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起来,让平面变立体
——《浙江日报》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获奖版面编辑体会

2020-06-22 04:26文_严
传媒评论 2020年12期
关键词:浙江日报良渚版面

文_严 沁

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将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此,《浙江日报》以打通版的形式推出特别报道(2019年7月7日6-7版)。今年11月,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该版面荣获报纸版面类三等奖。能够在全国众多兄弟媒体版面中脱颖而出,在中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中斩获殊荣,这是浙报集团精心部署、采编融合联动、团队通力合作的成果。回顾总结编辑体会,我们认为,针对这一兼具深厚历史底蕴和时代意义的重大新闻题材,关键在于跳出新闻找新闻,发现新闻背后的相关元素,将其外化为读者可看可感的新闻信息,跨国联“动”、设计灵“动”、融合互“动”,让一张纸从平面变得立体,增强了时空的纵深感、内容的层次感、表现的丰富感。这是本次版面编辑过程中牢牢把握的重点,也是版面获奖的关键。

跨国联“动”:多位一体抢抓第一落点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江南水乡杭州,其申遗工作一直备受关注。报道前期根据预告,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于2019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的巴库举行,良渚古城遗址能否申遗成功届时将揭晓。版面服务于新闻报道,抢抓申遗现场的新闻第一落点尤为重要。在集团领导的指挥下,浙江日报全媒体编辑中心要闻编辑部同全媒体文化新闻部等部门联动谋划,提前策划设计版面报道,提出了跨国联动报道的方案。

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如期而至。此前几日,浙江日报专门派出记者远赴巴库现场,并在大会当天第一时间发回消息,及时报道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的前方信息,并且精炼、准确地阐述了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同时,另一路记者蹲守杭州良渚古城遗址现场,同步进行报道。除了提供新闻主体消息,编辑还与两路记者进行了连线,活灵活现的国内外新闻现场跃然纸上。这场跨时空互动传播,全面、立体、准确地呈现了本次申遗的主要信息。除了注重新闻现场报道之外,我们还专门设计了连线国内外顶尖考古专家,从专业角度解读本次申遗成功的原因,帮助读者理解良渚古城遗址的历史价值、研究价值和申遗成功的社会意义,强化了报道的厚度和分量。

浙江日报今年获奖版面版式设计

时效和现场是新闻的生命。如果没有新鲜的一手信息、没有现场的一线视角,一个设计再丰满的版面也是缺少灵魂的。可以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联动报道成功的第一步,就在于报社顶层设计之下组织制定了完善的报道计划,开展了多位一体的采访报道,如此,整个版面的内容便有了过硬的内核和坚实的骨架。

设计灵“动”:“复活”五千年前良渚文明

硬新闻往往需要软表达。版面是报纸各种内容编排布局的整体表现形式,报纸是否可读,是否让读者乐意去读、容易去读,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版面的吸引力。增强版面的吸引力,需要编辑用好设计、着力创新,尤其要创造“第一眼效应”,既为内容服务又满足受众需求、既反映新闻本身又体现地方特色、既有历史底蕴又有现代审美,让受众在看到版面的一瞬间就能被它吸引。对此,特别感谢集团领导、全媒体编辑中心领导给予要闻编辑部团队在创新创作上的极大支持,让我们不断尝试、不断改进,最终拿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版面设计方案。

良渚古城遗址实证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这是此次申遗成功的重大历史意义和价值所在。那么,我们思考:如果作为读者,当我们看到这个新闻时,第一个念头是什么?答案毋庸置疑,就是迫切地想了解五千多年前的良渚文明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又思考:立足浙江本地,我们能否“逆转”时光,对照如今的地理方位,将曾经的良渚古城结构和先民生活场景在版面上“复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更立体、更丰满地呈现良渚古城和先民的生活图景,报道前期,我们和全媒体编辑中心设计研发室的同事们走访了良渚博物院等相关研究机构、遗址现场,求教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多方了解良渚文化的内核、内容、内涵,探访良渚遗址的发掘、保护、研究情况,搜集大量考古资料、相关报道,对版面设计所需元素进行了精心筛选、提炼、归纳,形成符合大众传播的新闻语言和视觉元素。这些量大繁琐的前期工作,为后期的版面视觉呈现夯实了基础,也为版面设计和报道的权威性、美观度提供了科学例证。

