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与融合:四川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人才战略构想和路径

2020-06-21 15:04周雪
经济研究导刊 2020年15期
关键词:跨界融合文化创意产业

周雪

摘 要: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兴产业,近年来崛起迅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对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人才战略”,则是当前实现产业振兴、带动经济发展的应然选择。借理查德·弗羅里达等人提出的创意经济“3T 理论”作为理论支撑,提取其中的“创意阶级”概念,剖析四川文化创意产业在前行过程中尚存的“人才瓶颈”,试图找到一条撬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效路径,借“跨界与融合”的理念,为产业革命寻找一剂强行针和一个突破口。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战略;跨界融合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5-0095-02

一、四川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战略的必要性分析

1.产业发展对创意人才的本质诉求。美国城市与创意经济研究学者理查德·弗罗里达在其著作《创意阶层兴起》中提出了“创意阶级”的概念,即指主要发挥着“创造新想法、新技术或新创意内容”的经济功能群体[1],弗罗里达描述了正被创意特质逐渐主宰的当今社会,他认为,城市的宽容环境是吸引人才聚集的重要因素,然后人才推动创意产业,生产财富。创意人才的重要特征是“看重创意、独立性、差异性与价值”[1]。而文化创意产业正是创意产业的核心部分,是以创意为手段,以知识产权保护为特征,以文化内容创作成果为核心价值的产业。这既是因为人们对于文化艺术日益增长的需求在创意经济中占有重要比重,更是因为创新是文化艺术的生命[2]。因此,对于文化创意产业而言,有着对创意人才的本质诉求,这也是产业属性的应然体现,创意人才当成为文创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和持续动力。

2.文化竞争实力增强的必备要素。正所谓:“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如今,文化创意产业对专门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人力资源竞争日益激烈,人力资本在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内的流动不断加快。四川作为西部省份,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但文创产业的根基较浅,发展较缓。想要在与东部发达省份的文创产业发展竞争中掌握优势,提升文化核心竞争力,必须积极引进和培养产业急需的创意人才、经营人才及科研人才,为文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积蓄人才资本。2018年四川省会城市成都跻身中国新一线城市,也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四川崭新的发展趋势,急需具有创新精神的青年才俊为产业振兴提供新的思路,因此,实施文创产业人才战略对于现阶段的四川来说是当务之急,也是形势所趋。

3.产业融合形势下的战略趋势。产业融合作为新经济时代的重要主题和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正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重塑着产业边界和产业格局。通过产业融合,可以推进产业之间的优势互补、转型升级。对于文创产业而言,当前正积极尝试与旅游、农业、金融等领域进行融合,尤其是“文化+旅游”成为近两年的热门话题,而借此产生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也十分显著。因此在产业融合的形势下,对文创产业“复合型”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人员不仅要具备较强的文化创意产业运营能力,也必须对其他产业有基本的了解,具备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故在当前语境下讨论“人才战略”具有极大的应时意义和实践价值。于四川而言,2018年7月四川省委第十一届三次全会上明确提出“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旅游强省和世界旅游目的地”的战略部署,反映了时下四川推动新时期产业融合,特别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模式的积极举动和实现文化强省的壮志雄心。因此,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战略则是必然的课题。

二、四川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人才瓶颈

四川作为一个文化资源大省,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拥有发展文创产业的天然优势。按照2012年省政府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提出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实施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战略[3],关于优质文化人才的培养也被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就战略层面,目前四川省主要着眼于从“造就高层次文化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和人才资源储备,完善文化人才激励保障机制”三个层面进行落实。然而由于诸多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四川省文创产业在整体上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面临着一定客观现实的阻碍。

