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践耳《第十交响曲“江雪”》的创作手法

2020-06-21 15:31母强李琳
锋绘 2020年3期
关键词:江雪

母强 李琳

摘 要: 本文以朱践耳1997年创作的《第十交响曲“江雪”》(以下简称“江雪”)为研究对象,从曲式结构、十二音序列技法、和声技法、复调技法和音色设计特点五个角度对这部单乐章交响曲进行音乐分析。试图通过研究“江雪”的创作手法,总结出朱践耳交响曲创作的风格与特点。

关键词: 朱践耳;江雪;当代交响曲;序列音乐;作曲技法

0 前言

提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中国交响曲,不能不知道的一个人就是朱践耳,他以晚年创作的11部交响曲闻名于世界,而其中又以“江雪”最为著名。1997年,朱践耳接到美国哈佛大学弗朗姆音乐基金会(Fromm Music Foundation)委约并向基金会申报《第十交响曲“江雪”》,不料,后发现《第九交响曲》的构思存在大量问题,于是,打消了原计划,先行创作《第十交响曲“江雪”》。1999年10月,“江雪”由陈燮阳陈燮阳(1939-),江苏常州人,中国当代指挥家,现上海交响乐团名誉音乐总监、中国国家交响乐团特邀指挥。 指挥首演于上海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亚洲历史最悠久的交响乐团,其前身可追溯到1879年的上海公共乐队。 庆典音乐会上,编制采用两段录音磁带(戏曲吟唱与古琴)结合管弦乐队的形式,戏曲吟唱与古琴,一主一副,构建了具有“浩然正气”的主人公,又以宏大的管弦乐队描绘出恢弘大气的背景色,凝聚了整个作品的结构框架,三者结合,仿佛让听众置身于这“浩然正气”当中,“义”“智”“勇”淋漓尽致的回荡在耳边。

《江雪》

唐·柳宗元柳宗元(773-819.11.28),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品:诗歌《溪居》《江雪》《渔翁》等。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因参与“永贞革新永贞革新:又称“二王八司马事件”,永贞年间,官僚士大夫以打击宦官势力、革除政治积弊为主要目的改革。 ”,柳宗元遭到保守派镇压被贬,这首诗正是第一次被贬永州之时所作,但诗中却没有丝毫消极的叹谓和失落感,表现出的而是面对打压毫不气馁,“浩然正气”于身。朱践耳阅读了这首唐诗,激起了他的许多想象,因此,唐诗《江雪》便成为了《第十交响曲“江雪”》的创作构思来源。

该作品有着多个方面的创新,如:“中西合璧”的曲式结构,打破了传统音乐结构;播放录音磁带代替真人演奏,描绘出中国音乐的意境层面等。作品高度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不仅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继承,也是中国新音乐的新发展。

1 《第十交响曲“江雪”》音乐分析

1.1 曲式结构

曲式结构为整个音乐作品的结构框架,一直伴随历史的发展不断前进着,不断复杂化。“江雪”采用“中西合璧”式的曲式结构为音乐结构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其具体情况如下:

从西方音乐体系的视角入手,西方近现代的套曲化单乐章、回旋奏鸣曲式等曲式原则均在“江雪”中有所体现。而从中国民族音乐视角入手,由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相和大曲相和大曲:中国汉魏时期集歌唱、舞蹈、器乐为一体,综合性的传统音乐形式,它是相和歌发展的最高形式,在传统音乐发展史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宫廷和民间大型歌舞音乐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力。 发展过来的唐大曲的曲式结构也出现在了“江雪”当中。

中国民族音乐视角下的“江雪”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宏观角度下,作品包含多种曲式,它们交织在一起,却没有丝毫的混乱;微观角度下,自由又富含逻辑的自由曲式,体现出作曲家在结构控制能力上的高超水平。中西曲式的結合,打破了曲式之间的界限,体现的不仅是曲式结构层面的发展,更是中国新音乐发展的未来之路。

1.2 十二音序列技法

作曲家使用十二音序列技法与中国古曲巧妙结合,在“江雪”中设计了一个特别的十二音序列,即:提炼中国古曲《梅花三弄》《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相传原本是晋朝恒伊所作的一首笛曲,后改编为古琴曲,乐谱最早见于朱权(明朝)编撰的《神奇秘谱》,乐曲通过描写梅花的洁白、耐寒等特征,借物抒怀,来歌颂那些具有高尚品格的人。 音乐主题的0(C)、2(D)、7(G)、9(A)四个音级,将其尾音级以5个音程级移位为新的首音级产生新的四音序列,再以此方法构成一个四音序列,完成完整十二音序列的构建。

这组十二音序列蕴含了多种调性的混杂,如:宫调(五声)、宫调(雅乐)等。“该序列的三组四音序列还正好与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出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它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 所记录的音乐理论相同”。

该序列主要用于管弦乐队与古琴段落,如:6-9mm,将原始序列划分为4组三音集,在打乱后出现在Flute与Trumpet in C上。

1.3 和声技法

(1)大二度叠置和声。此类和声因为由大二度(极不协和性质)构成,所以音响效果极不稳定,作曲家利用该音响来刺激人的听觉,让听众感受到“浊气”的色彩,与“浩然正气”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加了音乐的戏剧性。如:1-4mm,Violin I与Violin II分声部(div.)纵向构成大二度演奏震弓,力度为pp,表现出隐藏在“乌云”下的寂静,寂静又让人不安。(参见例2)

