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襄阳市物流业提质增效对策

2020-06-27 13:05肖和英
物流技术 2020年5期
关键词:襄阳物流业强国

陈 希,肖和英

(湖北物资流通技术研究所,湖北 襄阳 441000)

1 引言

建设交通强国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先行领域,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支撑。2017年10月18日,“十九大”报告作出了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战略决策,首次将建设“交通强国”纳入国家发展战略[1]。

“中部通,则全国通”。2019年10月25日,交通运输部将湖北省列入首批交通强国建设的试点省份,作为交通强国建设的示范区,湖北省承担着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示范引领全国的重任。襄阳市是湖北省“一芯两带三区”战略布局的核心城市,是国家级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襄阳市物流业健康发展对于湖北省实现“当好发展先行官,建成祖国立交桥”、从交通大省向交通强省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因此,本文在调查分析襄阳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力图聚焦主要矛盾、精准发力、补齐突出短板、强化发展弱项,以期提出建设交通强国背景下襄阳物流业发展对策。

2 交通强国战略对物流业的发展要求

2019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建设目标,并将打造绿色高效的现代物流系统列为重点专项任务之一,对物流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物流业新的使命[2]。

以人民满意为导向。物流业事关民生保障,特别是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物流业是保障民生的主力军。建设交通强国、打造绿色高效的现代物流系统,需要始终以人民满意为导向,通过精准的物流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物流需求。

以保障有力为根本。物流业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引领性产业[3]。建设交通强国、打造绿色高效的现代物流系统,需要仅仅抓住经济发展、改善民生这个立身之本,立足产业做大做强,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以世界前列为目标。建设交通强国、打造绿色高效的现代物流系统,需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结合中国特色,借助新理论、新技术、新模式推动物流业实现“弯道超车”。

3 襄阳物流业发展现状

3.1 市场物流需求现状

襄阳市是湖北省“一芯两带三区”高质量发展区域和产业战略布局的中心城市、核心城市、支柱城市。近年来,襄阳产业集群优势凸显,形成了“一个龙头,六大支柱”的7大产业集群,产业发展形势喜人。2018年,7大产业完成规模以上产业总产值高居全省第二位,已成为湖北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航员”。其中,汽车及其零部件、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以及电子信息等4大产业具有较强的区域辐射能力,增长表现突出,发展潜力较大。受益于龙头支柱产业的稳定高速发展,襄阳市物流需求旺盛,社会货运总量、物流总额呈现稳中有升态势。2018年襄阳社会货运总量和物流总额分别达到36 272.26万t和12 08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3%和8.2%。据统计,襄阳工业品物流占社会物流总额比例近60%,区域外物品调入调出占比34%。襄阳市主导产业原材料和产成品主要物流流向和产业物流需求见表1。

表1 重点产业物流需求分析

3.2 物流设施供给现状

襄阳市形成了集“公、铁、水、空”于一体的综合立体物流网络,依托四通八达的综合物流网络,襄阳成为全国综合交通网中的重要节点和湖北省及汉江流域的重要枢纽城市,是鄂、渝、陕、豫四省市毗邻地区的交通枢纽。

(1)国际物流通道不断延伸。襄阳是鄂西北地区唯一具有铁路口岸(襄阳站)和公路口岸两个二类口岸的开放城市。近年来,襄阳市外向物流通道不断延伸,形成了“一江三线”的物流通道格局。“一江”即长江联运通道,通过铁路、公路到武汉阳逻港,再经长江出海,通达日本、韩国及东南亚。“三线”,一是向东通道,即襄阳至宁波“铁路运输+海运”的铁海联运通道,到达欧洲、非洲、澳大利亚;二是向西通道,“襄阳—阿拉山口”铁铁联运线,直接出境,通达中亚、欧洲及非洲;三是向北通道,“襄阳—满洲里”铁铁联运线,出境到达俄罗斯及欧洲。“一江三线”的形成打开了襄阳外向物流通道,有效降低了进出口企业的物流成本,提高了物流效率。

(2)国内物流通道四通八达。公路方面,依托“三纵两横两支一环”高速公路骨干网,G207、G316等7条国道和28条省道以及光彩物流基地、四季青、义诚、同济堂、大石桥、新发地等公路物流节点,形成了四通八达、便捷畅达的多级公路物流廊道。