1.文创产业专业人才总量偏少,复合型人才资源不足。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文创产业人才应既拥有一定文化艺术专业背景,又对市场较敏锐的洞察力,在文创产品开发、生产及销售过程中具备专业的运营能力,甚至还需要能开拓文化新领域的创新人才和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目前四川文创产业人才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偏少,产业领军人物不多;二是懂文化、精于管理、熟悉市场运作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总体来说,艺术类人才占比较大,但行业顶尖的艺术人才不多,且存在较大的流失情况。例如,目前四川省保存基本建制且独立编制的戏曲院团仅有四川省川剧院、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和成都、自贡、内江、遂宁、南充市川剧院(团),其他非事业单位的川剧院团留不住人才,人员流失严重,很多市、县的川剧团20多年来没有新进过一名年轻川剧演员,存在严重的人才断层。另一方面,涉及行业内懂经济、精管理的人才大多毕业于综合性院校的管理专业,在文化艺术素养方面则略有欠缺,复合型人才的供给严重不足。

2.文创人才结构配置不合理,地区差异较大。四川是西部重要大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省内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省会城市成都与其他市(州)相比体量相差悬殊。2017年,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为36 980亿元,成都市生产总值为13 889.4亿元,占全省近四成,相应在文创行业的发展态势中也呈现“一体独大”的失衡局面。虽然近几年四川的文创人才队伍逐渐壮大,但是人才地区和行业分布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省会成都市和其他较发达地市州,文创人才资源质量较高且集中,结构配置较为合理,而在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则十分匮乏;另一方面,由于供需结构矛盾,四川省的文创市场配置程度与人才市场发展程度存在不协调,文创人才的知识技能结构与年龄结构不协调,人才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目前四川文创人才的结构性配置“马太效应”明显,各区域的文创优势没有被开发出来,因此当务之需则是应充分发挥成都“主干”作用,引领辐射带动区域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3.人才创新能力较弱,发展环境有待优化。文创人才的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文创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前景。《2016—2020年四川省文化产业前景分析及投资规划报告》数据显示,目前四川省内的创意型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四川省文创产业人才的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创新精神欠缺,优秀的文创作品较少。例如具有“川味”风格的文艺作品,带有天府风情的影视作品,以及浸润四川传统文化的文创产品等在国内都还缺乏典型性及竞争力。同时,创新发展的环境还有待优化,例如借助文创产业推动四川文化对外传播的能力较弱,“文化+旅游”过程虽然在逐步推进,但仍存在重旅游经济、轻文化传播的现象,推进产业融合的复合型人才缺口仍然较大。创新能力的提升亟待“创意阶级”的引进、孵化、培育,且创建、营造吸引创意阶级的优质、宽容的环境。否则从长远而言,将严重影响四川省文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四川文创产业“跨界与融合”人才战略构想和路径

1.实施“人才”“包容”“科技”的三维人才战略。理查德·弗罗里达在其著作《创意阶层兴起》一书中,提出了创意经济发展的“3T”理论:人才(talent)、包容(tolerance)和技术(technology)。其中,“人才”是指高质量的人力资本,“包容”是指促进高质量人力资本产生的宽松、自由环境,“技术”是指推动高质量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工具。按照弗罗里达的观点,“创意阶级”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一个城市应当通过投入资金用于便利性的措施建设,创造优越环境吸引创意阶级。人才、包容和技术三大要素既是产生创新也是刺激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借由此理论,四川在振兴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应当营造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成长和竞争环境,除了要有对新创意的容纳和接受度,还应拥有尊重人才信仰或习俗的包容性。从文化角度看,巴蜀文化的历史演进中四川已形成了“海纳百川”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从经济角度看,四川乃中国西部省份中综合实力的无愧担当。因此在当下要努力将四川的包容文化嫁接到产业发展过程中,让人才”“包容”“科技”三者有机融合渗透,在文创产业领域培养既懂经济又熟悉文创市场运营且具备一定文化艺术修养的“跨界与融合”型人才,为文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积蓄人力资本,打造西部文创产业人才高地。

