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商与澳门民间信仰文化

2020-06-19 01:57黄建兴牛新原
闽江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闽商临水妈祖

黄建兴,牛新原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08)

澳门与广东的关系密切,由于地缘相近,澳门的粤籍人口占有绝对的优势,语言也以粤语为主。粤澳的宗教信仰文化一脉相承。据研究,澳门传统的道教与佛教均源于广东,带有浓厚的岭南色彩[1-3]。但是澳门又是一个移民社会,中西文化交融汇聚,宗教信仰多元并行[4],外来的天主教与来自福建的民间信仰亦是澳门宗教信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澳门历代不乏福建移民,他们在澳门从事经贸活动的同时也带来了原乡的宗教信仰。这些信仰随着福建移民在澳门的发展落地生根、开枝散叶。澳门历史上最大的三座民间信仰庙宇:妈阁庙、莲峰庙和普济禅院的创建均与福建移民息息相关,而对当代澳门影响最大的妈祖信仰与临水夫人信仰亦得益于澳门闽商社团的“精心经营”。关于澳门民间信仰的研究,以往学界多聚焦于澳门的妈祖信仰文化,其他信仰文化的研究则相对较少,且多历史分析,而少当代的探讨[5-10]。本文以闽商与澳门民间信仰文化为主题,检阅澳门社会源于福建的民间信仰,探讨福建移民特别是闽商群体,对澳门民间信仰文化、澳门社会及闽澳交流发展所做出的特殊贡献。

一、澳门历代的福建移民和闽商

澳门面积不大,包括澳门半鸟、凼仔岛和路环岛,总共32.8万平方公里。据2019年第4季的人口统计,澳门现有总人口为67.96万人,这其中包括外地雇员19.65万人[11]。由于澳门长期都为移民社会,因此其族群结构较为复杂,移民主要来自广东和福建。目前闽籍澳门乡亲共有十多万人,约占澳门常住居民的1/4,其中以闽南和闽东(主要是福州地区)的移民为主。

澳门早期社会的原始居民是以捕鱼为业、以舟楫为家的疍民,但是为数不多。直到明嘉靖年间,澳门还是一个“邑本孤屿,土旷民稀”[12]的地方。 据徐晓望研究,自五代两宋始就有闽人迁居香山(澳门古代隶属于香山县)的记载[6]。宋代福建逐渐出现人多地少的现象,明清时期这个矛盾越发突显,出现了“闽中有可耕之人,无可耕之地”[13]的局面。为了缓解人口压力带来的问题,福建居民大量向外移民,迁移的族群主要为畲族、客家和福佬(闽南人)。广东的福建移民主要分布在潮州、雷州、梅州、韵州、惠州等地。如潮州谚语:“潮州人,福建祖。”香山地区的畲族和客家人来自梅州地区,至今澳门路环岛屿还有不少居民是福建畲族、客家人的后代。明代澳门的天然良港吸引了大量来自福建的商人。据《明实录》载:“闽之奸徒,聚食于澳,教诱生事者不下两三万人。粤之盗贼亡命投倚为患者,不可数计,粤人不得安枕数十余年于兹矣。”[14]这些所谓的“闽之奸徒”其实并非尽是作恶犯罪之人,而只是违反当时海禁政策的走私商,故此被当朝官员诽谤。然而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文献中所提到的闽商数量,竟多达两三万之多!如果这条材料属实的话,足见当时澳门港口的繁华程度。这些在澳门从事经商的闽人主要来自闽南的漳州和泉州。据载:“其通事多漳、泉、绍及东莞、新会人为之,椎髻环耳,效番衣服声音。”[15]为了更好地开展商贸活动,来自漳泉的民间商人已经能够做到入乡随俗,穿新式衣服,学习外语了。清代前往澳门经商贸易的闽南商人有增无减。《澳门纪略》载:“其商侩、传译、买办诸杂色人多闽产。若工匠,若贩夫、店户,则多粤人。”[16]73福建商人在澳门的商业越做越大,几乎垄断了澳门当地的主要行业。从后文澳门妈阁庙等民间信仰宫庙的碑文也可以看出澳门闽籍商人的实力和势力,他们已经发展到通过建立会馆、修建庙宇、成立行业社团组织等形式来进一步发展在澳的商业活动。

