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主导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与评价
——以“远志电梯工匠涵养班”为例

2020-06-30 10:16顾德仁
江苏教育 2020年36期
关键词:远志电梯考核

顾德仁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实现协调发展、同频共振的重要途径;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更是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必由之路。具体到职业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中,迫切需要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课程开发的重点,是寻找、确定和描述包含这些工作情境的职业典型工作任务,并对其进行教学化处理,而不仅仅是对职业活动所需知识和技能的分析。”[1]

一、课程开发背景

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尤其在“中国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工作性质的变化让很多工作已不再是程序化作业”。[2]对接市场和产业需求的新兴专业如雨后春笋,对许多专业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后发现,如果只是对工作岗位(或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做通用的普遍性描述,很难分析出工作任务的实质内容与能力要求。现实问题是,如何开发促进学习者综合职业能力发展和职业素养提高的职业教育课程?

“职业教育是面向工作体系的教育,其课程应当呈现出不同于普通教育课程的形态。”[3]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开发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无疑是体现职业教育课程形态差异、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法。企业是职业教育极其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但目前可见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企业大多被动参与,企业作为主导方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还非常少见。

苏州市职业大学电梯学院成立于2016 年12 月,是苏州市职业大学与苏州市电梯业商会深度融合、校商共建的混合所有制学院。电梯学院的建设目标是立足苏州电梯产业,对接“中国制造2025”,瞄准国际一流标准,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电梯专业人才。2019 年6 月,电梯学院又与苏州远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远志科技”)合作,在2017 级电梯工程技术专业在校生中遴选了19 名学生组建“远志电梯工匠涵养班”(以下简称“涵养班”)。“涵养班”在组建之初就有着清晰的认识:通过完全源于企业真实工作项目的企业化定制培养,可以让学生充分汲取成长为“电梯工匠”所必需的养分。

“涵养班”的教学全部由远志科技选派的技术专家负责。为了更好地保证教学效果,远志科技还配备了1 名在远志科技工作刚满1 年的苏州市职业大学优秀校友担任助理班主任;选派4 名部门负责人作为企业导师,每人对口联系一个学习小组(“涵养班”的19 名学生共分为4 个小组),企业导师与学习小组的每一位成员每周至少进行一次面对面交流。为了高质量培养未来的“电梯工匠”,“涵养班”还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由企业(远志科技)主导,进行了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的相关实践。

二、课程方案

(一)课程开发步骤

“涵养班”的学生此前已经完成了“电梯工程技术”专业两个学年共4 个学期的学习。2017 级电梯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第5 学期原定有“工作领域课程:电梯故障检测与维修”“电梯法规、EHS 与风险评价”“电梯工程项目管理”“单片机应用技术”“电梯维修中级工培训”等5 门课程。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可分为行业情况分析、工作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描述、学习情境与课业设计5 个步骤(如图1 所示)。

(二)课程培养目标

远志科技是国内名列前茅的(电梯)智能制造、电梯改造及控制一体化解决方案供应商,其产品和解决方案服务于40 余家国际国内知名电梯企业。经过对“电梯电气工程师”岗位进行充分调研,发现该岗位需要具备的主要能力为:根据电梯控制系统产品开发需求收集和整理项目资料;完成电梯控制系统开发项目方案设计;按照产品开发需求绘制电梯电气原理图、现场接线图等;按照客户订单需求编制技术配置文件;按照产品开发需求编制生产装配工艺文件;能够在现场完成电梯整机调试和检验工作;能够在公司ERP 系统维护产品管理数据;可以为电梯控制系统生产制造提供技术支持;参与产品质量分析和产品改进;熟悉单片机或PLC 编程;掌握项目或产品开发基本流程并能实际应用;熟练操作Office 等办公软件,熟练应用CAD;具有良好的个人形象,乐观自信,思路清晰,具有解决现场技术问题的能力;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沟通、表达能力佳,具有扎实和严谨的文字功底。基于此,分析得出“电梯电气工程师”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如表1 所示)。

