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研究述评∗

2020-06-30 08:29许家烨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德育

许家烨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强调要“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②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第1版。,为做好新时代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同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这是党和国家继颁布《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之后的又一重要战略举措。在战略部署和政策背景下,学界围绕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进行了广泛探讨,在意义、内涵、维度、现状、对策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本文试就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到的与该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分析与述评,旨在为今后该研究的深化、为德育课程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一、对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研究的计量分析

基于科学计量学、数据可视化有关原理,笔者以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包括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国内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为范围,进行跨库搜索(截至2020年5月1日),分别选择“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Ⅰ辑”“社会科学Ⅱ辑”为文献学科分类,选择“2005—2020年”为发表时间以缩小检索范围。为增加有效文献数量,本研究按“德育”或含“思想政治教育”,并“一体化”或含“衔接”进行主题词索引,然后逐一阅读并筛选与本研究主题相关度较高的中文文献,共检索得到439篇。就以上检索所得文献为分析样本,发现当前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呈现如下显著特点:

(一)发文数量总体上升,但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显示,关于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的研究文献数量自2005年开始有较为明显的增长,这可能与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年2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教育部于2005年4月印发的《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相关。2005—2012年期间,相关研究文献的数量缓慢上涨,每年发文增长量稳定在2~9篇。2012—2017年,每年相关研究文献的数量几乎保持在20篇上下,直至2018年开始,研究文献数量的增长速度变快,这可能是受到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召开的影响。总体上看,关于德育课程一体化的研究文献数量呈现波动式上涨的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其在德育一体化综合研究成果中所占的比重较低,过去15年的平均占比为28.0%。由此观之,聚焦德育课程对一体化问题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献数量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见图1)。

图1 相关研究文献发文数量对比

(二)研究主题分布广泛,但仍有待进一步深挖

基于CiteSpace的关键词共现分析显示,目前关于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研究中出现的高频关键词,排在前列的关键词有:“衔接”“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大中小学”“德育”“德育衔接”“德育课程”,且这些关键词之间存在较为紧密的共线关系,呈现“多点共线”的局面,由此反映出该研究领域中主题广分布、内容多交叠的特点(见图2)。尽管很多研究者已经关注到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研究领域的热点,但是对研究热点的深度挖掘不够,比如与“教材”相关的关键词并未出现在图谱中,可见在一体化框架下对德育课教材建设的研究尚不充分;又如“现状”作为关键词虽有出现,但词频低,且与关键节点联系不紧密,等等。这些或可成为今后推进相关主题研究的重要切入点。

图2 关键词共线网络图谱

(三)研究趋势初步显现,相关研究尚待跟进

基于CiteSpace的突变检测分析,发现2005—2020年关于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研究的前16个突变词,这16个词或将成为未来本研究领域中的前沿话题。具体来看,2005—2015年突变的关键词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学”“学校德育”;2015—2018年突变的关键词有“德育内容”“德育衔接”“思想政治课”等;2018—2020年的突变词是“德育课程一体化”(见图3)。由此可见,德育课程一体化研究近两年顺应发展,也将成为2020年及今后的研究趋势。

利用Citespace时间线功能,按时间片段统计样本文献中关键词,可得到时序图谱,如图4所示。整个时区(2005—2020年)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Ⅰ阶段(2005—2011年),该时期内对学校德育工作、德育衔接问题的研究较多,也出现了一些关于德育课程体系、中小学德育衔接的相关理论成果;第Ⅱ阶段(2012—2017年),该时期内关于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的研究颇多,研究者围绕不同学段德育课内容、教学模式等进行了充分研究,也开展了一些对德育课衔接现状的实证调研;第Ⅲ阶段(2018—2020年),此阶段“立德树人”“内容衔接”“课程一体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等逐步成为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研究中有强劲发展势头的关键词。

图4 关键词时序图谱

二、关于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目前,学界围绕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问题发表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意义和内涵的阐释、对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教材体系的建设以及对德育课程一体化现状、存在问题和对策的分析等方面。这里探讨的“德育课程”是包含狭义道德教育课程在内的广义的德育课程,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也指向通常所讲的思政课。

