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不动摇

2020-06-21 15:24王艳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推进路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

王艳

〔摘要〕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明确提出来,意义重大而深远,体现了历史逻辑、价值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融合。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面临西方话语霸权冲击、历史虚无主义挤压、网络信息泛滥和理论宣传存在短板等多重挑战。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应讲好中国故事,阐述中国价值;创新宣传方法,加强宣传实效;抓好“关键少数”,突破重点领域;抓住核心问题,注重价值引领。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逻辑理路;现实挑战;推进路径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0)03-0003-06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明确提出来,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这既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治国理政成功经验的深刻总结,又是党应对风险挑战、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伟大事业的必然要求。基于此,本文结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相关理论,从逻辑理路、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对推进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有所助益。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逻辑理路

坚持以何种理论为指导,事关举旗帜、定方向、稳大局、聚民心等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指引我们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可以说,将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确立下来,是历史的结论、现实的要求,意义重大而深远,具体表现为历史逻辑、价值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融合。

(一)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在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确立的

“意识形态本质上是国家现象,这就决定了其实质是阶级意志的思想表达。” 〔1 〕回溯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历史和人民的逐步选择中,马克思主义确立了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它是“在与各种意识形态的对话、冲突和互动的过程中,作为‘救国救民的思想成為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 〔2 〕。

五四时期,社会主义思潮涌入中国,思想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震荡和变动。一方面,被国人奉为圭臬的儒家思想遭到批判,精神支柱被抽离;另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后召开的巴黎和会,使得国人对于西方文明的态度由推崇转为质疑。这种思想领域的变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思想土壤。五四之后,我国思想界出现了社会主义各派学说流行的局面,马克思之所以在众多的思潮中成为国人的选择,在当时并不仅仅因为国人对社会主义苏联的仰慕和对国民党政府统治的不满,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契合了当时国人观察社会问题的角度和重心。其后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坚定地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正是因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我们党才掌握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从而成为最先进的政治力量,在近代以后中国政治舞台上脱颖而出。” 〔3 〕正是因为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伴随实践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我们党才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历经百年风雨依然风华正茂。

(二)价值逻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能够为实现中国梦凝心聚力

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质是做人的工作,其根本价值就在于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当前,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其实质就是要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乃至生死存亡。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我们党之所以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取得胜利,关键因素之一就是特别注重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掌握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真正将广大民众号召、动员并团结起来,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当前,在实现中国梦的艰辛征程中,也离不开深厚的群众根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其根本目的和价值归宿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本身就蕴含着人民主体本质属性,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力量就是人民的力量。这就内在地要求必须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齐心协力。“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共同理想,没有共同目标,没有共同价值观,整天乱哄哄的,那就什么事也办不成。我国有13 亿多人,如果弄成那样一个局面,既不符合人民利益,也不符合国家利益。” 〔4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是要确立共同理想,树立共同价值观,为现代化建设事业强基铸魂。唯其如此,全社会才会共同参与,各阶层才会同心同德,为实现中国梦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

(三)实践逻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保证国家正确发展方向的必然选择

“意识形态的系统的理论性特点决定了它具有强烈的实践性,这种实践性是意识形态的又一基本特征”,“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意识形态不仅是统治阶级和社会集团根本利益得到集中反映的理论形式,也是统治阶级和社会集团利益得以满足和实现的实践要求和实践行动”。〔5 〕因此可以说,意识形态具有强烈的实践指向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其实质而言,也是一种实践活动,是伴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不断推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度介入我国社会变革,指引我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实践过程。

思想引领方向,方向决定道路。在充满艰辛探索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寻找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并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找到一条正确的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不容易,坚持走好这条道路更不容易。历史经验一再表明,国家动荡不安往往源于思想领域的混乱和指导思想的动摇。毋庸讳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意识形态的变异无疑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对苏联解体的原因,美国学者亨廷顿明确指出前苏联败在了意识形态上,败在了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信仰、信念的动摇上。苏共的意识形态工作犯了方向性的错误,由教条主义演变为意识形态多元化、自由化、“西化”,背离乃至背叛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造成党内外信仰丧失、思想混乱,最终导致苏共败亡。这警示我们,只有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不会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就当前的国际环境来看,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中国发展模式的影响力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日益扩大,因此,我国将会长期面临西方“遏制加演变”的压力,而意识形态渗透是西方敌对势力的惯用手段,这就要求我们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时刻抓紧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管理权和领导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确保我们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阔步前进、行稳致远。

