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患上“职业倦怠症”,怎么破

2020-06-21 15:30
新传奇 2020年15期
关键词:基层干部职业倦怠群体

在同一个单位同一个科室工作了十几年,一些干部早已成为所在岗位的行家里手,俗话说,熟能生巧,可现在却是“熟能生厌”。面对毫无“新鲜感”的工作,常常觉得“没意思”“心累”……这是一名基层干部的真实写照。

千篇一律的工作、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等,都容易让人们身心疲劳,患上“职业倦怠症”。而这种“症状”,在基层干部群体中甚至呈现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

有何特殊表现

在同一个单位同一个科室工作了十几年,一些干部早已成为所在岗位的行家里手,俗话说,熟能生巧,可现在却是“熟能生厌”。面对毫无“新鲜感”的工作,常常觉得“没意思”“心累”……这是一名基层干部的真实写照。

干部的职业倦怠,主要有3种特殊表现:

59岁心理  从职业懈怠的角度观察可见,在广大干部特别是普通干部中,不论工龄长短,都会或多或少出现一些失落感、不平衡心理较明显的问题,可以归结为干部职业倦怠问题上的59岁心理。主要表现是:工作没有激情,打不起精神,提不起兴趣;“不踏实”“坐不下来”;熬日子,盼退休。这种情况在广大干部群体中是存在的,对个体来说,并不是长期的,而是阶段性的,经过个人的努力调整会有改善。

老同志心态  一般来讲,“老同志”是对工作时间长、贡献大、业绩好的同志的泛称。但问题是,一些干部以“老同志”自居,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时,往往“靠边儿站”;面对改革创新任务时,总是强调“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君子动口不动手”。仅用作风存在问题还不足以解释此现象。从调研看,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职业倦怠的一种外在反映,是出于压力怕担责任而选择的“逃避”行为,他们从“老同志”受尊重受优待的氛围里寻找职业“安全感”。久而久之,在不自觉中形成惯性思维和行为方式,甚至成为了一种“职业文化”。

被动工作  部分干部所有的工作都是程式化的:套文件、套规定,请示上级指示;推一步,走一步;你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工作中不主动多想深想,没有自己的思考和创新,不会留下自己独特的“痕迹”。这种工作状态,往往是这些干部的习惯性动作,仿佛这样做自己才会感到轻松,压力会弱化一些。

原因何在

众所周知,工作单调、机械、无新意是引发职业倦怠的普遍原因,但这不足以解释干部群体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干部的工作较之其他职业也有特殊性,领导、管理和服务一体,对国家、社会、民众负有重大责任。这两个特殊性给干部群体带来很大压力。所以,综合来看,干部产生职业倦怠有几个特殊原因。

高标准与严要求带来压力 我们党和民众对干部的要求始终是严格的,随着事业发展,要求更趋严格,这些要求都是他们身边的“高压线”,没有转圜余地。政治、业绩、纪律等方面的要求,都是每個干部的行为规范。坊间称干部也是“高危行业”,虽不准确但从某个侧面说明干部有压力,不容易缓解。他们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是极易引起心理疲劳的。

待遇与工作量不成正比 我们一贯强调干部要有奉献精神。从调研情况看,广大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的物质待遇与工作责任、工作量比,还是比较低的。家庭负担比较重的干部,工资收入甚至不够养老育小。经济压力又会转化为精神压力,使职业倦怠感增强。这种“付出太多得到太少”的感觉,仅靠思想政治教育去解决是比较困难的。在现实中,这种情况不仅仅会引发职业倦怠,也会导致“寻租”行为发生。

“天花板”阻隔与“旋转门”缺失  晋升是对干部工作的充分肯定,是组织的信任和事业的需要,但能够得到晋升的机会非常稀缺,因为要优中选优,上升的通道比较狭窄。很多干部对晋升期望较高,但有时个别基层地区的干部职业发展到了一定“高度”就到“天花板”了,自我能力和抱负不能在新的平台上得到进一步展示。

在现实生活中,晋升的标准有时因局部政治生态的现实状况而具有不确定性,也会使一些干部感到灰心。此外,我们在多方面没有形成制度性的“旋转门”,能上能下、能出能进的制度通道和文化认知还没有建立起来,干部选择其他职业的平台和机会不多。在“天花板”和“旋转门”面前,干部职业倦怠比较容易被激发。

“严管”与“善养”

干部职业倦怠本是个人的心理问题,但如果任由其发展,不能进行很好疏解,后果比较严重。毫无疑问,干部职业倦怠,积极性缺失,会使工作缺乏创造性,由个人的心理问题发展成作风问题,不作为甚至乱作为问题就有可能产生,对社会、国家、党和人民事业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干部职业倦怠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干部群体的形象就会受到损害,民众的不信任感就会增强,长期下去民心就会离散。

解决这个问题,要从根本上、从政治层面消除干部“职业倦怠症”产生的土壤。

首先,要客观认识和对待这一现象。职业倦怠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会发生在任何人身上。所以,干部群体出现这类问题时,既不要夸大其词,也不要“上纲上线”。这种现象是可控的,要避免误读,不能把作风问题和职业倦怠问题混为一谈。

从政治观念上,我们不能教条地理解“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做成的”这一观念,干部也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个体,并不是铁打的“螺丝钉”,理想信念的高要求和个人生活的现实性并不矛盾。在工作生活的压力下,出现疲劳感、倦怠感是正常的,我们要宽容,不能“一棍子打死”。

其次,要努力构建良好的政治生态。良好的政治生态是治疗干部“职业倦怠症”的灵丹妙药。对于广大基层干部来说,领导实事求是的作风和规范的选人用人操作,是良好政治生态的突出表现。领导作风不民主,干部提拔有瑕疵,都会助推干部职业倦怠的产生。

最后,要处理好“严管”与“善养”的关系。毫无疑问,事业的要求和党性的要求是刚性的,对干部管理必须严格。但要注意在严管的同时,要充分关注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的待遇问题。“只让马干活不让马吃草”,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关心和爱护干部,不仅要注重其政治强、业务精和好作风,还要看到社会生活变化和我们事业发展所处阶段,把对干部艰苦奋斗的要求与改善生活结合起来,而不是对立起来。

(《决策》)

猜你喜欢
基层干部职业倦怠群体
处理干群关系不能忽视基层干部之痛
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的“广州样本”
职场人职业倦怠扰
教师职业倦怠何时休?
达到群体免疫,没那么容易
“小团体主义”帽子不要随便扣
调查
中间群体
要严管更要厚爱
城镇普通学校教师职业倦怠比乡村教师更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