(一)关于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意义的研究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内容。学界普遍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在大中小学开设一体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肖贵清从世界面临的百年大变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以及建设现代化强国和实现民族复兴的高度,揭示了新时代加强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意义。①肖贵清:《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本思路》,《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第34~35页。围绕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研究者还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阐述。

从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战略的角度看,高德毅指出,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内生动力之一就是落实国家教育战略的导向性需求①高德毅:《实施大中小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现实需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7年第2期,第72页。;卢黎歌等认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通过顶层设计、遵循教育规律,可以满足社会发展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要求②卢 黎歌、耶旭妍:《规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必然遵循》,《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第10~11页。。谢峰认为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一体化建设的价值逻辑在于,通过对思政课课程的系统化机制设计,将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落到实处,保障党的事业健康发展。③谢峰:《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一体化的价值逻辑和实践路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年第8期,第33页。韩震则从德育教材体系属国家事权的角度,指出大中小学德育教材一体化能更好地体现党和国家意志,回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④韩震:《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思路下的德育教材体系建设》,《教育研究》2020年第3期,第16页。

从教育现代化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冯刚等认为构建体现中国特色、整体联动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机制,能够对学生的教育培养做到持续、连贯、有效,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⑤冯刚、徐文倩:《把握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内在规律》,《中国高等教育》2020年第2期。徐蓉指出,学校思政课的整体性建构,是党的教育方针对认识和处理教育与个体成长发展关系的关照,是促进教育发展、人才培养与国家发展的目标紧密结合。⑥徐蓉:《关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若干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19年第12期,第81页。

从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实际的角度看,有学者从把握道德发展基础、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构建德育顶层架构三个方面,解释了大中小德育课程一体化的科学性需求⑦高德毅:《实施大中小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现实需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7年第2期,第75~77页。;马宝娟等指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落实思想政治学科育人方案的必然要求,同时认为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思政课课程体系,既是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遵循,也是实现思政课教学衔接的重要保障。⑧马宝娟、张婷婷:《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问题与对策》,《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年第2期,第5页。还有学者指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可以解决所教内容与阶段性培养目标之间高低学阶教学内容错位和应知内容缺位的问题,是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之需。⑨卢 黎歌、耶旭妍:《规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必然遵循》,《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第11页。申来津等认为,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行一体化,有利于思政课课程目标、教学目标、育人成才目标的实现,是整体上提高思政课质量的内在要求。⑩张永霞、申来津:《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依据、思路与途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年第8期,第30页。

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角度看,有学者指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与遵循循序渐进规律、量变质变规律、需要—兴趣—动力规律、内化外化规律都有密切关系,有助于学生成长。⑪⑪卢 黎歌、耶旭妍:《规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必然遵循》,《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第11页。万美容侧重从内容这一核心要素出发,阐述了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有机衔接在遵循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推动个体不断生成思想道德新品质方面的价值意蕴。⑫⑫万美容、陈迪明:《内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核心要素》,《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第18页。在李晓燕看来,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对德育过程进行整体规划和统一部署,才能更加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优秀品德养成。①李晓燕:《大中小学德育衔接的困境与出路》,《学术论坛》2016年第12期,第178页。

(二)关于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内容的研究

关于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内容的研究,主要包括对德育及德育课程一体化内涵的解读、构成要素的归纳、维度的分析等方面。

