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联合体在提升基层医院护士急救能力中的应用

2020-06-24 03:55张大林邵利辉
卫生职业教育 2020年12期
关键词:联体操作技能基层医院

张 叶,刘 洁,张大林,邵利辉

(长沙市第四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6)

在医疗联合体(简称医联体)模式下,我院建立以三级医院为核心、二级及其他医院为主要成员的医联体。基层医院护理抢救能力欠缺,导致患者救治失败案例频发[1-2]。护理是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3-4],护理管理应与护理发展同步,实现护理理念及相关资源在基层医院的渗透,帮助基层护士提高护理能力和管理水平。自2018年1月以来,我院急诊科组建了应急指导小组,在基层医院开展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并组织基层医院护士来我院深造进修,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本研究对比分析了100名基层医院护士在普通模式下与医联体模式下的培训结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医联体成员中基层护士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8所基层医院100名初级护士,按要求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名,工作年限(2.23±0.78)年;学历:本科4名,大专23名,中专23名;年龄 20~26岁。对照组 50名,工作年限(2.16±0.96)年;学历:本科5名,大专22名,中专23名;年龄19~25岁。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成立急救指导小组[5],由主管护师6名和不同级别医师3名组成。指导小组对基层医院护士的护理能力进行调研,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首先由抢救室医师开展为期1个月的急救理论知识培训,内容主要为急诊常见疾病的理论知识与抢救措施,常用仪器的使用和维护,急诊分诊、接诊、转运;其次为1个月的操作技能培训。之后将急救指导小组的护师指派到基层医院,开展为期4个月的临床技能和临床实践培训。先由小组成员进行单项示教,再进行一对一辅导,然后进行现场情景演练。具体内容包括心脏骤停的抢救、心力衰竭的急救、休克的急救护理、胸痛的急救、多发创伤的急救以及急性中毒的救治等;心肺复苏术、电除颤、洗胃、定位抢救、心电监护仪使用等;熟悉抢救班工作制度和流程、院前院内急救流程及预诊分诊班制度和流程等[6]。

1.2.2 对照组 各医院成立各自的急救指导小组,由主管护师6名和不同级别医师3名组成,首先开展为期1个月的急救理论知识培训,内容主要为急诊常见疾病的理论知识与抢救措施;其次为1个月的操作技能培训。之后各指导小组进驻科室,开展为期4个月的临床技能和临床实践的指导培训。

1.3 评价指标[7]

(1)培训前后,由急救指导小组成员对100名护士的急救理论知识、临床实践能力及操作技能进行考核。(2)评估患者转诊时间以及护理事故、护理纠纷、护理差错等,参考倪红[8]的研究。(3)独立急救能力:根据护士主动巡视、观察病情、评估病情变化、是否采取急救措施及时处理突发事件进行综合评估,满分为100分,由急救指导小组成员进行综合评分。(4)护理工作满意度:编制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培训前后分别发放100份调查问卷。(5)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自行设计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问卷,主要内容:护士病情观察能力、沟通能力、急救药品使用熟练度、急救仪器使用熟练度、抢救配合度。培训前后分别发放100份调查问卷。

1.4 统计学方法

首先采用Excel对所有的结果进行初步收集和统计,再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急救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及临床实践能力评分比较

培训后,观察组的急救理论知识、临床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转诊时间

表1 两组急救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及临床实践能力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急救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及临床实践能力评分比较(±s,分)

t P项目急救理论知识4.328 0.048操作技能5.128 0.012临床实践能力培训前培训后t值P值培训前培训后t值P值培训前培训后t值P值对照组74.23±3.45 82.09±5.23 5.031 0.014 72.33±4.19 84.17±6.32 9.352 0.000 72.16±2.47 84.16±6.03 9.402 0.000观察组72.67±4.19 88.78±4.26 11.303 0.000 74.09±4.83 92.38±5.40 17.425 0.000 73.67±2.19 94.08±4.81 20.895 0.000 6.051 0.005

培训前观察组转诊时间为(148.67±30.78)min,对照组为(149.46±32.62)min;培训后观察组转诊时间为(112.09±38.29)min,对照组为(128.56±41.09)min。培训后观察组转诊时间比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

2.3 护理事故、护理纠纷和护理差错

经不同护理急救培训后,观察组护理事故、护理差错、护理纠纷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护士在急救护理过程中护理事故、护理差错、护理纠纷的得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护士在急救护理过程中护理事故、护理差错、护理纠纷的得分比较(±s,分)

t P项目护理事故护理纠纷护理差错对照组11.27±3.23 7.28±2.12 8.52±2.87观察组7.10±2.12 4.08±2.56 4.23±1.98 2.176 1.812 2.025 0.032 0.040 0.036

2.4 护士独立急救能力

培训前观察组护士独立急救能力评分为(65.35±15.79)分,对照组为(66.27±16.32)分;培训后观察组护士独立急救能力评分为(86.51±10.13)分,对照组为(75.33±16.24)分。培训后观察组独立急救能力比对照组提高更加显著(P<0.05)。

2.5 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培训后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见表 3。

表3 培训后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

2.6 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培训后观察组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见表 4。

表4 培训后医生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医联体背景下护理实践经验表明,托管式医院可以采用植入式管理,对于松散型联盟医院可采用人才培训、资源共享、业务指导等策略[9]。现阶段,基层护士的急救能力参差不齐,对分级诊疗内涵的理解仍存在一定偏差[10]。通过医联体模式,对基层护士进行人才培养、业务指导以及植入式管理等模式,将有助于提升基层护士的急救能力[11]。

3.1 提升基层医院护士的临床实践能力

在医联体背景下,使护理资源及管理理念在基层医院渗透,提高基层医院的护理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从而为实现分级诊疗做出贡献[12]。我院急诊科自成立医疗联盟以来,一直高度重视医疗联盟中护理实践的同质化[13]。通过对我院急救指导组的培训,使基层医院护士的急救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及临床实践能力显著提升,明显优于未经培训的基层医院护士和由基层医院培训的护士。

3.2 缩短急诊患者转诊时间

在患者转诊过程中,基层医院护士通过跟班培训,掌握了急危重症患者急救流程、急救的配合等,因此能显著缩短患者的转诊时间,规范转诊上级医院的流程,提升抢救的成功率。将三级医院护理管理培训的方法通过医联体模式延伸到社区医院或基层医院,使基层医院建立良好的护理急救流程,更加融洽地进行急救配合,缩短急救时间,减少抢救费用[14]。

3.3 降低护理事故、护理纠纷、护理差错发生率

护理工作是医疗工作的重点之一,护理人员必须具有非常专业的职业素质,且应当履行各级岗位责任制分配的职责。通过医联体模式对护士急诊能力进行培训指导,减少护理事故、护理差错及护理纠纷的发生,表明医联体模式下对护士急救能力进行培训,对减少医患纠纷及医疗事故有重要作用,值得推广。

3.4 提升基层医院急救护理工作满意度

基层医院的护理工作需要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从整体上提高基层护士的业务水平[1,15]。建立医联体模式后,在我院培训下,患者对基层医院的护理满意度也得到了提升,且医生对护士的工作也有了更好的评价。

猜你喜欢
联体操作技能基层医院
游离尺动脉联体穿支皮瓣修复手指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操作技能床旁教学指南(2021年版)》解读
微生物检验在基层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
机械装配中钳工的操作技能分析
腹腔镜下胃袖式切除术在基层医院的运用
医联体服务模式下社区患者首诊意愿及需求分析
简析提高钳工操作技能的策略研究
对基层医院医疗保险管理工作的分析和思考
医联体:足不出户的健康保障
化学实验操作考试必备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