民国到当代,又有不少福建人移居澳门。抗日战争期间,澳门成为广东人和福建人躲避战争的避难所。改革开放之后,由于政策宽松,又有很多闽南人与福州人前往澳门打工创业。凭借着福建人敢闯敢拼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有不少人获得了成功,成为澳门实力雄厚的著名实业家,如下文提到的颜延龄、陈明金和陈信光等。为了凝聚澳门闽籍乡亲,发展经济,维系其与原乡的关系,这些实业家延续闽商在明清时期的传统,带头组建各类民间社团,有按原乡地域组织的各级同乡会,如澳门晋江同乡会、澳门莆仙同乡会、福州十邑青年联合会(简称福联会)、福建同乡总会等;有按姓氏血缘关系组建的宗亲会,如澳门施氏宗亲会、澳门安海紫云宗亲会等;有按行业组织的商会,如澳门南安商会、澳门石狮商会、澳门福州商会等;及其他各类社团,如澳门福建青年联会、澳门福建妇女联谊会等,澳门与福建相关的各类社团竟多达200个(1)引自《澳门福建社团通讯录》,由澳门临水宫值理会提供。。其中闽南移民组建的社团最多,当然这与澳门闽南人的数量是成正比的。

如上所述,澳门历代都有不少福建移民,他们移民澳门是受到了时代发展趋势的推动。明清时期澳门的福建移民是受到了当时闽地“地少人多”现象的驱动。为了生存的需要,他们必须向外移民,主要分为两路,一路从陆路往邻近的江西、广东和浙江迁徙,直至广西、湖南、四川、云南等地;另一路从海路向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等地迁徙,也就是闽南人所称的“下南洋”。而明清时期福建沿海港口(如漳州月港)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也从客观上为福建百姓移民澳门及其他地区创造了条件。民国期间的移民多是受到战乱的影响,而当代的澳门福建移民则是受到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在全国“下海经商”的浪潮下到澳门创业的。福建民间信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福建移民传播至澳门,并与澳门的商业和海外贸易活动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源于福建的澳门民间信仰

澳门传统民间信仰庙宇有四十多座,包括妈阁庙、哪吒庙、包公庙、洪圣爷庙、莲峰庙、莲溪庙、康真君庙、北帝庙、关帝庙、三婆庙、医灵庙等。据笔者所知,这其中与福建移民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宫庙就有9座,涉及的信仰神灵有妈祖、临水夫人陈靖姑、观音和医灵神(保生大帝)等。

(一)妈祖信仰

提起澳门的妈祖信仰,人们首先会想到闻名世界的妈阁庙。澳门(Macao) 的称呼就与该庙的名称直接相关。16世纪末佛罗伦萨人弗朗西斯科写了一篇关于澳门的游记,其中就提到了当时澳门的妈祖信仰:“在一重大的节日中上供上述东西时,人们在庙宇附近会餐。我在Amacao曾目睹此情形。于一旷野处,在他们敬拜庙宇的地方,有巨石数块,上镂刻鎏金大字;这一庙宇人称‘Ama’,故本岛称作Amacao岛,亦即Ama庙宇之地。该节日落在三月新月第一日,即他们的新年。作为最主要的节日,举国欢庆之。”[9]8妈阁庙位于澳门半鸟的西南处,依山傍海,包括石殿、大殿、弘仁殿、观音阁等建筑。关于澳门妈阁庙的创建时间、创建者,谭世宝与徐晓望两位学者曾多有争论。徐晓望认为妈阁庙是漳州移民于明代天顺二年(1458)创建的,与明代海商严启盛和澳门的开港紧密相关;谭世宝却认为,妈阁庙是由广东官员李凤与澳门本地德字街众商合力于明万历甲辰至乙巳年(1604—1605)创建的[5-8]。关于妈阁庙的创建时间,两位学者的观点多有推测的成份,证据不足。妈阁庙石殿横梁以及神龛墙上至今仍然保存有:“万历乙巳岁,四街重修,仲夏吉日立”“钦差总督广东珠池市舶税务兼管盐法太监李凤建”“明万历乙巳年德字街众商建”“崇祯己巳年怀、德二街重修”的石刻文字。“明万历乙巳岁重修”说明妈阁庙的创建年代早于此,因而官员“李凤”当是万历乙巳年(1605)重修时刻上的文字,并非最早创建者。