关于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内涵意蕴。部分学者尝试对此作出概念界定。卢黎歌等从一体化概念入手,进一步解释了何谓思政课一体化,认为思政课一体化,是指“大中小学的思政课要按照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总体设计安排,形成有机整体的过程,以实现不同学习阶段之间的顺序性、连贯性、衔接性,在内容的分布和深度上进行合理布局、科学分工”,即“各学段‘守好一段渠’”②卢黎歌、耶旭妍:《规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必然遵循》,《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第10页。。马宝娟等指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内涵主要是指: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中小学和高校不同学段“在思想政治教育模块、主题、关键内容,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社会环境中,统筹课程标准制定、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考试评价”等进行有效衔接和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完善的、系统的一体化教育体系。③马宝娟、张婷婷:《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问题与对策》,《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年第2期,第4页。石书臣则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视角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进行概括。他认为,狭义上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主要指各学段纵向的一体化,包括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体化;广义上是从思政课课程资源的角度讲,包括社会、学校、家庭横向的一体化。④石书臣:《关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思考》,《思想理论研究》2019年第11期,第18页。还有部分学者把德育课程一体化视作德育一体化的重要方面,从对德育一体化这一上位概念的阐释出发给出借鉴。如张孝宜等认为德育一体化就是“以唯物辩证法关于全面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为指导,运用系统的方法对学校德育各方面、各层次,宏观、微观,内部、外部,纵向、横向,多侧面、多角度进行综合的整体设计,使德育系统内各层次间及各要素内部保持内在联系,互补相成,纵横协作,整体作战,从而达到德育的有序、高效和整体优化”⑤张孝宜、李辉、李萍:《德育一体化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张志勇则立足省域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构与实践经验,从空间一体化、课程一体化、主体一体化、时间一体化四个方面,诠释“全域育人”“全课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课程一体化新理念,以此中小学德课程育一体化内涵丰富和拓宽对传统德育课程内涵的认识。⑥张志勇:《省域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构与实践》,《人民教育》2019年Z1期,第41页。

关于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的维度构成。不同研究者对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分析维度各有差异。有学者从学校德育课程与学校德育的一体化、学校德育与学校教育的一体化、教育系统内外的一体化三个层面理解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⑦高德毅:《实施大中小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现实需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7年第2期,第77页。肖贵清认为思政课作为各学段均开设的课程,有三个方面的一体化建设势在必行,即思政课教材体系的一体化(包括统一的组织保障、教材内容的有机衔接、教材编写团队的合理配置)、思政课教学体系的一体化(包括各学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思政课教师培训的一体化。⑧肖贵清:《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本思路》,《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第36~37页。余华等从思维革新的角度,提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包括制定统一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标准、完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的逐级进阶、构建与各学段层次相契合的学习方式、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四个方面。①余华、涂雪莲:《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思维革新》,《思想理论教育》2020年第2期,第68页。还有学者认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体化至少体现在五个方面:德智体美劳诸育互相配合、协调推进;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形式、途径,在各教育阶段实现有效衔接、分层实施、循序渐进;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媒体网络等育人途径横向贯通;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家、校、社区、政府联动育人等。②高国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19年第5期,第22页。此外,还有学者侧重论述某一学段德育课程在一体化背景下的建设。如李晓东等认为,中学思政课建设应该从整体视野理解“协同育人”的重要性,从课程任务、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师引导的角度阐释了一体化的应有之义。③李晓东、何旋、孟婷:《中学思政课统编教材的教法与学法研究——基于“一体化背景”的审视》,《教育参考》2020年第1期,第6~7页。

(三)关于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教材一体化的研究

关于德育课程教材内容一体化的研究是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研究中的重中之重。目前对此展开的研究主要涉及对德育课程教材建设的历史沿革、德育课程教材建设的地位作用、德育课程教材的内容设计和衔接等方面。

关于学校德育课程教材一体化建设的历史沿革。新时代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命题的提出,与长期以来学校德育课程和教材的建设改革历程密切相关。王立仁等将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内容一体化的发展主要划分为五个阶段:1979年侧重解决“内容重复、分工和衔接”,1985年强调“循序渐进,由浅入深”,1994年提出“加强整体衔接,防止简单重复或脱节”,2005年明确“纵向衔接、横向贯通、螺旋上升,有效衔接、分层实施、循序渐进、整体推进”要求,2019年进一步明确强调“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④王立仁、白和明:《关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的构想》,《思想理论教育》2019年第11期,第13页。。还有部分学者概括总结了德育课教材建设一体化的基本历程。陈亮根据各个时期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举措与发展重点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尝试探索、初步推进、全面铺开、系统发展、深化改革等五个历史阶段。⑤陈亮:《内容、机制、课程标准:如何编好学校思政课教材?》,《中华读书报》2019年12月18日第6版。冯建军以中学思政课为切入点,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中学思政课趋于一体化的历史轨迹。他从改革开放前初高中政治课合并、改革开放后政治课在初高中统称为“思想政治”、新世纪以来把小学思想品德与初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对小学初中“道德与法治”、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实行部编进行具体分析。⑥冯建军:《守正创新,把好思想政治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思政课的发展历程与经验启示》,《中国教育报》2019年9月25日第9版。

