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论小学语文预习的方法

2020-06-29 12:34林小莲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71期
关键词:预习方法自学能力小学语文

林小莲

【摘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需在预习的环节上狠下功夫,需要贯彻“阶段法”中的“三步走”:准备阶段、实践阶段、检验阶段。准备阶段是预习各步中的基础环节,实践阶段是关键,检验阶段是保障,三者步步紧扣,缺一不可。做好思想和工具的准备,继而预习步步深入文章中去,而后在练习中检验自己的预习心得和归纳疑惑,等待解决。学生要根据自己的习惯和水平适度地对预习方法加以合理的运用,会对自己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在课堂上的自如会起极积极的作用。“三步走”是语文学习方法中的起步,走好这一步,将会使语文学习得心应手。

【关键词】小学语文;预习方法;阶段法;自学能力

《礼记·中庸》:“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是: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有预习的习惯尤显重要,“预”则“立”,古人对此仅仅是泛泛之谈,说到今天的语文教学,“预”在学生方面主要表现为对自己已有知识的合理化再运用,结合经验和常识对未知的东西加以主观和部分客观的猜测和自身能力的提升;在教师方面则表现为对学生的指导,这里的指导不仅是传统的灌输,还包括对学生的预习方法的有效指导。正如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因此,教师要做的不是把每一课的预习方案告诉学生,而是教导学生领悟预习的内涵和方法,那样学生就会受益无穷。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预习这板块能很好地表现出来,兴趣的培养,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的自觉,预习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自学能力。而且,学生预习以后,熟悉课文,上课时老师的“启发”,就不会局限在枝节问题上。对那些贯穿全文的线索,涉及整篇的要旨,可以重点点拨;预习,是上好课的前提,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会读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增强对预习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变成我要预习,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预习要成为一个习惯,更要培养为一个学习的兴趣,更好地为学习服务。

预习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懂得在不同的客观情况和自身的条件下去采取有效的方法。“阶段法”在预习的方法中很好的凸显了它的价值。大体上,“阶段法”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践阶段、检验阶段,也即“三步走”。“三步走”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一、准备阶段

“不打没准备的仗”,预习和上战场前作好的“三军未行,粮草先行”意义一样。 在准备阶段中,又可以细分为几个小细节:首先,学生要重视预习,思想上应有百分百的准备。很多的学生认为,预习不过只是一个形式,根本不用在乎,自己一个人能在课本上学到很多的东西是不可能的,只要到课堂上重视老师的教导就行了,但一到课堂上,情况又不同了,“老师到底在说什么啊?”,“老师,你能不能慢点?”……出现以上的情况,你能怪老师的自私吗?为什么别的同学就可以跟上老师的速度?原因就在于你有没有做好预习,归根到底就是你有没有在预习的时候做好了思想准备。預习的本身就是学习的准备,思想准备可以说是学习准备的准备,在整个预习环节的基础作用很突显无遗。其次,作为学生,该配备些许的实用工具书。比如遇到生字词时,可以查阅《现代汉语词典》,遇到成语典故时参考《成语词典》等等。再次,预习符号的运用。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要求学生预习时手不离笔,随时勾画。在预习语文的时候,你在平时的阅读习惯中一般采用的标志符号在这个时候就很好的派上了用场,文章中有重要的句子,习惯性的加上着重号,这样能使在听老师讲解的时候留心理解和对应理解;文中有疑惑或不懂的地方,也会习惯性的加上问号,在自己实在解决不了的情况下,在课堂上或课后请教老师和同学,带着问题去听课是最有效的方法;给课文分段分层时,双竖线是个不错的选择……符号的合理熟悉,使学生字预习和课堂上有方向和明确的学习目标。最后,参考“导读”。中学语文课程中,“导读”是编者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根据单元教学目标而设置的本课学习要求,从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写作特点和语言运用等方面,把要点提示出来,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较好地完成以上的细节之后,“仗”开始就有几分把握了,预习的顺利实施就开了个“好头”。

在做好准备之后,大致明确了学习的方向和重点,为实践阶段打好了基础。三个阶段中,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实践阶段。

二、实践阶段

在该阶段中,又可以分为几个步骤。

第一步:略读课文,了解大意。认真思考课文的题目、题意。按自己先前习惯的预习符号边读边标出各自然段的段号,圈点出字词,找出不认识的生字和有疑惑的词语。速读一遍全文后,能讲出课文大意或主要情节,最好就能够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句或中心句,这样会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根据文章的难易程度,相对难的把书本上有关内容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一遍,容易理解的可以“走马观花”。对于陌生的新知识,决不能仅看一遍,而要多看几遍,反复研读,可在重点和难点部位做记号,以引起自己足够的注意;相反,较易的并不是不要理会,它可能在文中的作用会有提示或辅助领悟文章,也是应重视的,相对于重点不需花那么多心思去理解。因此,在预习的时候,在“导读”的指引下,结合一次或几次的快速浏览,大概弄明白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思想,什么内容以及在题目的辅助下自己所应该要学的。

第二步:查工具书,理解字词。对文中的疑难字词,用符号标出,查工具书法辨析、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词义。这是检验学生的能力的一环,大概了解了课文的意思,结合工具书,疑难字词会不攻自破。我们在使用工具书的时候,不能依赖它,它只是工具,在预习的时候,也应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和思维空间,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或联系上下文内容,试着去猜测其意思,这会加深学生预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一定的程度上会提升学生的能力水平。查阅的时候,要准确的把握字词的读音,意义。学生对文中的大体意思和字词了解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为下一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现在很多的工具书,课文的参考书,都把文章的字词解释标的太明太白,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又过分的依赖它,以致离开了它就什么都不会做了。一些平常的工具书,比如《现代汉语词典》《百科全书》等,还是值得学生借鉴的。工具书只是辅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要明确这一点。