至于妈阁庙的创建者,从历史文献的相关记载中可推知是闽商。明中后期,明廷加强了对在澳葡人的管理。据《澳门纪略》载:“又奏请就其聚庐中大街,中贯四维,各树高栅,榜以‘畏、威、怀、德’,分左右定其门籍,以《旅彝》:‘明王慎德,四译咸宾,无有远迩,毕献方物,服食器用’二十字,分东西各十号,使互相维系议察,毋得容奸,一听约束。”[16]117可见明万历年间,澳门当地已有以“畏”“威”“怀”“德”命名的街道,即畏字街、威字街、怀字街、德字街。这四街是澳门最早的商业街区,本是外国人聚居的地方,后来陆续有中国人迁入。由此得知,澳门早在明中叶就发展出了商业组织,这些商人不断出资兴修扩建了妈祖阁。《澳门纪略》载:“相传明万历时,闽贾巨舶被飓殆甚,俄见神女立于山侧,一舟遂安,立庙祠天妃,名其地曰娘妈角。娘妈者,闽语天妃也。”[16]73-74谭世宝认为这只是一则传说,不足信。但是笔者却认为该则传说大致反映了澳门开港早期闽商创建妈祖庙的历史。在早期社会,人们往往利用传说来述说历史。妈阁庙的传说故事不止这一条,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闽人黄宗汉为妈阁庙所撰写的《香山濠镜澳妈祖阁温陵泉敬堂碑记》记载了另一则传说故事:“濠镜天后庙者,相传明时有一老妪,自闽驾舟一夜至澳,化身于此。闽、潮之人商于澳者,为之塑塐像立庙,并绘船形,勒石记事。”结合上文澳门港明中叶闽商云集的繁荣景象,妈阁庙为闽人所创建是可信的。澳门妈阁庙至今保存了七块碑记。清同治七年(1868)的《妈祖阁漳兴堂碑记》记述了明清时漳泉两地闽商敬拜妈祖的历史事实:“澳门壕镜(2)濠镜、壕镜都是澳门的旧称,也有称“濠境”“蚝境”等。向有天后庙,自明至今,多历年所。凡吾漳、泉两地之贸易于澳者,咸感戴神灵,而敬奉弗怠焉。”从这两块碑记的题名上看可知,至迟到清道光、同治年间,福建泉漳两地的商人就已经在澳门各自成立了商业会馆组织“泉敬堂”和“漳兴堂”。这也说明了当时澳门闽商数量已经有不少,且财力雄厚,所以才有组建商业会堂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碑记后面记载的闽商捐资也印证了这一点。如果说澳门妈阁庙的具体创建者还存在争议的话,那么其后庙宇的管理者和重修者无疑主要是闽商。随着澳门妈祖信仰影响的不断扩大,澳门妈祖阁早已成为了全澳门居民的公共庙宇,但是妈祖阁的管理者至今仍然是漳泉潮三州值理会。1984年妈阁庙三州值理会成立时请澳门著名学者曹思健撰写了《澳门妈祖阁五百年纪念碑记》,其中提道:“澳门初为渔港,泉漳人蒞止懋迁,聚居成落,明成化间创建妈祖阁,与九龙北佛堂门天妃庙、东莞赤湾大庙鼎足辉映,日月居诸,香火滋盛,舶艣密凑,货殖繁增,澳门遂成中西文化交通枢要。”发展至今,澳门妈阁庙已经成为澳门的象征和名片,亦是澳门著名的旅游景点,妈阁庙中供奉的妈祖成为全澳门各个阶层民众共同瞻拜的信仰神。

莲峰庙,俗称为“娘妈新庙”或“新庙”。之所以称其为新庙是针对妈阁老庙而言。乾隆《香山县志》记载:“新庙,祀天后诸神,在澳门莲峰山。土人建。”[17]可见新庙的兴建时间至少在清乾隆之前。文献又提到新庙为“土人”所建。这里的“土人”应该不尽是澳门“土著”,而是包括在澳定居的闽粤商人。光绪《香山县志》载:“澳有天妃庙二,皆闽、粤人所建。”[18]莲峰庙保存了清雍正朝文人罗复晋撰写的《鼎建纪事碑》:“五岭之南,皆濒大海,而澳门尤为南交极塞。明万历间,夷人叩准庐居,聚其族类,载货与海外诸番往来,遂以其地为聚货之乡。而中华旅客,亦以其地为聚货之乡。然由陆而来,逾岭度山,路纡而阴险;由海而至,巨浪滔天,洪涛荡日。非有神祠,不敢鼓囗而行。侧闻载货之舟,当风波震作,辄有祥云覆驾,赤火驻桅,其舟遂定。卜者谓祥云为观音降神,赤火为天后显圣,以二圣为群生大母。其于舟人急遽,犹孩赤之呱呱其极而救之也固宜。独澳为夷人所居,未有庙坛,以隆祀事。居者、行者恒歉于心。岁在壬寅,澳中诸君数十辈,偶集于入澳之莲峰山,览其奇胜,谋建庙于侧,以为二圣香火……”可见,该庙创建的初衷是为了佑护外来的商人。至于参与建庙的“澳中诸君数十辈”应为当时财力雄厚的各地商人,主要来自漳厦潮三地。该庙宇后来也作为这三州商人的聚会和议事场所[10]215。同妈阁庙一样,莲峰庙也逐渐变成全澳门居民共同祀奉的公庙。清道光十九年(1839),时任钦差大臣的林则徐在此接见澳门葡国官员。林则徐纪念馆就在该庙之侧。除了妈阁庙和莲峰庙之外,澳门历史上还有三座妈祖庙宇跟福建移民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分别是望厦普济禅院内的天后庙、凼仔卓家村的关帝天后古庙、路环岛天后古庙[10]209-249。

