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本科院校“大创”计划开展现状与思考

2020-06-21 15:29莫星忧曹远明
科技经济市场 2020年4期
关键词:项目创新创业建议

莫星忧 曹远明

摘 要:“大创”计划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具有积极作用。本文以广州工商学院为例,阐述了“大创”计划开展的现状,以项目为主线,总结了“大创”计划管理和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剖析,最后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为同类院校开展、推进和管理“大创”计划提供经验参考。

关键词:创新创业;“大创”项目;建议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简称“大创”计划,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塑造创新创业精神、强化创新创业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2012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函〔2012〕2号)后,“大创”计划便成为大学生重要的创新创业活动之一。

广州工商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崇尚创新”是学院的办学理念之一[1],因此,不断在激励机制、资源配置、师资力量、条件设施等方面进行改革,并全方位、多途径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大创”计划作为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升本以来学校就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增加项目数量、升级项目级别,在“质”和“量”上都不断取得进步和突破。然而,作为一所新设立的民办本科院校,与公办院校相比,在项目管理、实施推进、作用效益等多方面依然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本文以广州工商学院为例,阐述了学院“大创”计划开展的现状,总结了“大创”计划推进过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充分发挥“大创”计划在培养和发掘“双创”型人才的功能,为同类院校开展、推进和管理“大创”计划提供经验参考。

1 学生参与“大创”计划的现状

2015年,即廣州工商学院升本第二年,“大创”计划便成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1 规模不断壮大,竞争愈加激烈

表1可知,“大创”计划经过近几年的实施和推进,规模不断壮大。一方面学校不断增加立项数,加大资金投入,惠及更多学生;另一方面,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性高,参与人数快速增长,促使学校不断增加立项数和经费投入,形成良性循环。由此也可以证明,创新和创业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创新在创业过程中产生,并能产生新的生产技术,诞生重要发明;同样,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成功的创业离不开持续的创新。

1.2 项目质量和级别明显提升

2016年,校级“大创”项目从原来2项提高到20项,其中5项首次被推荐至省教育厅并获得立项;2017和2018年,学院继续增加校级项目和推荐省级项目,其中5项由教育厅推荐至教育部并获得立项,成为国家级项目。近三年,随着本科生的增加以及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学生参与“大创”计划迸发出了极高的热情,形成了良好的竞争环境,系部从原来的“凑项目”完成指标发展到多项目、拼质量争取指标的良好态势。此外,随着“双创”教育的不断深入,增强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意愿,他们渴求获得更多的机会锻炼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主动寻找导师、增强团队实力,提升项目质量,以期项目获得立项。

项目的质量是项目级别提升的保证,项目级别的升级验证了项目质量得以提高。项目质量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创新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等多方面。省级和国家级项目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间接佐证了项目质量的提高。

1.3 项目效益显著提高

当前,学院评价项目效益指标有主要有依托“大创”项目公开发表论文、申请发明专利或著作权、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开创公司企业等。2015年2项“大创”项目以报告的形式予以结题;2016年,在学生自身努力和导师悉心指导下,部分学生开始依托项目主动撰写并公开发表论文,部分创业项目进入孵化基地并正常运行;2017年9月,学校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奖励举措,对学生发表的论文、发明专利及著作权等,按照级别不同予以1000到5000元的奖励。激励措施的出台,进一步激发了在校师生参与“大创”计划的热情,仅2017-2018学年,在校生依托项目发表的论文、专利等科研创新成果达到65项,奖励金额高达10.5万元。

此外,依托项目参加“众创杯”、“挑战杯”、“互联网+”、“赢在广州”等各类创新创业大赛的项目也不断增加,其中参加2018年“第四届互联网+大赛”的“大创”项目达51项,2019年为98项。

2 “大创”计划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大创”计划经过5年的开展和实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显著的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所新生民办本科院校,由于起点晚、发展快、缺乏经验参考等原因,目前“大创”项目的管理和推进依然是“摸着石头过河”,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本文以项目为主线,总结了“大创”计划管理和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剖析。

