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广西南宁530008)
专业群建设不仅一直受国内学者的高度关注,也是当前“双高”建设时期的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学者对专业群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达成共识,但对如何建设专业群还存在认识偏差。任占营[1]指出专业群建设的意义是进一步挖掘相关专业的发展潜力,凝聚发展合力,或强强联合,或优势互补,或示范带动,将各专业的发展方向和步调统一起来,整体获益。吴升刚和郭庆志[2]指出专业群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产业发展带来复合型技能人才需求,单个专业培养无法满足培养要求。跨境电子商务是新获批专业,针对该专业群的研究相对较少。金贵朝、郑秀田等以钱江学院为例,指出其跨境电商专业群的建设打破原有院系与专业的壁垒,实现跨院系跨专业的联合培养,同时打破了以专业为主体的管理体系[3]。何洁琼从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角度阐述“一带一路”跨境电商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思路[4],提出借助企业能力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本文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围绕中国—东盟跨境电商产业集群的人才服务展开研究,提出跨境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策略,以期能为同类院校开展跨境电商专业群建设提供参考。
如今跨境电商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趋势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政府不断出台支持政策,为跨境电商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推动了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广西发展跨境电商给予了大力支持,南宁综合保税区、南宁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均获批设立,2018年12月跨境1210模式也顺利落地南宁综合保税区。据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1347亿元,同比上升50%,其中出口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67%。
广西地处“一带一路”交汇对接的重要节点和关键区域,是中国与东盟进行贸易的桥梁,具有高度的战略和区位优势。广西作为连接中国与东盟的核心通道已经逐步建立起了跨境电商的支撑体系,“一带一路”的建设为跨境电商卖家提供了快速布局沿线国家市场的机会,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市场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红利。特别是在全球经济放缓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复杂局势下,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显得更加意义非凡。
跨境电商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人才缺口的问题日益凸显。据统计,中国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缺口已接近450万,并以每年30%的增速扩大。中国与东盟人口总数超过20亿,占全世界总人口1/4以上,巨大的市场催生大量的技能型人才需求。围绕中国—东盟跨境电商产业集群,将需要大量东盟小语种、跨境电商运营、互联网营销、国际贸易、国际物流等方面的人才,尤其是既懂运营,又懂语言和国际贸易的复合型人才。
跨境电商属于跨界和交叉型学科,既有电子商务的属性,也有国际贸易的特征,还涉及到外语和国际物流等专业知识。高职院校是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由于2019年之前,教育部没有设立跨境电商专业,长期以来各院校大多在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国际商务、商务英语等专业开设方向培养跨境电商人才,部分学校甚至同时在多个专业开设此方向,直接导致了专业建设的混乱与滞后。这种模式下,无论是人才的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为了弥补专业建设的缺陷,2019年6月,教育部将“跨境电子商务”作为独立的专业列入《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自2019年起执行。同年10月,《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新增跨境电子商务专业,纳入财经商贸大类中的电子商务类,自2020年起执行。跨境电子商务作为独立专业在中高职院校进行培养,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行业发展与人才匮乏的矛盾,促进行业发展。
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商学院的电子商务专业、财经学院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国际学院的商务英语专业都开设了跨境电商方向。三个开设跨境电商方向的专业横跨三个二级学院,各专业之间基本各自为政,完全按照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开展专业建设,缺少沟通与协同机制,无法实现资源共享。所以在实践中凸显一些问题,对高质量培养跨境电商人才产生了严重障碍。