“涵养班”面向的主要工作岗位为“电梯电气工程师”,经研讨最终确定其培养目标为:熟悉电梯智能制造及工艺,具有较强的电梯零部件及整机功能分析、选型、配置、设计等应用能力,能根据已有标准产品的图纸进行电梯主要零部件及整机的定制化和个性化设计;熟悉电梯智能控制技术,能基于主流的电梯控制系统的产品说明书编制电梯电气系统设计方案、绘制相关图纸,撰写工艺、调试、维护等相关指导说明手册并掌握至少一种主流控制系统的调试技术;熟练使用电梯制造、检验和调试过程的常规工具,掌握电梯调试与检验的基本方法。同时,具有分析解决工程实践问题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心;可以基本胜任电梯(机电类产品)相关企业的电气工程师等技术类岗位工作,并有向产品创新研发、升级改造、生产管理等电梯(机电类产品)全生命周期各技术相关领域发展的潜力。

表1 “电梯电气工程师”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涵养班”组班以后,将第5 学期(2019 年9月—2020 年1 月)教学计划中的原定课程全部按照远志科技的企业需求,用“自动扶梯控制系统装配及出厂检验”“自动扶梯控制系统现场安装与检验”“电梯控制系统装配及检验”“电梯门机调试与调试技术文件的编制”“电梯现场调试”“向客户交付电梯控制系统”6 门课程置换了原来计划开设的5 门课程。

三、课程实施

(一)课时安排

“涵养班”的学生在组班之前已经较为系统地学习了“电梯结构与原理”“电梯电气原理与应用”“电梯安装与调试”“电梯维护与保养”等课程,对电梯的构造、控制、安装、调试、维护等领域的知识有所掌握。置换后6 门课程的学习内容更为契合“电梯电气工程师”岗位工作任务的需要,而且“遵循学习规律、遵循人的职业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律,从完成简单任务到完成复杂任务。”[4]原定教学计划中,5 门课程按传统学校教学习惯分散分布,每周4 课时,每门课8~16 周不等;而真实的工作岗位是一周5 天,每天8 小时。置换后的课程教学在学习时间安排上也与企业真实工作岗位的时间分布完全相同,每天8 课时,按项目、任务依次完成。藉此,“涵养班”的学生在“工作时间”上潜移默化地提前完成了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过渡。

(二)教学实施

下面以项目一(自动扶梯控制系统装配及出厂检验)中任务2(完成自动扶梯控制柜元器件装配与工艺文件的编制)的教学实施为例进行论述。

第一步:根据工作总进度,由当天负责召开“每日班前会”的学生明确当天的工作目标,布置当天的工作任务,向每个小组下达任务书。集体讨论和评估当日工作任务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尤其是安全作业风险。

第二步:每个小组的负责人根据任务书收集相关信息,确定完成任务所需的人员、资源和工具等,讨论和制订本组的工作进度计划。本任务中,根据自动扶梯的电气原理图解析出需要的元器件,绘制自动扶梯控制柜布局图,编制元器件装配工艺文件。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调整并确定最优工作计划及工作流程。

第三步:每组组长根据讨论结果对自动扶梯控制柜元器件装配进行落实到人的合理分配(比如考虑男女分开搭配)并具体实施。

第四步:各小组在“每日总结会”中,总结当天工作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为下一步改进提供参考,同时制订下个工作日的初步计划。

(三)创新实践

1.国家标准和法规的贯彻。

标准是最好的教材。关于电梯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如何贯彻在教学中,是容易被忽视的重要环节。如果将“电梯法规和标准”单列为一门课程,脱离产品案例,则枯燥的标准条文往往让教师难以驾驭,课堂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在“涵养班”的教学实践中,将与当天任务要求相关的国家标准、法律法规摘录汇编,以当天实际工作过程作为案例,来说明产品在设计、制造、安装等环节是如何满足标准要求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当然,教学时如果不局限于标准要求,将标准“为什么这样要求”作为拓展问题进行讨论,效果就更加完美了。

2.每日班前会。

每日班前会上,轮值班长带领全班诵读远志科技的核心价值观“匠心志道、产教融合、成就彼此”。班前会内容除了每天工作任务的分配,还包括工作流程的确定,人员、资源和工具的落实,任务的实施、目标导入及预期进度跟进等。班前会的好处还在于:提振学生每天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雷厉风行的作风。每天的信息分享解决了小组与小组之间、同学相互之间的信息不畅问题,促进了每一位学习者的技能提高,锻炼了轮值班长的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学习日志。