2.1 团队架构不合理

团队是由负责人和成员共同组成的共同体,利用成员的特长、技能和知识团结协作,解决问题,以达到共同的目标。一个优秀的团队往往目标一致、角色分工明确、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强大执行力和凝聚力。优秀的团队往往是项目顺利开展的首要条件,也是项目成功结题和获取效益的必要条件。

对近几年“大创”项目团队成员构成的调查发现,很多团队是在指导老师或负责人协调下临时拼凑的,成员往往是来自同一个专业、同一班级或者同一实验室的学生,没有按照项目实际需要和打磨组建而成,因此导致团队知识架构不合理。相关文件[3]明确指出优先支持学生跨学校、跨院系、跨专业的团队申报“大创”项目,这也间接证明了合理的知识架构对项目开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此外,大量事实证明,一个项目的完成涉及多种类型的人才,特别是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类项目,需要多个专业的技能人才解决项目开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例如,一个技术性的创业训练项目,首先需要技术研发人员进行技术亚研发或技术革新;其次,由于学生创业团队资金欠缺,进行银行贷款、取得资金来源,获得其他资源支持等尤为重要,因此需要融资方面等相关人员;再者,项目推广,获得市场份额和盈利,市场营销和商业推广人才就要发挥其作用;最后,维持企业正常运行、壮大项目团队便需要善于经营管理者。

2.2 创业实践项目实行“双导师”制作用效果欠佳

学院从2017年开始,创业实践项目要求实施“双导师”制,即一个创业实践项目需要校内导师和校外企业导师共同指导。然而,该制度的实施迅速降低了学生申报创业实践类型项目的积极性,导致创业实践项目比例持续下降。此外,对此类项目的调查发现,“双导师”制多数停留在形式上,实际作用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原因是校外企业导师缺乏指导经验,校内导师则欠缺企业实践经历。不可否认,企业导师善于经营管理,具备一定的管理技能和创业实战经验,但由于缺乏教学、指导学生等经验,加之对学生指导零零散散,难以满足项目实际开展的需要。校内导师在教学、指导学生和科学研究上有一定优势,但一直以来,高校老师基本上都是从高校毕业直接到高校任教,因此缺乏创业实践经验和企业管理技能。再者,校外导师、校内导师和学生三者之间存在配合及沟通上的默契问题,大大降低了指导效率和指导效果;最后,由于校外导师在工作、时间和空间上给项目指导带来了诸多障碍,指导工作最终还是落实在校内导师身上,因此,“1+1”的指导效果基本上小于2。

2.3 项目学科类型分布不均衡

广州工商学院共设9系3部共23个本科专业,涵盖管理学、经济学、工学、文学和艺术学5个学科门类。对近四年“大创”计划统计结果显示,工学项目占比高达42.67%,其次为管理学23.33%,再者是艺术类,占比16%,而最低的是文学类,仅为3.33%,统计结果与近年来(2012-2017年)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类别分布基本一致[4]。工学和管理学专业学生是学院“大创”计划主要参与者,占比达到66%,而艺术类和文学类学生参与度则相对较低,分别为16% 和3.33%。造成项目类型失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工学和管理学在我院占有重要位置,本科学生人数较多,超过总人数的50%,而艺术类和文学类学生人数相对较少;其二,学科差异性使得工学和管理学类学生更积极和更愿意寻找各种机会参加创新创业活动,而文学和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更愿意进行作品创作或艺术表演;其三,教学单位整体创新创业氛围以及对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视度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大创”计划的积极性。

2.4 項目推进延后,未能按时结题

学院“大创”项目以创新训练项目居多,占比为64.2%。创新训练项目指的是以技术创新为载体,以学生个人或团队的形式开展,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项目建设期限通常为1年。然而,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发现,部分项目在定期汇报、中期检查、撰写研究报告、结题验收等环节存在严重滞后。典型的例子是,2018年82项“大创”项目验收,结果19项因未及时撰写结项报告、发表文章等原因而未能按时顺利结题,结题率仅为76.8%。造成这一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缺乏主动性,过于依赖导师。项目开展过程中,每个关键节点都由导师先行发动,学生后续执行,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在项目完成上主导的作用;此外,遇到困难便停滞不前,过分依赖导师帮忙解决,甚至将项目开展和结题压力全部转移到导师身上,学生的“大创”项目最终变成了导师的项目。