关于学校德育课程教材一体化建设的地位作用。部分研究者从教材建设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德育课教材建设在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如韩震认为,教材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他还进一步指出,大中小学教材一体化建设研究,可以为国家教材建设提供科学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⑦《我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步入新的历史阶段——三位专家谈国家教材委员会成立》,《中国教育报》2017年7月14日。也有学者从揭示教材与课程关系的角度,指出站在一体化的角度来审视各学段教材内容的高质量贯彻与课程目标的高质量实现,是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过程中追求高质量发展的价值目标之一。⑧徐蓉:《关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若干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19年第12期,第83页。李晓东等从学习者的角度,谈德育课统编教材的作用。他们认为,一方面统编教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学材”,是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最为方便和准确的阅读文本;另一方面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根据,是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形成观点、表达想法的重要参考和根据。①李晓东、何旋、孟婷:《中学思政课统编教材的教法与学法研究——基于“一体化背景”的审视》,《教育参考》2020年第1期,第9~10页。

关于学校德育课程教材内容一体化的研究。有学者从教材内容组织方式的角度,回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内容一体化的过程,指出中学思政课教材的组织方式大体经历了学科中心组织、学生中心组织、社会问题中心组织三个发展阶段,高校思政课教材的组织方式几乎都是采取学科中心组织方式。②陈亮:《内容、机制、课程标准:如何编好学校思政课教材?》,《中华读书报》2019年12月18日第6版。刘学智等提出,教材一体化建设要体现教材内容选择的系统性,必须坚持标准体系与教材体系的统一,既要坚持课程标准的贯通性,也要坚持课程标准的整体性,这是教材一体化建设的关键和重点。③刘学智、王馨若:《基于立德树人的大中小学教材一体化建设》,《课程·教材·教法》2019年第8期,第14页。此外,有学者提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一体化的理论依据,分别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学科素养、社会发展需要、世界视野、民族文化基因、学生成长需求。④高国希:《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19年第5期,第22~25页。还有学者聚焦德育课教材内容衔接问题进行专门研究。肖贵清提出了教材编写的总体要求,即整体把握不同学段教材的内在逻辑、内容重点、叙述风格,形成内容连贯而又层次鲜明的教学体系,并具体阐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不同阶段教材设计的遵循主线、核心内容。⑤肖贵清:《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本思路》,《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第36页。杨琴则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指出德育课程教材在内容选择上,小学侧重德育情感的体验,中学侧重道德认知和内化,大学侧重道德准则的坚持与提升,以及德育整个过程的内容应以内化、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同时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内涵以及世界各国德育的普遍经验。⑥杨琴:《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浅析》,《教育观察》2019年第28期,第134页。

(四)关于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现状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关于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的研究日益丰富,以及大中小学德育课改革的逐步深化,学界对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发展现状的审视和思考也更加深入。相关研究主要围绕大中小学德育课一体化建设现状、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等展开。

关于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的落实状况。在新课改背景下,大中小学德育课的衔接递进和一体化建设积极火热,已取得了重要成果。如《北京市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建设实施纲要》、浙江《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指导意见》《中小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山东省中小学生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等指导性文件在各地相继组织编制完成⑦《凝聚培养时代新人的强大合力——全国各地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综述》,《中国教育报》2020年3月18日第1版。。冯建军提及,义务教育德育课程于2016年统一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教材由教育部组织编写、国家教材委员会审定、全国统一使用,已于2019年秋季实现全覆盖;高中思想政治统编教材也从2019年9月起在京、津、辽、沪、鲁、琼6个省市普通高中投入使用。⑧冯建军:《守正创新,把好思想政治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学思政课的发展历程与经验启示》,《中国教育报》2019年9月25日第9版。