由于几个专业间自成体系,甚至互设壁垒,缺乏交流和协作,同质化严重,造成专业定位不清晰,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职业岗位分析不到位,对接产业不紧密等问题。电子商务专业以培养学生跨境电商运营、营销推广、视觉营销、客户服务、数据分析等知识与技能为主,同时培养进出口贸易、国际物流和外语听、说、读、写的能力。商务英语专业以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为主,培养“英语基础扎实、跨境电商技能娴熟、职业素质优良的高素质跨界应用型外语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则以传统国际贸易能力为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和熟悉国际文化,掌握跨境营销,跨境电商、跨境结算、跨境金融、跨境物流、跨境关务等职业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虽然侧重点不同,但三个专业都提出要培养“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外语”的跨界复合型人才,相当于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两个专业的知识,无论对于老师还是学生,都增加了不小的压力。而根据跨境电商的岗位特征,各专业本可以形成互补,相互配合完成系统的工作任务。
跨境电商产业集群的高速发展对人才的知识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需要培养具有交叉学科背景、掌握多个技术领域知识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在此背景下,就算是实力强大的单个专业,也很难把握产业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做到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因此,各专业在有限的师资和校内外教学资源下,只能在自身的专业领域进行重点培养,虽然在课程体系上也会有所体现,但是对于跨专业的领域则往往有心无力,无法进行深度教学。学生也因为缺乏系统化的跨境电商知识体系,培养质量不高,职业适应性和岗位迁移能力偏弱。
专业之间师资不共享,会导致各专业部分领域师资不足和部分领域师资重复建设的现象。师资往往是专业建设中的瓶颈问题,师资短缺、部分课程由非专业教师授课等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是因为在教学改革中根据实际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很容易,难的是缺乏教学经验和技能的老师。跨境电商既是新学科,又涉及到多个专业领域,不管是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还是商务英语专业,任何一个专业想单独组建完整的“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外语”的教学团队,难度都很大。不管是引进新教师来培养或者让现有教师转型,都需要比较漫长的周期,而且专业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多年的积累,要偏离原来的方向转型,对老师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如果非教师自愿,勉强为之则效果不佳。不仅如此,如果每个专业都培养相同方向的教师,还会造成师资队伍的重复建设,浪费资源。
教学资源短缺、配置分散是很多高校正在面临的局面。资源利用率低、配置不合理的现象也广泛存在。目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管理体制并没有跨学院的资源协调与运行机制,加上学院间、专业间交流合作的意识淡薄,导致软硬件教学资源出现了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现象,使原本稀缺的资源无法发挥更大的效应,大大降低了资源的利用率。三个涉跨境电商专业自行配置的实训基地、课程、教材、软硬件、实习平台、合作企业、合作项目等资源并不能完全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而许多相同内容的教育教学资源又被重复建设,资源短缺与冗余浪费现象并存,造成资金、场地等资产的浪费。
为突破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的瓶颈,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打破二级学院隔阂,整合优质资源,建设跨境电子商务专业群已经势在必行。同时也需要打破传统的组织形式,重新设定专业群的组织架构、人事安排、待遇薪酬等管理与运行制度,完善相关岗位职责和管理制度,明确专业群负责人和专业负责人的职责,实现团队建设的协同效应。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结合自身的有利条件和行业背景,以广西实施“电商广西、电商东盟”工程为契机,对接广西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升级的需求,构建“协同发展型”跨境电子商务专业群。专业群以区级示范特色专业的电子商务专业为核心,发挥引领作用,带动商务英语、应用越南语、应用泰语、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等专业协同发展。
专业群的组建遵循一定的科学逻辑。从内因来看,各专业已有课程、师资、校内外实训基地等资源具有高度相关性和相近性,可实现专业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同时紧贴中国—东盟跨境电商产业结构及人才需求,有效对接职业岗位群,具有内在关联性,且具备协作支持关系,专业间可以基于共同的工作目标,相互配合完成一个系统的工作任务。比如多专业协同面向中小微企业提供运营推广、跨境客服、视觉营销、语言服务、跨境物流等跨境电商整体技术解决方案。
