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问题研究

2020-06-19 07:45杨丽国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20年5期
关键词:职业化专业化辅导员

杨丽国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民办高等院校也在不断地发挥其重要作用。在学校发展中,教学和学生管理是衡量高校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和指标。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方面,辅导员不仅是学生成长路上的指导者,班级建设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更重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要切实履行立德树人的根本职责。本文经过调查研究,结合教育部相关文件,提出云南省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相关建议。

关键词:云南省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建设好辅导员这支队伍,保证这支队伍高质量、高水准,保证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在民办高校中,辅导员队伍是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的核心人物,高校辅导员在促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维护高校和社会的稳定性发挥了重要作用。[1]辅导员整体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关系辅导员对工作的认同感、归属感,同时长期发展影响整个队伍的稳定性,因此提升整体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十分重要。

一、云南省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现状

自1953年清华大学开始设立职位起,辅导员的岗位职责以思想理论教育为主,但由于在长期发展中存在责任不明确,繁重的事务性工作弱化了辅导员这一工作属性。民办院校学生的素质有一定差异,管理难度较大,辅导员工作任务繁重,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相对滞后。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和深入,2006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简称24号令)为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做出顶层设计,为辅导员队伍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动力。2017年9月,教育部修订《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简称43号令),进一步明确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要求、工作职责、配备选聘、发展培训、管理考核等相关内容。以云南省高校为例,2014-2016年云南省委宣传部、高校工委、教育厅,曾联合对63 所具备测评条件的高校开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經测评显示,云南省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人员配备不足、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滞后、发展渠道不够畅通,队伍不稳定等问题[2],而此类问题在云南省民办高校中也依旧突出。针对现状2018年云南省教育厅提出加强和改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相关实施意见,旨在提升辅导员队伍整体建设,不断拓宽发展路径。

目前,云南省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仍处在发展阶段,随着教育改革面临着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民办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和三创人才的现实问题,大学生的管理教育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提升整体云南省民办院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已迫在眉睫。比如2020年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如何在这一背景下继续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对民办高校学生管理者、辅导员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检验,不仅要做好日常工作,更要侧重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工作。结合当前形势,做好大学生意识形态工作,引领青年大学生成长,对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云南省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面临的问题

随着教育改革和辅导员队伍的不断发展,云南省各民办院校为巩固辅导员队伍稳定性和整体发展,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和文件。但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责任不明确、定位不准、认同感不足

24号令和43号令明确了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将辅导员定位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省民办院校较公办院校起步晚,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存在一定差异,为了提升教育质量,提升学校的整体竞争力。对人才特别是辅导员队伍的要求不单只看学历也很重视辅导员的实际工作能力,但由于长期发展滞后的问题,在日常管理中,辅导员的工作边界存在不清的问题,责任尚不明确,在职业认同感方面还存在不足。

云南省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不仅要实现职业安全感,同时需进一步巩固队伍发展的稳定性,增强辅导员自我实现的动力,提升职业价值感和队伍的竞争力。在云南省民办高校中经常会将教师和辅导员进行对比,但目前云南省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普遍面临着职称评审、发展平台、待遇空间、职业规划不足等方面的制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尚未将“高校辅导员”单列为一种职业;特别是由于职责不明、对整体队伍定位的不准确、发展空间有限等刻板印象在一定层度上也影响了辅导员在职业方面的社会认同感。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发展的滞后,长期发展对学生管理也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二)事务性工作繁重,专业化水平不足

在日常工作中从新生入校、军训、课程学习、宿舍管理、奖助贷、各类活动,辅导员将会深入到学生教育管理的方方面面,而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变队伍职业能力不足的现状,也是云南省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短板。辅导员职业发展路径不明确及妥善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不足会导致部分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若不能正确引导,突破职业瓶颈,往往将降低个人工作效率并影响队伍的稳定性。

根据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对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等级划为初级、中级、高级,从职业角度而言辅导员不仅要很好地处理学生管理日常事务还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从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建设、学业指导、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九个方面出发,不同职业等级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目前云南省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中如何以赛代训,促进职业化是个很好地体现。但结合实际情况,云南省民办高校在对辅导员进行职业级别认定时,还处于发展或试行阶段。不断完善辅导员职称评定体系,不仅符合政策要求也将满足学校对人才培养、整体发展的要求,对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起到很好地推动作用。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还存在专业归属不清的问题,在日常培训中存在缺乏系统性、碎片化,缺乏延续性等问题。如何增强辅导员专业能力做到不仅专职而且专业,也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队伍渠道单一、选聘机制不足、发展通道有限

