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新思考

2020-06-30 08:46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育人思政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师范教育系,广西柳州545036)

“三全育人”的理念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就要求所有教师在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同时,主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开端,是人生教育的“关键期”,高职师范类学前教育专业肩负着培养未来幼儿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使命。学前教育专业对幼儿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求更高,如何在专业教育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积极思考的问题。本文从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出发,分析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施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进而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施课程思政路径提出新的思考。

一、“三全育人”理念下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

“三全育人”理念具体指的是“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要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对于体系的构建,对于学生人生格局的规划,将所有的教育观点系统化,还要结合各方的力量共同对受教育者实施思政教育。“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创新,以专业课程为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无声”的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中融入思想价值引领。课程思政是以“立德树人”作为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思政与传统的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同的是,课程思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渗透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嵌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现状

(一)专业课教师自身对课程思政认识不到位,与思政课教师不能形成合力

部分专业课教师片面地认为思政教育应该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体现,而专业课教学是纯粹的培养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和提高专业能力的阵地。所以课程专业化的取向使师生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认知和接纳程度不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以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幼儿园教师为目标,所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教师需要进行专业学习内容的讲解示范,学生需要更多时间进行技能练习。因此,部分教师认为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就是课程思政,不愿意去更深入地了解和学习课程思政的内涵,对于课程思政始终存在疑惑和迷茫,甚至不接受。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之间没有形成合力,缺少共同学习、共同研讨,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案的过程,没有完善和创新实施课程思政的路径是无法践行课程思政的重大阻碍之一。

(二)教学实施过程中缺少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和挖掘

专业课教师虽然在专业课程教学领域有较强的设计和实施能力,但自身思政思想理论基础不高,不知如何挖掘和有效融入思政元素,硬性做简单加法,没有达到价值引领的效果。对课程思政的建设能力不够,在实际教学中,只是生拉硬套告诉学生一个道理,使得课堂内容显得很突兀,思政进课堂的行为显得零散、随意、不规范。目前协同育人的“大思政”体系尚未构建,专业课教师有自身的专业方向,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科学的认识和理解,很难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和挖掘思政元素,更难以实际运用;而思政课教育在教学课程资源、师资资源等方面不能实现共享,没有构建起协同机制。

(三)实施课程思政缺乏特色,思政广度不够,形式单一

由于课程思政的实施还处在不断探索和创新阶段,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照搬”“拿来”的现象,不能够将专业特色和专业发展要求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而是将课程思政的实施固化理解为只能在课堂上进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热爱儿童和学前教育事业,具有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具备较为扎实的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和教学与育人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高素质应用型幼儿园教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提出了关于幼儿教师在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方面的要求。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达到专业标准的要求,要从多角度、多渠道将思政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

(四)学生校外实践过程中“思政”教育不到位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过程中主渠道作用,发挥课程育人功能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必然要求。但是学生的见习活动、实习活动等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离不开思政教育,也是充分体现思政效果的一种方式,体现出三全育人“全过程”的育人理念。部分校内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见习、实习等过程中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以及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关注不够,缺乏及时引导、鼓励和支持,导致思政教育缺失,没有很好地实现“育人”功能。

三、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施课程思政路径新思考

(一)抓源头——教师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传,思政随行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未来的幼儿园教师,学生终将走向教师岗位。作为培养这些学生的高校教师,应该牢记育人的职责和使命。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口头上的说教,而是贯穿在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教师自身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穿着打扮,教师在校园里的形象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看法。教师能够尊重学生、以礼相待、关心爱护学生、耐心细心、宽容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到能吃苦,不抱怨、始终保持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等等,这些都会让学生耳濡目染,学习到作为一名教师的高尚情操,未来也会同样对待自己的幼教职业,尊重和爱护每一个幼儿。

(二)重基础——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和挖掘思政元素

与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隐性的。在提炼和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后,结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其融入到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中,形成新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政并逐渐进行拓展和创新。

图1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施课程思政路径示意图

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课程主要有学前教育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学前保育、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教学法、声乐、钢琴、美术、儿童文学、幼儿园游戏等等。其实在这些课程中都可以充分挖掘思政元素。例如:学前教育学中蕴含儿童观、教师观、教师职业道德、职业理念等等;学前儿童心理学中蕴含幼儿个性发展、幼儿社会性发展、情绪情感发展等等。这些课程教学中可以充分进行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仁爱之心、对儿童对社会的责任心、师德师风等方面的思想教育,强化思想和价值引领,真正唤醒学生的认同。在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技能类课程中,例如声乐课、舞蹈课、美术课等,都可以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进课程教学内容中,让学生更深入了解祖国文化,体会文化内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

所以,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过程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价值引领,通过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教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知识并树立观念,对大学生发挥思想价值引领作用。

(三)强特色——突出职业技能大赛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是推动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检验教师教学能力、展示学校教学成果的重要途径之一。各学校为了能够在职业技能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均在不断探索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对参赛选手进行全方位的培训。而在这个过程中,对选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尤为重要的,例如大赛选手是代表专业和学校参赛的,要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增强为校争光的信念;在团队比赛中,要能够具备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团队配合,互相信任,互相帮助,才能互相促进。学前职业技能大赛备赛过程是艰辛而困难的,大赛一方面考验选手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对选手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求相当高,比如对选手勇敢、坚持、谦虚、不抱怨、甘于奉献等高尚的思想品质的培养,对选手进行持久的心理建设等等,这些都是体现在大赛中的思政元素,通过对选手的全过程、全方位的培养和塑造,她们会成为全新的更具竞争力的优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

(四)多渠道——第二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战场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教学延伸,学前教育专业第二课堂开展的时间和空间灵活多样,其形式丰富多彩、内容新颖,第二课堂已经成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活力、特色鲜明、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具备多项艺术技能,非常容易在社团中成为骨干力量。作为教师要鼓励和支持这种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专业的兴趣和爱好。学生能够在第二课堂发挥自己专业的优势,将专业学习中培养的爱心、耐心、责任心等通过第二课堂影响他人,传递满满正能量。不同性格、不同专业、不同能力的同学们聚在一起,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工作中会出现矛盾、分歧、愤怒等,教师要在过程中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宽容、忍耐、谦让等优秀的思想品质。

(五)落实践——实习、就业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思想政治教育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习、就业多数都在专业对口的幼儿园或是早期教育培训机构等。在实习、就业过程中,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更体现针对性和时效性。例如:由于一些现实条件,幼儿园的工资待遇比较低,而学生在工作中付出的辛苦和劳动较多,学生会产生强烈的受挫感和不满情绪,这些问题会影响到学生对这个职业的认识,会出现经常离职、换工作或是将不满情绪带到工作中,影响对幼儿的教育和培养,影响工作单位或是自身的健康等等。教师应该及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的不满情绪进行疏导,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在思想意识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等,通过实际案例、心理建设等提高学生的职业认同感,用教师的爱、关心、鼓励去感染学生,始终不忘教书育人的使命,成为学生人生路上的导师。

四、结 语

教育强则国家强,人才兴则民族兴。新形势下,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的指导下,实施课程思政是高校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必然选择。专业教师通过创新抓源头、重基础、强特色、多渠道、落实践的多元化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培养出具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现代学前教育理论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幼儿教育和管理等技能,胜任幼儿园工作的幼儿教师,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国家和民族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