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的厌学问题

2020-06-29 01:11高正英
新课程·上旬 2020年52期
关键词:厌学初中道德与法治提升

摘 要: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正确三观树立的黄金期,也是强化法治意识的关键期。反思现阶段初中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态度,并不理想,甚至部分学生对该门学科有明显的厌学情绪。如何解决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厌学情绪,是广大初中政治教育工作者致力于研究的问题。笔者立足于自身教育教学经历,围绕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厌学问题展开了一系列探讨。首先明确了道德与法治课厌学情绪的类别和危害,然后分析了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厌学情绪产生的原因,最后结合具体的原因提出了解决厌学情绪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厌学;教学质量;兴趣;提升

一、前言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教育阶段的必修学科,该课程开设的根本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法治意识,成为新时代好公民。初中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是国家发展、民族兴旺的希望,为此对他们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十分重要。相关调查研究发现,很多初中学生对待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学习态度不理想,存在着厌学情绪,部分地区该现象还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学生对该门课程有明显的厌学情绪成为阻碍课程顺利展开的大障碍,不少学生都会受到厌学问题的影响,为此教师不仅要致力于理论知识教学,还要多关心学生的学习实际,明确学生存在的厌学问题,剖析厌学问题出现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症下药。

二、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厌学情绪的类别

1.自暴自弃型

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所以教师往往将其归类为差等生。差别对待学生,使这部分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较强的自卑感,再加上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弱,对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其接受度也较差,即便投入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也感受不到太明显的成功感,所以产生自暴自弃的情绪,该情绪没被教师及时发现矫正,久而久之就演变为厌学的情绪。

2.力不从心型

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其他学科差异明显,知识点琐碎,很多都需要记忆,尤其是九年级知识的理论性非常强,对初中学生来说太抽象,部分学生没有掌握好学习技巧,选择不当的方法展开学习,仅仅利用课堂进行学习,课下没有及时预习和复习,也没有将重点知识在深化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下来,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长此下去对该门课程产生厌烦情绪。当然,还有一些学生是因为不喜欢背诵,所以对这门课程产生明显的抵触情绪。

3.叛逆质疑型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值青春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处于发展阶段,当然这一阶段也是学生的叛逆期。这就决定了这一时期的孩子拥有了初步独立思索的能力,自我意识慢慢强烈起来,但是遇事冲动,不理性,很容易心生叛逆。道德与法治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增强道德意识,提升法治意识,很多时候会同学生之前的价值判断产生碰撞,学生不愿意颠覆或者改变自己以前的观点,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对教师的反向引导产生明显的抵触,特别是在平时的生活中看到一些不美好的现象,更会质疑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而对该门学科的学习产生明显的抵触情绪,久而久之对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会大大降低,心生厌烦。

三、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厌学情绪的危害

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学生成长发展道路上的重要学科,一旦学生对该门课程提不起学习兴趣,甚至有明显的厌学情绪,产生的危害是多方面的。首先厌学引发学生心理层面的问题,很多厌学的学生会出现神经衰弱、神经性头疼等问题,对书本产生条件反射性厌烦,身体素质也受到影响。不少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厌学情绪的学生会出现明显的抑郁情绪,不会肯定自我,部分学生甚至还会逃学甚至产生厌世情绪。此外,对道德与法治课程产生厌学的情绪,还容易引发犯罪。道德与法治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增强其法治意识,厌学对其德育的培养形成明显的阻碍,限制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部分学生还会由于法治意识薄弱而走向违法犯罪道路。

四、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厌学情绪出现的原因

1.初中学生自身的因素所致

(1)认知存在偏差

初中学生处于成长发展阶段,心智发育不成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知存在偏差。认为语、数、英才是重点学科,道德与法治学科不过是边缘学科,对考试成绩产生的影响不大。因此,不愿意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分配到这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

(2)学习兴趣不足

兴趣是推进学习活动高效展开的核心动力。初中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表现出明显的兴趣不足的情况,学生并没有对学习有正确认知,片面地认为自己的学习是为了教师而学,是为了家长而学,没有明确学习目标及学习动机,学习动力不足,久而久之学习兴趣会被抹杀得干干净净。此外初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平时的学习中,精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到一件事情上,稍不注意精力就被分散了。特别是自我控制力薄弱的学生精力更容易被分散,无法集中精力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

(3)学习压力大

现如今初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仍然有很多学校受到应试教育影响,机械追求升学率,所以不断给学生施压,频繁的补课、考试等,丝毫不考虑学生的接受情況,学生本该放松娱乐的时间也被枯燥的学习占据了,内心累积的消极情绪越来越明显,长此下去,消极的情绪直接转变为厌学的情绪。