随着澳门妈祖信仰文化的发展,以颜延龄先生为首的闽籍商人决定在澳门新建一座大天后宫。1998年澳门“妈祖天后宫基金会成立”(2000年改名为“澳门中华妈祖基金会”),同年10月举行妈祖塑像开光大典,2001年5月举行妈祖文化村奠基典礼,2003年10月澳门大天后宫落成(3)《澳门中华妈祖基金会会刊》,澳门中华妈祖基金会刊印,2003年。。新建的妈祖文化村大天后宫是现今澳门规模最大的妈祖庙,位于路环岛的叠石塘山上。庙宇占地面积近7 000平方米,采用福建妈祖庙建筑布局,包括石碑坊、主殿、钟鼓楼、梳妆楼及一座高19.99米的汉白玉妈祖塑像。文化村大天后宫每年春节、元宵节、三月廿三妈祖诞辰及九月初九妈祖升天日都会举行大型的庆祝活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每年由澳门中华妈祖基金会主办的“澳门妈祖文化旅游节”。自2001年“首届澳门妈祖文化旅游节”启动以来,至今已举办了十七届。妈祖文化旅游节规模隆重、内容丰富,包括妈祖祭祀仪式、巡境游神、妈祖文化研讨会及各类艺术表演活动。澳门中华妈祖基金会每年都寻找不同的承办单位,先后与福建、浙江、上海、天津、河南、山东、辽宁、广东、湖南、江西、陕西、云南等省市政府合作举办,这使得文化旅游节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元,也大大促进了澳门妈祖信仰文化的传播与弘扬[19]。在其推动下,妈祖信仰已然成为当代澳门社会最为主要的信仰之一。据相关学者问卷调查统计,当代约有2/3以上的澳门居民曾去过妈祖庙进香[20]。

(二)临水夫人信仰

与澳门妈祖信仰的悠久历史相比,临水夫人陈靖姑信仰是新近才得以在澳门传播和流行的。澳门临水宫的创建与澳门的福州籍乡亲有关。据粗略统计,澳门现有福州籍居民万余人,从缅甸归澳的福州籍乡亲有数千人。2001年澳门福州籍企业家陈信光有感于澳门没有祈拜临水夫人的庙宇,于是与一帮福州籍的朋友一起筹划在澳门兴建临水宫。2012年,陈信光等人着手成立澳门临水宫的正式管理机构——澳门临水宫值理会。值理会于2012年12月正式成立,在澳门公证署注册备案,编号为337号,并于2013年1月首次刊登政府公报公布于社会。2013年3月,值理会前往福建宁德古田临水宫祖殿举行请香接火仪式,将临水夫人的香火迎到澳门,并在福建厦门举行澳门临水宫诸尊神明入神仪式(4)《澳门临水宫值理会成立专刊》,澳门临水宫值理会刊印,2013年7月,第E8-E9页。;7月,值理会邀请古田临水宫理事会主任黄光辉道长为澳门临水宫临水夫人等十一尊神像举行开光和安座仪式。至此,澳门临水宫正式落成。澳门临水宫坐落于澳门慕拉士大马路南方工业大厦第二座11楼,面积约500平方米。有别于内地传统的民间信仰庙宇,澳门临水宫位于现代化的大厦之中,但是里面的设置却较为传统。临水宫大门刻着一副对联:“仰德神灵在,知尊福泽临。”宫殿中间神龛供奉临水夫人、林九娘和李三娘神像,及江虎婆、石夹夫人,杨、王、邓、高四位将军陪祀神神像;左侧神龛供奉土地神像,右侧神龛供奉观音神像。宫殿旁边两侧绘有临水夫人传说壁画,共32幅。

