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视角下历史建筑保护使用导则编制研究
——以杭州为例

2020-06-24 06:58
中国名城 2020年6期
关键词:导则风貌部位

楼 舒

保护好文化遗产,是城市现代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传承城市文脉、彰显城市特色、建设品质城市的必然要求。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从本世纪初开始,杭州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确立了“城市有机更新”的理念,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市开展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作。当前,杭州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工作也面临新形势、新要求。首先,杭州正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旅游休闲中心、东方文化国际交流重要城市,持续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创新活力之城、东方品质之城和美丽中国样本建设,成为“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宏观发展定位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在城市工作进入新时期,城市发展主要由增量扩张转为存量更新的背景下,杭州市强调根据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传承文脉,体现区域差异,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城市特色塑造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次,在2022年杭州亚运会即将到来之际,为让各国来宾体会江南文化,向世界展示杭州韵味、中国魅力,遍布杭州城乡的历史建筑群天然地承担了文化地标的职责,也对杭州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以上背景下,如何更加科学、全面地将杭城已公布的上千处历史建筑科学保护、活态利用起来,使城市更具竞争力、吸引力,成为当前面临的一项挑战。这需要在全面、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标准化导则,创新历史建筑保护管理模式。

1 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概况

1.1 保护现状

杭州作为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早在80年代就开始探索名城保护的有效途径。自2005年以来,杭州市政府共公布了1643处历史建筑。为保护利用好这些历史建筑,杭州市编制《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规划图则》,建立涵盖“认定、规划、修缮、利用、搬迁安置”的政策法规体系,形成政府督导、业主主体、社会监督、法制保障、专家咨询“五位一体”的保护机制,实行“普查推荐-预备名录-基础管理-建筑修缮-日常维保”的“全寿命”管理模式,形成了以文脉保护、民生改善与城市有机更新融合发展为特色的历史建筑保护、再生、利用模式。

1.2 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

1.2.1 统一认识难

由于长期以来对历史建筑保护理念和认识的窠臼难以突破、偏差不易纠正,导致社会存在三种质疑:一是“为何保”。长期以来,“拆老城、建新城”的传统思维根深蒂固,认为保护应“让位”于城市建设和民生改善。二是“谁来保”。很多人认为保护历史建筑是政府职责,而非产权人或社会义务。产权人和公众缺乏保护意识和积极性,责任主体权利与义务不平衡,“要我保”的现象远多于“我要保”。三是“如何保”。消极保护,或是一味追求商业价值,使保护利用工作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和价值。

1.2.2 修缮设计指导难

目前,国家只对文保建筑的修缮设计明确了资质要求,对于历史建筑的修缮设计却没有明确的资质要求。在杭州,只有少数几家设计院有相应的专业水平和设计技能,大多数设计师缺乏保护观念和保护修缮设计的经验。尤其是在室内装修方面,无论是在文物修缮中,还是在历史建筑的修缮中,均没有相关的文件和规定对此作要求。又由于作为设计依据的《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图则》(后文简称《图则》)过于笼统,对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缺乏直接指导力,导致依据《图则》制定的保护设计方案或侧重翻建和重建,与保护原则背道而驰,或保护重点不明确,导致保护修缮走入误区。

1.2.3 活态利用指导难

历史建筑需要活态利用才能延续其生命意义,意味着 “对于城市及乡镇所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价值及特色的建筑遗产,加以维护及改造以符合现代的要求”[1]。然而当产权人未充分理解历史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建筑艺术价值、社会人文价值,不了解历史建筑具体保护部位和保护方法时,在转换利用功能时,往往破坏历史建筑的文化形象。如招贤寺旧址,原为寺庙,现改为餐饮店,造成了文化形象的破坏,引起社会争议。

纵观国内目前大部分城市开展的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实践,在保护法规和管理层面上一直在不断完善,一般都将《历史建筑保护规划图则》作为历史建筑公布后制定的第一个法定文件,从而指导历史建筑的修缮和利用。但《图则》大都建立在较宏观的层面上,主要对历史建筑本体信息、特色进行简要描述,划定保护范围,提出大致的保护总体要求。天津、宁波的《图则》内容虽然更为丰富,但对于指导修缮设计方面,尤其是指导产权人的保护利用方面,还是缺乏更为细致的控制和引导,对于一般产权人而言,很难从图纸上清楚了解历史建筑具体需要保护的内容和要求,因此实际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较差。破解这些问题和挑战,需要研究编制历史建筑保护使用导则,通过导则的编制补齐《图则》和修缮、利用方案之间的衔接短板,从而更接地气、更有效地指导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工作。

