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性与文明互鉴

2020-06-28 02:12俞建文
收藏·拍卖 2020年2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差异绘画

俞建文

俞建文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全球智库研究所副所长兼文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天津美院特聘教授,农工党中央专委会委员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文化上与其他民族和国家没有差异性,这个民族和国家就会走向消亡。文化的差异陸,反映在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对待自然界和人类生存的态度;选择走什么道路和运行制度,形成对待人类未来命运的思考和实践,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其生命力的底色。由于不同文化间,存在着“差异性”,而恰恰是“差异”在推动着交流的需求,体现着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特征性,文明互鉴“融合”并不是消弥其“差异”,而足以和谐方式去促进人类文明层次的提升,形成命运共同的认识。每一个人,好似一棵大树上的每一片叶子,都不会相同,保存着“差异”,千姿百态,吸收着天地之气,又反哺着大树,深深地输入在树根下,鲜生出树叶透绿透绿的生命,且让大树绽放出生气勃勃的生命力。

我们不难从树身、树枝和树叶的关系中,悟出一个浅显性的道理,即整体性与个体性之间的关系。

差异性并不是引起冲突的根源,乃是人类社会活力发展的动力。

事物之间,社会之间,国与国之间,乃至人与人之间,彼此尊重差异,才是人类世界生存的根基。

包容差异,尊重差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由于事物间的差异,世界才呈现多样化,丰富化和和谐化的境地。

以中国书画艺术而论,其评论体系总不离书画同源,讲究线条的变化性,然书与画是两种艺术,其技艺表达方式理应存在着“差异”,就书法而言,讲究线条的干枯浓淡、粗细长短、曲直方圆等变化,然以绘画而言,虽需有线条的笔墨,但也不能缺失墨块的韵化,色彩的融合。

书与画是同源,书与画之意境也可一致,但不能抹去书与画是两种艺术形式,存在着“差异”。

在绘画艺术评论界里,常有些权威人士,站在为中国传统艺术“保驾护航”的高地,认为中国绘画唯有水墨形式才是中国的,这种狭隘的思维观念,导致了如今中国绘画发展缓慢,也影响了人们欣赏艺术水平的上升,忽视了书与画两种艺术的差异化的存在。固守中国绘画的水墨传统不能丢,彩墨出现,就被认为是“西化了”,失去了中国绘画的韵味,其实质是固步自封,不思进取的表现。

正因为有了“差异”的存在,才体现“融合”的时代,文明互鉴的重要意义。

在面临社会发生巨变的年代里,中华文化以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为核心,有着充分调动人的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力的强大基因,包容开放地承接着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特征和实践性原理,融合出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的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体现出中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动能。

自古以来,每个时代总有

群文化守望者,开创者,已经习惯了如杂草般野蛮生长,就算是放进残酷的市场也始终保持着一种文化自觉。无论外部环境如何,也守持蚍蜉撼树、螳臂当车的勇气。从中国绘画史上寻找,明代的大写意画家徐渭。开创了泼墨大写意花鸟画先河,清代的山水畫大师石涛,以“师法自然”“搜尽奇峰打草稿”而留芳百世……当代的浙派人物奠基者方增和当代中国心象艺术开创者柴祖舜,年轻一代的艺术家邓国源和李向阳等等。

此两代艺术家共同的特征,都接受过严格的西画技法训练,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和文化实践上的自觉践行者,但他们在视觉表达上,已力排前人模式,在融合中西技法上,又深深地表现出中华文化的精神。他们从再现跨越到表现的路径,是一次人生的“凤凰涅槃”的过程,是走向“涅槃重生”的自由。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差异绘画
相似与差异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