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统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研究
——基于统计学专业不同时期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

2020-06-24 08:58杨时林高永东余玲玲孙刘萍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学期素质方案

华 锐,杨时林,高永东,余玲玲,孙刘萍

(湖北科技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1998年9月,统计学从数学学科分离出来成为独立学科,这一调整与国际接轨,适应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对学科发展具有深远影响[1]。但随着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和金融科技等技术的涌现,统计学的应用范畴得到极大扩展,统计学的知识内涵得到极大丰富,传统的数理统计方向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学生的知识需求。 为此,湖北科技学院根据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的部署,决定全面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的制定是极其专业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因此,学者们针对不同专业,基于不同理论思想,提出多种改进方案[2~5]。在统计学专业的培养方案研究方面,学者们具体从专业定位[6]、实践平台[7]、培养理念[8]、专业认证[9]、培养模式[10~11]等方面提出改进方案,华锐[12]则针对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案例研究。

湖北科技学院统计学专业积极吸收以上研究成果,在学校相关思想指导下,充分领会关于“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精神,按照“立足湖北,面向全国,服务基层,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本位,以专业认证为基本规范,针对旧版《统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下称《培养方案》)的不足,结合长期教学实践经验,以毕业需求来反向设计课程体系,实施“分段培养”的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全面改进旧版《培养方案》,推出新版《培养方案》,亮点纷呈,以期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培养方案》的比较研究

2018年下半年,我国高校开始集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并已于2019年秋学期开始实施。袁靖宇[13]认为,此次修订有利于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有利于全面执行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同时,可利用此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契机回答“现有的人才培养如何评价”“未来的人才培养应具有什么样的方略”等问题。

根据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部署以及《湖北科技学院关于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湖北科技学院关于制定 2019 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的要求,湖北科技学院统计学专业主动求新求变,对《统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大幅改进。

(一)人才培养实用化

近十年来,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发展与普及,人类社会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利用成熟的统计学方法,挖掘数据间的关联关系和因果结构,继而揭示发展规律、预测未来趋势,大数据从而实现“增值”。同时,云计算的发展,让大数据的价值得到迅速而充分地利用。海量数据的产生与流转成为常态,大数据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走向。同样,在金融领域,大数据技术与统计知识的结合应用,实现金融创新,满足金融需求,实现经济繁荣。

因此,统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除了“具有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和扎实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础,系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练掌握采集信息、数据分析等技能”等“规定动作”外,更应该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专业培养目标需要更加实用。

2011版《培养方案》中,将统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设置为“数理统计”方向,2015版《培养方案》中,统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还增加了“教育统计”方向。这些做法均已不适应市场的新需求。因此,2019版《培养方案》将“大数据”和“金融统计”作为新的专业方向。这一个重大调整使得统计专业的发展顺应国家发展需要,便于培养国家适用性人才。

为突出“大数据”和“金融统计”的专业特色,在大数据方向上,新版《培养方案》在保留《数据挖掘》《贝叶斯统计》《数据可视化》等课程的基础上,大幅增加大数据类的课程,包括《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大数据技术原理与应用》《算法设计与分析》《云计算与分布式系统》《机器学习》等,这些课程的开设可以培养学生大数据挖掘算法设计与应用能力、大数据分析建模与可视化分析能力、大数据系统与搭建能力、大数据预测性分析能力。

在金融统计方向上,本专业倚靠现有“应用统计学”专业的专业优势,在保留《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回归分析》等课程的基础上,精选出部分课程作为此方向的专业课程,形成统计学专业的新优势,这些课程包括《货币银行学》《金融工程学》《证券投资学》《外汇理论与实务》《宏观经济统计分析》。 这些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培养学生金融产品的定价能力、交易策略的设计能力、金融风险的管理能力、金融产品的设计能力和金融软件的应用和实施能力等。

(二)课程设置合理化

1.在课程设置层面

从总体看,新版《培养方案》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在课程设置上去数学化和去统计化,使得知识更具操作性与实用性。新版《培养方案》删除了部分较难的数学类和统计类专业课程,包括《抽样调查》《统计计算》《探索性数据分析》《质量管理统计方法》,删除了与新专业方向不符的选修类课程,包括《统计法律基础》《国民经济统计学》《生物统计》《市场统计分析》等,同时增加应用更广、更易掌握的信息技术类和经济金融类的课程,释放学习压力,突出专业特色,增强课程实用性。

从细节看,在专业基础课上,新版《培养方案》保留了《高等代数》《数学分析》《解析几何》《西方经济学》《概率统计》《运筹学》等课程,充分保证学生数理基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同时,新版《培养方案》增加《实变函数》课程,意在强化学生数理统计基础;增加《Excel高级应用》课程,意在培养学生在Excel等常用统计工具中的应用能力;增加《会计学》,意在开阔学生的经济视野。在专业必修课上,新版《培养方案》保留《随机过程》《抽样技术》《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统计模拟》《实验设计》等课程,强化数理统计类课程在统计学科的基础性作用,保证统计学科完整性,夯实学生专业基础。

表1 2019版《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变化表(较2015版)

续表1 2019版《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变化表(较2015版)

