”等句型时,一定要颠倒翻译。倒置法要求在翻译中对特定句型进行语序变换,强调“重点说”,即将句子的重点置于话语开头进行强调。这与奈达所述的“常态变异”(shifts in expectancies)中的语序变异相同,其使用目的在于增强效果,尤其是语序颠倒,可达到重点说明的功能(谭载喜,1999:96,104)。

如关于“A 以便B”句型的译法,比起「A してB するのが都合がいいようにする」,使用“倒置法”译为「B するために(B するのに都合がいいように)A する」(川越敏孝,2015:426)更好。“以便……”句型见于目的复句,第一卷正文中含该句型的句子共四例,其译法如下。

表1 “以便……”句型的译法情况表

“以便……”句型的四例中,新日本出版社版与外文出版社版全部使用了倒置法,三一书房版只有一例使用倒置法,其余三例均为顺译。

(1)原文:这一阶段的革命基本任务,是争取国内和平,停止国内的武装冲突,以便团结一致,共同抗日。(Ⅰ-246)

例(1)中三一书房版对该句型的处理为顺译。由于“以便”一词未译出,导致原文的“争取国内和平,停止国内的武装冲突”与“团结一致,共同抗日”成为并列关系,原文的逻辑关系发生了变化。新日本出版社版与外文出版社版均使用倒置法,将“团结一致,共同抗日”提前,使用表示目的的「ために」,不加不减地实现了原文句意清楚、完整的表达,且达到了凸显“团结一致,共同抗日”这一目的的效果。

例(2)中三个译本都使用了倒置法。该句原文是为了说明日本帝国主义赞助中国军阀割据与军阀内战,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努力反对内战与分裂。译本将表示目的的分句提前,由于句子重点后移,读者的关注点便集中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军阀割据与军阀内战的赞助。外文出版社版对新日本出版社版中“以便……”句型译法的保留,也体现出倒置法使用的一定优势。

然而,这种译法在处理“只有……才能……”出现了问题。川越敏孝(2015:426)指出,在翻译“只有A 才能B”时,“译为「B するには、A するほかない」要比「A してのみ、B できる」好”,但是在一些复杂句子的情况下这样的译法就行不通了。川越敏孝等人提出异议,然而在浅川谦次的坚持下,“在翻译这样的句型时,无论句子多么复杂,也坚决地遵守倒置法的原则”。“只有……才能……”引导条件复句,第一卷正文中含该句型的句子共32 例,其译法如下。

表2 “只有……才能……”句型的译法情况表

32 例中三一书房版均使用顺译。三个版本均使用顺译的为9 例,新日本出版社版与外文出版社版使用倒置法的为9 例,有13 例新日本出版社版使用倒置法,外文出版社版将其改为顺译。

(3)原文:……只有决战,才能解决两军之间谁胜谁败的问题。(Ⅰ-209)

例(3)中新日本出版社版与外文出版社版均使用倒置法,将后半分句提前,使原文变为“能解决两军之间谁胜谁败的问题”的“只有决战”,与三一书房新书版相比,语气更为强烈。例(4)较(3)复杂,其中包含两个“只有……才能……”的句型。原文强调通过共产党的团结以实现全阶级和全民族的团结,进而通过全阶级全民族的团结达到战胜敌人,完成民族和民主革命的任务的目的。新日本出版社版为了追求日文重点在后面的特点,不仅将条件关系的两个分句进行了顺序颠倒,还将递进的两个条件关系句的位置进行了调整,使得整个句子的句序打乱。这样的语序大变异,使句子结构更为复杂。过于追求原则中的形式,而忽略了原文本身的形式与意思。外文出版社版有意识地解决新日本出版社版中过于遵循颠倒原则导致的句意不明、表达生硬的问题,将语序进行恢复,使用「…てはじめて…ことができる」的句型,清晰简洁地传达了原文的意思。由此可见,倒置法在突出句子重点时十分必要,但一味追求倒置法,不顾忌句子本身的逻辑关系,便将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沼中,反倒使译文语义不清,诘屈聱牙。