第三步:试分段落层次,思考质疑。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大体了解,试着划分段落和层次,思考段意和层意。还要熟读课文,多问几个为什么,标出疑点,以便在听课时有的放矢,或提出质疑。

划分段落要分三小步进行:第一小步,要通读全文,了解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人、什么事。第二小步,看看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哪几个自然段的意思可以合并起来表达同一个内容。第三小步,划分段落以后,还要检查是否划分得正确。此外,划分层次有异曲同工之妙。

结合第二、第三步,不妨插入问题理解的方法:在一般课文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中,为使学生能独立地、创造地进行学习活动,我们将问题设计为: 1.我理解了课文中生字、新词了吗?用上了哪些理解词语的方法? 2.我试着给文章分段了吗?了解主要内容了吗?并在此基础上分层次了解段落的大意了吗? 3.我画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段落了吗?并用预习符号标记了吗? 4.我发现了哪些问题?通过研究解决了哪些问题?结合以上的一系列的问题,会使得课文的条理变得清晰,甚至会达到“无师自通”的效果。

第四步:重点朗读,反复吟诵。这一步,我认为是整个预习环节中最关键也最有效果的一步。习惯上,当学生遇到优美的诗词散文或一些美妙的句子,就应该努力地背下来。有些课文,如诗词优美散文或要求背诵的文段,在速读后,可重点选取一些文段朗读,或吟诵。有时通过有声的朗读,会收到突悟效果。长期训练,更会增强语感能力。结合现阶段学生的水平和习惯,这里我有四个建议:1.课文诵读要以人为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要根据课文“导读”提供的要求并带上自己的情感去朗读课文,强拉着自己带着埋怨的情绪是读不出效果的。这里的“以人为本”和因人而异是区别的,它要求的是学生“顺藤摸瓜”,能力水平的差异是难以影响情感的发挥和投入的。2.以本为本。这里的“本”指的是课文本身,在揣摩文章内容上下功夫。课文的意思在学生猜测推敲之后,会慢慢地深入理解,不能游离课文本身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但最好要有个人自主的见解。3.手段要综合运用。朗读的手段是丰富的。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平时有节奏韵律的朗读基础上,我们不妨加入现在流行歌曲的唱法,不仅使学生更加地有兴趣加入到语文学习中去,还会很好地调动学生体会语文和生活相互联系的积极性。4.合理得度。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其实我觉得该观点存在不妥之处:其一,学生读课文冷漠,何谈“义”现?其二,没有理解课文的大体意思和个别具体的结构,读又何用?不过只是对课文的死记硬背而已。其三,书固然要读,但读的次数要适度。因此,课文的朗读方法关系到预习的效果,在预习的过程中扮演了主角的角色。

实践阶段是几个步骤相互结合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较好地贯施了以上几个步骤之后,预习就差不多了想要的效果。最后,还应该检验之前所学到的。

三、检验阶段

美国著名专家H·西蒙说:“只有当学习者知道学习的结果如何时,才能发生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预习结果,对学生预习做出一定的评价,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掌握的知识情况,明确在老师讲授时看书应特别注意的地方。教师了解预习结果,可以三方面考虑:1.课堂上学生预习时,教师在教室内巡视,随时查看,了解预习情况。2.上课前将预习本子收上来查阅情况,了解预习的深浅度。反馈贵在及时,最好在当堂,当天给予评价,以上学生记忆最鲜明,希望知道结果的心情最迫切,趁热打铁,容易奏效。3.瞻前顾后,揣摩练习。每篇课文后都设计了练习题,预习时可联系前面的预习提示,思考这些练习。这些练习薄是课文知识训练的重点,编者重在基础知识、语言能力的训练上培养灵活。运用知识能力。通过训练,可以熟悉各种题型,掌握一些解题思路和方法。检验阶段不是绝对,但少了这阶段,学生就不能明白自己到底在为什么而学,学了什么,和准备阶段背道而驰。检验是对实践阶段的补充,加强了学生的自学自觉和提升了能力。

综上所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需在预习的环节上狠下功夫,“阶段法”中的“三步走”:准备阶段、实践阶段、检验阶段。准备阶段是基础,实践阶段是关键,检验阶段是保障,三者步步紧扣,缺一不可。做好思想和符号标志的准备,继而预习步步深入文章中去,而后在练习中检验自己的预习心得和归纳疑惑,等待解决。学生要根据自己的习惯和水平适度的对预习方法加以合理的运用,会对自己自学能力的培养和在课堂上的自如会起极积极的作用。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与自学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这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掌握科学的方法并持之以恒。学生能够将预习当成一个兴趣来培养的话,不断的加强练习,对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把预习的习惯推广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成为学习的催化剂。

【参考文献】

[1] 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陶西平.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A].北京:首都师范出版社,2004.

[3] 王松泉.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2.

[4]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 邓桂英.自主学习从“課前预习”开始[J].基础教育研究,2007(6):5-6.

[6] 刘荣智.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预习[N].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7(9).

[7] 嵇春燕.培养预习能力 提高学习效率[J].网络科技时代,2007(14):25-27.

[8] 欧阳静.语文课前预习方法与步骤[J].发明与创新(学生版),2006(2):8-12.

[9] 孙艳,张俊萍.主动预习 学会批改[N].少年天地(小学版),2007(7).

[10] 谢兆华.如何划分段落层次[J].中国中学生报,2004(1283):12-13.

[11] 彭雪媚.预习的窍门[J].广东教育(教研版), 2008(8).

猜你喜欢
预习方法自学能力小学语文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预习
抓好小学生课前预习的思考
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开展语文课前预习的策略探讨
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