2.在教学计划层面

从教学计划看,教学计划更加合理。根据历年教学实践经验和学生教学反馈,新版《培养方案》在对课程设置进行大幅调整的同时,对部分课程的教学计划也进行大幅调整。作为数学学科最重要的基础课程——《数学分析》,从原来两个学期完成(第一学期6个学分,第二学期6个学分),改进成三个学期完成(第一个学期3个学分,第二学期6个学分,第三个学期3个学分);作为统计专业最重要基础课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原版《培养方案》均放在第三学期完成,新版《培养方案》分别放到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完成;这些调整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尊重教学规律,教学计划趋于合理化。作为经济类基础课程——《西方经济学》,新版《培养方案》将其拆分成《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门课,总课时量从64课时增加到96课时,并提前到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进行学习,这充分地肯定《西方经济学》在学科建设上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学生尽早认识到统计学在经济领域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经济直觉。同时,以《计量经济学》和《金融工程》等为代表的金融类和经济类课程整体提前,数学类和统计类课程整体调后,一方面保证“金融统计”的专业特色;另一方面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素质培养可操作化

对于素质培养目标,2011版《培养方案》在“基本培养规格与素质要求”一项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提出要求,比如:具有采集数据、设计调查问卷和处理调查数据的基本能力;熟练使用各种统计软件包,有较强的统计计算能力;掌握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等。从整体看,对素质培养目标的描述非常简单,同时也没有提出可行性方案。

2015版《培养方案》对此进行了较大改进,对学生素质培养目标提出明确要求。其做法是,在“专业培养规格”一项中,将专业培养规格分解成“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同时将“素质要求”细分成“思想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四项,并分别对此进行详细论述,同时在“培养规格与标准实现拓扑图”一项中,将所有的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与具体的课程相对应,素质培养的可操作性大大加强。但2015版《培养方案》的问题在于,素质培养目标的完成几乎都是建立在教师一侧,老师教,学生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忽视,素质培养的效果大打折扣。

为了克服2015版《培养方案》的不足,2019版《培养方案》以“第二课堂”为平台,以项目参与为渠道,以学分获取为目标,充分利用学校既有资源,实现素质目标的完成,操作性极大加强。具体做法如下:将素质目标以项目形式呈现,分成思想成长类、创新创业类、志愿公益类等六种,不同类别目标分别给出具体的项目名称,并根据不同绩效给予0.1到2个不同学分的奖励,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可根据学习安排和兴趣特长灵活地参与到不同的项目中,总学分达到毕业要求即可。这种做法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完全颠覆了原有素质目标培养的固有模式,预期效果更佳。

(四)注重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新版《培养方案》在总学时减少的情况下,通过增加实践课程和增加实验环节等方式,大幅提升实践课时的比重。

1.在实践环节的课时比重层面

由表2知,实验课程的课时占比由2011版的10.9%,2015版的12.2%,提高到2019版的12.4%,比重稳步提升。实验课程的分布结构也发生较大改变,专业必修课的实验课时占比从2011版的3.0%,提高到2019版的7%,在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三大课程门类中,比重从排名最后,提高到排名第一。由表3知,实践课程的占比从2011版的20%,2015版的23.4%,提高到2019版的27.4%,提升幅度较大,其原因除了总课时整体减少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大幅增加了实践课程的时间,从2011年的28周,2015版的29周,直接大幅增加到2019版的34周。这些举措的推出,修正了原有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促进了教学和实践的良性互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表2实验课程占比的比较研究

表3 实践课程占比的比较研究

2.在实验内容的改进层面

新版《培养方案》利用专业课程调整和开设的机会,在原有Stata、SPSS和SAR等统计软件的基础上,新增业界流行的现代信息技术软件的学习。结合《大数据技术原理与应用》的开设,强化R软件的学习;结合《金融工程学》的开设,强化Pathon软件的学习;结合《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的开设,强化Oracle软件的学习,这些新增的现代信息技术软件的学习,大大提升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在能力培养的管理层面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方案》中强化能力培养的日常管理。首先,注重学科竞赛管理。除了参加数学与统计学院传统的数学建模竞赛,还要求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理财大赛、全国高校大数据应用创新大赛、申报各级各类创新创业项目等;其次,注重学生实践平台管理。利用新建机房和设立数据处理中心的机遇,为学生提供24小时开放的数据平台和专业教师指导;再次,强调专业技术认证管理。结合专业特色,要求学生获得国家认可的各种专业技术培训并获取相应的证书,比如会计师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数据处理工程师证、教师资格证等,对于参与活动的人员给予学分和精神方面的奖励。

二、不足之处

新版《培养方案》突破性地解决旧版《培养方案》中专业特色不突出、前瞻性课程不够等问题,全面改进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必将促进我校统计学专业高质量发展。但囿于视野狭窄、能力有限、时间紧迫等困难,新版《培养方案》还存在如下问题需要改进:

第一,新专业方向的支撑课程缺乏。在大数据方向上,新版《培养方案》仅增加5门核心课程,在金融统计方向上仅增加4门核心课程,这些课程虽然极具代表性,但对新的专业方向只有基础性支撑作用。在后续的教学实践中,统计学专业可以通过增加选修课的方式,增强专业基础,供师生学习提高。

第二,“金融统计”方向的专业定位需进一步明确。首先需要确定此方向到底是金融,还是统计?进一步地,如果是统计学方向,到底是经济统计学,还是应用统计学?如果是金融方向,到底是金融学方向,还是金融工程方向?这些问题需要在充分了解社会发展需求以及改善师资力量的情况下,在后期教学实践中逐步确立和完善。

猜你喜欢
学期素质方案
烂脸了急救方案
新的学期 新的尝试
期末冲刺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卷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定边:一份群众满意的“脱贫答卷” 一种提供借鉴的“扶贫方案”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测试题(D)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ACT和SAT的几个区别
稳中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