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单元复习

2020-06-29 07:28陶芸刘姗姗
中学政史地·初中 2020年2期
关键词:美苏苏联历史

陶芸 刘姗姗

近年来,各省市历史中考试题从重视对学生“双基”的考查正日益转向注重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考查,从知识立意、能力立意正转向素养立意。各地中考历史考查的知识点源自教材,取材又远远高于教材,试题的灵活性明显增强,史学味越来越浓,难度也有较大提高,注重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下面笔者以《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为例,就如何涵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有效的中考历史复习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考点精讲

1.美苏冷战。

(1)冷战发生的原因

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冷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美、苏两国的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2)冷战的表现

①政治:杜鲁门主义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了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政策。它是美国在全球扩张势力的宣言书。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②经济:马歇尔计划

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同时控制西欧,遏制苏联。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也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骤。

③军事:北约与华约

1949年美国主导的“北约”、1955年苏联主导的“华约”相继成立。两组织都立约规定共同维护各自的成员国利益。美苏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

(3)冷战的影响

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长期对抗,不同程度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又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在客观上有利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发展。但是,美苏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得不到安宁。霸权主义的存在,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局部“热战”时有发生。现如今冷战虽已结束,但美国推行的仍是霸权主义思维,即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因此各国要摒弃社会制度和思想意识形态分歧,和而不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

例1.美国为遏制共产主义而推行的冷战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 )

①“杜魯门主义” ②“马歇尔计划” ③组织“北约” ④成立“华约” ⑤成立“联邦德国”

A.①②③B.①③④⑤

C.③④⑤D.①②③⑤

解析:本题考查了有关冷战的知识。“华约”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成立的,不符合题目要求。排除含④的选项,故D项正确。

2.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局势相对稳定。在二战中遭到沉重打击的英、法、德、日等国的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在经济恢复的过程中,西欧国家走上联合之路。欧洲的联合分为两个部分,先是经济的联合,然后是政治的联合。欧盟的成立促进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在美国的扶持下,日本经济迅速发展。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在“新经济”的推动下,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为了缓和社会矛盾,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积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开始于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时期,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纷纷实行社会保障制度,但是这一制度并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例2.“西欧国家希望通过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来振兴经济并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这表明欧洲共同体建立的目的是( )

A.谋求欧洲的独立安全和发展

B.遏制共产主义

C.同美苏对抗

D.独霸欧洲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西欧国家希望通过建立一个经济共同体,来振兴经济并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可知,欧洲共同体建立的目的是谋求欧洲的独立安全和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遏制共产主义、同美苏对抗、独霸欧洲,故B、C、D项均不合题意。故本题选A。

3.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二战后期,苏联越过国界,进入东欧,东欧国家几乎都是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随之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也推广到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由一国发展到多国,社会主义力量由此发展壮大。但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日益阻碍社会经济发展,改革势在必行。

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等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改革未能立足本国国情,加之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最终导致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被取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终结,也使世界社会主义力量遭遇重大挫折,但这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而非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它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我们也要吸取东欧和苏联的经验教训,注意结合自己的国情,继续深化改革,更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例3.《文明》一书调侃:冷战时期最为让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或许就是为什么苏联生产不出一条像样的牛仔裤。这暴露了( )

A.战时共产主义的缺陷

B.农奴制的落后性

C.新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D.苏联模式的弊端

解析:“苏联生产不出一条像样的牛仔裤”反映了苏联经济建设过程中忽视民生问题,忽视轻工业发展,这是苏联模式的弊端。故D项符合题意。

4.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90年代,亚非拉地区的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进行了一系列斗争。1955年召开的万隆会议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从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同一时期,非洲大陆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民族独立运动。非洲的独立运动改变了非洲的面貌,也使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非洲的新兴独立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丁美洲人民捍卫国家主权的斗争迅速发展。古巴人民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最后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巴拿马人民也收回了巴拿马运河主权。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独立后的各国在振兴民族经济,促进社会发展、维护主权和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民族独立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结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国际力量。

例4.在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冲击下,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全面崩溃,这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这些历史事件有( )

①埃及独立 ②加纳独立 ③纳米比亚独立 ④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在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冲击下,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全面崩溃。1952年埃及独立、1957年加纳独立、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1999年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所以①②③④均是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故选D。

二、重难点释疑

1.冷战的影响。

冷战给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带来了长期的对峙和对抗,形成了两极格局,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美苏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得不到安宁,也造成了德国、朝鲜等国家的分裂,并引发了局部战争。面对两极格局的对峙局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并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长期对抗,不同程度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在客观上有利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2.歐日经济发展的启示。

二战后日本和欧洲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重视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实现了迅速崛起的梦想。欧日经济发展史使我们认识到科教兴国、培养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大意义。

3.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教训。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是深刻的,我们要吸取其教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依法治国;加强执政党建设,维护党的领导地位;等等。

三、核心素养剖析

1.唯物史观。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本单元中,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阻碍社会经济发展,改革势在必行,这些改革就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随后苏联进行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但它们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改革都失败了。这也充分证明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这种生产关系的变革如果成功了,就可以更好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它对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理解历史史实,建构历史联系,进而进行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很多中考试题都考查了学生的时空观念,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构建完整清晰的时间空间体系,变历史知识为“脑子里的地图”。

3.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近年各地市的中考试卷中,史料分析类试题在试卷中的比重日益显著,可谓“无史料不成题”,这也充分体现了历史研究的理念和方法。考生要做到“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论从史出,史由证来”。此外,在复习中学生还要学会能够结合史料,准确联系所学的相关知识。

4.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深浅。人们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针对历史现象以及史料中所能得出的结论,学生要能够结合所学予以解释。例如,结合史料分析美苏冷战的原因,结合材料评价冷战的影响。此外,要能够根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针对不同类型史料所得出的不同观点,学生要能够对其进行合理解释。

5.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关系到历史教学的目的。历年中考试题重视考查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例如,通过复习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关联中外,感悟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通过复习冷战的有关知识,切身体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所在。因此,我们在复习时要关注到与家国情怀有关的考点。

四、试题演练

1.1945年5月8日,美国驻苏参赞凯南说:“人们在欢呼雀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此处“刚刚开始”的“战争”是指( )

A.一战B.二战

C.冷战D.科索沃战争

2.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下列关于西方“福利国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目的是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B.涉及医疗、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等方面

C.可以缓和阶级矛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D.英国、法国、联邦德国等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宣布成为“福利国家”

3.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丧失优势地位的欧洲国家在美苏争霸的夹缝中生存。为此,它们开始( )

A.走向联合B.分庭抗礼

C.追随美国D.倒向苏联

4.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东欧各国发生了剧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下列不属于导致东欧剧变的原因是( )

A.苏联模式弊端日益显露

B.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C.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D.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5.二战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如火如荼,各国为争取经济和政治独立进行着不懈的斗争。下列史实标志着非洲国家最终实现政治独立的是( )

A.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B.古巴建立人民政权

C.1960年非洲17个国家独立

D.纳米比亚独立

6.20多年前,一位老年妇女对记者说:“遗憾的是,列宁创建的国家没有了,我们引为骄傲的莫斯科已不再是各族人民的首都。”引发这位老年妇女感慨的事件是( )

A.十月革命B.东欧剧变

C.华约建立D.苏联解体

参考答案:

1.C 2.A 3.A 4.D 5.D 6.D

猜你喜欢
美苏苏联历史
武装保护苏联
抗战胜利后美苏国共在东北地区的利益诉求研究
新历史
浅谈美苏冷战的最终形成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本期导读
雾在做迷藏
本 期 导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