澳门临水宫自建立之后便积极开展宗教活动,聘请管理人员负责庙宇的日常管理,为民众提供宗教服务。临水宫在庙宇所供奉神灵的诞辰和纪念日举办活动,如正月十四的临水夫人诞辰仪式,七月廿八的临水夫人得道纪念仪式,八月十五的林九娘诞辰仪式及九月初九的李三娘诞辰仪式等。在正月元宵期间,澳门临水宫还会从福建请道士来澳为民众做过关、禳太岁、拜斗和点光明灯等仪式。信众在其他时间也会不时地过来上香,其中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前来朝拜的人数较多。澳门临水宫每年规模最大、最热闹的宗教信俗活动要属农历七月廿八为纪念临水夫人成道的民俗文化节。澳门临水夫人民俗文化节至今已经举办五届。首届澳门临水夫人民俗文化节(2013年7月24日至26日)分为祈福大法会、踩街游神、首届临水夫人信仰文化座谈会和澳门临水宫值理会监事会就职典礼四个部分。第二届澳门临水夫人民俗文化节(2014年8月26至28日)除了大型法会和踩街游神活动之外,还增加了首届中国(福建)书展暨“美丽福建”及“陈靖姑民俗文化”图片展、澳门临水夫人陈靖姑文化研究中心揭牌仪式、临水夫人信仰舞台文艺表演和首届临水夫人信仰文化论坛(5)《临水晖光照濠江——第二届澳门陈靖姑民俗文化节》,澳门临水宫值理会刊印,2014年。。第三届民俗文化节(2015年9月9日至11日)增加了首届澳门临水夫人陈靖姑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在会后结集出版了论文集[21]。第四届民俗文化节(2016年8月 24日至29日)增加了澳门临水夫人信俗与民间信仰考察活动,邀请了十多位来自闽粤台地区和马来西亚的学者到澳门考察,其目的是进一步挖掘和研究澳门的民间信仰文化。除了这些宗教活动之外,澳门临水宫值理会还积极参与一些两岸的宗教文化交流活动和慈善事业。临水夫人信仰在澳门传播时间虽然不长,才短短5年,但是通过澳门临水宫值理会的宣传,再加上五届民俗文化节的持续推动,使得它的影响迅速提升,一跃成为澳门仅次于妈祖信仰的、来自福建的民间信仰。

(三)其他信仰

位于澳门半岛北部望厦村的普济禅院也与福建移民有关。普济禅院又称为观音堂,供奉观音,始建于明末。望厦村有两座观音堂,另外一座称为古观音堂,据说是当地土著居民所建。相传当地土著原在古观音堂烧香,但是后来越来越多的福建商人也来烧香,当地人开始抱怨并制定乡规,禁止闽人在此烧香。闽商一气之下,自己筹资兴建了一座更加大的观音堂,也就是今天的普济禅院[10]209-249。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是并非毫无依据。望厦村早在明末就有福建移民。著名澳门史家白乐嘉(J.M.Braga)称:“在葡萄牙人抵达澳门之前,半岛上已住有少数渔民。在今天普济禅院即观音堂一带,是当时西江泥沙冲积的地方。寺院极古,但无实录可考。我们只知,此寺院的初期,是一间小祠堂,属于福建移民所有。这些少数移民,也就是澳门的初期居民了。这些初期的居民,有的姓沈,有的姓何。他们居住在此,赖西江所冲积的肥美土壤,从事种植为生。”[22〗当地的沈、何二姓来自福建,至今仍有后代居住在望厦村。当地何姓还保存着一座小祠堂,位于观音堂之北,供奉何姓祖先牌位,第一位何姓先祖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来望厦村开基。

澳门凼仔医灵庙,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主神为医灵大帝,又称为保生大帝。保生大帝是福建漳州与厦门最具有影响力的区域神灵之一,明清时期该信仰随着闽南人漂洋过海,传播至台湾地区、澳门和东南亚等地。澳门莲峰庙也供奉保生大帝,每年三月十五是其诞辰,有相关的庆贺仪式,这一习俗与闽南和台湾地区的是一样的。除了上述这些神灵庙宇之外,澳门应该还有其他神灵信仰源于福建,如关帝信仰、福德正神信仰、三婆信仰等,只是由于年代久远,加上缺乏相关的文献记载,其研究也不够深入,暂且存疑待考。