(4)学习自信差

初中阶段的学生渐渐有了自我认知和评价,入学的时候,认为自己在学习方面有独到的认识和方法,对自己在学习上获得成绩也充满着无限自信,但是现实与期望不符,距离自己的目标差距大,就自然产生明显的挫败感,久而久之转变为心理焦虑,对学习活动失去自信,更甚至有些学生产生明显的自卑感。

2.学校和教师因素

(1)受到应试理论的影响

大部分学生在刚入学的时候,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兴趣,学习劲头十足,希望教师平等对待他们,但是受到传统应试理论影响,学校和教师真正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分数,更喜欢用考试分数衡量学生,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产生厌烦情绪。

(2)师生关系不和谐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确保教学活动高效展开的关键。部分教师没有改变教育理念,主观层面上仍然将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副科看待,忽略了教学方法的选择,单纯地将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缺乏形象细致的讲解,学生觉得这门课十分枯燥乏味,渐渐产生出消极应对情绪。同时教师对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地位也没有充分尊重,道德与法治课堂仍然是教师的“一言堂”,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沟通,师生关系僵硬,教师不了解学生,学生也不了解老师,师生双方在课堂上配合不默契,自然会影响学习效率,长此以往学生完全失去了学习这门课的动力。

3.家庭方面的因素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不恰当,存在明显的期望过高或者过低的情况。其中期望过高占据主体,很多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就应该比其他孩子优秀,所以各方面都应该强过其他孩子,孩子考试分数要高,为此除了平时的学习,还会给孩子报各种辅导补习班,本该让孩子放松的节假日被家长安排得满满的,并没有征求孩子的意见,也不了解孩子的想法,在这样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是可悲的,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五、如何解决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厌学问题

1.提升学习能力

(1)强化意识,端正学习态度

解决初中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厌学的情绪,必须强化意识,致力于学习态度的端正转变。道德与法治课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基本的指导理论,强调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及认知水平的提升,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素质。为此从根本上来讲,道德与法治课程既是一门德育课,也是一门法治课。这门课程的教育伴随并影响学生一生。只有学生从内心深处重视这门学科,才愿意积极投身于这门学科的学习中,真正踏踏实实地展开学习。

(2)激发学习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转变学生的厌学情绪,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一旦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充满兴趣,便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在学习中注入更多的精力。此外,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设立一个目标或者学习对手,让自己时刻处于竞争状态,那么学习的积极性便会被高效率调动起来。

(3)减轻学习负担

积极响应素质教育改革要求,为学生减轻学习负担。缓解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促进学习态度的端正,积极正确地面对学习,在学习压力面前可以准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和期望目标间的距离,明确原因所在,对应地做出调整,压力朝着动力顺利转变,在动力的推动下,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热情会越来越浓厚。

2.提升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能力

(1)积极转变教育理念,贯彻素质教育改革要求

促进教师和学校教育能力的提升,转变教育理念,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不将成绩作为学生的衡量标准。在实践环节,教师关注课堂上对学生知识的传授,结合实践活动,提升知识的消化水平;同时将智育教育和德育、体育等教育结合起来,积极贯彻落实教育改革根本要求,培养综合性人才,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长盛不衰。

(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认可并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贯彻落实因材施教原则。调整对学生的期望,关注学生的点滴变化,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摒弃结合成绩、分数定义学生好坏的情况。对平时成绩差、有厌烦情绪的学生更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引导学生掌握更恰当的学习方法,激励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升。

(3)完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很多学生之所以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提不起兴趣,就是认为课程内容枯燥无味,与实际生活差距较大。再加上教师缺乏创造力,单纯地沿用灌输式教学策略,更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此必须强调学科教学内容的完善,将更多新型教学策略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如多媒体教学法、创设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

3.家长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工作中

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单纯地依赖教师努力远远不够,还需要家长积极参与其中,家长充分了解孩子的能力,结合孩子能力,对其有恰当合理的期望,如果孩子没有达到预想的期望,则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适当调整期望,不要过多责骂他们,帮助孩子找寻到原因及对应的解决办法,尽可能地让孩子产生成就感,同时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以正确的态度看待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升学习积极性。

六、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初中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厌学情绪,必须明确具体的解决办法,学生厌学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那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设价值也会受到影响。初中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可塑性较强,相信在教师、家长、社会等的正确引导下,他们会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葛秋菊.浅析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生厌学情绪的成因及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2010(6).

[2]张影.思想品德课部分学生厌学问题的原因及对策分析[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3]袁晓桥.初中生厌学思想品德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5(1):127-128.

[4]曾月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8).

[5]牛平德.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厌学的成因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9(19).

作者简介:高正英(1974—),女,甘肃省白银市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现从事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教育教學。

注:课题名称: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一般规划课题“政史课堂教学中学习兴趣对改善学生厌学现状的研究”,编号:GS[2019]GHB0582。

编辑 乔彦鹏

猜你喜欢
厌学初中道德与法治提升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