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思想对现代幸福感的影响与启示

2020-06-29 09:40竺棋钰
大众科学·上旬 2020年7期
关键词:人生哲学期望值幸福观

竺棋钰

基于快乐论和实现论两种哲学观点,近几十年来,幸福感研究也有两种取向,即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本文所指的幸福感,主要指主观幸福感。结合现代积极心理学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本文从四个对现代幸福感影响较大的方面出发,对儒家与道家的幸福感进行比较,综合分析两者的区别与联系,从而获得对现代幸福感的启发。

1.儒道思想与幸福感的人格理论

幸福感的人格理论认为人格特质对人们的幸福起关键作用。积极心理学认为健康人格的基本特点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安静的心理、有效地运用个人能力。积极心理学进而提出了24种积极人格品质。并且有研究表明,更多的积极健康人格特质促进人们幸福感增加。

在幸福感的人格理论方面,通过对从人际关系、对世态度、运用个人能力以及人格品质四方个面进行儒家与道家的对比,发现在人格品质中有共同都认同的仁慈与恭谦外,对于其他方面的幸福感的观点与主张都大不相同。儒家特别看重孝亲,强调“和而不同”的人际关系,具有强烈的入世情怀,儒家在个人能力方面对不同阶层的人有不同的要求,首先孝亲是所有人都应具备的。对于为政者还需具有运用仁德、礼义治理天下的能力。对于臣民应忠于统治者,个人的幸福感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而道家则是“出世”态度,认为无差别的人际关系,强调以柔克刚,弱能胜强。反朴归真,至无忧境界才能获得极致的幸福感。

这两种获得幸福感的不同理念,在现代幸福感的追求中,都有着相应的体现,如大部分青年人走出乡村,投身至大城市去追求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也有一部分人,远离繁华城市,归隐于山村,回归大自然,寻求与世无争的幸福感。

2.儒道思想与幸福感的社会比较理论

社会比较理论认为,幸福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人们在比较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主观感觉。一般而言向上比较会降低幸福感,向下比较会提升幸福感。根据现代比较理论,许多心理工作者劝导人们向下比较,从而增强幸福感。

通过对幸福感的社会比较理论方面儒家与道家的比较,两者都没有强调与他人比较来获取幸福感。儒家是以恪守纲常道德为途径,以追求秩序之美为乐的道义论,而道家认为幸福就是返朴归真,自由和谐的快乐。放眼于现代,儒家的三纲五常对社会仍有深刻影响。

3.儒道思想与幸福感的目标理论

目标理论认为,当人们确定了目标,然后追求目标,并达成目标时,主观幸福感才会增加。显然该理论认为个体目标或价值观的实现过程和结果,对幸福感是至关重要的。

在幸福感的目标理论下,儒家的“中和”是在义与利之间的,而道家是不去刻意追求目标,遵从内心与自然形成的幸福感。在这方面,对于现代幸福感的追求,道家的福祸转化的主张一直都存在,儒家思想则更具主流。

4.儒道思想与幸福感的期望值理论

期望值理论认为,幸福感与个人的期望值和实际成就之间的差异密切相关。期望值过高使人沮丧,失去信心和勇气,反之则使人萎靡和乏味。

对于幸福感的期望值理论,两家都将期望值视为欲,都有适度的蕴意。儒家倡导通过慎独自修,将对物质的欲望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保持适度、平衡的生活节奏。而道家则强调知足,知止。但不同的是儒家不反对对物质欲望的追求,只要保持适度、平衡即可,而道家则强调少私寡欲。

5.启发

5.1儒家思想对现代幸福感的启发

我们应把个人的价值融入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中,融入对事业的不懈追求中为了实现理想而奋斗,为了人民利益而奉献,不但自己能够感到幸福,而且能為他人带来幸福;也应秉承中国传统幸福观的精华,科学合理地运用其精神实质,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去感受幸福;更应用正确的幸福观去发现、去创造、去追求、去感受、去分享。

对于家庭伦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现在社会,有关家庭的问题日益增多。离婚率增加,婆媳问题,子女推脱赡养父母的责任,兄弟姐妹争夺家产,家庭成员之间情感淡化等,其背后的原因有很多。从家庭伦理的角度来说,是因为没有弘扬传统家庭美德,特别是孝悌之德,没有躬行孝悌之道及履行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重拾家风,使中国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得以积淀、传承和弘扬,从而促进家庭和睦,响应新时代对和谐家庭的构建的期许。

5.2道家思想对现代幸福感的启发

道家思想对于现代国人精神重建具有重要价值。对于人生哲学方面,道家积极探寻个体的意义,不为社会摆布,尽可能的保持自己的独立,并且追求一种淡泊名利的精神境界。其处事之道的精髓在现代社会中也是在提倡的。利而不害,为而不争;知和处下,以柔克刚;少私寡欲,知足知止;清静无为,顺其自然。对于建构美好精神家园方面,创造性的吸收道家人生哲理精华是必要的。对于道家人生哲学中有很多过于极端化的内容,但贯穿于其中的乐观淡泊、追求自由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指导,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借鉴道家人生哲学精华部分,创造性地吸收宝贵的精神财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减轻人们心理压力,追求国民求真、行善、崇美的品格等方面很有好处。

参考文献

[1]张陆,佐斌. 自我实现的幸福——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 2007, 15(1): 134-139.

[2]吴明霞. 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J]. 心理学动态, 2000, (4):

[3]丁应晓. 儒家的人际和谐观[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 35(12): 38-41.

[4]朱翠英,付在汉,胡义秋. 道家思想对现代幸福感理论的审视[J]. 船山学刊, 2012, (2): 95-97.

[5]陈秋蓉. 孟子的幸福观及其当代启示[D]. 福建师范大学, 2014.

[6]钱志群. 道家人生哲学对现代中国人精神重建的意义[J].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3(4): 13-16.

猜你喜欢
人生哲学期望值幸福观
父亲不断更新的幸福观
VEGGIEVALUES
退休老人经典感悟
幸福观及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述评
论钱穆哲学的心性论维度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
中小学生自信心的培养研究
《诗经·蒹葭》的人生哲学意蕴
浅谈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
快乐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