铁路方面,依托既有焦柳铁路、新建浩吉煤运通道以及襄渝铁路、汉丹铁路所在的沪汉蓉大通道,南北向可联系华北晋豫地区和中南湘渝川粤地区,东西向可通达长江经济带上游的川渝地区和中下游的鄂皖江浙沪地区。襄阳地区现有办理货运业务的铁路场站26个,面积27万㎡,其中集中在襄阳中心城区的场站有焦柳线的郜营站、襄阳北站、襄阳站、襄阳南站、余家湖站和王树岗站,武康线的襄阳东站等7个车站[4]。

水路方面,襄阳港是汉江流域最重要的港口,是我国20大内河港口之一,是“西煤东送、北煤南运”煤炭物流网络的主要节点,境内汉江通航里程189km,与长江连通,为四级航道[5]。

航空方面,以襄阳刘集机场为核心,总占地约2 500亩,建有进出机场的专用公路2条,飞行区等级为4D。

3.3 物流企业供给现状

近年来,襄阳市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截至2018年底,襄阳市共有A级物流企业91家,省级重点物流企业46家,A级物流企业、省重点物流企业数量均名列全省第二位[6]。

4 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襄阳物流业存在的薄弱环节

4.1 高质量物流基础设施供给不足

目前,襄阳现有物流基础设施条件落后,规划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难以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铁路方面,襄阳各铁路货场规模整体较小,占地100亩以上的铁路货场仅1个,其余货场规模均在60亩以下,且站场作业环境不完善、设施设备陈旧、作业能力较差。襄阳货场、金鹰重工公铁联运物流园和东风铁路运输处刘岗车站是襄阳主要的铁路集装箱货场,襄阳货场地处城市核心区,受交通、环保等多因素的影响难以开展大规模到发业务;金鹰重工公铁联运物流园装卸线有效长度不足,集装箱装卸线、怕湿货物装卸线均不具备整列运输条件;东风铁路运输处刘岗车站占地面积小,集装箱作业面积严重不足,且由于龙门吊限制,只能办理20英尺集装箱装卸业务;公路方面,多年来激增的公路物流需求催生了义诚物流园、同济堂物流园、大石桥物流园等自发而建的物流园陆续涌现,但这些物流园毗邻城市内部主干道,规划布局不科学、不规范,设施设备简陋,安全隐患大。2013年,为进一步改善现有物流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的现状,襄阳市规划布局了“一港四园”,然而整体建设滞后。其中规划建设的襄阳国际陆港物流园核心功能区铁路物流基地至今尚未开工建设;襄阳北物流园实际建设中更偏重于商业地产开发,物流运营用地严重不足,且与定位的服务产业难以融合。

4.2 物流供给主体综合服务水平较低

公路物流以个体运输户为主,总体呈现小、散、弱的局面,服务功能类型相似,主要以干线运输、装卸服务为核心,配套提供基本仓储服务,能够提供附加值较高的物流服务的企业较少;铁路物流服务功能较为单一,缺乏现代物流提供的加工、包装、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缺少多式联运、冷链物流等专业化物流作业场地,仅为货物收发、中转、运输站,导致多式联运和甩挂作业、冷链物流服务等物流业务难以开展;襄阳港至今不具备集装箱作业能力,出口货物大部分以公路零担运输的方式运至长江中下游地区、沿海省市港口再装箱经海运至目的港;物流市场缺乏专业的综合性物流市场主体来组织协调多种物流方式之间的衔接和管理,增加了各阶段的风险,加重了成本,降低了效率。

4.3 多式联运供给有效性待提升

目前,襄阳多式联运全程服务衔接体系尚未建立,导致多式联运全程环节多、耗时多、效率低、比较优势不显著,难以满足客户的多式联运需求,供给有效性有待提升。以襄阳至玉林的汽车零配件公铁联运为例,公铁联运全程运输时间约5d,全程运费约323.6元(其中襄阳段公路短驳费用约30元/t,两端铁路装卸费约16.8元/t,铁路干线运输约210元/t,玉林段公路短驳费用约50元/t),而公路运输全程仅需24h,运输时间为公铁联运的五分之一,全程费用约为343.75元/t,仅为公铁联运全程运费的1.06倍。

5 交通强国战略背景下襄阳物流业提质增效对策

5.1 科学统筹推进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规划建设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交通强国”战略,襄阳应抢抓国家物流枢纽建设这一重大机遇,科学统筹推进国家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依托襄阳四通八达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结合新能源、汽车制造等龙头支柱产业的布局,建议在襄阳高新区打造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核心区,整合现有襄阳保税物流中心(B型)、国际陆港多式联运中心和苏宁襄阳智慧零售电子商务项目等物流资源,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创新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运营模式,打造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