2 《历史建筑保护使用导则》的编制框架和内容要素

保护导则是由“Coservation Guidance”翻译而来 ,也有学者翻译为“保护准则”或“保护指导方针”。从字面来看,“导”即引导、指导,“则”即规范、准则,体现出保护设计对保护控制和利用引导的双重作用[2]。因此保护导则具有一定的纲领性,是正确保护思想的文本表达。杭州市《历史建筑保护使用导则》采用“一幢一册”的文本形式,即细化到为每处历史建筑编制一份“量身定制”的导则,成为《图则》与修缮方案之间的规范性管理文件。

2.1 编制框架

《历史建筑保护使用导则》的基本框架主要借鉴国内相关研究,结合杭州现有法规、规范和保护实践,图文并茂地进行设计。其框架结构主要分为三大部分:

2.1.1 “编制说明”

主要介绍该处历史建筑导则的编制目的、依据以及关于导则体例的有关说明。

2.1.2 “基本情况概述”

以文字、表格形式描述该处历史建筑的风貌特征、历史沿革等基本情况,并进行综合价值的分析和评估,明确历史建筑的保护类别。该部分分“建筑概况”和“综合价值评估及保护类别”两大部分。其中“建筑概况”又分“基本情况”“建筑风貌”和“历史沿革”三部分内容。“基本情况”以表格形式(表1)表达历史建筑的名称、编号、公布时间、区位、结构、年代等多项内容。“建筑风貌”和“历史沿革”以文字形式分别描述历史建筑的风貌特色、文史情况和历史演变情况。“综合价值评估及保护类别”部分以文字形式进行表达,主要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环境价值、利用价值五部分来分析历史建筑的价值特色和内涵,对历史建筑的保护类别进行评定。

2.1.3 “编制内容”

包括“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要求”“历史建筑保护控制图”两部分。

“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要求”的内容以文字、表格形式进行表达,总体概括历史建筑的保护部位、保护要求和利用要求。具体分为“总体保护要求”“保护部位”和“管理利用要求”三部分。“总体保护要求”依据历史建筑的保护类别和《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中该保护类别的要求进行细化制定。“保护部位”以表格形式,从建筑本体的外部风貌、内部风貌、空间布局和环境等方面列举该处历史建筑的重点保护部位和风貌保护部位(表2),“管理利用要求”以文字形式从利用功能、配套设施、日常维护三方面提出历史建筑的日常管理和利用的要求。

“保护控制图”主要依据历史建筑测绘的总平面图、分层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特色构件节点大样图等图纸的基础上,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结合历史建筑相对应部分的照片,详细标识历史建筑在外部风貌、内部风貌、空间环境、周边环境等部分中的重点保护和风貌保护的具体部位、编号及其保护要求。该部分内容力求将专业图纸形象解读,让普通老百姓能够看到懂、理解得了。(图2、图3)

图2 思澄堂历史建筑保护使用控制图-总平面图

2.2 内容要素

分析历史建筑的保护价值,明确历史建筑保护部位及相应要求,提出历史建筑的管理利用要求,这三方面构成了导则编制的重点内容要素。

2.2.1 价值评估和保护类别

(1)价值评估

保护、设计、探讨建筑本身的持续再利用方式,其视域范围着重于基地内和建筑物内部的合理性以及空间形态的历史、人文和艺术价值。[3]历史建筑的价值评估,是《导则》编制的基础和出发点。本导则的价值评估系统(参见表3)借鉴国内外对历史建筑或建筑遗产的价值评估研究,在系统分析、归纳杭州历史建筑的特色的基础上,构建了由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环境价值、利用价值五大评价因素和建筑年代、建筑风格等18项评价因子构成的,具有杭州本地特色、针对性、可操作性较强的历史建筑的价值评估体系。