三、闽商群体在澳门民间信仰中的核心地位

本研究发现,无论是历史上的妈阁庙、莲峰庙,还是当代刚刚兴建不久的澳门大天后宫和临水宫,闽商群体一直是这些庙宇的主要创建者、传播者与管理者。历史上澳门妈阁庙的兴建重修有赖于泉州商人创建的泉敬堂、漳州商人创建的漳兴堂,管理依靠漳泉潮三州值理会。当代社会的澳门天后宫的管理组织为澳门中华妈祖基金会,临水宫的管理组织是澳门临水宫值理会。这两个宫庙社团都采用现代的管理方式,制定有社团章程和完善的组织机构。澳门中华妈祖基金会下设有董事局、监事会、咨询委员会、执行委员会、澳门妈祖文化村天后宫管理委员会。澳门临水宫值理会设有会员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申请参加值理会的成员必须经会员推荐并提交申请表,经理事会批准后方可入会。澳门中华妈祖基金会的主席,临水宫值理会的会长均是具有相当实力的著名企业家,财力雄厚。如澳门中华妈祖基金会主席颜延龄是澳门恒和集团、宝盛集团、通裕集团主席;副主席陈明金是澳门金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澳门环宇国际旅运有限公司董事长;澳门临水宫值理会会长陈信光是亿美装修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吉翔投资公司董事长。其他地区民间信仰宫庙主要靠乡老、福首、宗族组织、管委会、宗教神职人员或是政府部门来组织管理。可见,澳门民间信仰宫庙的管理组织不同于其他地区。

这两个宫庙组织与澳门的福建社团关系紧密。澳门中华妈祖基金会与澳门福建同乡总会及在澳的其他福建社团关系紧密,基金会董事局的成员多为澳门福建社团的主要领袖(表1)。

表1 澳门中华妈祖基金会董事局成员在澳门福建社团的任职情况(节选)

资料来源:由澳门临水宫提供。

澳门临水宫值理会与澳门福州十邑青年联合会更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关人员在2个社团中的任职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澳门临水宫值理会成员在澳门福州十邑青年联合会的任职情况(节选)

续表

资料来源: 由澳门临水宫提供。

虽然澳门福州十邑青年联合会与澳门临水宫值理会是两个不同的社团,但是两者却共享一套领导班子,只不过是成员的分工不同而已。福联会的办公场所与澳门临水宫及其办公地点位于同一楼层,相互毗邻:临水宫的办公场所在左边,福联会的办公场所在右边,彼此相通。澳门临水宫值理会在开展大型活动、对外沟通联系时,基本上要靠福联会的秘书处来操作、协调;其财务方面也要靠福联会的财务会计协助完成。既然澳门社团的组织完善,也完全有能力来管理庙宇事务,那么为何他们还要费心费力再成立宫庙值理会呢?这是因为靠“神缘”组织的值理会比靠“血缘”和“地缘”组织的宗亲会和同乡会更具优势,不受族群和地域的限制,可以从更大的范围调动一切人力和物力来宣扬妈祖信仰和临水夫人信仰文化,推动澳门社会的建设和闽澳之间的交流。

澳门社团数目之多令人侧目。在这块面积只有32.8万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竟然存在着近5 000个社团。据2011年的统计:“澳门共有社团4 952个,其中1 722个社团建立于2000年前,而回归后新注册社团则多达3 230个,占总社团数的65.2%。”[23]澳门社团的种类繁多,可分为政治类、工商类、协会类、公益类、乡族类、联谊类和宗教类等。澳门最早的社团建于明朝隆庆年间,为天主教传教士成立的仁慈堂,属于宗教慈善社团。澳门社团不仅数量多,而且与澳门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密切。澳门社团多积极从事社会工作,协助政府对社会进行组织与管理,在澳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济实力强、规模大的社团还积极介入澳门社会的政治选举。澳门民间信仰文化与社团的紧密关系是其区别于其他地区民间信仰文化的最大特征。

