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讲好诗歌的“故事”

2020-06-21 01:38李锦薇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69期
关键词:律诗天门山起承转合

李锦薇

高考试题考察的绝句、律诗,往往每个字都认识、每句话似乎也理解,但就是不懂整首诗究竟在说什么,无法整体理解,更谈不上鉴赏。诗歌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和抒情,但在描写和抒情背后却潜藏着叙事。如果从叙事的角度把诗句间的关系勾连起来,往往会感觉豁然开朗。那么面对大量省略和跳跃的诗面,又该如何勾连诗句?“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律诗和绝句的结构遵循“起承转合”的章法。起为破题,开启全篇,往往有统领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营造意境的作用。“承”,紧承起句,是对起句的延伸、深化、补充或具体阐释。“转”是结构和内容的转换,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情及景、由事及理、由理及事等思路上的转换,同时也是内容上的转换,要求开脱新意。“合”即对全篇进行总结归纳,是诗人感情抒发的凝结点,往往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果在讲好诗歌的故事时,充分运用其章法特征,那么诗歌故事的节奏就会很明朗。下面先以一首绝句为例来理解。

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四句全写景,但当中也有叙事的痕迹。题目中的“望”已经体现出诗人的行迹:站在远处放眼观望天门山。起句紧跟题目叙述所望天门山的情形:山从中间断开,“楚江”才能从此地流经。“承句”紧承“起句”中的“楚江”写其向东流淌,达到天门山开始回旋。“转句”还是紧扣题目“望”和“天门山”转写天门山断开后相向而对的姿态。“合句”承接“转句”写在对立的两岸间,看见渺小的一片帆船,正在从太阳升起的地方飘过来。

(我)远眺天门山,(看到)天门山从中间断开了,原来是楚江把它冲开成为两半;(我看见),向东流淌的碧绿的江水到达这里激荡回旋,天门山两岸的青山面对面得站立着,一片帆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向天门山飘过来。

简单地为每个句子加上主语、谓语,四句写景的诗文按照作者“开始望”“紧接着望”“然而又望见”“最后望见”连贯起来了,成为一个整体。

《辞海》中说:起承转合是“诗文结构章法方面的术语,'起'是开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从另一方面立论;‘合是结束全文”律诗的结构尤其如此。一般首联(起)、颔联(承)固然重要,但总是铺垫,最关键在于颈联的转,既要转得出乎意料,又要俯仰上下、照顾前后。尾联便顺水推舟,情感、主旨全出。所以讲解律诗中所含的故事时,除了要补充出人物(往往是“我”)外,一定要运用“起承转合”的叙事结构特点。

下面举一首律诗的例子

春日忆李白

杜甫(唐代)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庾开府:指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世称庾开府。

鲍参军:指鲍照。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

题目已经告诉时间是春日,事件是我想念李白了。首联的“起”句,直接回顾想念李白的内容:李白的诗句天下无敌,因为他写的诗文思绪飘逸,不同寻常人。颔联的“承”紧承首联的“飘然思不群”写李白的诗歌比庾开府的诗歌“清新”,比“鲍参军”的诗歌“俊逸”。列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思不群”。颈联的“转”写双方分别所在的“渭北”“江东”的景,让人不禁联想双方天各一方但彼此都在同一时刻想念对方。尾联“合”的部分,基于“转”中相互的思念,感慨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共饮酒探讨诗文。

春天来了,我想你我的好朋友李白了。(春天,又是个作诗的好季节),我这位朋友李白的诗歌没有人能超越,他的诗歌飘逸洒脱,与一般人的思绪根本不同。就比如他的诗文有庾开府的清新之风,又有鲍参军的俊逸之风。想起我的这位朋友。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春天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的薄云,我们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一同饮酒,再次仔细探讨我们的诗作呢?

从以上两例来看,读诗时,如果能充分挖掘诗歌中叙事的痕迹,显化涉及到的“人物”、“时间”“地点”“经过”“结果”等叙事要素,加上普遍被省略的主语“我”和被省略的谓语“看”“想”等词语,并按照“起承转合”的叙事节奏,诗句之间便贯通起来了,诗歌便容易被理解成一个整体。

如何挖掘诗歌的叙事痕迹,除了寻找叙事要素,还需要读者要有情景意识、充分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下面以2019年的高考题为例来分析。

题许道宁画[注]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間。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许道宁:北宋画家

题目为《题许道宁画》,即:题写在许道宁画作上的诗作。由此联想:诗的内容应该与画面上的内容相关。我们就得联想、想象观画者看画的场景和感受,以及画面上的内容。也许诗人站在画作面前,久久凝望。由此可以理解:站在许道宁的画作前,你看过去,满眼都是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苍茫的远处是哪个郡的山脉?之前我们放眼万里才能看到的意境,现在却在这一扇窗户大的画面上全能领略到。你看那画面上的树林被夕阳余晖笼罩着,而天空中云朵显得孤独落寞,好像不想归去。总之,这幅画中含有不同寻常的诗句,我费尽心力地去为它吟诗,也写不出它的美好意境。

在理解这首诗的时候,首先得走入欣赏画作的情境中,其次得运用联想和想象,把欣赏画作时的内心感受还原出来。还原诗作时,当然不可忘记人物等叙事要素和“起承转合”的叙事节奏。

如何进入诗歌的情境,首先得有情景意识,先了解作者作诗时的身份、际会,所处的时间、地点等,尝试把自己当做作者代入情境。“诗言情”“诗言志”,诗歌主要是写心理体验的,所以无论诗人在描写眼中的景、自己的动作行为,还是在叙事、议论,作为读者都得设身处地地体会此时此境的内心感受。所以能否讲好诗歌的故事,关键在于能否体会到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感。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这是一首投奔他人,希望得到赏识重用的自荐性质的干谒诗,类似现在的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进身的机会,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以求引荐。当读者知道作者写诗目的,就大致能把握诗文背后作者的心理。更不可忽视的这首诗类似写给陪侍郎的一封信,本身就就很强的叙事成分。颔联的“承”紧承首联的“谒孔门”三字展开,而颈联的“转”非常猛烈,如果不运用联想把省略部分补充上来,简直无法理解。尾联的“结”集中叙述了自己的自信和清高。

我虽然身份卑微但心中道义长存,我并非来攀附权贵而是因为你也是心怀道义之人。只希望您能读读我写的文章,我(此行)不求入朝为官,只希望和你一起谈谈为文著书方面的事情;(如果你不能赏识我),我在雨中垂钓,结下了我隐居渔乡的孤傲之情,吹过树林的夜风传来了远飞鸿雁的心志;男子汉接受恩惠必须要有缘由,我平生也绝不能接受别人平白无故的施舍恩惠。

总之,要读懂诗歌,可以借助其叙事要素、结构特点,设身处地地还原故事的原貌。

(作者单位:山西省河津中学)

猜你喜欢
律诗天门山起承转合
基于“起承转合”的中小学生智创素养培育
再登天门山(外二首)
应该叫胸联
我爱家乡的天门山
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起承转合
写诗拾趣
唐·李白《望天门山》(草书)
近体尤工,律绝兼善
政治课堂注重情境串联研究
坐天门山 索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