图3 思澄堂历史建筑保护使用控制图-总平面图说明图表

表3 杭州市历史建筑价值评估指标表

在确定了18项分析因子后,采用群体层次分析法,科学确定历史建筑评价指标权重,构建了一套符合技术管理需要、定性和定量手段相结合的历史建筑综合价值评估机制,并编制了历史建筑价值评估的操作手册。通过这套价值评估体系,导则在编制中可以较为准确的把握历史建筑的总体价值,为历史建筑的类别确定,保护利用的要求提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保护类别

依据历史建筑(历史、艺术、科学、环境、实用)单一价值的得分情况和价值综合评价总分分值的计算结果确定历史建筑分类保护的级别,参照《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的规定,将历史建筑分为三类:

一类历史建筑:综合得分85分以上,或综合得分未达到85分以上,但历史、文化艺术或科学价值达到最高分的历史建筑,或者具有公认杭州当地典型代表性的历史建筑,判定其综合价值高,将其确定为一类历史建筑。要求其建筑的外部风貌、主要平面布局、特色结构和构件不得改变。

二类历史建筑:综合得分75-85分的建筑,其综合价值较高,历史文化价值较高或者科学、艺术价值较高,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杭州历史建筑,将其确定为二类历史建筑。要求其建筑的外部风貌、特色结构和构件不得改变。

三类历史建筑:综合得分在60-75分的建筑,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或者科学、艺术价值的历史建筑,确定为三类历史建筑;对于综合得分未能达到60分,但是其环境价值、利用价值得分很高的历史建筑,说明其对杭州城市历史风貌的影响较大或者仍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也应考虑将其列为三类历史建筑予以保护。要求建筑的主要外部风貌、特色构件不得改变。

2.2.2 保护部位

保护部位的明确和级别要求的制定,在导则内容中占最为重要比例。不仅在文字部分以表格形式进行提炼、概括,保护控制图也以测绘图纸和实景图片相结合方式,对保护部位加以明确,并以老百姓通俗易懂的语言明确保护要求。

(1)保护部位的分类

在大的分类原则上,我们借鉴国内外对历史建筑的整体性保护原则和“历史城镇景观(HUL)”方法[4],分为建筑本体的保护部位和环境的保护部位两大部分。既要重视建筑本体的保护,又要对建筑的内部环境,如院落空间,以及对外部所处的特色环境、场所进行保护。

图4 平远里建筑群保护使用控制图-南弄北立面图

对于建筑本体的保护,我们从外部风貌、内部风貌、空间布局三大方面进行考虑。其中外部风貌着重分为顶面和立面(图4),并设置其他项,涵盖一些无法在顶面、立面上表达清楚的特色部位,如外廊道上的水磨石地面、踏步等细节。内部风貌着重分为结构体系和内部特色构件及特色装饰构件,比如传统民居在内部风貌中最重要的就是保护木结构的结构体系,而欧式风格的建筑则要保护其砖石的结构体系。空间布局则要保护构成历史建筑重要布局的空间,比如轴线、主厅堂、楼梯的空间、阳台的空间等。

(2)保护部位的保护级别

为了活态利用历史建筑,延续历史建筑的生命力,我们在对保护部位的保护级别确定上,不但要基于坚持“原真性”“整体性”原则,还应注入“活态性再利用”理念。根据要素与部件的重要程度,考虑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可能性。结合长期以来的实践经验,以及实际操作、可行性,对甄别出来的保护部位分重点保护、风貌保护两个层次级别(图5)。

重点保护:对历史建筑中具典型价值的环境、空间格局、结构体系、部位或构件,保持其原有状态和风貌,如有残损须遵循原真性原则,按照原特征进行修复。

风貌保护:对历史建筑中具有一定价值的环境、空间格局、结构体系、部位或构件,保护其风貌,如有改变,遵循可识别性原则与历史建筑风貌相协调。

图5 平远里建筑群保护使用控制图-南弄北立面图说明图

这两个级别的制定主要针对历史建筑的修缮和装修管理,既强调了对历史建筑的原真性价值的维护,又兼顾了灵活性的活态利用。

重点保护强调遵循原真性的原则要求,对于历史建筑价值较高的部位进行严格保护,强调原特征修复,应避免在原有部位保存完好,或有条件利用原材质替换破损部位时,用现代工艺和新材料替换或全部更换历史建筑的保护部位。如针对历史建筑的外部风貌,就应重点保护屋面形式、材质;立面的墙体材质、阳台、特色装饰等;内部风貌上,应重点保护历史建筑的主要结构体系,壁炉、楼梯等主要特色内部构件;空间布局方面重点要保护历史建筑的轴线、主厅堂等部位。