四、澳门民间信仰的变迁及其社会意义

妈祖是著名的海神,临水夫人是闽台两岸著名的生育神和妇女儿童保护神,当其信仰传播至澳门后,在不同人群中发生分化,产生诸多差异,这些神职功能便不再那么突显。澳门妈阁庙与莲峰庙(新庙)建庙传说都强调妈祖保驾护航的神职功能,也即,妈祖信仰是靠其海神的功能传播至澳门的。因为澳门传统社会是一个典型的渔业社会,妈祖在澳门的确受到了当地渔民和渔商的普遍崇拜。澳门渔民和渔商在每年三月廿三妈祖诞辰之际都会组织庆祝活动,演戏酬神,设宴欢聚。渔民每次出海和返程也会有相关的祭拜仪式。但是澳门渔民和渔商跟掌握妈阁庙管理权的漳泉潮三州值理会没有太多联系,不以组织的名义参与值理会组织的活动[24]。临水夫人信仰传播至澳门也是如此,和妈阁庙一样,临水宫值理会的管理权也归属于福州籍在澳商人。澳门福州籍信众将临水夫人当作生育神加以崇拜,其他人群也各有他们的诉求和信仰方式,临水夫人信仰在不同群体中产生了差异。那么,闽商为何要花费如此大的心力在澳门传播家乡的信仰文化?他们的主要诉求何在?相较于妈祖的海神功能和临水夫人的生育神功能,其实商人更看中的是神灵信仰的组织、整合和交流功能。关于这一点,由于历史文献的缺乏,较难从历史的层面来探讨过往的实际,但是却较容易通过当代闽商在澳所组织的民间信仰活动来加以分析。

澳门中华妈祖基金会成立的初衷是:“进一步弘扬妈祖文化,将妈祖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将这份不可分割的妈祖情缘延续下去。”(6)《澳门中华妈祖基金会会刊》,澳门中华妈祖基金会刊印,2003年,第5页。陈信光倡议创建澳门临水宫的目的,是为了给在澳的福州籍乡亲找一个祈拜家乡信仰神的场所。闽商在澳创建和传播家乡民间信仰的确有其宗教信仰的诉求层面,但是它的意义却远不止于此,还有其强烈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的诉求。

除了进一步弘扬妈祖信仰文化之外,澳门中华妈祖基金会还希望借澳门妈祖信仰的平台,发展澳门的旅游经济、推动澳门与内地之间的经贸和文化交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颜延龄及基金会意图把澳门妈祖文化村打造成一个集宗教、民俗、文化、旅游休闲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把澳门打造成“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在每年澳门妈祖文化旅游节之前,基金会都会派遣队伍到各地举行“妈祖文化旅游宣传推介会”,如福建、台湾地区、马来西亚、新加坡。基金会推广的重点在台湾地区,几乎每年都到台湾地区访问不同的妈祖宫庙、行政部门和民间社团,参加台湾地区著名的大甲和白沙屯进香活动。此举一方面是为了学习和借鉴台湾地区的妈祖信仰文化建设模式和经验,另外一方面是为了宣传澳门的妈祖信仰文化,吸引台湾妈祖信众到澳门朝圣旅游。此举确有效果,每年都有不少台湾地区的妈祖宫庙团体、行政部门团体和普通信众到澳门天后宫朝圣旅游。每年一度的妈祖文化旅游节均与内地不同省市合办,这无疑大大加速了澳门与内地各省市的文化艺术交流。旅游节上各省市都积极宣传各自的旅游品牌和文化特色,举办图片展、旅游推介会等,同时各地的艺术团体也在旅游节上积极展示家乡的特色文化艺术。参加旅游节的澳门居民都大饱眼福,称不用出澳门就可以欣赏到不同地方的艺术特色。不仅如此,澳门与各地省市政府及企事业单位也借此机会拓展经贸往来,寻找商机。颜延龄曾设立“延龄闽澳研究基金”,专门用于闽澳经济发展研究。每年的旅游节不仅是澳门天后宫的一大盛事,亦是澳门特区政府的一件盛事。澳门特区政府、澳门中华妈祖基金会及相关部门都给予旅游节极大的支持,澳门行政长官何厚铧和崔世安就曾多次莅临旅游节;旅游节亦邀请了全国政协、侨联、宗教局及各省市统战部、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和领导参与。2001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受邀参加了首届澳门妈祖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典礼,并现场作了致辞和点睛仪式。

