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试题的“返魅”

2020-06-27 14:09尹启迪

尹启迪

摘要:每一年的高考试题都是呈现新课改的重要视窗。试题从素材选取、问题设计、考察目标等都迎合了新课改的趋向,渗透全新的教育理念。随着知识理性的盛行,考试分数成为压倒一切的标准。所以,“祛魅”的考试观抹杀了试题的活力,使其严重背离了考生生活实际。为此,新课改倡导考试的价值回归,强调考试的人文关切,呼吁试题的“返魅”。

关键词:政治试题 祛魅 返魅

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被多少学生视为至理名言,激励着多少考生奋战高考。也正是知识的至上性,使得考试成为唯一公平合理的选拔方式。然而,高考命题的程式化使得不少试题丧失了鲜活性和智慧性,变得僵死与独断。针对这一弊端,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年江苏高考政治试题的命制,都试图强调政治学科的时代性、实践性和人文性,把纯理论的试题变成以应用为主的试题,不断加强试题内容与社会实际和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以此提升学生对基本政治知识的理解能力、社会实际问题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近年来,江苏高考政治试题在导向性方面也更加注重时政热点与书本知识的联系,让学生更加深刻认识社会,这也是一贯倡导的“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发展机制的内在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师充分关注社会,能够及时从社会生活中汲取时政信息,并通过这些有效的信息渗透理论知识。

笔者以2019年江苏高考思想政治卷第34题为例,谈谈新课改背景下高考政治试题的革新理念。这是新课改、新理念的根本,也是高中政治教学的内在要求,更是新时代背景下推进理论传授的机制路径。

一、政治试题的“祛魅”化表征

“祛魅”一词来源于马克斯·韦伯所称的“世界的祛魅”,通俗来讲,是指知识的神圣性、魅惑性的消解。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人们广为接受“科学知识必须和一种‘祛魅的世界观联盟,其中没有道德价值。它崇尚物质自然主义、决定论、还原论以及虚无主义,因此排斥自由、价值以及我们生活中对终极意义的信念”。与之对应的概念是“返魅”,即主张返回事物的自然状态,恢复事物的本来面貌。我们应该对科学知识有全新认知,即科学知识的价值在于追求真理,只有真理才能给我们带来真相。为了选拔,政治试题的命制只能不断提高难度。命题人往往会从出题视角、考查范围、材料选取等方面做文章。例如,取材是提高试卷难度的重要方法之一。为了凸显区分度,命题人往往会选取晦涩难懂的素材,或是摘取文件段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便是政治试题中的“祛魅”化表征。当考生遇到此类试题时,他们体会不到知识的魅力,也体会不到学科的应用价值。“祛魅”后一切变得没有了意义,试题本身同样毫无意义。试题给我们带来的只有苍白的标准答案,甚至连苍白的答案也没有带来。不仅如此,在“唯分数”的背景下,人的思维也单向化了——提高了解题能力,却造成了思想的贫瘠。

二、政治试题“祛魅”化的原因

(一)对现代理性主义的推崇

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到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费希特为弘扬自我进行呐喊,再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可以说,现代人极度推崇理性。知识理性是智慧之根,是社会进步之源,以学科为基础的理性成为万事万物的衡量标准。在这种“变质”的理性主义下,知识是万能的。这就为唯试题主义奠定了世界观基础。

(二)为迎合应试教育的要求

自从科举考试以来,考试成为选拔人才最为客观和公平的手段,应试教育应运而生。考试分数成为衡量学习结果的唯一标准,应试成为学校教育的唯一目标。在应试背景下,如何区分优劣?唯有设计高难度的试题。这些故弄玄虚的试题失去了原本的色彩、原有的价值,异化为仅仅用于选拔人才的冰冷的工具。