风貌保护主要针对一些无法长久保存的价值相应较低的构件;结合实际的现代化生活、生产需求而可改变的空间和部件等,如果需要修复,可采用新工艺、新材料,但其风貌必须与原部位、构件以及历史建筑的整体风格相协调。如杭州有为数不少木结构的普通传统民居或传统木质材料运用较多的历史建筑,其外立面木门、木窗样式一般,价值级别不是很高,则可进行更新替换。但替换部分应与旧有的部分在材料、设计、色彩、肌理等方面与历史材料相匹配、协调,并在将来的研究和采取保护措施时能够加以区分,即提倡可识别性原则进行修复,使其风貌与历史建筑整体风貌相协调。

为了能够活态利用历史建筑,在对有价值的保护部位、空间进行分级保护,并提出相应保护修缮措施外,对于其他未提及的,价值不高的部位和空间可结合实际需求进行改变和活态利用,但整体要求与建筑的风格相协调。

2.2.3 管理利用要求

由于时代的变迁,历史建筑往往失去了原有功能,在这种情况下,为历史建筑寻得适当且符合当代利用功能的用途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恢复其生命力的有效途径。管理利用要求部分主要结合历史建筑的风貌特色和保存情况,对历史建筑的利用和日常维护提出相应的要求,让产权人、利用人、管理人了解如何正确地养护、利用历史建筑。其内容分为利用功能的要求、配套设施的要求和日常维护的要求三大方面。

(1)利用功能

每幢建筑物在特定时期都有最适合它的功能属性,历史建筑的活态利用就是寻找自己本身功能属性不断准确定位的过程,直到能找到最适合的功能以后才能延续其生命力,散发魅力。借鉴国内外保护经验,历史建筑保护使用导则在指导的历史建筑利用功能的活化利用时,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对于保护类别较高或(有特殊纪念意义)的历史建筑,如一类历史建筑,按照“原真性”的保护要求,历史建筑应尽可能恢复或延续其原有的用途和功能进行利用。这个层次的利用最有利于历史建筑的保护,也最符合历史建筑保存的状态。比如一些作为宗教、寺庙或有特殊纪念意义类建筑常常采用此种方式,也正因为延续了原有功能,才使得这些建筑的使命感和神圣感得以延续,价值得到体现。

第二个层次:对于具有一定价值但其原有功能已经不适应现代需求的历史建筑,可改变原有的利用功能,以符合其文化形象的方式利用,比如作为文化、办公、展览等场所,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建筑的室内外风貌特色及环境,减少历史建筑的负荷,实现保护与利用的有机统一。如邮电路16号历史建筑,修缮前72家房客,老房子已无法承载大量居民的居住利用功能,经过修缮后成为办公场所。

第三个层次:对于一些价值较低,保护类别较低如三类历史建筑,可结合社会、城市的发展需求,改变其用途,作为一些旅馆、餐饮等商业用途利用,但应将历史建筑的文化特色价值融入现代化的设计当中。也可分为两个方面:一种是,商业用途和原有用途相近,比如原是民居,现改为民宿;一种与原有利用方式差别较大,比如原为民居,现改为商店。

活化利用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新功能是否能合乎现代社会的需要,还必须考虑到新功能所需的空间布局或内外风貌的调整,是否在保护许可范围内。利用功能转换通常会赋予历史建筑新的更持久的生命,但需要设计师有很高的平衡创意能力。

