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虾和红壳色文蛤的循环水养殖技术

2020-06-20 04:07吴杨平陈爱华张雨陈素华曹奕徐丽平张志东田镇
水产养殖 2020年6期
关键词:文蛤养殖池对虾

吴杨平 ,陈爱华 ,张雨 ,陈素华 ,曹奕 ,徐丽平 ,张志东 ,田镇

(1.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江苏 南通 226007;2.响水县水产养殖技术指导站,江苏 响水 224600)

日本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俗称花虾、兰尾虾、斑节虾,虾体被蓝褐色横斑花纹,尾尖鲜艳蓝色,额角微呈正弯弓形;肉质鲜美、坚实有弹性,个体较大,耐低氧,易于运输,广受大众青睐,是目前具有较高养殖规模的海水虾类品种之一。日本对虾养殖过程中冰鲜饵料、颗粒饲料的人工投喂常常容易导致养殖水体富营养化,过肥的水体对养殖品种及环境都是不利的,而贝类通过其强大的滤食功能可极大地过滤利用富营养化的水体;但贝类的滤食作用是把双刃剑,在综合养殖中贝类容易导致水体过分清瘦,不利于虾贝的生长,因此,有必要探讨开展日本对虾和文蛤的循环水养殖技术。

1 养殖条件

1.1 养殖池塘与设施

养殖池塘选择在响水县江苏三圩盐场日本对虾养殖区。1#、2#、4#、5#为日本对虾养殖池,每口塘面积为 37.5×667 m2;3#、6# 为文蛤养殖池,每口塘面积分别为 60×667 m2、30×667 m2,分别改造成 5~7 m宽的“蛏田”,共建“蛏田”12条带。养殖塘口海水盐度适宜、进排水通畅、交通便利、电力供应完备。每口池塘对角线设置1.5 kW表层水车式增氧机2台。

1.2 池塘改造

挖掘机翻耕池塘,加筑四周池埂。日本对虾养殖池水深可保持在1.2~1.6 m,文蛤养殖池塘水深可保持在0.5~0.7 m。养殖池两端均设有进排水闸各1座,每个池的排水口低于进水口,且底部用水泥浇筑成倾斜状;同时,各池间单侧串联,一侧配备1台浮泵便于从日本对虾调水至文蛤池;另一侧造成水位落差,便于文蛤池净化后的水溢流入虾池。如图1所示。

图1 养殖池示意图

1.3 饵料预培

池塘处理遵循塘水排干、晒塘、清淤、整塘、修堤、消毒、进水7步骤,一般在上一年养殖结束后开展。经挖掘机翻耕后的池塘直接进入消毒、进水环节。1#、2#、4#、5#的日本对虾养殖池用 200 目筛绢网过滤进水0.5~0.8 m用以培养藻钩虾或蜾蠃蜚等生物饵料,生物饵料按每667 m22~3 kg标准投放,每7~10 d适当投喂一些豆粕或花生粕;同时移植适量浒苔作为饵料生物的栖息场所。3#、6#的文蛤养殖池用同样网目的筛绢网过滤进水0.3~0.5 m,每667 m2投入1~2 kg尿素、0.5 kg市售氨基酸复合肥等,对养殖池水体微藻饵料群落进行预培养,当水色呈现淡茶色后可投放文蛤苗种。

2 苗种放养

日本对虾养殖分二茬养殖,第一茬放苗时间在2018年4月上中旬,第二茬放苗时间在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为宜。虾苗应选择虾体肥大、个体整齐、游动活泼、反应灵敏且干净健壮个体,体长0.8~1.0 cm为宜。虾苗计数力求准确,便于日后的精确投饵。一般一茬虾放苗5 000~7 000尾/667 m2,二茬虾放苗3 000~4 000 尾/667 m2。放苗时应选择晴天 9:00 前或傍晚后,特别是第二茬应避免高温暴晒,选择早晚较为凉爽时放苗。虾苗运到塘口后,把整袋虾苗放在池内浸泡半小时,待袋内和虾池水温相接近(温差不超过5℃)时,在离池边水较深处顺风放苗,切记逆风或在浅滩处放苗。

文蛤苗种来自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培育的红壳色文蛤,放苗时间为2018年4月24日,壳长规格为1.85~1.92 mm,底播密度为30~40万粒/667 m2。

表1 养殖苗种放养情况

3 养殖管理

每日早中晚巡塘1次,观察水色;池塘四周设料台4个,掌握日本对虾活动、摄食、蜕壳等情况,以此作为基准,随时调整日本对虾的投料、换水等养殖管理措施。

3.1 饵料投喂

日本对虾的饵料投喂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在巡塘察看的基础上,结合气象变化、蜕壳情况等不断调整投料品种、数量及搭配。一茬虾由于准备工作充分,生物饵料丰富,前期主要以藻钩虾、蜾蠃蜚等生物饵料为主,中后期人工投饵以蓝蛤为最好,其次为小杂鱼、四角蛤蜊肉等冰鲜饵料。一般一茬虾到二茬虾属于衔接性养殖,中间没有很充裕的时间对养殖池塘进行处理及生物饵料培养,二茬养殖主要以小杂鱼、蓝蛤等贝类肉及配合饲料为主。日本对虾投料的注意点:①投饵后1小时,如有2/3以上虾达到饱胃和半饱胃,说明投饵充足;1.5 h没有剩饵,说明投饵合理。②在发病期间,饵料投喂量应适当减少,但仍应坚持投喂,以保证没得病的对虾正常摄食,从而减少无病虾因饵料不足摄食病虾而被感染。