(三)对政治学科的歪曲解读

政治理论本质上是对具体鲜活事例进行高度的抽象和概括,其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但人们往往对之有着误解,认为其是脱离实际的空中楼阁,只是些大道理。此外,政治试题为了突出难度与区分度,选取枯燥晦涩的素材,设计故弄玄虚的问题,考查冷僻的知识点。因此,原本充满趣味、富有生活气息的政治学科,被打上功利主义的烙印。试题缺失了趣味,也必然使得试题的材料缺少生活性,结果必然也使得高中政治课程的“信度”大大降低。学生面对的不是鲜活的生活新闻,而是枯燥、拗口的理论。学生在阅读、分析、理解这些试题材料时,不仅不会产生“耳目一新”的获得感,反而会产生一种“头晕目眩”的失落感。政治试题的真正魅力无法发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生发对政治学科的“好感度”及其学习积极性。这是与高中政治新课改背道而驰的。

三、政治试题“返魅”化的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也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高中思想政治的课程性质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为此,我们要“建立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发展性评价机制。要注重学生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行为表现,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政治认同度、价值判断力、法治素养和社会参与能力等,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2019年高考江苏卷第34题很接地气,取材于考生生活,很好地凸显了上述新课标要求,彰显了“返魅”化的趋势。试题内容如下:

皮影、剪纸、微雕……曾几何时,这些传统手工艺不仅是乡村社会中人们的娱乐方式,而且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过,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它们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少,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对此,有人心怀忧虑,呼吁要对其进行扶持和保护。但是也有人认为,社会已經变化,该消亡的会消亡,该新生的会新生,没有必要人为地去拯救。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皮影等传统手工艺的价值。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相关原理,对材料中的两种观点进行评析。

据此,命题人从学生日常生活出发,以“皮影”“剪纸”等传统手工艺术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知识的理解。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极其熟悉的传统手工艺中感悟: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特色。考生审阅该题时,一幅日常生活画面跃然纸上,从而拉近了与试题之间的距离。学生在熟悉、质朴的素材中解答政治试题,感悟了政治学科的应用价值,树立了学以致用的学风。小生活,大智慧。这样的试题加深了学生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在价值观上树立了保护和扶持传统手工艺的意识;接地气的取材视角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一改空、虚、乏的形象,平添了几分乡土人文气息,也符合当前各地开发校本特色课程的改革趋向。政治试题被赋予生机,彰显了人文价值,“返魅”趋向凸显。

四、教学启示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是选拔为国家、社会发展服务的人才的,政治学科尤为如此。高考考什么,怎么考,考查的方向是什么,应该是教师经常思考的问题。对于高考试题的把握,是教师的基本素养。试题的“返魅”趋向,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的同时,还要培育学生公共参与的素养。所以,无论高中教学的哪个阶段(包括讲授新课、期中期末复习课、高考备考),都要坚持以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为核心导向。平时的教学中,应提倡学生合理运用互联网,学会自主从身边的生活中搜集或者自创学习情境素材。例如,在教学必修1《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这一内容时,课前学生自主搜集有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相关素材,课堂上分组展示成果。有的学生如数家珍地讲述改革开放初期,进口到中国内地的知名国际品牌;有的学生慷慨激昂地列举“中国如今已是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服务贸易第二大国、对外投资第二大国”等结论的相关佐证数据;有的学生无比自豪地介绍中国由1957年创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到2019年举办的第二届“进博会”,指出这是中国世界角色的转变——由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追随者到贡献者和推动者,是中国向世界高调地宣告“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张开双臂,迎五洲客,计天下利”。学生灵活地选取素材和自主地利用素材去解读教材知识,这有利于他们主动地参与课堂,自主地生成知识,更好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同时,以学生自主搜集的素材为载体,有利于优化教学形式,变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效能。此外,在信息化背景下,知识的学习不仅局限于课内,更体现在课外的拓展与延伸。教师确定好主题,让学生们自主搜集资料,这可以拉近学生与政治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与社会同步发展,从而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高中所有年段的学生均要在新高考模式下立足生活实际、直面时政热点、全面对接生活。

以上是笔者结合从教以来的感受并通过对2019年江苏高考思想政治第34题的分析所获得的点滴思考,是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有感而发,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对高中政治课新课改的一点感悟。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抛弃“政治课就是灌输书本知識”“政治课唯分数论”的陈旧思想,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时政知识、关注生活,提高政治课堂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