(2)配套设施

为满足现代使用功能,历史建筑的通风、采光、上下水、空调、采暖等方面都需要重新考虑。因此历史建筑保护使用导则设置该部分内容,以指导人们对配套设施的更新和利用。指导的原则是,在原有设备大部分保存完好,并有条件利用原有设备替换缺损部分的可能时,避免用现代机械和设备替换或全部更换历史建筑内旧有的设备。当保留的设备破损或缺失,或需添置新设备时,应不破坏历史建筑的特色部位,不影响历史建筑的整体风貌和环境。如安装空调系统不应该破坏或削弱历史建筑内外部特征,避免湿气的聚积而使历史建筑材料受到腐蚀;新增的一些设施,如根据需求设置额外的厨房、卫生间等宜设在历史建筑的次要部位;又如在历史建筑尤其是一些传统民居中,因消防的需要需安装新的管线、探头等消防设备,在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历史建筑的消防安全,也应充分考虑隐蔽性,使其不突兀,保护好历史建筑的风貌特色。

(3)日常维护

《导则》针对不同(每幢)历史建筑的特色提出专属性的日常维护要求,维护保养的内容主要包括:屋面、屋架;承重构件;墙体;楼地面、楼梯;地基基础;装饰装修;设施、设备;室外环境八大部分,每个部分均有各自的检查和维护周期,维护保养的重点和措施。这部分内容将有效指导历史建筑的产权人、利用人和管理人在日常利用中对历史建筑的照料,保障历史建筑风貌的完整性和日常利用的安全性。

3 《历史建筑保护使用导则》编制的实施成效

通过几年的探索和试点编制,目前已经委托专业设计单位完成杭州市90余处历史建筑的《导则》编制工作。编制文本已应用于实践中,从近几年的应用反馈来看,《导则》既能有效作为历史建筑修缮审批的管理依据,指导历史历史建筑修缮设计;又能指导历史建筑的保护责任人开展历史建筑的利用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

3.1 在全国率先填补了《图则》和修缮利用方案之间的技术空白

《导则》可以作为一种新的历史建筑保护管理手段,结合特定保护对象提出具体的保护要求,分层次,分类别的对相关概念和术语进行阐述和界定,以弥补有关法规和条款的不足[5]。它率先将技术研究和管理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构建了一套符合地方实际、针对性、可操作性较强的历史建筑的保护使用导则编制体系。改变了已有研究相对侧重理论和分析的状况,本研究更强调理论与实际管理的结合,在借鉴国内外遗产保护经验基础上,结合杭州实际,填补和完善了历史建筑的保护管理规范,形成由“历史建筑保护规划图则—历史建筑保护使用导则—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方案审批”组成的多层次保护管理体系,提出了历史建筑保护使用导则的编制刚要(纲要)和具体要求,形成了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导则编制的文本模板,对完善我国历史建筑保护及利用的技术体系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3.2 切实强化历史建筑保护管理文件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历史建筑保护使用导则》的编制结合杭州市各类型历史建筑的价值和特色,是历史建筑量身定制“保护利用说明书”,切实做到“一幢一册”。其成果从日常维护和修缮利用两方面,从风貌控制、具体保护部位、保护内容及合理利用四个维度切实加强了对历史建筑保护实践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经过杭州90余处《历史建筑保护使用导则》的编制和试行,该导则不但能有效作为历史建筑修缮审批的管理依据,指导专业人员进行历史建筑修缮利用设计,而且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让老百姓懂得保护什么和怎么保护,有利于增强历史建筑的产权人、使用人和管理人的文化自豪感和保护自觉性。

3.3 提升历史建筑有效保护的综合品质和价值提升

《历史建筑保护使用导则》的编制,从历史价值、文化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环境价值、实用价值等多方面总结历史建筑的特色和综合价值,不仅挖掘历史建筑的内涵,提升历史建筑的综合品质,普及历史建筑的保护知识,提高社会各层面的保护意识。同时也让修缮设计人员和历史建筑的保护责任人能更深入了解历史建筑的保护的意义所在,帮助他们有效保护历史建筑特色风貌,并合理利用延长建筑使用寿命。这不仅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于延续地域的历史文脉、保护地域的“魂”和“根”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而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可观的。

猜你喜欢
导则风貌部位
包裹的一切
分析当归中不同部位有效化学成分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五个部位冬天尤其要保暖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工程项目管理导则(十一)
工程项目管理导则(十二)
工程项目管理导则(八)
工程项目管理导则(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