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块化的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应用课程体系建设探索

2020-06-29 07:54罗明全邱有春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20年6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应用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罗明全 邱有春

摘 要: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普遍开设了多门信息技术应用类课程,建设信息技术应用课程体系,整体开发课程标准、建设课程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和分层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计算思维。

关键词:信息技术应用;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随着“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产业革命蓄势待发,信息技术已融入各行各业,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和计算思维,已成为高职院校培训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技能之一。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应用课程体系的建设目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本操作技能,更需要結合不同专业学生就业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实际需求,针对性地开设必修和选修课程,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一、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应用课程体系建设背景

计算机基础作为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和综合信息素养,长期以来,存在课程学时少、课程内容结构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与实际应用脱节等情况,学生及各专业负责人对课程的设计及实施满意度较低。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融入社会生活,各专业逐渐增设信息技术应用类的专业课程,如师范类专业开设现代教育技术专业课程、文秘专业开设办公自动化专业课程、电子商务专业开设办公软件高级应用专业课程,学生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专升本考试、创新创业,不断产生对信息技术应用产生实际需求,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学生的需求开设了相应的选修课程。高职院校非计算机类专业开设的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课程越来越多,如何处理好课程之间的递进关系,避免内容重复,提升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此外,高职院校的生源类型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目前生源类型包括普高毕业生、职高毕业生、退体军人及新型农民工等,不同生源类型的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无法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差异化教学。

构建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应用课程,重构课程内容,革新教学方式方法,成为目前高职院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结合信息技术应用类课程的发展变化,从2018年开始开展了信息技术应用课程体系建设,通过近两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一定建设成果。

二、基于模式化的信息技术应用课程体系设计

根据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已开设的信息技术应用类课程的目标、开设形式的不同,将信息技术应用课程划分为通识模块、专业领域模块和选修模块三大部分。

(一)通识模块

通识模块是指全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均开设的计算机基础公共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增强信息素养。此课程在大一学年开设,受师资和计算机机房的限制,课程采用双轨制方式实施,理工科类专业在第一学期开设,文科类专业在第二学期开设。

(二)专业领域模块

专业领域模块是指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专业课程,包括语文教育、学前教育、英语教育等专业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文秘专业开设的办公自动化课程,电子商务专业开设的办公软件高级应用专业课程。此模块的课程标准由开设专业和课程承担的信息工程学院共同制定。

(三)公共选修模块

公共选修模块是指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如为提升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开设了计算机等级考试公共选修课程、针对专升本学生开设了计算机基础专升本专题选修、为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信息技术能力,特别开设了“创业项目思维呈现——富媒体技术集成与应用”公共选修课程。

三、基于模块化的教学改革实践

(一)构造课程体系教学团队,整体开发课程标准

教学团队由三大模块课程的所有任课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构成,团队统一课程体系建设目标和建设思路,分工协作,开展高职院校非计算机类专业信息技术能力调研,开发整套的课程标准,推进同课异标,以计算机基础为例,制定了师范类专业、商科类专业、理工科类专业三套课程标准,实现差异化、重点突出的教学目标。

(二)统一规划,逐步实施课程资源建设

制作课程体系资源建设规划,联合校企合作企业,引入企业真实案例,开发教学微视频、教学案例、实践项目等形式的课程资源,部分课程资源多门课程共建共用,目前已完成计算机基础、创业项目思维呈现——富媒体技术集成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在线课程建设。

(三)基于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

突破传统课堂教育模式,结合在线课程资源,实施教学模式改革,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一部分教学内容通过线上学习、在线考试等完成,在完成课程目标的前提下减少课堂教学,既优化课堂教学的周课时数,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四)结合课程特点,革新教学方法

结合信息技术应用实践性、操作性等特点,在课程体系中大力推进项目式、案例式、“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目前计算机基础主要采用案例式和“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创业项目思维呈现——富媒体技术集成与应用课程主要采用项目式、引导文教学方法,该课程选用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8个典型工作任务如商业风格的创业计划书制作、汇报演示材料的视觉优化、主流电商平台创业应用、项目VCR制作等作为课程项目,每个项目的教学是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技能、自主完成和互评的引导文教学法完成。

(五)基于分层教学,实施个性化培养

掌握不同毕业类别学生已开设信息技术应用相关课程情况,分析学生已有信息技术水平的差异,分类建组,针对差异,制定分类目标。结合在线教学平台,实施分层教学,阶段考查、分类考核,开展发展性评价。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实施差异化、个性化的针对性培养。

(六)突破传统考核模式的禁锢,创新考核方式

根据各课程的特点,实施不同的考核方式,如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采取阶段过关式的考核方式,学生完成某块内容的学习后,进行相应的考核,考核通过后进入下一板块的学习,若未通过,则通过在线教学平台继续学习,直至通过为至;计算机等级考试选修课程实施以证代考的评价方式,直接使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置换课程成绩;创业项目思维呈现——富媒体技术集成与应用课程以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中信息技术应用作品作为课程主要考核内容。

四、模块化课程体系教学成效

(一)学生信息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按需开设课程,学生学习目的性和主观能动性显著增强,如开设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专题选修,明显提高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报名人数和通过率,特别是二级考试的通过率;开设的创业项目思维呈现——富媒体技术集成与应用专题选修,明显提升了学生创业计划书的质量,为学生获得奖项奠定了基础,近两年来,不断获得“三创赛”全国一等奖和“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铜奖以上成绩。

(二)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高

根据泸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管理平台的数据显示,信息技术应用课程体系的多门课程学生评价得分普遍较高,以2019年秋学期为例,课程体系开设课程得分情况如表1所示。

通过信息技术应用课程体系的建设,整合高职非计算机专业信息技术相关的多门课程,通过整体设计课程标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革新、创新教学评价方式,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开展差异化的教学实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下一步,在现有研究基础上,继续探索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综合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 曾陈萍,陈世琼,岳付强,等.大学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1+X”模式教学改革探索:以西昌学院为例[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3(4):98-101.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应用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探析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电网运维中的应用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信息技术在小学体育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