澳门临水宫系列民俗文化节的模式大致与澳门妈祖文化旅游节相似,只不过新起的临水宫值理会不比妈祖基金会实力雄厚,规模相对较小,但也有其自身的特色。临水宫民俗文化节注重与原乡福建(特别是福州)的交流。第二届民俗文化节上的“图片展”颇具特色。图片展主要分为两个专题:第一个专题是有关临水夫人的信仰文化,包括相关临水夫人信仰的古壁画、古庙宇、古神像、戏剧、木偶戏、宗教仪式、文化节、民俗和各类研讨会的照片;第二个专题是有关福建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的,包括福建各地有名的自然景点、古廊桥、古民居、地方戏、傩仪等。在展览会的开幕式上,福建主办方将一套新出版的《闽都别记》作为礼物送给澳门临水宫值理会,希望对方以后能够在澳门大力宣传福建文化。值得一提的还有在民俗文化节上表演的话剧《陈靖姑》。历史上与临水夫人相关的传统文学艺术作品有很多,但是关于临水夫人信仰的话剧尚属首见。话剧《陈靖姑》由澳门十邑青年联合会下属的“进·剧社”成员自编自导而成,虽然话剧的内容是根据传统的临水夫人传说故事改编而成,但是演出形式、服饰、音乐和舞台都有别于传统的戏剧演出。这些无疑都具有创新意义。特别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话剧《陈靖姑》的编导和演员还都只是在学的大学生和高中生。临水宫值理会还注重临水夫人信仰的学术研究,成立“临水夫人陈靖姑文化研究中心”,每年都把学术研讨会当作民俗文化节的重头戏,不仅探讨临水夫人信仰文化,还积极推动澳门其他民间信仰文化的研究。

在对澳事务上,福州十邑青年联合会积极开展社会事务,特别是公益慈善事业,探访独居老人、培幼中心、孤儿院、残疾中心,参加公益金百万行活动,为《澳门日报》读者公益基金会捐款,举办各类青少年兴趣班、培训课程等。其中规模最大的活动是2014年举办的“感恩澳门义工系列活动”,共服务2 000人次。福州十邑青年联合会是目前澳闽各类社团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机构。澳门闽商群体除了关注社团内部以及同乡的社会福利和慈善救济事业外,也积极参与到澳门当地慈善机构的活动中。比如著名闽商陈明金除了担任澳门中华妈祖基金会副主席,还担任澳门著名慈善机构同善堂值理会值理,长期对社会公益事业不遗余力,行善义举惠及澳门、内地、中国台湾地区及东南亚等地。陈明金从1993年至今累计捐款1.3亿元,资助范围涉及教育、医疗、卫生、赈灾、扶贫等方面。除此之外,陈明金在担任澳门福建体育联合会理事长期间,积极推进澳门体育文化事业发展,多次组团入闽参赛,邀请内地体育单位赴澳比赛,有力促进了澳门与大陆体育界的联系和交流[25]。

澳门中华妈祖基金会和临水宫值理会以神灵信仰为纽带,通过组织特色的信仰文化活动,对内联结澳门政府各级相关部门和各类社团,凝聚在澳闽籍乡亲,对外联结中央和福建政府的各级相关部门以及不同地区的宫庙团体、宗教协会、民间团体等,进而搭建了一座巨大且无形的网络联谊平台。基金会与值理会所开展的活动规模大,影响广泛,对澳门社会和澳门与内地的交流多有贡献,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澳门名称源自妈阁庙,妈祖文化不仅是澳门的文化符号,也是促进澳门与内地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临水夫人、保生大帝等其他民间信仰神灵在澳门的影响力虽然不如妈祖,但是一样在凝聚澳门社会力量、加强澳门与祖国内地紧密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民间信仰在当代的转型发展,它们已逐渐发展成为跨地域、跨血缘、跨族群的重要民间文化资本,在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五、余论

论及福建民间信仰文化,以往学界多关注其与台湾地区民间信仰的关系,而忽视了闽澳民间信仰文化之间的渊源与互动。特别是澳门回归之后,闽澳之间的民间信仰交流越来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这一方面与我国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的崛起,澳门与内地之间交流政策的宽松及政府对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视有关,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澳门闽商经济的发展及其相关社团的积极推动。闽商及其社团在闽澳民间信仰的交流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学界以往也注重对澳门与内地民间信仰的历史研究和考证,企图从历史的碎片和零散的文献中恢复或建构澳门与内地民间信仰的历史,但是却较少关注当代澳门民间信仰的发展与创造。其实历史与现实可以互补,当代的现状研究也可以反观历史的真实图景。研究澳门当代闽商社团所开展的民间信仰活动及其社会意义,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加明了明清福建移民和闽商群体为何要那么煞费苦心地捐资建庙,成立会馆,以及闽商在澳门被葡萄牙殖民的年代,是怎样利用民间信仰文化发展经济,寻找自我身份认同,进而加强与祖国的交流与联系。

猜你喜欢
闽商临水妈祖
《闽商蓝皮书:闽商发展报告(2020)》正式发布
墨痕临水欲化龙——《草书屏风》赏读
妈祖祭典
闽商大事记(2019年7月~12月)
斯波义信的福建历史论述与闽商文献解读
《花乱开》
临水
“万国茶帮”拜妈祖
蟳埔妈祖安座巡香
商道 川商和闽商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