二、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西方话语霸权冲击着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

长期以来某些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上一直占居优势地位,形成话语霸权,主要通过文化霸权和信息霸权两种形式来进行。一方面,文化霸权主要通过文化产品的输出来实现。某些西方国家将大量植入西方价值观念的书籍、影视节目、软件等文化产品输入发展中国家,潜移默化地影响被输入国家的意识形态状况。另一方面,信息霸权是指某些发达国家利用信息资源占有上的优势和信息流通的不对称,散布不实之词,大肆宣扬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观念。可以说,某些西方国家利用其在意识形态话语权中所占居的优势地位,通过不断变换方法手段,妄图消解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这是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重大风险和挑战之一。

(二)历史虚无主义挤压着马克思主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

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就是别有用心地修改、虚构或是污蔑历史上客观发生的重大事件,借此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地位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贡献,并且极具迷惑性、隐蔽性,这就需要我们高度警觉并加以严厉批判。此外,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将英雄人物虚无化、娱乐化、丑陋化,企图以“莫须有”的罪名颠覆英雄人物在历史上所定格的美好形象,进而消解其所蕴含的道德和价值观念,消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同和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其实质是“否定我国革命的必要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坚持党的领导的必然性” 〔6 〕,消解政治认同。对此如不及时进行整肃,将会在社会上造成极大的思想混乱。在苏联解体的过程中,否定和颠倒历史大行其道,对领袖人物全盘否定,把社会主义说得一无是处,这是导致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惨痛的历史教训值得我们认真汲取。

(三)网络信息泛滥削弱着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掌控力

在信息化时代之前,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主要通过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等传统媒体,对有利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信息进行宣传,或对负面信息进行批判,民众获取信息的渠道较为有限和狭窄,但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意识形态安全维护的格局。现在网络已成为思想舆论交锋和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不同思想之间形成的冲突与对抗成为常态。网络是把双刃剑,既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传播,又充斥着多种负面信息,诸如淫秽色情信息、西化分化思想等,冲淡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力和掌控力,削弱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权威性,增加了主流意识形态说服民众的难度。

(四)理论宣传短板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吸引力

我们党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经验,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社会发展实际,不断调整宣传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新时代新形势的发展,仍存在一些不合时宜的短板。其一,有些地方和部门,理论研讨和学习未能深入联系实际,仅作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针对性不强,实际效果不佳。其二,宣传领域的部分工作者未能及时将先进的科技手段应用到宣传思想工作中,不善于抢占话语时机,不会运用群众化的语言,话语方式僵硬,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会影响宣传思想工作的传播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其三,对于群众关心的敏感问题的正面回应仍较为缺乏。比如,有少数党员干部对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真正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在规律,试图以“短平快”的方式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不是耐心细致、和风细雨,而是简单粗暴、以势压人,不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是官腔十足、空话连篇,诸如此类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吸引力和传播力。

三、新时代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推进路径

(一)讲好中国故事,阐述中国价值

改革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更为紧密,要赢得更好的国际发展环境,就需要让世界各国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因此,要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着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通过这些工作,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发展的认同,消除对于我国的质疑和误解,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稳定的外部环境保障。

1.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尤其是中国梦的宣传讲解

中国梦的生成,具有历史积淀、文化基因、现实根据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逻辑。中国梦折射着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做好其宣讲工作,有助于在国际上搭建合作对话的平台。首先,要围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一中国梦的本质,讲清楚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文化底蕴,展现了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紧密联系。其次,要围绕“和平发展”这一既定方针,讲清楚中国梦的实质是促进世界各国的合作共赢,福泽世界人民,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力量。再次,要围绕基本国情,讲清楚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急难险滩,需要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不懈奋斗。