(2)四五度叠置和声。此类和声的音响效果具有强烈的中国色彩,饱含着浓郁的中国风味,作曲家在“江雪”当中使用该音响将作品的中国风味大大增强了。同时,作曲家也在探索着该类和声在中国交响曲创作中运用的可能性,为中国新音乐的和声探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如:52-54mm,Violin I构成五度,Violin II构成四度,并利用大二度(中国音乐另一重要元素)连接两个音程,综合了协和性与不协和性。另外,从横向角度看,此处又采用了平行和声的手段,柔和的对古琴进行询问。(参见例3)

(3)三度高叠和声。此类和声是超过4个音的三度叠置和声,往上堆叠的音越多,调性越不明显。“江雪”的高潮段落(主部III)尾部(182-185mm)就采用了该类和声,将其安排在铜管组上,模糊“梅花三弄”主题的调性并以铜管喧嚣的音响将全曲推向高潮的至高点。此外,此处的和声在进行三度高叠的同时又加入了两个半音(bE与E,#G与G)使调性的模糊层度再加强。

2.4 复调技法

“江雪”对复调技法的运用主要是“梅花三弄”主题的两次出现,这两处虽然采用了同样的主题材料,但是却使用不同的复调技法,以复调的横向音响呈现出“梅花”特征来表现文人雅士的高尚品格。

(1)多调性三声部模仿。“梅花三弄”主题的第一次出现(主部III),Horn in F、Trumpet in C和Trombone分别在bD大调、A大调和F大调上三声部模仿,以此表现出“梅花”的不畏寒冬,从生长到开花的过程。

(2)双调性二声部卡农。“梅花三弄”主题的第二次出现(主部IV),古琴双手分别在bE宫调与C宫调上演奏,速度为慢速,以“梅花”比人,述说着文人雅士身上的“浩然正气”,让世间一切“邪魔外道”都无法近身。

2.5 音色设计特点

20世纪以来,音色设计就成了作曲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传统编制(如:双管、三管等)已经无法满足作曲家的野心,更多的音色开始加入到了音乐的“调色盘”当中。“江雪”作为一部现代交响曲,对于音色自然是有着独特的设计。

从上表可以看出:管弦乐部分虽然采用了传统的双管编制,但是在打击乐组中增加了砂纸、碰铃(中国)、板鼓(中国)等非传统编制的乐器。值得注意的是,两件主奏乐器采用了录音磁带的形式。

(1)戏曲吟唱(录音磁带)。借鉴了京剧唱法的念白(老生、花脸和小生),充分发挥了中国文字音调上的魅力,以吟诵、半吟半唱、唱的形式演唱唐诗《江雪》的诗句,古琴与之配合:

老生 第一句诗演唱完毕,古琴插入一段琶音 ,突出主人公的气质;

花脸 古琴以固定音形 铺底,突出人声激昂的情绪;

小生 古琴使用和 弦稍缓出现,突出中国音乐的意境。

(2)古琴(录音磁带)。对古琴音色进行挖掘,重新为古琴调弦,即I弦比原定弦低一个大二度,II弦比原定弦高一个小二度,作曲家将其称为“‘慢一‘紧二”。(参见图2)该做法使得古琴能发出作品所设计序列中的雅乐音阶,相较于未调弦的古琴只能发五声音阶外可以发出更多的音。于是,古琴的十二个音俱全了,也存在了演奏多调性音乐的可能性。

“梅花三弄”主题第二次出现(主部IV),全泛音的双调性二声部卡农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演奏出来的。从这里还可以看出朱践耳的“求索”精神,通过这种方式对古琴进行了探索,使得古琴这一乐器的演奏法扩展了。

2 结语

《第十交响曲“江雪”》是朱践耳挖掘了中國音乐后创作的音乐精品,以中西结合的创作手法让中西音乐真正的合一,他这这种探索,让音乐这种世界语言区域性隔膜被打破了,让各地音乐合璧,为中国新音乐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而纵观朱践耳的音乐创作人生,从少时的革命歌曲写作到“交响梦”的最终实现,最终创作出11部交响曲这样的鸿篇巨著,这种对音乐的探索精神十分值得当代音乐工作者学习,以他为榜样。

参考文献

[1]钱仁康,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第2版.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001-590.

[2]贾达群.结构诗学——关于音乐结构若干内容的讨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001-173.

[3]贾达群.作曲与分析——音乐结构:形态、构态、对位以及二元性[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001-379.

[4]高畅.后调性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8:001-481.

[5]文森特·佩尔西凯蒂.20世纪和声学——原创样式与应用[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001-278.

[6]于苏贤.20世纪复调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001-363.

[7]杨立青.管弦乐配器教程(套装上中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上海文艺音像电子出版社,2012:001-1557.

[8]朱践耳.朱践耳创作回忆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001-261.

[9]卢广瑞.时代与人性——朱践耳交响曲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001-186.

[10]蔡乔中.探路者的求索——朱践耳交响曲创作研究[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02.

[11]朱践耳.朱践耳创作回忆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4-205.

猜你喜欢
江雪
江雪
江雪
江雪
江雪
诗词填字
江雪
Appreciation and comments on Professor Xu Yuanchong’s translation
感谢有你
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