红壳色文蛤早期以池塘内自培养的藻类为食。由于刚投苗的文蛤规格较小,池水的透明度应保持在50~70 cm,随着规格的增大降低透明度,中后期透明度保持在30~40 cm。日本对虾养殖由于冰鲜饲料投喂的原因,水体很容易“肥”起来。利用浮泵将日本对虾池的藻类水抽送到文蛤养殖池,根据上述文蛤养殖要求,控制水体透明度在合理区间。

3.2 水体环境管理

养殖过程要将观察水色作为重点工作。日本对虾养殖池每隔7~10 d使用一次EM菌、芽孢杆菌等益生菌制剂,用以降低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从而有效改底。每个池塘设置的增氧机在高温天气的中午及午夜2:00到凌晨5:00可考虑连续开机增氧3 h;如突发缺氧,还可考虑投放液态或固态增氧剂加以急救。从循环系统外调入海水时需坚持监测盐度,应保持日本对虾适宜盐度范围20~35。

红壳色文蛤的养殖重点在于养殖水体透明度的调节。规格2.5 cm以下时透明度保持在50~70 cm,2.5 cm以后透明度保持在30~40 cm;并且在各种规格大小时,都应有一定时间的水清间隔,长期处于低透明度的肥水状态不利于文蛤生长,易导致病害发生。一般以水清的速度判定文蛤活力好坏和健康与否。

3.3 循环水调用

日本对虾养殖早期水位控制在70 cm左右,养殖中后期水位不低于1.2 m。红壳色文蛤早期无需从日本对虾池调水投喂,随着个头的增大增加从日本对虾养殖池调用“肥水”的次数。一般日本对虾池1#、2#、4#、5#轮换着向文蛤池 3#、6#调水,保持透明度在40~50 cm;文蛤整塘水位控制在60 cm左右,多出的水在文蛤滤清后由管道溢入日本对虾池。整个循环系统除水分蒸发后,适当从系统外补充海水,其他时间基本通过循环调动达到平衡。

4 养殖收获

日本对虾一茬虾 6 月下旬开始收获,1#、2#、4#、5#分别收获 61 kg/667 m2、63 kg/667 m2、56 kg/667 m2、68 kg/667 m2;二茬虾11月上旬开始收获,分别收获44 kg/667 m2、38 kg/667 m2、42 kg/667 m2、48 kg/667 m2。红壳色文蛤养殖至当年年底已达3.5 cm上市规格,但由于养殖户原因暂缓上市;至2019年7月之后全面上市销售,当时经专家测产为3#平均产量3 457.3 kg,规格 4.26 cm;6#平均产量 2 948.1 kg,规格4.06 cm;总平均每667 m2产3 202.7 kg/667 m2。排除人为因素外,日本对虾和红壳色文蛤均能在养殖当年上市,根据当时塘口价测算收益,该养殖户6口塘每667 m2可获得效益8 830元。因此,通过循环水养殖,日本对虾可达到103 kg/667 m2,红壳色文蛤3 202.7 kg/667 m2的产量。

表2 成本收益分析

5 结果分析

日本对虾和红壳色文蛤的循环水养殖模式可行且效益可观,每667 m2效益可达到8 830元/667 m2。这种循环水养殖模式有效地使池塘水流动起来,活水更有利于虾贝养殖工作的开展,提高了虾贝产量。养殖过程中,日本对虾的养殖“肥水”为文蛤养殖提供了充足的饵料,又通过循环调用虾塘水,对日本对虾池的水质进行了调控。整个循环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节能减排。近年来,响水县养殖户开展这种模式的热情高涨,目前该模式在该县示范面积500×667 m2;随着这种模式带来的高产效应,当地的池塘租金也随之水涨船高,从原来的300-500元/667 m2增长至 2019 年的 1 000~2 000 元/667 m2。

猜你喜欢
文蛤养殖池对虾
水体消毒防病用药称量分配的简捷方法
对虾养殖弱势群体的管理
对虾吃料慢的原因分析和处理
不同池型结构循环水养殖池水动力特性研究
对虾免疫增强剂研究进展
持续阴雨期间鳜鱼养殖池常见问题及管理措施
对虾常见环境性疾病的防治
圆弧角优化对单通道方形养殖池流场特性的影响研究
文蛤蒸蛋
如东文蛤 天下至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