2.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海外传播影响力

交流沟通才能增进了解,加深了解才能减少分歧。要让西方国家摘掉有色眼镜看待我国取得的成就,就必须加强海外传播体系建设,增强影响力。首先,要打造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传媒集团。政府在人才支持和资金扶持方面仍需加大投入力度,补齐要素短板;要与国外媒体加强交流合作,汲取先进的营销管理经验,引入灵活的市场机制,注重品牌建设。其次,要更加精准地定位传播对象,打造更具特色的传播产品。只有符合当地的文化风俗、民族情感,才可能赢得受众。因此,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要认真深入地研究当地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法律规范等具体情况,并将其有机融入传播产品中。此外,还应注重产品特色。毫无特色的产品难以产生吸引力,传媒产品同样如此。中国媒体作为国际传媒中的后起之秀,更应融入中国元素,创设独特风格,从而在激烈的国际传媒竞争中占居有利地位。

(二)创新宣传方法,加强宣传实效

1.宣传平台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

如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主动占领网络空间,那么必然会有大量其他的社会思潮乃至反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去占领。要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应当充分运用新技术不断创新传播方式,尤其应当注重网络平台建设。相关部门应掌握并使用各类主流网络平台或社交软件,开展多类别的网络平台建设,使网络成为在人民群众中弘扬主旋律、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渠道,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够在网络空间主动发声、积极作为。要更多地创建一些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网站,在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上网活动中,将主流思想和正确的社会准则与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传授给群众。此外,不同的网络平台应该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提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2.宣传内容要通俗易懂且贴近百姓生活

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真正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实践中发挥推动社会前进的功能和作用,其前提条件是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并科学运用。毛泽东曾反复强调,“为了做好我们的工作,各级党委应当大大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使之群众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所掌握,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 〔7 〕。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要被群众掌握和理解,必须走出书斋,融入生活。艾思奇撰写的《大众哲学》,可谓这方面的成功典型,其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形式新颖独特、语言通俗易懂、群众乐于接受。今天的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的急剧变化和社会实践的快速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充满期待,渴望得到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以当年“大众哲学”的方式解释、解答、解决新的时代问题,结合大众所关心的问题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新需要、党和国家的新要求,也是人民的新期待。因此,今后应努力推出这方面的力作,“使之契合普通大众的心灵世界”,“使之更加符合普通大众的思维方式” 〔8 〕,使得人民群众更加易于和乐于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一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習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抓好“关键少数”,突破重点领域

1.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当前,宣传思想工作所处的环境、所面临的对象、所涉及的范围、所运用的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得宣传思想工作面临更大的挑战。各级领导干部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关键人群,特殊的角色担当决定了其不仅要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而且要强化责任使命,增强意识形态工作能力。首先,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对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问题上,绝大部分同志认识是清醒的、态度是坚定的。同时,也有一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 〔9 〕。有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曲解或是误解,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系统深入的认知,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党员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作为看家本领。真懂才能真信,真学才能真懂。只有扎扎实实、认认真真读原著、悟原理,才能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来龙去脉,进而加深认识,增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性,最终转化为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其次,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如果一个人只知道背诵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却不会运用,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就不能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只有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社会实践中的各种棘手问题给予科学的解释和理论的说明,才能赢得民众认同,才能敢于和善于站在风口浪尖上与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进行坚决斗争。再次,作为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各级领导干部要清正廉洁,与群众同甘共苦,带头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倡导的价值取向,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并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民众,使人民群众通过实实在在的现实感受,真正拥护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信服马克思主义。唯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才能在民众中建构起来。

2.突破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这一重点领域

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进行全面整肃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突破口。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坚持、久久为功。一方面,我们要严厉批判和防范历史虚无主义。要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法律手段保护英模的名誉荣誉,维护历史的真实性。要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对国史和党史心存敬畏,对英雄先烈满怀崇敬,这将有助于从源头上遏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扩散蔓延。另一方面,要对某些别有用心宣扬历史虚无主义的媒体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宣传思想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里。通过这两方面协同用力、双管齐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将会逐渐肃清,意识形态工作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也会逐步创设。

(四)抓住核心问题,注重价值引领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同意识形态的密切联系,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因此,当前要搞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

1.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牢牢占领意识形态阵地

当前,我国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和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仍在进行中,多样化社会思潮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客观存在。我们既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要立主导、聚共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作用。所谓引领,主要包含三层意蕴:其一,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剖析。其二,分清它们当中哪些成分是正面的、进步的,可以为我们所借鉴,哪些是负面的、反动的,必须与之坚决斗争,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思潮涌动中日益明晰。其三,通过对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有效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应对各种错误观点和社会思潮挑战的能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

猜你喜欢
推进路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
天津市家庭农场现状调查及推进路径研究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