在《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中鼓励具备相应条件的党员干部退休后到高校承担辅导员。引进特殊人才,新进专业教师承担班主任工作,鼓励优秀班主任从事学校专职辅导员工作。在云南省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如何引进来,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是一个长期且综合性的问题,拥有一批实践能力强、专业素养厚重和学术水平领先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也将成为辅导员队伍的培养目标。民办院校的辅导员一般均为留校和外聘为主,存在着专业背景过于广泛,稳定性不足、流动性大的特点,完全选聘本校留校学生担任辅导员会存在学历、学源、人员结构的问题。而选聘外聘人员在队伍培养、专业不对口、稳定性不足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将辅导员队伍的发展列入学校教师队伍培养综合性体系,不仅仅是阶段性目标而应该是长期目标。结合43号令,云南省民办院校先后推行了辅导员职称单列计划、标准、评审。对如何实现专职辅导员“双线”晋升、合理的岗位流动、培养考核等方面,民办高校目前尚在摸索和完善中。

三、进一步加强云南省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

(一)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提升职业认同感

结合43号令,云南省民办院校需要进一步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准确定位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细化工作职责。通过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以及整体队伍的素质提升,进一步得到师生的认可和尊重,真正成为学生指导者、引路人。

随着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不断增强,职业认同感将进一步提升。2012年教育部研究制定了《高校辅导员誓词》,旨在提升辅导员整体队伍的社会认同感。2018年,第十届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推选活动升格为教育部项目[3]。2019年辅导员代表参加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近十年来,辅导员的社会认可度、影响力、发展及受重视程度得到了很大提升。提升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职业化、专业化是基础。职业化可以提升辅导员认同感、归属感、成就感同时提升职业的稳定性,专业化将进一步提升辅导员队伍的竞争力。塑造自信向上的职业文化、积极友善的工作氛围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职业观。引导辅导员将职业作为事业去奋斗和发展,也将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二)提升专业化水平,促进信息化建设

提升云南省民办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从辅导员自身方面进一步强化职业知识,从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法律法规知识三个方面提升理论水平。自我学习、自我成长是辅导员专业化的基础,提升职业素养并不断增强专业研究和运用的能力。从校级层面助力推动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平台,一是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着力加强对辅导员队伍发展规律性和前沿性问题的研究,提升队伍的科学化管理水平和整体能力;二是做好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完善优秀辅导员、年度人物的校级评选力度。鼓励辅导员从事工作研究,课题从立项、指导、政策方面予以支持。打造辅导员名师或品牌工作室,建立和完善辅导员名师制度并发挥好引领示范作用,进一步加强各高校之间的线上、线下交流与学习;三是进一步推动校级辅导员职业能力赛事,积极推动校内辅导员工作沙龙。合理利用各类教育教学、网络资源,并积极推荐辅导员参加各类网络培训、省级、国家级辅导员骨干培训等。四是增强职业化、专业化意识,逐步探索辅导员知识能力的考评机制、课程体系。

在日常事务方面,一是进一步探索辅导员班级助理制度,抓好所带班级学生干部、党员队伍建设,建立学校完善的朋辈辅导制度;二是合理利用校内资源,发挥好校内信息平台、易班系统的作用,将一部分事务性工作进行充分利用新媒体,提升网络管理和新媒体的操作实际运用的能力,主动引领网络教育的主阵地。

(三)完善职业发展路径,建立科学综合评价体系

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离不开完善、持续、有效的支持系统。[4]一是依据云南省民办院校实际,将辅导员队伍列入高校人才队伍的建设的总体规划。修订辅导员考核机制及職称认定管理办法,不断完善选聘机制、发展机制、激励机制持续推动队伍发展。二是在队伍培养中,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要求需进一步完善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交流学习、学历学位培养等方面,形成综合培训机制和打造培养格局,鼓励辅导员将日常学生事务管理和思政教育、科研、教学相结合完善职业发展路径增强职业动力。三是进一步畅通辅导员职业发展通道,培养辅导员自主规划意识,加强职业生涯概念,切实提升职业化、专业化的内生动力,做好学生的良师益友,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攻手、学生管理的主导者、学生成长的主心骨。

辅导员作为学生教育管理的核心和骨干力量,坚持在一线,是对学生所思所想最能体悟,并且一言一行对学生最具影响力的团体。提升云南省民办院校辅导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不仅能有效增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认同感和整体团队素质和水平,也能进一步增强队伍的稳定性,逐步转变发展空间有限、职业能力定位不清、专业能力不足的刻板印象。长期发展有助于提升民办高校思政教育的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辅导员对学生的影响力,做好学生的引路人,为每一位求学的学子的梦想导航。

参考文献

[1] 王姝.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3(3):307-309.

[2] 夏晓虹.十年磨一剑奋斗正当时:写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辅导员工作研究分会成立十周年之际[J].高校辅导员,2018(4):3.

[3] 冯刚.辅导员工作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职业化专业化辅导员
劳动教育课程的常态化、专业化还有多远
幼儿园保育员专业化现状调查与分析
区域教学视导: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助推器
我国航天航空产业专业化水平测算与分析
我国航天航空产业专业化水平测算与分析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加速职业化
“有为”也应“有位”
职业化铸就卓越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