与此同时,一些学者也研究了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内部问题。部分学者基于课程论视角,对此进行了系统分析。如马宝娟等认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问题在于:课程理念脱离实践,融通性不足;课程内容重复赘余,连贯性不强;课程设计缺乏整体安排,衔接性不够;课程教学相互独立,合作性不足;课程评价欠缺量化统一,标准不清。①马宝娟、张婷婷:《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问题与对策》,《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年第2期,第6~7页。还有一些学者侧重阐析了某一项课程要素的衔接问题。如沈壮海等基于“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项目调查数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课程内容存在重复,知识出现“倒挂”②沈壮海、董祥宾:《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思想理论教育》2019年第5期,第14页。。王立仁等结合教材文本也指出,一是课程内容存在断层脱节,二是课程内容之间存在简单重复,三是课程内容存在滞后甚至倒置。③王立仁、高畅:《思政政治课程内容的有效衔接研究》,《高校辅导员》2019年第4期,第20~21页。王湛从教材一体化建设的角度谈亟待解决的问题。他提出教材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不够;教材编审、使用、评价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极个别地方教材的某些内容存在政治导向错误;教材基础研究薄弱等问题④《我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步入新的历史阶段——三位专家谈国家教材委员会成立》,《中国教育报》2017年7月14日。。张彩云则是基于一线课堂教学实际,指出突出问题在于部分目标层次不清、操作性不强;部分资源纵向断裂、协同不足;学习方式笼统、学段特点模糊;教师队伍面临问题与挑战。⑤张彩云:《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新图景》,《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年第34期,第4页。还有部分学者从教师的角度反思一体化建设现状。吴林龙认为,目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还没有形成普遍沟通交流的意识、没有形成相互沟通交流的多种方式、没有形成相互沟通交流的丰富内容,相互沟通交流还没有得到有效组织实施。⑥吴林龙:《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沟通交流机制建构》,《高校辅导员》2019年第4期,第25~27页。此外,一些研究者立足不同学段在一体化中的定位进行分析。隋牧蓉考虑到小学思政教育在德育中的基础地位,指出我国小学与中学思政课教育衔接的问题主要是:思政课目标模糊并急于提前;思政课相对智育课处于弱势地位。⑦隋牧蓉:《小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基础》,《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第21页。张康军等抓住中学在一体化建设中的“咽喉要道”位置,指出中学思政课评价体系不完善、资源整合不充分、横向贯通与纵向衔接普遍脱节、内容衔接不够通畅,中学思政课与小学、大学梯度不明显等问题。⑧张 康军、訾艳阳:《中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咽喉要道”》,《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第22页。

关于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问题的原因。对于大中小学德育课一体化建设中反映出的种种问题,众多研究者也展开了原因探究。部分学者归因于课程教材本身的问题。如有学者指出,课程理念的模糊笼统,主要是因为相对较长的思政课课程标准修订周期,以及不够系统和明确的课程目标设置。⑨马宝娟、张婷婷:《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问题与对策》,《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年第2期,第6页。有学者认为课程内容衔接上的问题,是由于不同教育阶段课程设定、教材编写缺乏统一牵头部门,加之不同阶段的教育教学“各自为政”,缺乏必要的交流沟通。⑩沈壮海、董祥宾:《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思想理论教育》2019年第5期,第14页。有研究者进一步指出内容重复的根本原因,还在于教材一体化建设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⑪陈亮:《内容、机制、课程标准:如何编好学校思政课教材?》,《中华读书报》2019年12月18日第6版。也有学者从管理体制机制的角度来分析,如李晓燕认为,在具体的学校德育管理中,学校德育领导机制不明确,使得德育由实变虚、由硬变软。⑫李晓燕:《大中小学德育衔接的困境与出路》,《学术论坛》2016年第12期,第178~179页。郑敬斌等从管理机制的角度,分析了致使各学段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乏力的原因,具体体现在领导决策机制方面的课程领导力相对不足、领导主体权责不明确、统一决策体系不健全;运行整合机制方面的运行目标缺乏协同规划、教育资源整合性开发不足、教育主体融合性参与不充分;协调互动机制方面的学段师资管理缺乏协调性、教材衔接管理不够体系化、职能部门管理缺少互动性;考核评价机制方面的课程考核标准整体性匮乏、教学反馈评价连贯性不强、教学评估方法长效性不足。①郑敬斌、李鑫:《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管理机制建设初探》,《思想理论教育》2019年第11期,第23~25页。

(五)关于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对策研究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发表了系列论述,其中包括一体化建设的基本策略、主要途径等内容,这些论述给研究者提供了进一步探讨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对策的思路和空间。