四、一词一译

一词一译是指一个词一个译法,“但是一词一译时,除对应的汉语译词外,还允许有一个和语译词”(川越敏孝,2015:425)。对于一词一译的原则川越敏孝和黄幸都没有过多涉及,然而在参与《毛选》日译的另一名译者李顺然关于日语表达的论文中,却能看到其对这一原则的异议。作为中译日的注意点,李顺然(1984:31)提出一词多译的必要性,并指出“中译日时的‘一词一译’是不可能的,需要多种译法”。以外文出版社版《毛选》中“发展”一词为例,列举了除「発展」之外的六种译法,以证明一词应有多种译法。本节将通过与新日本出版社版《毛选》中译法的对比加以分析,但由于其中两种见于第五卷,新日本出版社版《毛选》没有相应译本,此处只对四种译法进行考察。

(5)原文:单纯军事观点在红军一部分同志中非常发展。(Ⅰ-87)

通过上述译文可以看出新日本出版社版中“发展”一词的译法不唯一,并未拘泥于一词一译的原则,除「発展する」之外,还使用了「はびこる」、「高ずる」、「つのる」等译法。外文出版社版在例(5)、(6)、(8)中均与新日本出版社版相同,只有例(7)中将「発展させる」改为「くりひろげる」。本文通过日本最大的知识数据库Japan Knowledge Lib 以「戦争を発展させ」、「戦争を繰り広げ」的形式进行全文检索,前者为0 项,后者为9 项,可知日语中「戦争」与「発展」之间不存在搭配关系。对「を発展させる」进行搭配检索如表3 所示。

表3 Japan Knowledge Lib 检索数据表1

检索结果的373 项中所搭配的宾语多为「(産、事、工、農など)業」(34 项)、「経済」(17 项)、「(能、生産、経済など)力」(17 项)、「関係」(16 项)、「(文、科、哲、化など)学」(13 项)、「(理、議、観念など)論」(12 项)、「(技、芸、美など)術」(11 项)、「研究」(9 项)等。而以「が発展する」的形式检索到的249项中,其主语多为「(産、事、工、農など)業」(29 项)、「(文、科、哲、化など)学」(15 项)、「経済」(15 项)、「(運、活)動」(10 项)、「研究」(7 项)、「主義」(7 项)等。可知日语中「発展」一词,常与「~業」、「~学」等社会中某一领域的具体名词一起搭配,且用于表示搭配名词向更好、更完善、更复杂的状态变化。未见其与「戦争」、「批判」、「観点」等的搭配。若坚持一词一译的原则将“发展”统一译为「発展」,不考虑词语搭配及语意表达,则将导致语义不明,令人费解。译者在翻译“发展”时的多词选择,也是基于词语搭配是否合理、行文是否自然等因素,充分考虑了目标语的语言特征。鉴于“发展”一词在两个版本均出现一词多译现象,为了进一步确认该现象的存在,本文选取“恢复”一词进行考察,第一卷正文中共25 例,在两个译本的译法如下。

表4 “恢复”一词的译法情况表

“恢复”一词在新日本出版社版与外文出版社版中各有6 种译法,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回復」,其次是「取り戻す」,再次是「復活」。两者各有一个独特译法。「回復」与「取り戻す」是辞典中出现的常规译法,属于一词一译允许的汉语译词与相应的和语译词的并存原则。首先考察「復活」这一译法。

例(9)中「復活」与「回復」是近义词,都有恢复原状之意。通过Japan Knowledge Lib 检索如表5 所示。

表5 Japan Knowledge Lib 检索数据表2

「同盟」一词分别与「復活」与「回復」搭配可以发现,前者为6 项,后者0项。在以「を回復」检索出的3 565 项中,其对应的宾语较多为「(気、能、体など)力」(338 项)、「元気」(185 项)、「健康」(146 项)、「意識」(100 项)、「名誉」(141项)、「秩序」(109 项)等,也有「国交」(57 项)、「地位」(56 项)、「失地」(38项)、「関係」(32 项)等,表示返回原有的“状态”,使用较为广泛。从以上检索可以看到其亦用于对“关系”的恢复,但未见与「同盟」的搭配使用。此外检索到「復活」多与「制度、制」(101 项)等搭配使用,而「回復」与「制度、制」的搭配仅5 项,出现较大的使用率差别,这也为“第二十八团在湘南曾经取消了党代表,后来又恢复了”中对“党代表制度”的“恢复”在两个版本中译为「復活」(新Ⅰ-97,外Ⅰ-102)提供了依据。