“在训练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如果局限于在个别情境中进行训练,完全排除理论知识的学习,则会阻碍学生在一般的、抽象的层面理解任务,从而不利于实践能力的迁移。”[5]如何通过源于真实工作任务的训练来培养学习者的能力?结合电梯电气工程师岗位需要具备的主要岗位能力,“涵养班”创新的“学习日志”中“学习收获”部分(如图2 所示)要求学生从法规与标准、EHS 与风险评价、企业运营管理、职场Office 应用、产品设计开发与项目管理、电梯工程师职业素养等方面展开。学生通过对技术(或服务)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进行整体化感悟和反思,实现知识与技能、课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6]

相关调查显示,高校毕业生职业素养普遍不高,而职业素养的养成绝不是简单地通过类似“职业素养”课程的学习可以实现的。将职业素养和工程素养贯穿人才培养的始终,才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涵养班”的学习层次从“职业关联性教育”跨越到“职业功能性教育”,“让学生掌握与复杂工作任务相对应的功能性知识,完成非规律性的学习任务,并促进合作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成长为初步的专业人员并形成较高的职业责任感”。[7]“涵养班”学生采用“学习日志”的方式对每天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记录,完美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水乳交融、工作与学习“难解难分”、学做事和学做人有机统一。

四、课程考核

(一)教考彻底分离

考核标准完全按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要求进行,参考国家、省、地市级电梯行业以企业员工参与为主的职业技能竞赛的评分标准,任课教师不能作为阶段性考核及总考核的考官,教学评价全部交给行业企业的专家。

(二)考核常态化

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的终极效果依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来验证。及时的课程考核是确保达成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课程考核不单需要阶段性考核,更需要有计划、有节奏的考核以及与课程目标相对应的连续性考核。课程考核的难度由低至高,有如下几个层级:

一是当日工作考核。结束当天的工作,立刻开展分组讨论,并由学生自评。每组组长汇报对本组工作的总结,汇报的重点是当天的工作进度以及组员的表现。轮值班长、各组组长联合对每个小组工作实际与汇报内容是否吻合进行考核。当日工作考核中教师只做巡视和记录,不实质参与其中。

二是工作任务考核。单个的工作任务完成后立刻开展分组讨论,每组代表汇报自评情况。由各小组组长、轮值班长和教师联合对每组的工作任务进行考核。

三是工作项目考核。每个项目的工作任务全部完成后,由各小组组长、轮值班长和教师联合对每组的工作任务进行考核。工作任务的考核主要是结果考核,考核工作项目最终需要实现的功能是否能够完整实现。

四是阶段性(月度)考核及总考核。每个月月初进行上一个月的阶段性考核,考官由来自远志科技的资深工程师、技术总监、人力资源总监担任。本学期学习项目全部完成后进行总考核,考官由来自苏州市电梯业商会的技术专家、电梯企业技术负责人以及远志科技的技术总监和人力资源总监担任。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学习,在强调技术实践知识核心地位的同时,更不能忽视技术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对于学习者而言,技术实践能力的发展是无止境的,未来的“电梯工匠”将在反复实践中得到培养。“涵养班”的考核注重从及时反馈和反思中学习和巩固知识,既支持了技术实践能力向更高水平发展,又培养了学习者在实践中学习和反思的能力。在这样的学习和考核过程中,“涵养班”的学生完成了从学习知识到灵活应用于工作实践的跨越,渐次形成了“完成结果不可预见的工作任务的能力”。

课程开发的本质是为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我们既要充分认识课程开发的复杂性,也要充分认识课程实施的艰巨性。“远志电梯工匠涵养班”按以上步骤开发的课程经历一个学期的教学实施,最终进行完全参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职业技能竞赛要求命题的总考核,学生们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赢得了由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考官的集体肯定。以“远志电梯工匠涵养班”为例的企业主导的基于产教融合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对其他自动化类高职专业的课程开发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远志电梯考核
厚朴课程 远志人生
内部考核
毛远志书法篆刻作品欣赏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
被困电梯以后
毛远志
电梯不吃人
被困电梯,我不怕
乘电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