图1 中小微企业跨境电商整体技术解决方案
从外因上看,都可依托中国(南宁)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培养区域性跨境电商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面向中国—东盟跨境电商相关的平台运营、营销推广、跨境客服、视觉营销、语言服务、金融、保险、海关质检、货代等企业集群。根据服务对象的岗位需求进行专业群的人才培养定位,专业可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与特点明确发展方向,其中电子商务专业主要培养学生视觉营销、平台运营和商务数据分析的能力;商务英语、应用越南语、应用泰语等专业发挥外语(特别是东南亚小语种)优势,侧重培养学生网络调研与选品、社交营销推广、跨境客服的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注重培养海关商检、货代、国际金融的人才;物流专业注重培养学生解决跨境物流的能力。
课程是专业群建设的核心,课程设置既要考虑工作岗位群的需求和国家职业资格的相关标准,又要考虑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专业群核心课程按照“平台+模块”设计,以“平台课程”保证专业群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以“模块课程”实现不同专业人才的分向培养,实现不同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实现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4]。
表1 面向中国—东盟的跨境电子商务专业群课程体系
(续表)
依托专业间知识领域互补,以企业跨境电商项目运营为载体,全面推行“项目入课堂”,推进基于Lazada、Shopee、阿里国际站、速卖通、亚马逊、Wish 等平台的实践教学创新活动,探索“双创驱动”的协作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成立跨境电商创业班,建立跨境电商O2O体验馆及跨境电商众创空间,配备功能齐全的跨境电商创新工作室,对创业班的学生实行校内专任教师+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技能。
专业群的组建实现了教师资源共享,根据模块化课程的需求重组教学团队,能很好地解决师资问题。群内的教师只需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来完成教学,能让教师从多门授课任务中解放出来。教师负担减轻了,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提升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能力,提升教学质量。还有利于教师之间的跨界交流与学习,提升专业群教师在跨境营销、跨境电商、跨境结算、跨境金融、跨境物流、跨境关务等领域职业技能。另外教师将有更多机会进入企业积累工作经历,提升实践能力,有助于教师树立行业影响力,推进跨国、跨界、资源共享的国际化高水平“双师型”教学团队和校企科研服务技术技能创新团队建设。另外,联合开展名师工程、大师工程、卓越带头人等质量工程,有利于培养具备国际视野、能力拔尖的领军人物。通过建立高效的专业群团队合作机制,激发团队高效协作的内生动力与协同创新能力,在满足专业群中各专业教学需要的同时,推进来自政府、行业、企业的社会服务需要。
各专业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参照国家资源库建设和国家精品在线开发课程标准,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核心课程和精品在线课程,编写突出中国—东盟跨境电商的特色教材,构建“分层推进、协作共享”的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形成面向专业群共享,反映各专业特色,集成东盟多语言的跨境电商课程精品资源库,突出中国-东盟跨境电商产业链职业技能培养的课程内容,融“教、学、做”为一体,并以此为基础组织各类在线学习活动,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从满足专业群实践教学需求出发重新分配与规划建设实训基地,构建群内专业协同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使实践教学基地符合各专业的职业目标定位,形成实践教学的特色与优势。统筹各专业共享实训室的建设、设备的购置和实践项目的开拓,实现实践设备和实习实训基地的最大开放和共享。重点建设“中国—东盟跨境电商大数据运营与服务中心”与“共享型跨境电商生产性实训基地”。大数据中心通过数据采集、挖掘与分析,进行模型搭建和优化,形成产业数据集群,为区内外企业及高校、科研院所等提供跨境电商数据服务,并能够在中心实现数据的敏捷部署与展示。生产性实训基地按照跨境电商的业务流程,从市场调研、选品、采购、运输、存储、包装和销售等基本环节,融合互联网信息技术,营造跨境电商企业的职业环境,用于师生教学和实习实训,实现教育与生产的对接。
通过专业群建设能发挥专业的集群优势,提升服务产业的能力,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有助于高职院校办出特色,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南宁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实践探索“协同发展型”跨境电商专业群的构建,实现专业间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也实现专业群与区域跨境电商产业集群的无缝对接。这些建设经验可为各高职院校培养地方特色的跨境电商人才提供有益参考。