关于党对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的领导。学界普遍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要遵循“三个规律”形成课程协同效应、思政课教师要坚持“六要”、思政课教学要坚持“八个相统一”等论述给予高度认同,将其作为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方法论指导。有学者进一步指出,要依靠各级党委政府及教育部门从上至下的政策推进,即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各地教育部门切实加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顶层设计、制度支持、服务保障。②谢守成、程仕波、张淼:《关于构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沟通机制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20年第1期,第85~86页。还有研究者从落实国家事权必要性的角度,提出在国家层面,要通过创新课程教材编审、使用体制机制,加强课程教材统筹指导和宏观管理,确保党和国家始终牢固掌握课程教材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话语体系等。③《我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步入新的历史阶段——三位专家谈国家教材委员会成立》,《中国教育报》2017年7月14日。

关于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的观念革新。有学者指出,推进德育一体化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以立德树人为总目标,统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在立德树人总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时期青少年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的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各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目标。④岳圆星、郭洪水:《德育一体化视域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年第6期,第62页。还有学者提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进行思维革命,由局部思维转向整体思维、制定统一的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由并列思维转向进阶思维,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体系的逐级进阶;由多点思维转向重点思维,构建与各学段层次契合的学习方式;由自我思维转向协同思维,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⑤余华、涂雪莲:《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思维革新》,《思想理论教育》2020年第2期,第68页。

关于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内容建构。有学者紧紧抓住内容这一核心要素,阐述如何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一体化。王立仁等提出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的构想及理路,在内容一体化布局方面,要形成共识、组织队伍、整体规划、逻辑展开;在内容一体化设置方面,要基于目的、根据任务、瞄准目标、把握实际;在内容一体化具体推进方面,要整体视图、过程关照、时段交流、共同提高。⑥王立仁、白和明:《关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一体化建设的构想》,《思想理论教育》2019年第11期,第14~15页。万美容等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构建以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为核心的学校思政课课程体系及内容体系,加强适应教学内容有机衔接要求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⑦万美容、陈迪明:《内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核心要素》,《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第18~19页。具体到教材内容,有学者提出“起承转合”的原则,“起”是对学段内容基调的确定,“承”是强调相邻低学段内容的衔接,“转”指低学段到本学段内容的自然过渡,“合”是强调本学段内容的升华,引出相邻高学段所学内容。①余华、涂雪莲:《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思维革新》,《思想理论教育》2020年第2期,第70页。

关于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制度保障。李梁等指出,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积极探索教育目的和目标的融合发展机制、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协同推进机制、优质教育教学的资源共享机制、组织、管理、运行以及评价等保障机制等。②李梁、刘翔宇:《机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第15~17页。还有不少学者侧重从某一机制入手去谈解决一体化问题的策略。卢黎歌等认为,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科学的运行保障机制,既包括对党政领导、教育职能部门、学校管理部门、思政课教师、不同学段学生等在内的思政课主体的保障,也包括对课程内容体系、课程教材体系、教师队伍体系、教育教学管理体系、评价反馈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等客体层面的运行保障。③卢黎歌、耶旭妍:《规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必然遵循》,《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第11页。谢守成等进一步从一体化建设主体的角度,提出要构建教育部门主导的行政沟通机制、教师志趣激发的个体沟通机制,以及专业协会引导的学术沟通机制。④谢守成、程仕波、张淼:《关于构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沟通机制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20年第1期,第85~88页。办好德育课关键在教师。许多学者尝试从建设一体化教师队伍的角度为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提供思路。如徐蓉指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加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可从教师队伍价值观一体化建设、教师素质一体化建设、教师队伍能力一体化建设、教师队伍管理一体化建设方面入手。⑤徐蓉:《关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的若干思考》,《思想理论教育》2019年第12期,第80~84页。翁铁慧进一步指出,推进德育师资一体化要开展育德能力跨学段一体化培训,开展育德能力跨学科一体化培训,要树立全员育德意识,要形成育德合力、将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纳入德育体系。⑥翁铁慧:《大中小学课程德育一体化建设的整体架构与实践路径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第11页。