根据权威数据和资料,结合相关专家指导,我们以插画形式绘制了良渚古城示意图、良渚古城先民生活想象图、良渚社会等级示意图等,并配以良渚宫殿模型、良渚玉器、良渚符号等照片。通过这些元素的有机组合,不仅回答了读者极为关心的“五千多年前的良渚古城是什么样?”“良渚作为一个阶级社会如何分层?”等种种疑问,也让良渚古城遗址“活”起来、“动”起来,让人一目了然。至此,良渚文化不再是停留在考古场域里的历史元素,更是可观、可感、可知、可亲的文化现象、文化符号、文化实体。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尤其聚焦三个重点:

第一,注重悦读性。版面紧紧围绕新闻主题,在色彩、线条、符号尤其是绘画形式上体现中国风格、浙江特色、良渚元素,用色简约不求多,拥有识别度、美观度和舒适度。

第二,注重科学性。在绘制良渚古城示意图过程中,严格依据权威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配以相关文字说明,并将绘制初稿呈送专家审核,充分保证内容的科学性、可靠性、权威性。

第三,注重新闻性。良渚古城遗址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而文明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就在于存在社会阶级和社会分工。良渚先民生活想象图的构成,在尊重考古发现的科学基础上,充分发挥编辑、美编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将良渚社会的多种角色,如“良渚王”“贵族”“平民”“工匠”等人物形象勾画出来,同时配以稻田、河流、独木舟、宫殿、民居、玉器作坊作业等先民生活、劳作场景,一个立体、全面、凝练的良渚先民生活想象图在版面上得到充分体现,为文字报道作了有效补充。

融合互“动”:为版面插上互联网翅膀

融媒体时代,人们的信息渠道选择非常多元。在新阅读形势下,单单依靠纸质媒体来传达信息、发表观点变得局限性越来越大。为此,报纸也应顺应潮流,在发挥自身所长的同时,借力其他媒介载体,更全面、立体地呈现报道内容。在音视频的呈现方面,报纸有着先天的劣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新媒体语境下,版面元素与互联网“格格不入”。

近两年,浙报要闻编辑部在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鼓励编辑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互联网思维、拥抱媒体融合、实践新媒体技能,根据版面新闻推出了《之江新事·这么厉害》《看招!十张图里藏着多少奥妙》等报、网、端互动的融媒体产品,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得益于平时的融媒体素养积累,在此次报道中,我们和设计研发室团队联动,推出360°全景解密良渚古城遗址的融媒体产品,在版面上以二维码的形式推出。最终,这样的融媒体报道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版面实现维度跃迁。报纸内容得到了互联网二次加工,读者在享受版面悦读的同时,通过新媒体的表现形式切切实实感知更加具象的良渚文化。

——融媒信息更加厚重。网络传播具有碎片化效应,通过报纸加持,整套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的新媒体产品更加具有权威性、厚重感、说服力。

——传播力更具能量。在顶层设计下,不论是新闻内容还是版面本身以及新媒体产品,相辅相成之中,传播力叠加增长,融合报道点击量达30万+,引发众多网友转发、点赞、互动。

思考与启示

专家评价,《浙江日报》的这一获奖版面新闻性强、版式大气、元素丰富,和新媒体相结合的“组合拳”打得恰到好处,精心不落俗套。版面被高校收入教学案例。在整体传播效果方面,这一版面为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营造了极为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

这次编辑实践,也让我们收获不少启示——

首先,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此次报道中的采、编、绘、融、传都紧紧围绕科学依据、客观元素开展。只有充分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规律,才能提高新闻报道的权威性、可靠性,把主题报道做得掷地有声。

其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客观基础上,编辑如何发挥自身能动性、创造性,发现新闻要素,为读者呈现视觉优美、内容丰满的版面,是对其能力实实在在的考验。只有依靠“创新”这一法宝,才能让好的内容得到有效展示、传播,不断凝聚向上力量、推动社会进步。

第三,要持续增强融合本领。中办、国办最近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大兴“开门办报”之风,把党的优良传统和新技术新手段结合起来,强化新闻媒体与受众的连接,生产群众更喜爱的内容,建构群众离不开的渠道。这就要求报纸编辑必须掌握更多硬核本领,立足版面推进更全面、立体、多元的融媒体报道呈现方式,不断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作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浙江日报良渚版面
5000年前的“良渚人”爱吃什么肉
拥有猫一样的眼睛
概率从何而来?
智珠
良渚考古大事记
良渚保护大事记
良渚古城
2016《浙江日报》全国两会报道的四个特色
版面撷英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