3 关于“大创”计划推进过程中的建议

3.1 提高自身素质、打造优秀团队

创新创业素质是指具备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的素质。筛选成员时,负责人首先应考察成员的创新创业素质而不是单纯关注考试成绩和人缘关系。其次,寻找不同专业的成员,以满足项目开展的需要。对学校层面而言,需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努力做到“面向全体、注重引导、广谱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五项教学原则[5]。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增强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大量事实表明,良好的知识架构是项目顺利推进的关键。学习和夯实创新创业知识,除了通过学习课本和老师传授两种传统方式外,应当重视走读图书馆、参加创新创业讲座、参与社团活动、积极与成功商业人士沟通。

3.2 采用“引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提高双导师指导效果

创业项目校内导师的遴选,建议优先选择具有企业经验或参与过创业实践的导师;对于校外导师,建立校外创新创业导师库供学生选择。导师库老师的遴选,优先从校企合作企业中遴选具备指导经验或教学经验的管理人员,并按照相关程序严格审核、择优录用,录用后需要进行岗前培训。此外,对于库内导师需要定期考核,未能履行指导职责的导师,取消其指导资格。学院于2016年建立了导师库,并且每年稳步增加导师人数,但依旧是“僧多粥少”,未能满足学生日常创新创业需要。因此,学院需要继续查缺补全,引进更多专业对口并具备创业经验的老师。对于校内导师,需要定时定期送出去企业进行交流学习,以获取或丰富企业管理经营经验,为项目指导做铺垫。此外,校内外导师应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做到明确分工、定期指导、关心学生、熟悉项目,以提高指导效果。

3.3 普及创新创业教育,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大创”项目所属学科、专业分布失衡,除学科学生人数和学科差异性外,与各系部、各专业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系部创新创业氛围同样密切相关。因此,每个学科、专业都要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大一阶段面向全校新生,实施“广谱式”的创新创业教育,设置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并且作为必修课程设定学分、严格考核,以此夯实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并为未来创业实践奠定基础;大二阶段,可以根据学科特点,结合个人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创新、创造和创业;此外,针对创业意愿强烈的团队,开设专业性较强的创业精英班,提供创业实践机会,提高其创业实践能力。再者,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学院要利用自身优势,以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为抓手,积极发动,大力宣传相关创新创业活动,努力打造生气蓬勃创新创业氛围。例如,学校、系部甚至专业内部可开通创新创业咨询窗口,组织各类创新比赛、创业竞赛。

3.4 建立激励机制,完善支撑体系

学院应深刻认识到“大创”项目对学生和学校都有重要意义,加大力度鼓励、支持学生申请和参与项目,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因此,学院需要要建立创新创业保障体系和激励机制。一是保证经费配套到位,简化经费使用手续,消除学生因资金问题而产生的忧虑;二是可申请学分置换。对于顺利结题的项目,可根据项目级别置换选修课的学分;三是在评定奖学金、年度测评、社会实践等方面适当加分;四是对于优秀的创业项目,应予以正确引导,帮助获取更多校友、社会和政府等各方面资源的支持。五是完善支撑体系,加大力度建设创新创业软硬件配套设施。例如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创业孵化园、大学生创新科技园等支撑平台,为学生提供场地、技术、法规、政策、资金等支持,给项目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

参考文献:

[1]邝邦洪,乔丽媛,李赣等.创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培养服务区域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6,4(4):62-67.

[2]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教育厅关于报送2018年度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的通知[Z].教发[2018]42号,2018-03-28.

[3]刘继安,高众.我国高校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情况、问题与对策—基于2012—2017年“国创计划”项目信息的计量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8,(11):78-84.

[4]教育部办公厅.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Z].教高厅[2012]4号, 2012-08-01.

猜你喜欢
项目创新创业建议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房地产开发项目精细化管理研究
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