2.优化文创产业人才资源结构,构建科学的人才“跨界”开发机制。“创意”是文创产业的源头活水,创意人才是文创产业人才资源结构中的核心,但仅仅拥有创意,缺乏相关的运营管理,文创产业的未来愿景也只能是空中楼阁。触动文创产業发展的人才开发,需要“跨界”。一方面,政府须不断完善人才开发的政策举措,健全科学开放的人才吸引机制,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去引进跨领域的人才资源,实现优势互补。由于四川在人才配置上地域差别较大,目前应努力在“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发展战略导向下实现人才资源结构的合理配置,避免“马太效应”的蔓延。另一方面,在引进人才的具体策略中,要致力于选拔和引进既懂艺术,又精于管理,熟悉市场运作的复合型人才,创设公平、竞争和择优的选人用人环境,配套好相关人才开发及培育环境,为人才引进后的“能力再造”做足功夫。真正通过创设更加舒适的创新环境和居住环境,吸引“创意阶级”来四川扎根驻足。

3.对接高校文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稳定的人才“融合”孵化机制。高校是人才培养和供给的主要阵地,需要建立对接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文创人才的“孵化”平台和成长沃土。根据2019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截至2019年6月,四川省拥有普通高等学校126所,高校教育资源丰富,人才孵化基础较好。应从高校培养人才角度,结合四川文化特色和产业特性,发挥学校专业优势,设立科学的、全方位的学科体系和培养课程,促进学生既能掌握文化艺术活动的基本规律,又能训练一定的管理实践技能,为复合型人才的塑造夯实基础。从政府相关部门角度,一方面,要引导川内更多高等院校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相关学科建设,为扩大文创产业相关专业招生规模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另一方面,要多角度、多层次地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可以川内四所部属院校为代表引领方向,树立范式,同时重点扶持省属本科院校完善优势学科建设,确立专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另外,要合理布局,完善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既要培养行业理论研究人才和运营管理人才,还要培养实践性强的专业技能人才,搭建好文化人才终身学习的平台。

4.创设优质的发展环境,构建高效的人才激励机制。立足四川省情,一是应自上而下树立“以人为本”的精神,从政策措施到文化塑造,从硬件提升到软件跟进,努力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支持人才发展”的包容氛围,促进创意阶级能够感受四川文创产业发展所能带来的荣誉与成就感,拥有一份留在四川的内生动力。二是在激励方式上,从政府角度,可以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拔一批优秀文创人才进行重点培养,把他们推到重要岗位上锻炼,例如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各种协会、学会的主要负责人,激励他们在更高更广的平台上发挥专业优势。再者,对在文创领域的高精尖稀缺性人才,政府可以在享受医疗、住房以及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采取一定的特惠政策,差异化实现人才激励。从企业角度,文创企业对在行业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文创人才,可采用股权、期权及知识奖励等方式激励人才,对于企业内的重点项目,企业可给予大力的资金扶持,确保优秀项目能够落地落实,产生实际的效用。

总之,“跨界与融合”是当前四川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战略的理性选择和必然命题。在“人才”“包容”“科技”三维人才战略构想引领下,通过构建科学的人才“跨界”开发机制、稳定的人才“融合”孵化机制、高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将最终完整构建助力四川省文化创意产业壮大发展的人才振兴战略。

参考文献:

[1]  弗罗里达.《创意阶级的兴起:及其对工作、休闲、社区和日常生活的改变》前言[G]//创意新贵:台湾中译版.台北:宝鼎出版社,2002:15.

[2]  李思屈,李涛.文化产业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5.

[3]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川府发[2012]14号)[EB/OL].四川省人民政府,2012-03-28.

猜你喜欢
跨界融合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产业版权保护问题探析
基于文化创意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实证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钧瓷造型设计的创新研究
浅析“跨界与融合”思维的特征与应用
IP模式:中国电影产业实践与资本抉择
“创意人居城市”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打造内外兼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互联网+”时代杨家埠木版年画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策略研究
互联网时代的期刊产业化发展模式小议
涂色书还能火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