例(10)中两个版本都没有延用「回復」这一译法,而分别使用了「復興」、「復旧」。通过「土地」分别与「回復」(6 项)、「取り戻す」(12 项)、「復興」(0 项)、「復旧」(2 项)进行搭配,可发现检索的句例中,「回復」、「取り戻す」是对失去的土地收复,而「復旧」的句例中出现「いったん荒地となった土地を復旧、または、開発して再び耕地にする」,与原文中对“荒废了的土地”的恢复之意一致。若不顾前后文,坚持一词一译使用「回復」、「取り戻す」,看似在形式上实现了与目标语的对等,但句意将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原文内容与思想正确、完整的传递。继而对「復興」与「復旧」进行检索,比较句例可以发现,「復興」(651 项)的宾语多为「寺」(50 项)、「院」(29 项)、「画」(7 项)等文化相关词汇,占半数以上,其余多为具体的王朝、政权,即是对衰落文化及王朝的复兴与重建。「復旧」(103 项)多为对毁坏的「電力、電気、設備、機械など」(31 项)、计算机相关的「データ、内容、サーバー」(31 项)等,与土地相关的为「荒廃した森林」、「荒廃した新田」、「荒れ果てた田畑」、「荒地」等。外文出版社版对译词的修改也是基于对语意、词语搭配是否恰当等的考量。

奈达(1982:15-21)提到词语的含义涉及不同的语义域(areas of meanings),故一个词含有多层意思,翻译涉及不同语言,其相应词的语义域不完全相同,“因此要在译语中选用正确的词语来译文”,必须考虑上下文的一致(contextual consistency),而不囿于词语上的一致。不可否认一词一译原则重视同一词语译词的一致性,避免了译词的混乱,在术语的统一上有着极大的优势,然而当其运用到整个翻译过程中,盲目追求形式上的对等,忽略语义域不同而导致的矛盾,无视语义联系中的偏差,不顾词汇本身的意思、搭配、语境等,必然会导致译文语义不明,甚至错误。

新日本出版社虽以一词一译作为原则之一,但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并未完全遵循,同样出现了大量的一词多译现象。外文出版社版在其基础上对译词的修订,亦是基于对两国语言语义联系的考量,修改生硬的用词,避免词语所指意义的含糊不清。

五、结语

忠实性原则有效地解决了释译带来啰嗦、冗长的问题,保证了译文高度忠实于原文,在译文质量的提高、原文信息的完整传递上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其过度地追求译文与原文形式上的对等,也导致个别译文生硬、含糊、晦涩难懂。外文出版社版在翻译过程中对四原则进行重新审视,在忠实性的基础上考虑读者的接受,实现译文正确性与易懂性的两全,既忠实于原文,注重原文信息的正确、完整传达,又在考虑到读者的接受度的同时提升了译文的可读性。其不再追求对原文语言结构的忠实,而着眼于“原文背后原文作者想表达的事实乃至思想”(川越敏孝,1968;卿学民,2006:384),用“尽可能完善的表达形式”呈现原文信息,慢慢趋向于追求“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的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毛泽东选集》日译历经了四个全译本,其每一次译出都是对既有译本的一次升华与改善。译者在不断摸索中,探寻到最适合于政治文献的译法,其经验将会对当今政治文献的翻译予以启迪与借鉴。

注释:

① 原文为日文,笔者译。本文引用的川越敏孝和李顺然的论文均为日文。

猜你喜欢
译法译文句型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典型句型大聚会
弟子规
弟子规
强调句型的it和引导词it有什么区别?
高中英语表示比较和对照关系的句型
翻译误区逐个看
“快”字的不同译法
“好”字译法种种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