5.2 充分利用铁路物流资源大力发展多式联运

襄阳是我国“八纵八横”铁路网络的重要枢纽和节点城市,是湖北、河南、陕西三省交界处铁路运输量最大的铁路枢纽。随着焦柳、汉丹、襄渝等三大货运干线铁路扩能改造相继完成,襄阳对外铁路物流通道运输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襄阳必须充分利用铁路物流资源,大力发展以铁路物流资源为核心的多式联运。一是要快速打通铁路站场与港口码头、机场货运站之间的快速物流通道,实现铁路、水路、航空、公路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二是鼓励既有公路物流园积极拓展多式联运业务,加强与铁路物流枢纽、港口码头的联系与合作,充分发挥公路物流园揽货能力,精准对接、主动融入襄阳多式联运体系建设;三是各物流节点(园区)、产业园区在开展相应运输业务的过程中应积极依托、主动对接襄阳北车站(编组站),借助其调度指挥行车、编制作业计划等功能,最大限度地组织平行作业,为区域货物及时到发提供便利条件;四是加快汉江现代航运体系建设,研究襄阳新港铁路集疏运方案,将襄阳新港建设成为对接武汉航运中心的腹地港和国家内河主要港口,将襄阳建设成为全省重要铁水联运中心。

5.3 积极推进智慧物流体系建设

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已经成为联系生产生活、支撑经济发展、促进交流合作的新纽带。因此,以5G、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为载体,依托“智行隆中”工程项目,加快推动先进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打造智慧物流体系,是当下襄阳实施“交通强国”战略、确保物流服务水平跻身世界前列的重要手段。一是以大数据处理技术为支撑,加快物流节点、物流企业实现信息化、数字化转型发展,挖掘数字化价值,提升物流节点、物流企业数字化运行能力;二是要通过互联网等信息网络技术沟通,打通物流节点、物流企业与生产制造企业、消费者之间的连接,实现物流业与制造业的深入融合,生产、物流对消费者需求的快速响应,解决产销衔接问题。依托襄阳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加快区域一体化物流信息平台的搭建,打通物流信息平台与海关、口岸、市场监管、公安、商务、保险等相关部门的连接,打通与“一带一路”重要物流枢纽的连接,将我国高度开放地区的物流设施、口岸等功能和服务虚拟并集成到区域一体化物流信息平台,打造虚拟无水港,实现数据跨行业、跨部门的交换与共享,实现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衔接;三是推动物流智能化改造,实现智能化协同。以襄阳汽车及其零部件、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为基础,重点支持相关企业加大对智能网联汽车、仓储机器人等智能物流装备领域的科技攻关;支持物流节点、物流企业加快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物联网技术和数字化终端的普及应用,实现物流定制化、高效化和智慧化。

5.4 立足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特色物流

我国产业升级、消费升级需求不断提升,推动着物流市场不断细分。为了满足不断分层化、分散化和细化的市场物流需求[3],立足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特色物流,精准物流供给是必然之举。一是要积极打造高端制造业供应链物流品牌。鼓励汽车零部件和装备制造等重点企业与铁、公、水等物流承运人之间,通过资产重组、合资、合作等形式,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并以此为核心,整合中小物流企业,组建高端制造业物流企业联盟,扩大合作领域,延伸金融、保税等服务链条,打造高端制造业供应链物流品牌。二是要大力发展冷链物流,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物流发展。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布局,建立跨区域一体化冷链物流体系,重点加强特色农产品产地预冷、初加工、存储保鲜等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产品产业链“最先一公里”脱冷的短板。依托襄阳竹叶山农产品交易中心、襄阳新发地农批城,利用大数据分析等现代信息技术,搭建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加强农产品市场的预警、检测和分析。鼓励农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等产业龙头企业业务流程再造,与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构建全链条物流服务体系,提升全链条的流通管理能力,确保从原材料供应、产品生产与仓储、产成品销售与配送等多环节监控和追踪。三是要紧抓浩吉重载铁路在襄阳组合、分解的契机,充分利用浩吉铁路襄州北站和襄阳港的物流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煤炭等大宗物资物流,将襄阳打造成为全国北煤南运的物流中心。

猜你喜欢
襄阳物流业强国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襄阳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展评活动圆满结束
纺织强国再出发
“学习强国”礼赞
神秘的包裹
郭靖夫妇为什么没能守住襄阳
秦晋争霸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交通运输物流业发展策略
谱写时代新篇——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宝鸡市物流业发展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