三、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命题的提出,是回答新时代“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有益尝试和积极探索。正如前文所述,当前教育战线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研究者从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的意义、内涵、要素、现状、对策等方面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但由于这是一个常述常新的命题,新时代又给研究者提供了进一步拓新思维、更迭视角的条件,故而既有的对该命题的研究便显得不够充分,也使得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浮现出来,需要对其精准把握和有效改进。

(一)系统研究有待加强

当前关于德育课程一体化问题的研究正朝着日臻系统化、科学化的目标方向发展。尽管该问题已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以及教育理论界的广泛关注,也取得了一些颇有见地的研究成果,但总的来说与德育研究的其他研究论域相比,关于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的系统研究依然十分欠缺和薄弱。现有的一些研究往往侧重谈论某一方面,或是对党中央战略部署、政策文件精神的解读,或是基于政策工具“依样画瓢”地提出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对策、策略,抑或是套用西方有关课程理论构建德育课程内容和方式,却较为缺乏把德育课程各要素置于德育系统之下进行统筹规划的宽阔视野和连贯思维,这意味着关于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问题的理论分析框架尚未形成和确立,由此导致研究的系统性不强,部分研究成果流于“以点带面”式的泛泛而谈,理论观点的现实指导作用收效受限。

(二)纵向研究亟待推进

一体化问题本身就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宏大课题,涉及一体之下的多向度、多点面问题。推进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问题研究,既可以研究德育课程目标、内容、教学、师资、资源、评价等在德育系统内部的优化组合问题,也可以研究这些德育课程要素在各学段纵向的衔接问题,还可以研究不同德育课程教材在同一学段横向的一体化问题,如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课之间的统筹规划,以及可以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德育课程在校园、在社会、在家庭空间的一体化问题,等等。但是其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还是纵向一体化问题的研究,即研究德育课如何在各学段体现各学段特点,又使大中小学德育课的开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目前从这个角度进行的研究屈指可数,成果质量也是参差不齐,这既与研究主题自身的理论深度有关,也在很大程度上与研究者的全局意识、驾驭能力、从教经历等有关,即能否形成对不同学段课程、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和需求进行统观的观念意识,是否具有跨学段发现德育课程衔接问题的探索自觉,以及对一体化德育课程理论进行建构的科研能力。

(三)基础理论研究深度不够

推进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研究,特别是加强德育课程一体化问题的学理研究,是现代德育课程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发展的题中之义。目前有关大中小学德育课一体化问题的研究涉及了多个研究主题和论域,但通过梳理文献发现,近年相关的研究多从一体化问题表现及解决对策的角度入手,相对而言,对于“一体化”“德育课”“德育课程一体化”的内涵、本质、特点,或是对德育工作规律、衔接规律、青少年认知发展规律等基础理论层面的研究较为薄弱、高质量研究成果更为稀少。对于学校德育课程一体化发展来说,要坚持理论垫基、理论先行,既要阐释清楚德育系统的结构与要素、德育课程的构成与规律,也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多学科视角,回答好何为一体化、为何一体化、如何一体化等问题,通过深层的学理挖掘,形成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研究内在的相对稳定的格局,在此基础上把脉现状,钻研文本,吃透教材,可有望突破目前的诸多平平之论。

(四)多元研究方法有待灵活应用

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问题,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重大的现实问题,理论的整体建构、系统研究更主要的是服务于立德树人实践的需要。从已有的成果看,宏观层面的理论思辨型研究较多,而微观层面具体可指导德育课内涵式发展的研究较少,即便部分学者提出了一些具体策略,但在其论证中难寻通过问卷调查、质性访谈等获得事实依据的痕迹,由此造成理论观点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创新性不强,实际举措脱离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因此,今后的研究中既要注重理论筑基,也需要更多的关注实际,把文献研究、历史分析、经验总结等传统研究方法与量化和质性研究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多元研究方法的各自优势,进而把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研究推向深处。

“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研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国家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为解决新时代人才培养问题而展开的。因而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更有学习、借鉴和启发意义。但同时也需要看到,国外学界教育学、心理学、行政学等的许多研究也值得我们多关注,批判借鉴、汲取其中合理的成分为我所用。在本研究中应及时关注国外相关研究动态并予以科学对待。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德育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思政课“需求侧”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